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4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仍在延续:随着林彪的折戟沉沙,“批林批孔”运动如火如荼,成为我们儿时的动漫读物。</p><p class="ql-block">1974年的孔子,被戏谑地称为“孔老二”,这是从他“仲尼”这个名字中推导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林彪与孔子,一武一文,一古一今,又是怎么关联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1971年,林彪因“九一三事件”被指控策划反革命政变,并在逃亡途中身亡。林彪死后,官方发起了对他的批判运动。这场运动的重点是揭露林彪所谓的“反革命思想”和“叛国行为”。</p><p class="ql-block">尽管林彪和孔子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们被一同批判。其主要逻辑是:</p><p class="ql-block">- 林彪的行为被认为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背叛,具有“复辟封建思想”的倾向,而孔子的思想正是封建主义的核心思想源头。</p><p class="ql-block">- 在政治宣传中,林彪被描绘成利用孔子的思想来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企图恢复旧的等级秩序,这就把林彪与孔子联系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林彪,什么时候对孔子表达过景仰之情吗?</p><p class="ql-block">公开场合不大可能。据说,搜查时找到一些字条,包括尊孔的内容。这构成了批林批孔的导火索。</p> <p class="ql-block">1969年10月19日,林彪将一副条幅赠送给叶群,条幅上赫然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十二个字。而叶群收到这幅条幅的三天后,也就是10月22日,也写了一幅同样内容的条幅送给林彪。</p><p class="ql-block">此事发生在“一号号令”之后,是自我反省。</p> 克己复礼 <p class="ql-block"><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b></p> <p class="ql-block">儒家的“礼”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涵盖了社会秩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人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孔子特别重视“礼”,认为它是维持社会和谐、培养个人道德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自孔子以下,非常尊崇“礼”,后来成为礼教,后来成为“吃人的礼教”,鲁迅、巴金都有批判。看《祝福》中,祥林嫂是怎样被逼上绝路:</p> <p class="ql-block">这在五四新思潮冲击下的文人看来,是虚伪,但是,今天“996”“白加黑”“007”的干饭人来说,这种虚伪已不可得了。</p> <p class="ql-block">世界很吊诡是吗?我们撕开虚伪的假面,得到的是赤裸的狰狞。</p> <p class="ql-block">“礼”不够好,他经常成为伪君子的铠甲,但是卸下后,回归到丛林时代率兽攫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砸烂了礼教,却没有学会法治;了解到一点女权,却弄成了女拳。</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总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播下龙种生跳蚤?</p> <p class="ql-block">《易经·系辞传》中说:“吉凶悔吝生乎动。” 这句话的意思是,吉凶、悔吝等各种事物的变化都源自于事物的运动。这么看,没有什么坏事。</p> <p class="ql-block">1974年,《教父2》在美国上映,成为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后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p><p class="ql-block">1974年,迪斯科音乐在70年代逐渐流行,代表了当时的青年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