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千年古刹隆福寺

曹国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廊坊历史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436集)</span></p> 历史文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摄影:曹国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后期:曹国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器材:X1D中画幅哈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美篇编号:55196466</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廊坊城中古隆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寺宇千载岁月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梵音袅袅传天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佛光熠熠耀千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在廊坊市这片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土地上,隆福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着独特的佛教文化魅力。隆福寺历史悠久,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沧桑。它兴建于久远的年代,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和岁月的变迁。这座寺庙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既蕴含了传统佛教建筑的庄严与肃穆,又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元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地域风格。走进隆福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山门。山门上精美的浮雕和彩绘,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寺内殿堂林立,布局严谨。大雄宝殿是整个寺庙的核心建筑,殿内供奉着庄严肃穆的佛像,佛像法相庄严,慈悲的目光凝视着世间万物,让每一位朝拜者内心都感受到平静与安宁。隆福寺的周边环境清幽宁静,绿树成荫,花草繁盛。寺庙的钟声回荡在这片宁静的空间,仿佛能荡涤人们心灵的尘埃。这里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圣地,更是人们寻求内心宁静和精神慰藉的港湾。在佛教活动方面,隆福寺定期举行各种法会和善事活动,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与。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寺内更是香烟袅袅,人头攒动,洋溢着祥和与庄严的氛围。隆福寺在传承佛教文化的同时,也积极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它为周边地区的慈善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传递着佛教的慈悲与善良。廊坊市隆福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积极的社会贡献,成为了廊坊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敬仰和感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隆福寺始建于隋唐时期,在明代景泰三年及清雍正九年时重新修缮,其占地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是明代时期唯一一座位于京城附近的番禅寺院,至清代时彻底被改为西域的庙宇。隆福寺由于坐落于首都附近,故此一直香火鼎盛,这里还成为京师著名的大庙会,每逢一、二、九、十开庙,各地人们都来参加庙会,其场面十分热闹。隆福寺的兴建缘由,一是为了弘扬佛法,二是为了固国安邦。当时的幽州作为国家的北方门户,常有外人进出,故此该寺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输出与交流。关于隆福寺的资料,大多出于唐代安次县尉张煊的“大唐幽州隆福寺长明灯楼颂”,其记载之详细,对后世了解隆福寺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隆福寺最终还是毁于战乱,成为了只留下传说的一座寺庙。然而隆福寺虽毁,却留下了一件稀世珍宝,它就是一座类似于经幢的石件,考古专家们将它称作是“长明灯幢”或“长明灯楼”。长明灯楼平面呈八角形,基部为须弥座,座侧八面都有雕刻图案,但是因为年久浸饰的原因,其表面图案早已看不清,灯楼幢柱下端的八面雕刻却十分清晰,象是伎乐,其舞姿优美生动,其幢柱上端每面两尊佛像,透出唐代佛像风格。更有趣的是,在灯楼幢身正面上层处还刻“大唐幽州安次县隆福寺长明灯楼之颂”,其它各面均有供养人之名及经文,其顶盘中心有圆形孔洞,应该是灯室一类的装饰与实用元素。长明灯楼如今被摆放在廊坊博物馆中,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欣赏。可是这件文物的背后,它却曾经历过一场被盗的劫难,直至后来,馆方才注意到经幢的重要性,并与警方配合将其追回,放入博物馆中进行专门保护。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前面我们已经谈过,长明灯楼早已破损严重,但它为何会成为国宝呢?答案共有三点,我们依次来谈谈:首先,灯幢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可以发现,在灯幢的雕刻部分中,不仅存在规整的文字,甚至还有佛教图绘与雕刻,其本身就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礼佛思想,为后世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其次,该灯幢本身的年代也十分考究。考古专家们通过对灯幢的研究发现,其上所刻文字中反映出了灯幢的制作年代,即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垂拱四年四月,它是我国现今已知最早的唐朝长明灯幢。最后一点是,隆福寺石灯的雕刻技法十分精细严谨,其风格透露出庄严与朴实,是珍贵的唐代石刻精品。古县石灯不仅是研究我国唐代石刻艺术、宗教艺术的珍贵资料,也为考证唐代幽州地理和安次县建置提供了有力依据。到了今天,当地的考古修复专家们已经根据隆福寺灯幢的特殊外形,复制还原出了与之匹配的灯罩,但该灯罩的形状是否与原灯罩相符,仍难以确定。如果考古专家们能够通过进一步的发掘考察,找到原来的灯幢灯罩,将会为隆福寺灯幢的研究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廊坊人都知道,1982年廊坊才从廊坊镇变为廊坊市。或许廊坊市的历史并没有那么多可以言说的精彩故事,但在廊坊这片土地上,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地方,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于尘世间。在安次区古县村,有一座寺庙,名曰隆福寺,始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在这千年间,隆福寺香火绵延,高僧辈出。</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东安县志》记载古县村有光福寺,因历史及因缘之迁变,古隆福寺仅有一座石制高三米四的长明灯楼见证沧桑。据隆福寺长明灯楼记载,公元688年,长明灯楼安座于古刹,光照于十方,又被誉为“十里寺”。长明灯楼为汉白玉石质,八角造型,雕刻佛像数十尊,文字数千字,现存于廊坊市博物馆,为国家特级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历经千年历史变迁的隆福寺,主体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毁得残瓦不存,2011年3月3日,隆福寺原址重建项目启动。新建隆福寺规划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藏经楼、钟楼楼、斋堂、客堂、寮房、关房、念佛堂、放生池等,总建筑面积约四万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长明灯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长明灯楼如今被摆放在廊坊博物馆中,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欣赏。可是这件文物的背后,它却曾经历过一场被盗的劫难,直至后来,馆方才注意到经幢的重要性,并与警方配合将其追回,放入博物馆中进行专门保护。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前面我们已经谈过,长明灯楼早已破损严重,但它为何会成为国宝呢?答案共有三点,我们依次来谈谈:首先,灯幢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可以发现,在灯幢的雕刻部分中,不仅存在规整的文字,甚至还有佛教图绘与雕刻,其本身就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礼佛思想,为后世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其次,该灯幢本身的年代也十分考究。考古专家们通过对灯幢的研究发现,其上所刻文字中反映出了灯幢的制作年代,即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垂拱四年四月,它是我国现今已知最早的唐朝长明灯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遗憾的是,隆福寺最终还是毁于战乱,成为了只留下传说的一座寺庙。然而隆福寺虽毁,却留下了一件稀世珍宝,它就是一座类似于经幢的石件,考古专家们将它称作是“长明灯幢”或“长明灯楼”。长明灯楼平面呈八角形,基部为须弥座,座侧八面都有雕刻图案,但是因为年久浸饰的原因,其表面图案早已看不清,灯楼幢柱下端的八面雕刻却十分清晰,象是伎乐,其舞姿优美生动,其幢柱上端每面两尊佛像,透出唐代佛像风格。更有趣的是,在灯楼幢身正面上层处还刻“大唐幽州安次县隆福寺长明灯楼之颂”,其它各面均有供养人之名及经文,其顶盘中心有圆形孔洞,应该是灯室一类的装饰与实用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据雕刻于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由安次县尉张宣所撰写的“大唐幽州隆福寺长明灯颂”所记载,隆福寺的兴建缘由,一是为了弘扬佛法,续佛慧命;二是为了护国安邦,文化交流。北宋名臣吕端和寇准,都留下过赞美隆福寺的诗词佳句,隆福寺人文和宗教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廊坊隆福寺法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廊坊隆福寺于 2024 年八月十五的夜晚隆重举行法会。八月十五,这个传统佳节,总是充盈着阖家团圆的温馨与喜庆。而在廊坊的隆福寺,这一天的夜晚又将被赋予一份别样而又庄重的意义。法会,作为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仪式,承载着众多信徒的虔诚与期望。届时,隆福寺内将会被庄严肃穆的氛围所笼罩。寺中的灯火通明,照亮每一个角落,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法会进行预热。当夜幕完全降临,月光如水般洒在大地上,隆福寺的法会也将缓缓拉开序幕。众多信徒将怀着一颗敬畏且虔诚的心,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身着素净的服饰,面容庄重而又平和。隆福寺的僧侣们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以专业而又严谨的姿态迎接法会的开启。寺中的钟声悠悠响起,回荡在宁静的夜空,仿佛在向世人传达着一种平和与宁静的力量。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每一个人都希望通过法会,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廊坊隆福寺的这场法会,不仅是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更是人们在这个月圆之夜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的神圣时刻。 相信在这个充满诗意和神圣的夜晚,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拥有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曹国才1954年生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摄协首届函授学员,国家一级摄影师 。72年入伍 ,在部队担任放映组长 、文化干事等职务。81年《蜂恋》获青海省青年摄影比赛二等奖;83年在部队组织(主讲)了首届摄影培训班;89年拍摄 、导演 了 《永清在腾飞 》宣传片;91年导演、拍摄医学科普片《学按摩 》六集。由中华医学出版社发行,并发行到香港、台湾 。四十多年来摄影作品在省、地报纸、杂志等刊物上多次发表 。是摄影奠定了我的人生 。退休后行摄祖国大江南北,投入风光、风景摄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