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沈建乔</p><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向后人指明了秘色瓷出自越窑,秘色瓷的釉色如“千峰翠色”。但由于宋代以后越窑断烧了近千年,更有乾隆皇帝“李唐越器人间无”之叹息,因此,越窑青瓷中的哪一类是秘色瓷?秘色瓷的产地在哪里?是谁烧制的秘色瓷?这些疑问都成为许多古今陶瓷专家和学者想要解开的千古之谜。笔者尝试以唐宋时期明州慈溪县上林乡罗氏族人参与制作、管理越窑秘色瓷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物资料来探讨、佐证秘色瓷出自上林湖窑区的史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唐代越窑模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 上林湖的秘色瓷产生概述</p><p class="ql-block"> 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窑区的考古调查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多位对越窑秘色瓷感兴趣的中外陶瓷专家学者来上林湖考察,如日本的米内山庸夫,美国的詹姆斯.马歇尔.普拉玛和中国的陈万里先生等。特别是陈万里先生,(图1)他是中国野外陶瓷考古的先驱者,于1935年5月15日来上林湖,(注1)他通过实地考察,感觉上林湖“山色葱翠”,“风景之佳“”,有陆龟蒙“夺得千峰翠色来”之意境。之后又多次来浙江采集大量青瓷标本,经过反复比对、考证认为上林湖的部分器物可能就是秘色瓷。(注2)</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陈万里先生访上林湖 沈建乔2021年5月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文物部门在上林湖窑区开展考古调查,至今已发现上林湖及周边地区有近两百处古窑址。1990年以来先后考古发掘古银锭湖边的寺龙口窑址,白洋湖石马弄窑址,上林湖荷花芯和后司岙窑址,考古证实上林湖周边地区在远古已开始烧制陶器,到东汉晚期现代意义上的青瓷器烧制成功。经过六朝时期的发展,烧制青瓷技术渐趋成熟,但相对来说还比较粗糙,釉和胎结合度也不高。到南北朝时开始使用匣钵装烧技术,使青瓷质量进一步提升。至唐中晚期,在上林湖窑区因使用瓷匣钵封釉装烧技术和瓷胎质量的更加精细,使所制青瓷器几乎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些顶级青瓷产品器形打磨精细,美观大气,其釉色如“千峰翠色”,质感“类冰类玉”,有了一个特别的名称叫“秘色瓷”。秘色瓷器成为进贡皇家的御用之品,并被唐懿宗供奉在法门寺。秘色瓷也是从相对粗糙青瓷器过渡到精细青瓷器的分水岭,其工艺对后来的高档青瓷如耀州窑、汝窑、龙泉窑及高丽青瓷窑产生重大影响,成为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上林湖窑区因秘色瓷而名扬天下,唐代有贡窑、官坊,五代吴越国称上林窑,这类窑都是由官方监理窑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 上林乡罗氏家族的概述</p><p class="ql-block"> 从有关文献和唐宋间上林湖越窑青瓷器和窑具上的铭文中考证,目前常见的姓氏有罗、叶、余、王、陈、沈、马、朱、郑、周、刘、俞、闻、李、孙、赵、方、徐、范、杨等 。(注3)其中罗姓的出现相对比较多。在《越窑瓷墓志》一书中与罗姓有关的墓志达九件之多。墓志中记载罗氏族人从唐大和六年(823)到宋开宝七年(974)间罗氏族人在上林乡有150多年生活的证据,也记载罗氏族人参与管理、制作越窑青瓷的事实。(注4)</p><p class="ql-block"> 罗姓,源自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坛、曹、斟、芈等,罗氏为芈的后裔。公元前690年,罗国(河南罗山)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河南鄢陵)。罗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朝末年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罗”为氏。2007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罗姓排中国第二十位人口大姓。</p><p class="ql-block"> 唐代慈溪县上林乡的罗氏族人从何时迁徙来的没有家谱资料可以查证确定。从现存《慈谿罗氏宗谱》(图3)资料查到:罗氏宗谱记载最早的源头来自现余姚市河姆渡镇罗江村。在晚唐时有位兵部尚书罗甫在朝做官时被宦官排挤,辞职退居家乡浙西桐庐,后又因黄巢起义“避乱迁慈,是为始祖”。落户现余姚市河姆渡镇的罗江村,有纪念罗甫公的嘉德庙至今尚存(注5)。上林乡罗氏在大和六年(823)已经居住,显然要早于黄巢起义时期(875)来现余姚河姆渡罗江村避难的罗甫始迀祖了。</p><p class="ql-block"> 《越窑瓷墓志》书中,在唐代大和六年(832)的“罗韦伍及妻沈氏墓志”记载罗氏原籍“唐故襄阳”。开成三年(838)的“罗清湛墓志”记载祖父罗志在唐代开成三年以前从湖北省襄阳郡迁移过来的,罗志是不是上林乡罗氏族的始迁祖却难以确定。会昌三年(843)的“罗迁妻范氏墓志”罐底记载“襄阳罗迁妻墓志”。梁龙德二年(922)的“罗曷妻刘氏墓志”记载刘氏“归于襄阳郡罗公”。这说明上林乡许多罗氏家庭祖籍在湖北省襄阳郡,并在832年以前来上林乡定居。</p><p class="ql-block"> 现在上林湖西边罗家岙北面是凌倜墓志罐发现的地方,附近有唐代贡窑。(图4)再往西匡堰有罗家岙村,罗氏散居慈溪的还有上林湖北侧的新桥罗家、横河埋马村罗家、胜山罗家等等。至于他们是不是唐代上林乡罗氏的后裔有待专家考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慈溪罗氏宗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 上林湖罗家岙位置地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 罗氏族人制作秘色瓷的工匠</p><p class="ql-block"> 在2015年至2016年上林湖后司岙考古时发现刻写有“罗湖师秘色椀”铭文的匣钵残件,(图5)这是罗姓工匠参与制作秘色瓷非常重要的实物证据。“秘色椀”三字与陕西省法门寺地宫中记载十三件秘色瓷器物帐碑上的写法相同。1987年法门寺塔因风雨倒塌后发掘地宫,在地宫中出土大量唐代珍宝,其中有十四件秘色瓷器,(图6) 这些秘色瓷中的十三件记载在物帐碑,物帐碑是这样写的“瓷秘色椀七口其中银棱二口,秘色盘六口”,这十三件放在一木盒内。这些秘色瓷的出土破解了“秘色瓷”到底是怎样的这一千古之谜,(注6)而“罗湖师秘色椀”的匣钵残件成为法门寺秘色瓷的原产地是上林湖窑区的重要依据。法门寺秘色瓷八棱净瓶底上刻写的“公”字在上林湖后司岙也有相同的实物。(图7)另有二件分别刻写“罗三郎、罗记”铭文的净瓶瓷匣钵,(图8、9)进一步佐证了法门寺秘色瓷产自上林湖窑区。还有在烧制秘色瓷匣钵上留下姓名的罗氏工匠有“罗小泰、罗秦”。(图10、11)法门寺秘色瓷是唐代皇帝僖宗在公元874年供奉佛祖的,说明秘色瓷是最早有记载的进贡皇家的御用品。另有一件“罗”字铭文瓷匣钵上有釉的痕迹,(图12)显示秘色瓷是在瓷匣钵用釉封口后烧制出来的,现代考古发现秘色瓷在密封的环境中还原后釉色更加翠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 上林湖后司岙出土的“罗湖师秘色椀”铭文匣钵残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 法门寺瓷秘色椀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 法门寺秘色瓷八棱净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 “罗三郎”铭文的净瓶瓷匣钵残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 “罗三郎”铭文的净瓶瓷匣钵残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9. “罗记”铭文净瓶瓷匣钵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0. “罗小泰”铭文匣钵残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1. “罗秦”铭文匣钵残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 有釉的瓷匣钵“罗”铭文匣钵残件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3. 上林湖后司岙出土秘色瓷八棱净瓶在匣钵中装烧残件 唐代</p> <p class="ql-block"> “罗湖师秘色椀”匣钵明确记载了唐代晚期罗氏工匠制作秘色瓷,这“罗湖师”三字是一个人的名字?还是“罗湖”即名字?“师”字是师傅或大师的意思?罗氏族人还有一件“罗业师记”的瓷质匣钵铭文,同时代另外姓氏的有“叶师”铭文匣钵残件,(图14)这说明唐中晚期上林湖窑区有不少工匠自称为师。笔者看到另一件唐代盒底刻写的铭文对“罗湖师、罗业师、叶师等带“师字”的铭文有了上述的想法。这件唐代油盒做工规正,釉色青偏黄,盒上有荷花纹装饰。盒底刻写“大匠罗戚彤记”的铭文。(图15)罗戚彤自称大匠应该是越窑青瓷制作方面是技高一筹的工匠,也有可能是官方授予他的职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4. “叶师”铭文匣钵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 盒底“大匠罗戚彤记”铭文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 “大匠罗戚彤记”铭文盒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 “大匠罗戚彤记”铭文盒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 “大匠罗戚彤记”铭文盒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许多从事手工艺者习惯将传道授业的恩师们称作“师傅”,至于那些对行业影响深远的则被尊为“大师”或“宗师”。 在唐代“师”和"大匠"用来称呼那些在技艺上造诣极高的人,他们不仅在技术上精湛,而且往往因为其卓越的成就而受到众人的尊敬和崇拜。此外,"大匠"也被用作"将作大匠"或"将作监"的别称,这些官职在古代负责宫室和其他建筑物的修建,显示了他们在建筑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罗湖师、罗业师、叶师”和“大匠罗戚彤”都是在青瓷制作工匠中的高级技师的职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越窑瓷墓志》书中记载罗氏是上林乡的大族,在书中收录的九十余件瓷墓志中有九件属于罗姓,其中四件属同一个家庭。罗氏族人最早在唐代大和六年(823)就有墓志铭记载。据现代考古发现秘色瓷在唐会昌年间(841~846)烧制成功,在唐僖宗(866~888年)时已进贡皇室并被供奉法门寺地宫。在这段时间中可能有罗湖师、罗三郎和大匠罗戚彤参与制作。另外有罗氏姓名的秘色瓷工匠还有罗小泰、罗秦、罗锡等。罗氏族人烧制越窑青瓷作坊名号有“罗记”、“大匠罗戚彤记”、“罗业师记”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 五代北宋时期上林乡罗氏族人管理窑业</p><p class="ql-block"> 在宋开宝七年(974)罗坦墓志中记载:罗受任大吴越国东道会稽府余姚县上林窑十将作头,罗坦任散将都作头。五代末北宋初作头属于工场、作坊事务的直接组织管理者。他们必定对制瓷、烧窑工艺流程非常熟悉,很有可能他们本身就是技艺高超的大师或大匠,这也说明罗氏族人自中晚唐至五代北宋一直在上林湖烧制越窑青瓷,并成为组织管理者。罗坦墓志还提到在上林设立“窑务”:“父是太粗(祖)肇启,毁家为国之时,立肱股于上林,,与陆相公同置窑务”。窑务全称应为“省瓷窑务”,设立时间下限为梁开平二年(908),到吴越归宋以后“越州瓷窑务” 存在七八十年,应该是朝庭设立的管理机构,上林乡的“官坊”也属于“省瓷窑务”管辖。嘉靖《余姚县志》记载秘色瓷产地说:“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窑,寻废”的“置官监窑”可能就是指“省瓷窑务”。(注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6. “罗”铭文匣钵残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代末北宋初有“罗记”款的刻画花脉枕做工精致美观,釉色翠绿,刻划花流利自然,也是精品之作。(图1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7. “罗记”铭文刻画花卉脉枕残件 宋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7. “罗记”铭文刻画花卉脉枕残件 宋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 余论</p><p class="ql-block"> 罗氏族人有把青瓷器当作供奉之物敬献佛祖的风俗,如“弟子罗艺奉上明王”、“罗可琮捨上林湖……”等,(图十四、十五)联想到唐朝皇帝供奉在法门寺地宫的秘色瓷,还有许多唐宋佛塔中出土的秘色瓷,如苏州虎丘塔中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说明唐宋时期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把越窑青瓷器当作珍宝用作供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 “弟子罗艺奉上明王”铭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 “罗可琮捨入上林湖”铭文碗残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再从书法角度看唐宋间罗氏青瓷工匠的铭文,“罗湖师秘色椀、大匠罗戚彤记、罗三郎、罗小泰、罗秦、罗、弟子罗艺奉上明王、罗可琮捨上林湖……”等许多铭文用行书而写成,字体大小相间,刻写熟练流畅,笔画抑扬顿挫非常有书法功力,令人赏心悦目,这也说明以上这些制作秘色瓷的大匠大师书法方面的艺术境界也是很高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 结论 </p><p class="ql-block"> 将以上上林湖越窑青瓷上记载罗氏族人参与制作管理秘色瓷的铭文作个总结,罗氏族人在唐大和六年到北宋开宝七年的一百五十多年间,唐代罗氏族人居住在上林湖边的罗家岙,罗家岙附近有烧秘色瓷的贡窑。以罗湖师、罗三郎和罗戚彤大匠为代表的罗氏工匠制作秘色瓷,“罗湖师秘色椀”铭文匣钵和“罗三郎”铭文净瓶匣钵为陕西法门寺地宫中的秘色瓷原产地确定提供实物证据。北宋初罗受任越州上林窑十将作头,罗坦任散将都作头,成为地方瓷窑基层管理者,他们应该也是制作秘色瓷的高级技师。罗氏族人有青瓷作坊“罗记”、“大匠罗戚彤记”、“罗业师记”等的名号。另外还有许多刻着罗姓铭文的残件遗留下来。把零碎的文物资料串联起来,可以证明罗氏族人在上林湖越窑秘色瓷生产管理、制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称得上为唐宋时期上林乡烧制秘色瓷世代延续的家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第109页,余姚上林湖访古记。紫金城出版社编, 1997年9月。</p><p class="ql-block">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第23页 ,“越窑与秘色瓷”。紫金城出版社编 ,1997年9月。</p><p class="ql-block">3 《青瓷与越窑》林士民编著,第229页,“越窑青瓷铭文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12月。</p><p class="ql-block">4《越窑瓷墓志》厉祖浩著第25页 “志主身份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10月</p><p class="ql-block">5 《慈谿罗氏宗谱》三十六卷 首二卷 罗贤赞 罗瑞书篡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版</p><p class="ql-block">6 《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 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著, 文物出版社, 2017年3月。</p><p class="ql-block">7 《越窑瓷墓志》厉祖浩编著,第30页 瓷窑务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古籍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感谢师友支持、指导,提供文献、图片、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