<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就是山西大同市“代王府”前的照壁,是大同市名复其实的“仅存的明代文物”遗存。但是我请读者注意看,九龙壁前的那个水池,并没有设在壁前的正中心位置,因为九龙壁搬过家,南移了28米,而水池没有动一下下。</p><p class="ql-block"> 在早先来这里游玩的游客只知九龙壁,而不知道它为何孤零零的矗立于此,与谁有过关联。众所皆知,照壁矗立的位置是有讲究的。</p><p class="ql-block"> 雕龙的影壁是古代特有的建筑形式。根据官职与建筑地位,有一,三,五,七,九龙之分。</p><p class="ql-block"> 九龙壁一般建在帝后的皇宫,王宫,王府。王府建在正门口的对面。</p> <p class="ql-block"> 雕刻有九龙的照壁,一般建于帝后的皇宫,王府。如果是王府应该建于王府正门的对面,材质上分彩绘,砖雕,琉璃多种,琉璃的等级最高。</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存最有名的九龙壁在:山西大同,北京的北海公园,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龙”本是个虚无的动物,古代人们却对它赋予了极大的祈盼,厚望,护佑。甚至于皇帝称自己为龙,他的龙袍绣的也是龙。龙代表了九五之尊的,万人之上的皇帝,只有皇家可以使用。有名的三大九龙壁,各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各有什么不同,各代表什么意义,知道了以后的你,你就明白了,属于“代王府”的九龙照壁的九龙,到底是不是龙,(代王只是籓王,不是皇帝。)众人所说的雕的九条龙的照壁是他府邸前的吗?还是说只有四爪趾的不是龙,是蟒呢?。</p><p class="ql-block"> 大同代王府前的照壁,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琉璃雕件426块。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它是单面饰龙,独立式,两侧日月升空图。</p><p class="ql-block"> 北海公园的九龙照壁,长25.5米,高6.9米,厚1.42米,琉璃雕件424块。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已有250年的历史了。它是大圆镜智宝殿前的照壁,智宝殿是皇室译经藏书之地,它是直接为皇室服务的,在1919年,殿被毁,独留下来了这块九龙照壁。它是双面饰龙,两侧日月生空图,从正脊,垂脊,筒瓦龙的总数是635条。龙的爪趾的确是5趾,我亲自验证过。龙的尾巴有鳍。在九龙壁的后面有一座殿宇,壶门式,门额上有“真谛门”的,就是当年的“智宝殿”所在地。但它不已是“智宝殿”,已作它用。</p> <p class="ql-block"> 这照片是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属于为皇家服务机构门前的照壁。</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看看故宫博物院这座九龙壁,位于宁寿宫皇极殿门外 ,背倚宫墙,建的单面雕龙的琉璃照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琉璃雕件270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乾隆年事已高,准备在宁寿宫颐养天年,在宁寿宫改造修建时,在宫苑内建一座九龙壁,以庇佑自己。</p><p class="ql-block"> 此九龙壁为单面饰龙 ,倚墙而建,降低了高度,加长了长度,想从视野上使宫苑显得宽广。这座照壁上的龙的爪趾是5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照片是九龙壁的侧面,日月升空图。</p><p class="ql-block"> 这三条照壁有几个区别:</p><p class="ql-block"> 1:大同九龙壁正龙(中间的龙),瞠目张颌,威风八面,粗犷桀骜不驯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2:北海公园九龙壁的正龙(中间的龙),龙身环曲,前爪拨水戏珠,神动形移。</p><p class="ql-block"> 3:故宫博物院九龙壁的正龙(中间的龙)双目圆睁,炯炯有神,恪尽职守,观察宫苑的情况,龙身瘦长,凸出幅度加大,立体感特强。下部为汉白玉须弥座,显示出来的是规格极别最高。</p> <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宁寿宫的皇极殿的九龙壁的第三条龙的身体下面有一块补钉。如照片,原因说起来,并不复杂,琉璃雕件不小心摔坏了,来不极再重新烧制,将一块木头雕件安装上去,据说,乾隆当时没看出来。</p><p class="ql-block"> 大同的九龙壁前造了一个倒影池,长34.9米,宽4.38米,深0.8米的石栏围绕,中石桥相连,当水波微兴的时候,九龙昂首奋爪畅游水中,使不动的龙变成了动态的龙,这是大同九龙壁独有的景致。有文章讲,,这个九龙壁并不在代王府的中轴线上,它也不属于代王府,它是真龙天子朱元璋的权力的象征。代王是在代替皇上来打理大同的政务。这个推测,我各人比较赞同,什么叫以訛传訛,大同九龙壁有可能就是这么来的吧!</p> <p class="ql-block"> 谁是“代王”。</p><p class="ql-block"> 很早的时候我看过一篇文章,提到了大同市城区和阳街的“九龙壁”只要去过大同,没有不去看这个“九龙壁”的。这个九龙壁漂洋过海,名留海内外。只知九龙壁,而不知“代王”府 。</p><p class="ql-block"> “代王”何许人也?</p><p class="ql-block"> 随着“代王府”的复建,明朝的一个“藩王”,明朝开国皇帝,明成祖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显露出头角,吸引了众多的视角的注意,他成了代王府的第一位主人。这座曾经矗立了250年左右的代王府早已经在清朝多尔衮的“屠城”中化为了一堆残砖乱瓦,留下来的只有这个孤零零的照壁,存在于大同600来年。</p><p class="ql-block"> 为了给这座照壁找到它是哪位王府的大门对面的“影壁”,出现了复建王府的计划。这就是我看到的那篇文章提到的“代王”的府邸。</p><p class="ql-block"> 这座府邸简直是太漂亮了,怎么看也看不出来能与600年前的“代王府”划等号!</p><p class="ql-block"> 这照片是照壁与府邸大门之间的场地。棂星门三座,(我就对这个棂星门持有一定的看法,)在北京看到棂星门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在天坛,地坛,月坛,日坛中山公园,看到过,代王府邸的大门楞是棂星门的设计,让人不解,有看客说,这是因为豫王被封官进爵为籓王”:代王”,到自己的封地,替皇上来管理地方来了。来了就在辽金的国子监,元代府学的旧址之上修建了代王府。国子监是古代的的太学,是当时西京皇家的最高学府,也是国家的学术研究机构,有时皇帝亲临现场,或讲学,或监考,其风水是稳坐城东,虽不在城内的中轴线上,却在太阳出处,又是八卦中的占有有利地位的(艮方)王子不能与天子同位,以国子监方位建王府最合适。所以大门用棂星门,就不奇怪了。三座棂星门两边是外八字墙,广场东,西两边各建有一座,三门四柱三楼的木牌枋。(有文称,明代的官式裕门,就是照片中的那样。)</p> <p class="ql-block"> 在这块南北狭长的庭内,东有“钦承上命世代守邦枋”,西有“天潢宗帝室亲蕃枋”两块牌枋。这两块牌枋高大,挺拔,显示的是王府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 代王府是明朝时期建的较大的一座籓王府邸。当年屹立于城内“东南隅”,以三条中轴线贯穿南北 ,总占地17.59万平方米,大小宫殿二十多座,房屋800余间。当年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故宫为101.7万平方米。代王府于明太祖洪武年二十五年(1392年)开始建设,建的时候以南京的故宫为蓝本,缩小了规制,选在辽金西京国子监,元代府学的旧址上。</p><p class="ql-block"> 18岁来大同就籓王的朱桂,在王府的东侧又设立了大同前位和后位,每位8500人,当年老城内的兵员就有17000人。而在西侧,设立的是为王府服务的机构,掌理府事的长史司设在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整个代王府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城池,南北长690米,东西宽260米,四面围有数米高的墙垣,四面各辟一门,东有体仁门 ,西为履義门,北为广智门。府内的建筑分外朝,内朝两大部分。外朝的中心为承运殿,圜殿, 存心殿。是代籓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朝的中心是长春宫,交泰殿,坤宁宫是代王和王妃居住的正宫。</p><p class="ql-block"> 中轴线:最开端为九龙壁,中与阳街相隔,与裕门相对,进裕门后,依次为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崇信门,存心殿,长春宫,广智门。</p> <p class="ql-block"> 东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广赡仓,长寿宫,望亲楼,清暑殿,宗庙,燕居殿,后殿。</p><p class="ql-block"> 西轴线戟,左为社稷坛,右为风云雷雨山川坛。接大成殿,左右均有配殿,过穿廊为谨德殿及后殿。</p><p class="ql-block"> 另外府内还设有:审理所,纪善所,奉祠说,典宝所,良医所,工厂所,仪卫司, 典仪所,等为王府服务的机构,掌理府事的长史设在王府的西面。</p> <p class="ql-block"> 外朝是代王处理政要的地方,主要的建筑是承运殿:圜殿:存心殿。这三座大殿的台基都是6尺9寸,存心殿和圜殿都是面阔9间,只有承运殿面阔11间。</p><p class="ql-block"> 后半部分为内庭,通过崇信门进入大门左,右都有琉璃照壁门,门里是后三宫。以长春宫,前寝宫,后寝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三所,西三所,是代王与后妃居住地。后半部分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分,前半部分庄严,宏伟,壮丽,象征着籓王至高无上,后半部分,生活气息浓郁,自成院落,有花园。</p> <p class="ql-block"> 代王府的各种门和各个殿宇的用途:</p><p class="ql-block"> 裕门:属于明代的官式建筑大门,裕与御相通。</p><p class="ql-block"> 端礼门:代王府大门。</p><p class="ql-block"> 承运门:外朝的中心,有汉白玉石雕栏围绕。</p><p class="ql-block"> 承运殿:正殿,仅次于故宫奉天殿,从十四世纪起开始,重檐庑殿是封建王朝最高等级宫殿。</p><p class="ql-block"> 崇信门:大门(进入后宫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存心殿 :代王府的正殿。</p><p class="ql-block"> 长春宫:除夕之夜代王钦赐本宗君王的宫殿。</p><p class="ql-block"> 广智门:代王府的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 东轴线:</p><p class="ql-block"> 广赡仓:代王府邸赡善之地。</p><p class="ql-block"> 长寿宫:代王府宫殿之一。</p><p class="ql-block"> 望亲楼:代王府望亲戚之场所。</p><p class="ql-block"> 清暑殿:代王夏天避暑场所。</p><p class="ql-block"> 宗庙:供奉历代籓王牌位,祭祀场所。</p><p class="ql-block"> 燕居之殿:闲居之地。</p><p class="ql-block"> 东后殿:代王嫔妃居住地。</p><p class="ql-block"> 戢门: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的正门。</p><p class="ql-block"> 社稷,山川,先农诸神。代王祭祀神灵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大成之殿:代王祭祀孔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穿廊:代王府中连接大成之殿和谨德殿的走廊。</p><p class="ql-block"> 谨德殿:代王反思有没有行为欠缺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西后殿,代王嫔妃居住地</p><p class="ql-block"> 西大门:履義门(另一说法,遵仪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代王府在252年间共有13位代王在此执政,他们是:</p><p class="ql-block"> 代简王:朱桂,1378——1446年</p><p class="ql-block"> 代戾王:朱逊,未在位</p><p class="ql-block"> 代隐王:朱仕壥1448——1463年</p><p class="ql-block"> 代慧王:朱成鍊1466——1489年</p><p class="ql-block"> 代恩王:朱聪沫,未在位</p><p class="ql-block"> 代懿王:朱俊权1499——1572年</p><p class="ql-block"> 代昭王:朱充燿1530——1547年</p><p class="ql-block"> 代泰王:朱延琦1549——1573年</p><p class="ql-block"> 代定王:朱鼐铉1581——1595年</p><p class="ql-block"> 代 王 :朱鼐钧1596——1627年</p><p class="ql-block">, 代康王:朱鼎消1627——1629年</p><p class="ql-block"> 代王:朱彝1632——?</p><p class="ql-block"> 代王:朱传㸄1639——1644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这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代王府在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末代代王朱传㸄被执,王府毁于大火。直至1649年明彻底消亡,共计252年。</p><p class="ql-block"> 清(大同府志)记,1644年,李自成进入大同,代王府便与朱家后代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 李闯王进入大同代王府,休整了6天,向北京进发 ,以张天林为首的一万余人,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对朱传㸄等明朝京官“杀戮凶暴”代府内二百余人,家属全被杀,并将土地和财产全部没收。</p> <p class="ql-block"> 大顺军:张天林,张黑脸在大同的暴行,引起了边关地主集团的恐慌,(姜镶)两个月后,多尔衮定京师,李自成归陕西时,姜镶乘机进入大同,杀了张天林等,向清投城,清庭接受,认命他为征西前将军,顺治五年,(1648年)姜镶又背叛了清朝,清派重兵讲大同围了九个月,1649年8月28号 ,姜镶的部将将杨振威等23人斩首,开城门迎清兵进城。清廷在九月除将杨振威及23人及其家属,600多士兵外,其余官吏,兵民尽行诛戮,将大同城垣撤去5尺。姜镶及府许多建筑被毁,并掘地三尺。进入大同后,报复性的”屠城”,代王府成为了一片瓦砾废墟。</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任代王“朱桂”在他的封地大同生活了50多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 洪熙,宣德,正统六代皇帝。与第三代永乐皇帝是亲兄弟。永乐皇帝娶了大同守城大将军的大女儿,代王娶了次女。在大同实际上是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和指挥者。上马管军队,下马管臣民,代替皇上行使职权。</p><p class="ql-block"> 18岁来大同就籓王的朱桂,在大同颐指气使,当地官员畏之三分。官员状子(责打,冤气)告到英宗那里,下旨“曾叔祖春秋已高,宜在府内安享富贵,乐善循礼,以表率诸王。”</p><p class="ql-block"> 临终之前 大同以有朱氏嫡系人氏千余人,被封为:广灵王,怀仁王,潞城王仍居住于大同城内。留下来的街道名字,十府街,三王府街,稍竹巷,翠花宫 等,都是当年皇亲国戚后妃居住之地。</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的这位皇帝,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77年12月——?)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继位后,对叔叔们打起了消潘的念头,利用各种各样的明义,把叔叔的爵位罢免,有的甚至于被免为“庶人”,朱桂就是其一,建文帝时被罢免庶人。</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这位皇帝(1360年5月2号——1424年8月12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即明成祖(1402——1424年在位)朱棣起兵造反,夺了侄子的皇位,自己当了皇帝,对兄弟潘王,较为宽容,虽免去兵权,待遇却极好。被罢免的爵位,也被恢复了原潘王的爵位。此时的朱桂也由庶人被恢复了“代王”的爵位,封地,府邸一切照旧,但是把他的军队(前护卫和后护卫)将近2万人,削减成了一个护卫队。</p><p class="ql-block"> 朱桂直到朱棣的曾孙子坐上了皇位,他才告别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 这照片是靖江朱守谦的潘王府大门。此府在桂林市漓江西岸,明朝籓王朱守谦的籓王府邸。始建于洪武五年,1372年,于1392年建成。外围有城墙。</p> <p class="ql-block"> 这照片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最好的的城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