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州状元博物馆馆址原是清乾隆年间苏州状元潘世恩故居,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为古凤池园的一部分。潘宅旧称“状元府”“太傅第”。潘家俗称“潘贵”是苏城的名门望族。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大克鼎,就是潘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重量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占地面积约为1000平米,以门厅,轿厅,鸳鸯厅,纱帽厅,后厅为载体,介绍了以潘世恩为代表的整个独具特色的姑苏状元群体,展出了与苏州状元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苏州明清两代,状元辈出,可谓是人杰地灵之地。</p><p class="ql-block">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状元。乾隆、嘉 庆、道光、咸丰的“四朝元老”,累官至武英殿、大学 士、太子太保 ,加太傅。潘世恩一 脉,以一状元、二探花、八进士、十六举人,成为清代苏州官绅典型代表, 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p> <p class="ql-block">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学风惇厚,科甲鼎盛。开科取士,如长河绵延,状元之路 ,如群星璀璨 。吾苏之学子,秉烛夜读,孜孜矻矻,志在青云。科场联捷,蜚声公车。丹墀对策 ,金榜题名。体国经 世,垂裕后昆。 </p><p class="ql-block">状元者 ,人中龙凤,个中翘楚。或以文章传世,或以政绩著称,或以德行为民所颂。文如锦绣,笔走龙蛇。行履高洁,心系民瘼 。整饬吏治,选才纳贤。直速为民,实业强国。 </p><p class="ql-block">吾苏之状元,尤以潘文恭公为翘楚。公秉性端方,学识渊博,为文典雅,为政清廉。重孝崇善,敦本务实。富贵寿考,重宴琼林。 </p><p class="ql-block">今设苏州状元博物馆于潘氏旧居,故册列陈森然置柜,芸香浸润其 间,殊为雅致。展陈苏城文风之盛,歌咏学子奋进之旅,传颂状元仕宦之德,激励今之学子承继状元之志,博求真,砥砺奋进。敢为人先、勇拔头筹。赓续文脉,鉴往开来。</p> <p class="ql-block">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p><p class="ql-block">唐朝中后期至两宋时期出现的几次大规模北人南迁,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全国的经济 重心集中在江南区域,而苏州则成为古代江南区经济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p><p class="ql-block">尚武”走向“崇文” </p><p class="ql-block">吴地先民尚武。自南方夫子言 偃“道启东南”“文开吴会” ,苏州逐渐形成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唐代,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崇文”趋势显著。宋以降,吴地更是“敏于习文,疏于用武”。 </p><p class="ql-block">战乱”走向“安定” </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后,长江流域逐渐成为全 国粮食主要生产地,运河沿岸的“城市群”也开始形成。此时的苏州则由</p><p class="ql-block">“战乱”步走向“安定”,地方上的经济也得到一定发展。明清时期,苏州更是江南重要的粮食仓储中心和漕运集散地。 </p><p class="ql-block">苏州文化世族群的熏陶</p><p class="ql-block">苏州大族大致分为科举世家、藏书世家、儒商世家和儒医世家这四种 类型。 特别是明清时期,在发达的苏州市民社会背景下,文化士族与 平民阶层活跃互动,并通过复杂的血缘关系网络、师生的同年关系与同乡地缘的网络,共同形成苏州文化世族群。在这样的地缘网络里成长起来的后裔在崇文好礼、读书应举 、科第习俗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熏陶。</p> <p class="ql-block">状元家风家训</p><p class="ql-block">苏州潘氏</p><p class="ql-block">谨慎居官,勿堕家风。</p><p class="ql-block">群居守口,独居防心。</p><p class="ql-block">勿矜己长,勿议人短。</p> <p class="ql-block">常熟翁氏</p> <p class="ql-block">状元扇</p><p class="ql-block">由海上画坛领袖吴湖帆前后耗费二 十年光阴集得七十余柄。1959年,苏州筹建博物馆,范烟桥出任馆长,主持文物征集工作 。他为此专门拜访老同学吴湖帆,而吴听闻后 则当即慷慨表示可将所搜罗的状元扇悉数捐献,惟向馆方提出一要求,即希望这批状元扇归公后,由公家继续搜访和调配,以完成他未竟之功。状元扇,不但是有清一代状元留存于片缣尺素上的笔墨巡礼,而且也蕴含着原先藏家吴湖帆先生的识见和藏趣。</p> <p class="ql-block">魁星点斗</p> <p class="ql-block">翁同龢书法对联</p><p class="ql-block">翁同龢[hé],(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江苏常熟人,字声甫、均斋,号叔平,也号瓶生,晚号松禅老人。晚清的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收藏家。</p> <p class="ql-block">“清趣”月亮门</p> <p class="ql-block">福禄寿喜</p> <p class="ql-block">科举之路</p><p class="ql-block">古代学子步入科场,首次参试的被称“儒童”或“ 童生”。童试分为三个阶段 ,包括县试 、府试、院试。首先是参加县试,俗称为“小考”。县试通过后才能参加府试。应府试的文童通常年龄尚小,好动,苏州人称之为“童天王”。通过院试的童生则可称为“生员”,俗称“秀才”。</p> <p class="ql-block">乡试,会试</p> <p class="ql-block">殿试</p> <p class="ql-block">明清科举入仕一览图</p> <p class="ql-block">停废科举</p><p class="ql-block">清末,清政府选派人员先进入南洋公学等近代西式学堂学习外文,再公费派往欧美、日本留学。1901 年,刘坤一张之洞进呈《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建议奖励留学。清廷准奏,正式通令各省选派留学生,并许诺学成回国, 叙赏进士或举人出身,这也是 清末“ 洋进士”和“洋举人” 的诞生。 </p><p class="ql-block">1905年9月2日,清 政府发布"上谕 ”,宣布“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p> <p class="ql-block">状元博物馆有两大镇馆之宝,一件是道光皇帝御赐给潘世恩六十大寿时的“福”字,可见当时潘世恩深受道光皇帝赏识,恩宠有加,荣耀无比。</p> <p class="ql-block">另一件则是纱帽厅,这里是原是潘世恩的书房,潘世恩大部分时间在北京为官,但有十三年他在苏州读书、著作,就是在纱帽厅里度过的,因为这个厅堂四根庭柱的上方各有一对如翅膀样式的雕花,这些“翅膀”有个专用名词,叫“棹木”,形状像明朝乌纱帽的帽翅。所以叫做纱帽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