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五台山众多寺庙中,要数历史最久远、建筑最精美、塑像最珍贵,当属佛光寺、南禅寺。</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属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台县佛光村,有“亚洲佛光”之称,其东大殿以唐代四绝名扬世界:一绝唐代建筑,二绝唐代绘画(建筑彩画、壁画),三绝唐代雕塑,四绝唐代题字(诗词、题记)。寺庙整个建筑群位于佛光山坡上,古松之间一座影壁墙首先印入眼帘,影壁为清代所建,装饰简洁,正脊和垂脊两侧皆有兽头,影壁正面红底白字“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唐朝初期,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 845年),佛光寺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建筑第一国宝”。</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3.96米。同时,大殿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位列第一。此外,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殿顶脊兽用黄、绿色琉璃烧制。</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内佛坛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高1.95米至5.3米不等。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东大殿的墙壁上,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及供养人,衣袖飘逸,形象丰满。</p> <p class="ql-block"> 唐经幢,唐乾符四年(877年)立,高4.9米,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幢身亦刻陀罗尼经,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p> <p class="ql-block"> 文殊殿在寺门内北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东西墙和北墙上的塑像和壁画,在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是初祖禅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弥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 后记:佛光寺东大殿自大唐留存至今,但它却是在1937年才被重新发现,并回归建筑学界的视野,推翻了日本学者“中国没有唐代建筑”的论断。</p><p class="ql-block"> 1937年6月,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纪玉堂四人在敦煌第61窟《五台山图》“大佛光寺”壁画的指引下,骑骡子入五台山。终于看到了佛光寺,而寺中的东大殿,证实了国内必有唐构。先生们分工进行考察,梁思成拍摄,林徽因抄碑,莫宗江、纪玉堂测量绘图,都迫切想确认东大殿的建造年代。通常殿宇建造年月,多会用墨书写于脊檩(架在木屋架最顶上的一根横木)。他们爬上梁架,打着手电,踩着数寸厚的灰尘,迎面遇到蝙蝠群,没有找到脊檩上的墨字。林徽因依稀看到距离地面七米的梁底,有“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墨字,与殿前经幢上的“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碑记一致,经幢上刻有建造时间“唐大中十一年”。“佛殿主”的名字书写于梁,刻记于幢,经幢与东大殿建造时间应该相同。</p> <h3>……………………</h3>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在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林木繁茂,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寺庙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 (782年),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木构遗物。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米,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用十二根檐柱支撑殿顶,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迦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文物管理员,虽说参观寺庙免费,但需这位同志允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附:中国现在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南禅寺。南禅寺大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创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唐代作风明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二、佛光寺。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佛光寺的建筑、雕塑、壁画、题记,被人们称为“四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三、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天台庵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没有繁杂装饰之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四、广仁王庙。在山西省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群。正殿为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建造,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结构简练,古朴雄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