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06 朱熹《朱之家训》原文、译文和赏析

Yangxl

<p class="ql-block">一、原文</p><p class="ql-block">君之所贵者,仁也。</p><p class="ql-block">臣之所贵者,忠也。</p><p class="ql-block">父之所贵者,慈也。</p><p class="ql-block">子之所贵者,孝也。</p><p class="ql-block">兄之所贵者,友也。</p><p class="ql-block">弟之所贵者,恭也。</p><p class="ql-block">夫之所贵者,和也。</p><p class="ql-block">妇之所贵者,柔也。</p><p class="ql-block">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p><p class="ql-block">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p><p class="ql-block">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p><p class="ql-block">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p><p class="ql-block">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p><p class="ql-block">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p><p class="ql-block">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p><p class="ql-block">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p><p class="ql-block">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p><p class="ql-block">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p><p class="ql-block">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p><p class="ql-block">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p><p class="ql-block">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p><p class="ql-block">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p><p class="ql-block">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p><p class="ql-block">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p><p class="ql-block">人能如是,天必相之。</p><p class="ql-block">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p><p class="ql-block">(录自《紫阳朱氏宗谱》)</p> <p class="ql-block">二、译文</p><p class="ql-block">作为国君,最重要的是怀有仁慈的心;</p><p class="ql-block">作为臣子,最重要的则是忠诚。</p><p class="ql-block">为人父,最重要的是慈爱;</p><p class="ql-block">为人子,最要紧的则是孝道。</p><p class="ql-block">作人的兄长,最要紧的是友爱弟妹;</p><p class="ql-block">作为弟妹,则要恭敬兄长。</p><p class="ql-block">作丈夫的,最重要的是态度平和;</p><p class="ql-block">作妻子的,则必须重视温柔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与师长相处,最重要的是合乎礼;与朋友相交,最重要的则是讲信用。</p><p class="ql-block">遇见老者,当有尊敬之心;看见幼者,当有慈爱之心。</p><p class="ql-block">对品德高尚的人,虽然年纪比我小,我也应当尊敬他;对那些素行不端者,虽年纪比我大,我们也该离他远点。</p><p class="ql-block">千万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更不可以仗侍着自己的长处而自以为了不起。</p><p class="ql-block">对人有恨意,化解之道就在于检查自己是否站在合于道义的一方;对于那些自己所怨恨的人,则应以平直的心态,正常地对待他们。</p><p class="ql-block">随便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都当心平气和地接受。</p><p class="ql-block">别人有小过错,则应有包容之心;别人犯了较大的过错,则应将正确合理的作法明白告诉他。</p><p class="ql-block">不要以为只是一件小小的善事而不去做,更不可以认为是小小的坏事而大胆地去做。</p><p class="ql-block">别人的缺点,(面对他人时)我们应帮他稍加掩盖;别人的优点,则应该帮他宣扬。</p><p class="ql-block">处世不应为了私事而与人结仇;治家更要注意不可因为私心而有不公平的作法。</p><p class="ql-block">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有妒贤嫉能的心态。</p><p class="ql-block">遇到不顺的事情,切勿因气愤而求一时之快;不要违背正常的行为规范而去伤害别的物体。</p><p class="ql-block">遇有不合正义的发财机会,则应该放弃;遇到合情合理的事情,则不妨从事。</p><p class="ql-block">古圣先贤所流传下来的经典,不可以不读;待人的合理规范与处世的正当态度,则不可不知。</p><p class="ql-block">对后代子孙,不能不重视教育;对仆人帮佣,则必须能体谅关怀。</p><p class="ql-block">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不可不尊敬;遇到灾变打击,则不可不相互扶持。</p><p class="ql-block">谨守本分,必须有赖于了解做人的基本规范;</p><p class="ql-block">而我们一生的命运,则是由老天来决定。</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能做到以上各点,则老天必定会来相助的。</p><p class="ql-block">这些基本的道理,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做的。就像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是每天都不可离开,每天都不可缺少的。我们对这些基本的生活道理,怎可不重视呢?</p> <p class="ql-block">三、赏析</p><p class="ql-block">朱熹《朱子家训》寥寥385个字,却全面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朱熹《朱子家训》字字珠玑,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朱熹《朱子家训》的精神内涵是忠孝和谐、修身报国。朱熹《朱子家训》倡导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子女对父母要“孝”、夫妻关系要和睦、兄弟之间要友爱。强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我做起,不要随便揭人的短处,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所长或工作有了成绩,就自我显耀而瞧不起别人。要做到“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学会理解和宽容。侍奉师长应当有礼貌,对待朋友要讲信义,遇见长者,应当尊重,看见小孩,应当爱护。朱熹指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他认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修炼清气的要诀是“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诗书是指“圣贤”之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礼义是指“孝悌诚敬”,是说孝敬老人,诚实做人。</p> <p class="ql-block">四、朱熹其人</p><p class="ql-block">朱熹(公元1130年9月15日一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别号紫阳,又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闵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朱子、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省尤溪县)。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去人欲,存天理”。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p><p class="ql-block">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思想家,又是著名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作为教育家,朱熹很注重总结读书的经验,梳理家族的规范。他曾先后研究和编纂了《古今家祭礼》《祭礼》《家礼》等传统礼仪规范,劝勉大家将读书作为起家之本。同时,他还总结了读书的方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再次是知行合一。朱熹在教育方面非常注重实践,《朱子家训》既强调读典籍,遍览诗书,也强调要用情用心,多教育多体恤。</p><p class="ql-block">朱熹著述甚多,《朱子家训》是朱熹关于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是朱熹一生立身处世、修身齐家的经验总结。另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提到《朱子家训》,大多数老年人和古文爱好者便认为指的是明末清初《朱柏庐治家格言》,即“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不对的。其实,朱熹《朱子家训》和《朱柏庐治家格言》是在不同时代由不同的朱家先贤所撰写出来的不同传世巨作。世人多把他们的文章搞混了,通常人们多以《朱子家训》来称呼《朱柏庐治家格言》,反而朱熹《朱子家训》一般人多不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