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街会馆位于澳门议事亭前地左侧,靠近营地大街。会馆在明末年已经出现,至清代粤海开关以后始定名为“三街会馆”。“三街”指澳门最早的三条街道: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会馆”则由三条街道的商行组成。会馆初设时为商人议事的场所,澳门的商家们在此联络感情、沟通商情,也是清政府发布公告的重要场所。日子一久,三街会馆成为澳门华人的议事场所;而后来的澳葡政府也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p> <p class="ql-block">三街会馆又称“关帝庙”,因为会馆中设有关帝神殿及财帛星君殿,以示崇敬,后因会馆为公共场所,任人入内祷拜,祀者日众,以致人们忘记它是一座会馆,而直呼其为“关帝庙”。初始,公所与庙宇合一,后于第三次大修中将两者分开,在建筑旁增建了一间公所,所谓“庙貌辉煌,旁设公所”。1912年,澳门中华总商会成立,公所功能退化,而庙宇成为会馆的主要功能。</p> <p class="ql-block">三街会馆的建筑已无从考证,但据重修碑记载,三街会馆初修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庆九年(1804年)和道光十五年(1835年)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大修。</p> <p class="ql-block">三街会馆作为商人会馆,却超越了一般工商团体所履行的功能。其中,在嘉庆十年(1805年),免疫接种牛痘的医疗技术传入澳门时,三街会馆曾是中国最早的痘馆;三街会馆也是举行节庆活动的地方,例如:在农历四月初八,于三街会馆前地会举行舞醉龙、节庆游行和派发长寿饭(即龙船头饭)等。三街会馆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及六月二十四庆祝关帝诞,在门前用竹棚搭建舞台,上演精彩的神功戏,人神共娱,并传达尊崇仁义、勿忘传统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三街会馆为一座二进三间的中式建筑,屋顶为硬山式。建筑体量不大,高度不高,由青砖砌成,两边开间立面上有中式壁画,墀头上有砖雕。正屋脊上有灰雕装饰,侧墙身有简单草尾点缀。建筑结构为抬梁式。柱子一般为木柱,靠天井的柱子为方形花岗石柱。</p> <p class="ql-block">入口一侧为土地庙,并砌筑有一四角亭。三街会馆之所在地原为昔日澳门之繁荣市区“荣宁坊”,故其门前土地神坛仍刻有“荣宁社”字样,且有对联“荣居康乐境,宁享太平年”。</p> <p class="ql-block">入口木门最上方写有“关帝古庙”,下则是“三街会馆”,两侧还有对联“舞凤跃龙旋地轴;矗云飞藻耀台垣”。</p> <p class="ql-block">建筑内部采用了屏门将第一进空间与大厅相隔。</p> <p class="ql-block">大厅是建筑的主体,厅内位于正中就是供奉庙宇主神的关帝殿。关帝殿的两侧则分别为财神殿和太岁殿,说明“财帛星君”和“太岁星君”也是庙宇供奉的重要神祗。庙宇内有着丰富的概联,内容多数均为赞颂关帝的词句。庙内两旁展示了多种古代的银质武器。</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香火旺,朝拜信众多。</p> <p class="ql-block">会所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30日,《世界遗产(通用邮票)》在澳门发行,其中包含一张主图案为三街会馆(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十周年》在澳门发行,其中包含一张背景图案为三街会馆(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小米14--ULT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