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成长,周鑫的高中创客生涯。

李刚

<p class="ql-block">学生时代的科技创新之路:梦想与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想起我的科技创新之旅,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历程。2012 年的一个普通下午,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还是高一学生的我在四平一中的校园操场上邂逅了李刚老师在带领同学开展遥控航模的飞行训练,从此开启了我的科技创新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入科技创新小组,各种遥控车模和航模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那些精致的模型仿佛是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等待着我去探索。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遥控车模和航模的工作原理,从材料学到空气动力学,再到电子电路,每一个知识点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就对路上的汽车充满了好奇,常常幻想这些车能够自动驾驶。加入科技小组后,我的第一个模型是一辆 1:10 的油动模型车,它以硝基甲烷为 25 - 30% 的甲醇为动力,让我深刻地了解了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与小时候的玩具汽车不同,这个模型车的油门和转向可以按比例控制,能够完成漂移等高难度动作,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后,我又入手了电动房车和电动皮卡。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了有刷、无刷电机和电子调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了遥控设备电子电路和电池的工作原理。这些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知识和技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和阅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李刚老师的带领下,我参加了各种科技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比赛不仅让我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我开始学习制作航空模型。从材料学、空气动力学到电子电路、无线电,我不断地汲取着各种知识,为日后研发制造无人机和机器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开始飞固定翼航模飞机时,那种翱翔蓝天的感觉让我心潮澎湃。我参加了航模的制作和飞行,经过初级航模的学习和制作、飞行实践,我开始进行航模竞赛项目的制作和飞行,这不仅是我掌握了更丰富的航模制作、调试技能,也使我能遥控特技模型飞机进行特技飞行比赛和空战比赛,在李刚老师的辛勤指导和带领下,我和李成环同学参加了2015年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荣获了遥控空战团体季军、遥控特技飞行P3A-3的第21名。也多次在吉林省航模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以及吉林省全运会航模项目的金牌、银牌等大小奖项 20 余项。这些荣誉是对我努力的肯定,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科技知识储备的不断积累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我在李刚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制作了六旋翼多任务作业的无人机。这个项目让我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当我带着这个项目在第 29 届吉林省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时,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也是从这次比赛中,我发现了无人机的多种应用场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于是,在高三那年,我和校友王一同学一起决定成立一家四平市首家无人机航拍公司。在我 18 岁成年的那一天,四平市富莱传媒有限公司悄然成立。我们在无人机应用行业扎根发芽,不断茁壮成长。公司先后承接了 CCTV7 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空中镜头拍摄、英国 BBC 在中国拍摄 “龙的传人” 纪录片的部分空中镜头拍摄以及 “忽必烈” 电视剧的航拍业务,还参与了范家屯经济开发区地理测绘项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后,我考入了长春工业大学。随着无人机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许多学校成立了无人机相关专业。由于当时缺乏无人机专业相关人才,而我在无人机应用相关领域已经深耕经营多年,在李刚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大量无人机技术相关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大二那年,我被聘请为长春科技学院无人机低空技术专业的讲师。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两届无人机相关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为新兴的无人机领域的人才培养做了自己的贡献,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无人机应用和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感到无比自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8 年,我完成了大学学业,辞去了大学无人机专业教师的工作,来到上海加入到韵达快递总部科学研究院,从事物流无人机的研发、设计、生产和市场开发的相关工作。在这里,我先后主导了韵达 X470 无人机、垂直起降无人机等一系列快递送货无人机的研发工作。目前,我主要负责杭州韵鸢、韵鹞两家无人机公司的日常运营工作。我们先后解决了快递派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累计安全飞行上万小时。疫情期间,我们使用自研的物流无人机完成核酸样本转运任务,同时打通了多个村庄的医共体配送,实现了快递进村、医疗样本出村,提高了山区村民的便捷程度,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我们在降低快递派送成本的同时,也为 “低空经济” 的发展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顾这段高中、大学的科技创新的历程,我感慨万千。如果没有那个下午遇到李刚老师,我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是李刚老师引领我走进了科技创新的世界,让我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