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期,昌明西路社区调委会联合明德门派出所调解了一起“楼上楼下噪音生纠纷产隔阂”的典型案例。楼上孙子活泼好动,楼下住户苦不堪言以购买音响安装在顶墙面故意产生噪音的方式回击,双方各执一词,矛盾加剧。经过耐心疏导、最终不计前嫌,握手言和。具体过程如下:<br> 【警社共巡全量发现】<br> 昌明西路社区组建“警社治安巡逻队”,共建“平安前哨工作站”,对辖区的矛盾纠纷实现全量排查发现,为及时调解,推动多元调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4年9月4日在昌明西路社区某小区巡查过程中就及时发现了这起黄某某与杜某某的邻里噪音纠纷案。</h3> <h3> 【警社共调促进和谐】<br> 2024年9月5日上午昌明西路社区调委会、明德门派出所、某小区物业公司,当事人黄某某、杜某某相约一室,对这起邻里纠纷案进行了详实地调查、合情合理调解。<br> 黄某某:我住这里好多年了,本来是我和老伴一起居住,这两年儿子、女儿上班忙,孙子、孙女就在我们家里住,我们帮忙给带带孩子,孩子们比较闹腾,玩的时候不慎碰掉了玩具,玩的高兴了就忘乎所以你追我赶的跑来跑去。于是和楼下杜某某就开始闹矛盾,我家但凡有点动静,杜某某都故意放大音响回应,音响是楼下专门购买的噪音制造设备,而且是固定在顶墙面,想想那声音,简直受不了。<br> 其实,我家孩子经常活动的房间都铺了垫子,也和孩子反复强调轻手轻脚。不过话说回来,居家过日子哪儿有不出声儿的,我觉得杜女士太敏感了,有的时候自己家没什么动静,她也要来闹腾一趟。<br> 杜某某:楼上小孩实在太闹腾了,以前我忙得基本不在家,这两年我从事的自由职业,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基本上都在家里待着。就爱在家看个电视或者看看书,总能听见楼上踢踢踏踏的,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和休息。更可气的是,我找他们理论,十次有八次他们都觉得小孩子嘛,爱闹腾是天性。我只能制造一些噪音,让他们感受感受。不管怎么说,也是楼上制造噪声在先,自己只是用这种方式提个醒,让他们注意一下。<br> 社区白书记: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楼上楼下住在一个楼里这么多年,抬头不见低头见,有点矛盾、摩擦肯定是难免的,还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换位思考很重要:大家生活习惯不一样,一方面让小孩子完全“禁足”不现实,不过可以让小朋友在屋里活动的时候尽量少些跑动,既是为了安全,也是避免噪音;另一方面杜女士想多休息、多些不被打扰的个人支配时间也是人之常情,可以把平时的生活作息告知楼上,让黄先生多注意一下。不过黄先生也可以多领孩子遛个弯儿散散步,参加一些社区里有趣味的活动,也是一种放松身心、健康的带娃方式。<br> 社区民警:每个人在自己的居所内有权按照自己的习惯生活,平时产生一定的生活噪音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但权利不可滥用,行使也应有合理限度。每个人对声音的忍受能力并不相同,不同分贝的声音对不同的人造成生理上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要有一个安宁舒适的居住环境,每个人都应该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出发,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措施,尽量减少过强噪音对他人正常的生活和休息造成影响;如果邻居家的噪音过大,也应当通过正当的途径、采取正确的方法沟通协商、化解纠纷,维护好和谐的邻里关系。</h3> <h3> 杜女士和黄先生最终认识到彼此的问题,黄先生又换了一层加厚的垫子,并把家具都包上了隔音套,保证杜女士在家的时间,尽量让孩子看看书或者外出玩;杜女士表示拆除固定在顶墙面上的音响,以后要多些包容,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双方握手言和。<br> 【发挥引领 多方聚力】<br> 今后,社区调委会将继续发挥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凝聚多方力量,加强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提升人民调解的规范化水平,以及创新调解方式和方法,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效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