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日,我从单泽润老师那儿获得《海燕》征稿邮箱,随即向《海燕》投稿两篇小说《谁是小偷》和《漏阀风波》。4月21日,很欣喜收到《海燕》采稿通知。感谢编辑垂青,《谁是小偷》得以被采用。</p> <p class="ql-block">按要求,提供"知网"授权书。</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2日收到《海燕》馈赠的8月期刊。同时收到的,还有单老师及文学写作班学生订购的27册。</p> <p class="ql-block">谁是小偷?</p><p class="ql-block">文/方言</p><p class="ql-block">为了五百块钱,“海南丢打卤面”面馆老板娘老王婆与新聘请的厨师小高闹掰了。</p><p class="ql-block">老王婆送客回来,见放在桌子上的五百块钱没了,心里“咯噔”一下,便轻声问,小高,有谁来过吗?</p><p class="ql-block">小高说,听到你的召唤,我擦了擦手,放好洗刷完的碗碟就出来了,没看见有谁来过。他略顿了顿说,就是大黄(金毛犬)过了一会儿从外面跑进来。</p><p class="ql-block">老王婆说,我就出去屁大会儿工夫,放在桌子上的钱咋就没了?说完,指了指放钱的桌子。</p><p class="ql-block">小高吃了一惊。钱?阿姨,我真没看见。</p><p class="ql-block">老王婆见小高一脸诧异的样子,便没好气地说,就你和狗在屋里,这不就是秃头藏虱子——明摆的。不是你拿的,还能是狗吗?</p><p class="ql-block">小高说,阿姨,你千万别冤枉人。虽说我蹲过号子,但偷鸡摸狗的事,我向来不沾边。</p><p class="ql-block">说着,小高拍了拍胸脯,又指了指天,涨红着脸说,如果是我拿了,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说着把周身上下的衣兜都翻个底朝天。</p><p class="ql-block">老王婆见小高如此信誓旦旦,心里也有些狐疑。但是,她的确想不出钱没了还会有其他原因。</p><p class="ql-block">方才,老王婆的一个闺密送来两个花篮,还有五百块钱,作为面馆明天重新开业的贺礼。收下花篮,那五百块老王婆说什么也不肯收,两个人为此撕扯起来。老王婆养的那只金毛犬大黄张着嘴、吐着舌头,急得身前身后直转。</p><p class="ql-block">闺密急眼了,说这点儿钱是姊妹一点儿心意,若不收,就是瞧不起俺,往后还怎么来往?</p><p class="ql-block">老王婆见状,只好把钱撂在餐桌上,冲着在厨房里忙活的小高说,我出去送客,一会儿就回来,你出来看看门。</p><p class="ql-block">先前,老王婆和老伴老刘头同在一家国营大厂食堂工作。退休后,两个人租了一个门头房,开了一家“海南丢打卤面”面馆。干了两年,生意挺红火。前几天,面馆邻门的房屋中介公司关了门,他俩一核计就把那个房子租了下来,打通墙壁,连成一个大的餐厅。保留打卤面,外加炒菜。项目增多了,他们俩忙不过来,于是就通过街道派出所的李所长推荐,聘请了小高做厨师。</p><p class="ql-block">据李所长介绍,小高在旅游职高学得一手好厨艺,毕业后在桥北一家饭店当厨师。因为他厨艺好,大连菜做得地道,使得饭店顾客盈门。本来干得好好的,不曾想三年前却因为替饭店的一个女服务员打抱不平,与上门欺负她的街道混混儿动起了手。混混儿不是对手,便拔出尖刀撒野。小高踢飞了尖刀,一拳将那混混儿打翻在地。想不到出手过重,竟把那个混混儿打死了。为此,他被判了五年刑。在狱中,小高表现非常好,多次获奖,减刑两年,最近放了出来,正在找工作。</p><p class="ql-block">老王婆见是李所长亲自推荐的,肯定错不了,没多想就点了头。这两天小高跑前跑后,又懂事,又勤快。他试炒了几道菜,口味花色都让老王婆竖起大拇指。今天老头子去大连湾水产为明天开业进些海鲜,还没等回来,就出了这档子丢钱的事。老王婆暗忖,人家都说“明偷易躲,家贼难防”,小高的这个毛病可不能容忍,否则日后不知会捅出什么娄子。看在李所长的面上,这钱丢就丢了吧。于是她冷冷地对小高说,算了,这五百块全当是这两天的工钱,你明天就不用来了。</p><p class="ql-block">工作可以丢,可这人却丢不起。小高又争辩了几句,见老王婆毫无松口之意,一时间竟急出了眼泪。他抹了把眼泪说,天地良心,我问心无愧,相信老天会还给我一个清白。说完便跨出了門槛,抽搭着鼻子走了。</p><p class="ql-block">傍晚,老刘头回来,见老婆子坐在墙旮旯兀自喘着粗气,小高却不见踪影,便过来询问。老王婆就把下午丢钱的事说了一遍。老刘头安慰说,不就是五百块吗?丢就丢了。只是我纳闷,依我观察小高不是那种人。</p><p class="ql-block">正说着,电话铃响了。老王婆抓起电话,是临近一个小超市打来的,说话的是超市老板娘,老王婆多年的朋友。她说,王姐,你家大黄今天叼了张大票来买香肠吃。我一会儿赶过去,把剩下的九十九块钱给你送去。</p><p class="ql-block">放下电话,老王婆傻了眼,大黄怎知道自己去买香肠?她愣愣地瞅着老头子。</p><p class="ql-block">电话里的话,老刘头听得一清二楚。他连忙解释说,大黄自己买东西吃是我训练出来的。我每天都在它的窝里放上一块钱,今天我走得匆忙,忘记放了。你快去它的窝里看看。</p><p class="ql-block">大黄趴在窝里,耳朵耷拉着,头贴在两只前爪上,瞪着惶恐的眼睛看着老王婆。每每闯下什么祸,大黄总是这副德行。老王婆扯着大黄的耳朵把它揪了起来,身底下果然压着一沓钱。一数,不多不少,整四百。老王婆心猛地一抽,感到像被针刺了一下。</p><p class="ql-block">老刘头拽了一下老婆子的衣袖说,还愣着干吗,走,找小高去。</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方言,本名纪方,大连金州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牡丹》《散文百家》《青年文学家》等报刊。著有《足迹》《岭东史话》,主编高中师生文集《南山梦》。</p> <p class="ql-block">非常高兴地看到,我的文学写作老师单泽润教授佳作《从南山街10号到长白街6号》也与我的作品在《海燕》同期发表。</p><p class="ql-block">10年前,我抱着要写出点儿东西的愿望,加入大连老干部大学文学写作班,跟单老师学写作。经过三年勤奋学习,在老师谆谆教诲和耐心指导下,使得我深埋在心底的写作种子发了芽,并在老师精心培育下逐渐抽枝散叶,相继在多家文学期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成为省作协会员。</p><p class="ql-block">记得2014年,在我学习半年后,就尝试写了一篇民间传说故事《人参娃》,单老师鼓励说,有了80%小说模样。受此鼓舞,不久后我写了篇《狼口脱险》,单老师给予高度赞誉,并亲自去《海燕》推介这篇稿子。单老师曾作过《海燕》的编辑,《狼》文能被单老师看好并亲自推介,说明写作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尽管稿子最终没有被采用,但我却收获了信心(此文后来在《三角洲》发表)。打那儿以后,我向传统文学期刊投稿的勇气和热情,像库水开启了闸门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p><p class="ql-block">师生文章在文学杂志同期发表,不知是否能与当年科举制度下师生同时金榜题名有得一比?但在我心里,有此一乐。</p> <p class="ql-block">爱好写作的人,有作品发表在传统文学期刊上是件喜庆的事。于我而言,《海燕》是我多年来心存崇拜和敬畏的文学期刊,是我梦寐以求的文学殿堂。我的作品被选中并发表,真是美梦成真,喜不自胜。</p><p class="ql-block">8月21日,原大连老干部大学文学写作班师生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单泽润老师和学生纪方的文章在《海燕》同刊发表,并就这两篇文章展开深入讨论。作者与读者互动,就文章主题、中心思想、篇章结构、行文线索、创作背景、语言特点、开头与结尾等逐一进行分析探讨。整个过程,有问有答,气氛活跃。</p><p class="ql-block">会后,师生人手一本《海燕》,让镜头定格这美妙时刻。但愿《海燕》能采纳单老师意见,多发表大连人的作品,使得本地色彩更加浓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