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与叩头(下)

阿拉毛毛虫

<p class="ql-block">一拜三叩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通常用于表示对长辈或尊贵人物的尊敬和感谢。具体操作为:</p><p class="ql-block">一拜:表示对对方的礼敬。</p><p class="ql-block">三叩首:</p><p class="ql-block">一叩首:表示对佛(觉悟者)的礼敬。</p><p class="ql-block">二叩首:发愿向觉悟者学习,愿归于佛门。</p><p class="ql-block">三叩首:在庄严者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p><p class="ql-block">这种礼仪通常在以下场合使用:</p><p class="ql-block">初次见面的长辈。</p><p class="ql-block">见祖宗级的长辈。</p><p class="ql-block">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p><p class="ql-block">拜师。</p><p class="ql-block">拜年。</p><p class="ql-block">拜寿。</p><p class="ql-block">拜谢等。</p><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礼仪已经逐渐简化,现代社会中很少见到。</p><p class="ql-block">一拜三叩为中国古代开始的一种礼仪,主要是晚辈对长辈行的礼。具体的操作为“跪一下拜三下,额头朝着地下叩首三次”,当然每个朝代以及民族都有一些特定的不一样的礼仪,这里只是举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这个礼仪是比较正式的,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会行这样大的礼。只有在一些非常重大的场合或者节日,或者在皇室中才会出现这样的仪式。</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礼仪非常繁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对其有所了解。虽然不能说完全传承,但是有些内容必须知道。</p><p class="ql-block">三跪九叩多用于祭天祭地或婚礼,叩头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三跪九叩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p><p class="ql-block">三拜九叩指封建社会进见帝王及祭拜祖先的大礼。传统的礼德文化里面,其中有三拜九叩的庄严礼仪。实际上,古代的三拜九叩各有其修真含义。拜是自祭其身,把自己的身体祭献出来,这是古代的解释。现代,可以作其它的解释,就是将这个身向天地祭献,愿舍其身。</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礼仪中,“九拜”是明确的,礼制对其行礼方式和使用场合都有详细的规定,但“三叩”却不是古礼,只是民间对“跪拜”礼的俗称。</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三叩九拜”只是人们对隆重大礼的民间称谓而已。</p><p class="ql-block">具体说来,“三叩九拜”便是指上文“拜”礼中的“稽首”礼。</p><p class="ql-block">古代“九拜”包括: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p><p class="ql-block">九拜中最隆重的要算是稽首了。</p><p class="ql-block">这种礼,不仅要求行礼人头触地,而且要“头至地多时”,是“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具体行礼细节为:行礼的时候,行礼者首先屈膝跪地,左手按在右手上,然后拱手于地。接下来,行礼人的头慢慢触地。头触地的具体位置是在膝盖之前,双手之后。头触地后,要停留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上述动作为一次行礼,古人为了表示尊重,有时候这样的礼节要反复做几次,通常以三次或九次居多,于是便有了 “三叩九拜”的说法。</p><p class="ql-block">由这些动作和次数,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礼节是何等的庄重。因此,这个礼常在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儿子拜父亲,祭祀时拜天拜神,拜祖拜庙;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扫墓时拜墓等,也都用这样的大礼。</p><p class="ql-block">九拜中的其他几项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顿首,和稽首礼叩拜方式相差不多,只是头要轻叩地面,而非俯首。</p><p class="ql-block">空首,施礼人跪拜,拱手俯身行礼。</p><p class="ql-block">振动,丧礼用,顿首恸哭,浑身振颤,以哀逝者。</p><p class="ql-block">吉拜,宾客在鍊守制三年后见揃行,先施空首礼,再獅页首礼。</p><p class="ql-block">凶拜,居丧者拜宾客之礼,和吉拜礼相反,先行顿首礼,后施空首礼。</p><p class="ql-block">奇拜,指拜一次。</p><p class="ql-block">褒拜,指拜了又拜。</p><p class="ql-block">肃拜,身体呈跪姿,以手触地,抬头。</p><p class="ql-block">磕头和叩首分别是什么意思?跪拜礼又是指什么?</p><p class="ql-block">2021-04-09 09:06:08</p><p class="ql-block">赵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p><p class="ql-block">“跪拜礼”是主流意识形态推崇的并且有典籍文本记述的人际交往和丧祭等生活事项的规范礼仪。自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三千多年,跪拜礼一直是官方礼仪操作的规范要求。</p><p class="ql-block">磕,音kē ,本义是石头撞击声,《说文解字》释为:“磕,石声。”人们磕头时,以头撞地“咕咚咕咚”响,所以叫磕头。叩,音kòu,本义是敲打、敲击的意思。叩是古字,在《周礼》《论语》《列子》《荀子》《淮南子》等里面都有。人们磕头时,以头触底“咚咚”响,所以,磕头也叫叩首。如果说有区别,相对来说,磕头比较随意一些,动作较快;叩首比较正式一些,动作较慢。</p><p class="ql-block">但在宋元之前的文本资料中,没有发现“磕头”“叩首”这两个词的用法。“叩”和“磕”组词“叩首”和“磕头”用于礼仪事项,是宋元之后出现的民间语汇。应该是从跪拜礼的“稽首”“顿首”发展演进而来。在日本人的家庭生活中,跪拜礼一直是妇女的重要生活礼仪,现在还是。</p><p class="ql-block">跪拜礼的意义非常广泛,不能将磕头、叩首简单地等同于跪拜礼,其相互之间有渊源关系,但差别很大。我们分析考究一下,供大家参酌。</p><p class="ql-block">1、跪拜礼的基本姿势和种类</p><p class="ql-block">跪拜礼的基本姿势是坐姿,即下膝至两小腿完全着地或着席,屁股垫在脚跟上。需要行礼时,双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身体前倾,头往下压。以头部所处的位置和双手的动作来确定跪拜礼的种类。</p><p class="ql-block">跪拜礼有九种,按《周礼·春官·太祝》的记载:“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就曰肃拜。”其中实际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就是稽首和顿首。</p><p class="ql-block">关于稽首,郑玄注《周礼》:“稽首,拜头至地也。”按照《荀子》的说法:“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啥意思呢?就是在跪姿向前施礼的情况下,以头和屁股为参照,头与屁股平衡一齐的,叫拜;头低于屁股的,叫稽首;头接触地面的,叫稽颡。</p><p class="ql-block">注意,古法跪拜礼,必须在跪姿的状态下行礼。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错将振臂长揖的揖礼作为拜,即双手双臂举过头顶,然后慢慢放下来,身体及头部随着躬下来,但这就是揖,不是拜。有一种由远至近,将身体趴下了触地,一次一次,接近祭奠目标的行礼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拜”的传承。</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祭祀活动,包括开祠堂祭祀以及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需要跪拜的,应当行稽首礼。丧事活动中,规模性丧事仪式如饭含、招魂、入殓、上庙、堂祭、出殡、路奠、下葬等,需要主家人员在位跪丧,跪丧所行的礼仪即稽颡。</p><p class="ql-block">大体上讲,跪立,双手前伸,手心朝上,手背朝下,身体前倾,以额头触地,停留一会就起身,叫稽首;趴在那儿头贴着地不动,叫稽颡。</p><p class="ql-block">关于顿首。顿首的行礼方法与稽首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稽首要求以额头贴地,有停留时间,顿首要求以头叩地,叩后即抬头。一般来说,稽首一次就行了,顿首可以多次。</p><p class="ql-block">2、磕头叩首的行礼姿势和动作要求</p><p class="ql-block">表面上看,磕头叩首与稽首顿首基本一样,传承关系很明显,都是趴在那儿点头,实际差别大了去了。</p><p class="ql-block">就基本的跪姿来说,跪拜礼的两膝、两腿、两脚都是并拢的,屁股垫在脚后跟上,行礼时,两个大腿可以支撑身体,双手是可以做动作的。跪姿还分坐跪和长跪,所谓长跪,即将屁股从脚后跟抬起来,即跪着直立身体。</p><p class="ql-block">但对于磕头和叩首,在跪姿上,两膝、两腿、两脚是不拢在一起的,即是分开的。如果身体前倾,必须使用两手支撑身体,所以,只能使用头部做动作,这就是磕头和叩头的由来,也是磕头叩首不完全属于跪拜礼的根本点。</p><p class="ql-block">3、社会发展生活改善是礼仪演进的根本</p><p class="ql-block">跪拜礼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家庭环境,如住房、起居、家具、穿戴服饰等。</p><p class="ql-block">秦汉以前,人们的居住环境相对较为狭小,一般普通居民家庭,吃饭、睡觉、学习、接客等统统都在一间房子里,没有严格的场所划分,也没有专门供坐用的椅子、凳子之类的东西,人们坐的时候是两膝着席,将臀部压在脚后和脚跟上。遇到需要向人表示敬意或致谢的时候,就将臀部抬起来,即呈跪姿,然后俯身向前施礼,这就是跪拜礼的由来和基本形式。跪拜礼在一开始的起源阶段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后来与逐步发展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才越来越变得复杂起来。</p><p class="ql-block">礼是高贵、高雅、尊贵、文明的表现,古法的跪拜礼还与当时的穿衣条件相关。理论界和学术界一般认为,春秋以前,人们的穿戴是上衣下裳,衣是裹在上身的,裳是罩住下身的。为了保暖等原因,在两腿上套上像长筒袜一样的套筒,称为“胫衣”。衣与裳和“胫衣”都是不连在一起的,即没有裆。人们坐着的时候,如果两腿在前,屁股坐地,腿裆里的小鸡小鸟等就走光露出来了,是为粗鄙、下流、不敬。所以,古法礼仪设定以“跪”为行礼的基本前提,其目的就是护裆。有裆裤是战国以后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大约是因为骑马射箭腿裆里的东西受影响需要保护,所以才产生有裤裆。有裆裤出现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衣、食、住、用等条件逐步改善,特别是桌椅板凳出现之后,跪拜礼才逐步退出主要行礼礼仪的位置。但在朝拜、祭祀、丧葬等活动中,跪拜礼仍然是主体行礼礼仪,后世沿袭,一直到晚清。</p><p class="ql-block">磕头叩首何时才有,很难考究。作为民间流行性礼仪,与生活实际相关联,是进步的和有意义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到目前为止,祭祀活动和丧事活动,规范的礼仪依然使用跪拜礼。</p><p class="ql-block">磕头和叩头有何区别</p><p class="ql-block">区别:动作不一样</p><p class="ql-block">叩头也就是跪下双腿平铺,屁股坐于双脚,弯腰伏地点头。磕头也是跪下但双膝以上直立的,手臂前倾伏地,点头至地。</p><p class="ql-block">叩头有问安,问候之意,相对跪资舒服点,磕头有惩罚意思,磕含碰的意思,从跪资到头碰地,都不舒服。</p><p class="ql-block">磕头比较口语话,叩头比较文气点,用于正式的场合。</p><p class="ql-block">磕头,是指双膝跪地,弯腰头磕到地上,是对长辈对祖先对君王的最高礼节。</p><p class="ql-block">叩头可以是站立,也可以是下跪,弯腰低头,站立弯腰九十度,下跪就得以头叩地,也是很隆重正式的礼节。</p><p class="ql-block">总之,不管磕头还是叩头,都代表着最高的礼节,是非常尊重的表示。</p><p class="ql-block">磕头是跪拜,必须要跪在地上头都下磕到地才算是真正的磕头。这是一种最高的礼节。是对最尊敬的长辈的礼节。而叩头即是叩首。可以是站正立直低头鞠躬的形式叩头,也可以下跪跟磕头一样的方式。对一般的长辈的礼节,这就磕头和叩头的区别。</p><p class="ql-block">小结:</p><p class="ql-block">叩头和磕头在动作上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磕头:通常是指双膝跪地,弯腰低头,头部直接触地,这是一种较为庄重和谦卑的礼节,常用于对长辈、祖先或君王的敬意表达。</p><p class="ql-block">叩头:可以是站立时的弯腰低头,也可以是下跪时的头触地,但动作上可能更为文雅,常用于正式场合,如宗教仪式或对长辈的敬意表达。</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两者都代表着最高的礼节,是对非常尊敬的人或事物的表示。</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6日于郑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