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山传奇故事之五:骡子坪与忏悔洞

陇上种田人

<p class="ql-block">对对山主峰,龙女水英的化身,头顶无量寿佛,这个角度看,像不像一位美丽姑娘面庞?</p> <p class="ql-block">笑脸峰,像一张沧桑的笑脸,是水英丈夫的师父肖铁匠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作者/王登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骡子坪位于笑脸峰北隅山垭豁,过去是一片草坪,是对对山骡子的牧场和栖所,岁月流深,草坪早已被葱郁的林木所代替。忏悔洞位于笑脸峰西半坡,铁树荫蔽,外界很难发现。这两处的故事互相牵连,互相映照,民间传颂,给对对山及其景点富予更神秘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对对山北隅的八罗湾村,过去也叫八骡湾,是因为村里有户姓周的员外养有八匹骡子而得名。周员外赶着八匹骡子,参加了茶马商队,他把当地的土纸、刺绣、蚕丝等特产收集起来,转交给大队人马,有时也直接跟随大队人马运往域外各地,又从外域运回当地百姓生活的必须品,这样买卖交换越做越大,成了北茶马古道上非常驰名的本地籍商户。八匹壮骡子浩浩荡荡,往来穿越,何等的气势恢弘引人耳目啊!以致周员外所住的村庄都被人们尊称为八骡湾了!周员外越来越富有,可他心地善良,为人刚直,乐善好施,颇受百姓拥戴。而且因为有了周员外这样的买卖大促销,当地造纸行业也火热起来,栽桑养蚕也非常盛行,比如对对山西隅的十字村,过去叫纸坊沟,就因为当时全民造纸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周员外行善,自然也奉佛。</p><p class="ql-block"> 当时对对山主峰正在修无量寿佛殿,主要经济来源靠元龙法师在民间化缘所得。元龙法师一介贫僧,深谙佛法,精通医学,在民间救死扶伤,化疑解困,渐渐得声明远播,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活菩萨。民众为了感恩法师,纷纷为对对山投工投劳,募捐物资。佛法的力量,其实就是心怀怜悯,为百姓排忧解难的力量!元龙法师凭一人之力能启动并撑起对对山主峰佛殿的修建工程,他就是凭的这种力量。</p><p class="ql-block"> 百忙之中,周员外多次抽空赶着他那匹大灰骡子给对对山驮运粮食或建修物资,是元龙法师最真诚的支持者。那些粮食或物资,有的是乡亲募捐的,也有他自己布施的,攒到了一定数量,他就让骡子驮一回。有一天,周员外刚给骡子备好了驼鞍,却有人来叫他办事,于是他就把驮袋搭在骡子背上,牵到上山的路口,拍拍骡脖子说:〝灰骡子,你自己背上对对山去吧,我相信你能行!〞结果大灰骡子经直往对对山走去,很快完成了任务又回来复命。此后,周员外只要在家,就会让大灰骡子自个儿给对对山驮运物资。</p><p class="ql-block"> 大灰骡子高大英俊,本是他骡队中的领头骡,有一天商运回来,竟无故生疾,数日不吃草,消瘦无神。周元外无计可施,就请元龙法师帮忙,元龙法师掐指一算,说道:“这骡子没啥大病,只是想出家了!″周员外道:“此话怎讲?"元龙法师道,“你的领头骡无心做商,他想上对对山修行了!” 周员外大惊道:“法师,万万不可,他可是我的命根子啊!”元龙道:“你不同意,我也帮不了他”。周员外起初很疑心,以为元龙法师看上大灰骡子了,在使什么蒙障法,想把他的大灰骡子占为己有,这出家人也未免太贪心啊!几年来他经常为对对山捐粮捐钱捐物资,却从没有想过要捐骡子,何况是他的领头骡!可如今领头骡不吃不喝真的像绝食请命的样子,万一死了,他又能如何呢?想到此,周员外决定破罐子破摔。因对法师道:“法师如能尽快让他好了,就让他自己选择吧!” 法师道:“为了证明我没骗你,我们现在不给他吃药,不出三天,他会自行好起来。" 此话一出,奇迹出现了,第二天骡子一大早就发出嘶鸣,给水饮水,给料食料,三天后恢复了活力。可周员外硬是舍不得大灰骡子。他找到元龙法师说:“ 法师你可以三天后来领骡子,但不一定是那匹领头骡,其他的骡子也可能有愿意出家的。”元龙念了一声佛号:“我尊重周施主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在这三天里,周员外不给大灰骡子吃喝,而是给八匹骡子都换了新缰绳,拴得牢牢的。仅给一匹他并不喜欢的骡子的缰绳做了手脚。三天后,元龙法师来了,周员外抬了一升料面,让元龙在圈棚门口呼唤,说哪匹骡子能扯断缰绳出来吃料,就把他牵走。只见那头领头骡长鸣一声,身子两拧,蹄子几奔就扯断了绳子出来了,其它骡子只是平平地往出跑,每一回都被那缰绳拉了回去,缰绳做了手脚的那头骡子竞然也没扯断。至此周员外始信大灰骡子去意已绝,就又装了一大口袋粮食让他驮着,随元龙法师上对对山去了。</p><p class="ql-block"> 大灰骡子上了对对山,成了元龙法师的得力帮手。之前元龙法师上山下山,总是肩不轻背不闲的,简直比骡子还辛苦,他以身作则的精神感动着周围的善信群众,这下好了,连大灰骡子也被感动了,自请自愿地做了他的脚力。与其说是一头骡子,其实他比人还要睿智,勤劳,懂人言,就差了不会说话,他似乎就是为教育世间那些披着人皮的畜牲而来的,这就是本文中没敢用“它”字的原因。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大吉良辰,元龙正式收大灰骡子为徒弟,师徒共同肩负起一项伟大的使命,奔波于对对山常年不散的白云深处。</p><p class="ql-block"> 列位看官勿笑,在佛教,众生是平等的,有灵万物皆在修行,皆可成佛,六道轮迴中,人的这一道是最关键的考验,生命升华在人道,生命堕落亦在人道。所以仙佛菩萨多有失足红尘者,而扫地僧乞行者却能修成正果。元龙法师慧眼识英,大灰骡子慧根不浅,只是误投了马胎而已。</p><p class="ql-block"> 大灰骡子在对对山,元龙法师让他住在北隅山垭壑,那里是一块草坪,百草丰茂,有骡子可吃的天然食料,元龙又在草坪边上搭了一间小木棚,让骡子栖身。晴天,骡子在草坪上自由吃草,沐浴阳光,雨时或夜间,他就在木棚里休息,修身养性。但大灰骡子静享安闲的时日并不多,除了雨天和冰雪覆盖的冬天,他每天都有工作,一年四季很忙碌,为了对对山的建设工程,往来驮运,埋头苦干,负重前行。</p><p class="ql-block"> 对对山无量寿佛殿的建修工程历时十五年,大灰骡子的加盟功不可没,特别是后期工程,要用生铁铸造佛像,那么多的铁都是大灰骡子随元龙法师云游四方化来的。竣工典礼之日,云开雾散,佛日当空。佛殿内外站满了来自四方的善男信女,突然大灰骡子也挤入人群,这让大伙莫名的惊诧。因为快上山顶处是一段石梯,足有五六尺高,步台极窄,只能容人的半截脚,那是元龙法师请石匠在陡崖上凿成的石梯,平时骡子就在石梯前卸货,他自己是上不1石梯的,可今天他怎么就上去了呢?惊讶之余,元龙法师让大家给骡子让条道,原来骡子也要亲自瞻仰他多年化铁所铸成的庄严佛像,和大伙共同举行典礼,是多么虔诚的信念的力量激励他登上了石梯!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典礼完毕后,大灰骡子自己下不去了,就由众人扶着他滑了下去。从此众人对大灰骡子更是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主峰无量寿佛殿完工之后,元龙法师又开启了二期工程,在对对山和原告山之间的山垭豁修大雄宝殿、观音殿、火星圣母殿。这些工程的工期长达二十多年,直至元龙法师圆寂辞世也没有完善。据说当时的这些寺观不仅修得雄伟壮观,雕梁画栋,而且所有的佛像都是用生铁铸造的,包括三尊大佛,三大菩萨,十八罗汉,门童,韦陀护法,山神土地等,成为弛名久远的对对山铁佛寺。</p><p class="ql-block"> 要铸造这么多的铁佛,大灰骡子自是化铁的主力。自从大灰骡子登上主峰那天起,他好像有了某种神力,怪灵性的。从此他化缘不要人引领,每天背着两个驮篓,上面写着“化铁″二字,早出晚归,两个背篓都满满的,从不空回,而且只要化过的人家,也不再重复。民间很迷信,人们看到这么一位骡子,就称其为神骡子,谁也不敢怠慢。</p><p class="ql-block"> 铁佛寺香烟鼎盛,朝圣者络绎不绝,这其间,元龙法师也收了不少弟子,大弟子朴空,二弟子安缘。当然真正的大弟子是大灰骡子,元龙法师怕弟子们接受不了人畜平等的观点,先瞒过了此事。朴空性情激动,雷励风行;安缘随机沉稳,善于思考,二人共事,阴阳互补,相得益彰。元龙法师辞世时,就任命朴空为寺院主持,安缘为副主持。</p><p class="ql-block"> 此后,朴空、安缘二人又按师父的遗愿在后山铁树荫幽之地修了地藏殿。这其间,大灰骡子年老体衰,不胜重任,某一日正午在骡子坪圆寂,周围有观看者说,大灰累子辞世时,化作一道青烟向南而去。都说大灰骡子修成了!</p><p class="ql-block"> 没有了大灰骡子,对对山物资运输陷入一片困境。朴空、安缘二弟子乃是半路出家,哪会有救苦救难的本领?他们只会依仗元龙法师在世的影响力,或以佛祖保佑为名,劝人为善,四处化缘,动员周边的群众投工投劳,捐资捐物,建修的氛围与元龙法师在世时大有不同。元龙在世时,大伙投工,布施,是带着感恩之情,轻松愉快,而今在朴空主持的誉论引导下,大伙对修寺院,好象有着某种压力和负担,唯恐得罪了佛爷似的。</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种氛围是有着强大动力的,地藏殿的建修居然有了前所未有的进度,两三年即告竣工。安原和尚总觉得这样的气氛与弘扬佛法有些背道而驰,可他只是个副主持,无权力也没能力改变。心灵为愿力所绑驾,这就是实际上的宗教。</p><p class="ql-block"> 地藏殿竣工后,对对山更是声名远播,香火鼎沸,万众来朝。朴空主持又发愿要在对对山铸造九口大钟,第九口钟要有六尺口经,一千二百斤重,声音要能穿越群山,唤醒群迷。故此动员全体寺僧及内外居士民间化铁。因长年化铁,方圆几百里农户的老铧老蒜锤都捐光了,所以要凑够那么多的铁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一日,朴空和尚经过一家门前,有一妇人抱看啼哭的孩子,看见了朴空,就对孩子说,你看化铁的又来了,你再哭把你送给和尚算了。又转对朴空说:我家没有铁了,把这娃化给你吧。朴空闻言,厉声训诉道:施主莫胡言,出口是愿,你怎能开这种玩笑呢?朴空说完,扬袖而去。</p><p class="ql-block"> 后来铸大钟时,钟体铸好了,钟把孑总是铸不上去,反复试验无果。有人说,钟为神物,要以活物祭祀,那位妇人信口雌黄,要化了孩子铸钟,便是对钟许了愿,没这孩子,这钟是铸不成功的。此话不经而传,就被妇人知道了,妇人只好把孩子抱了去。安缘和尚见状,连忙制止,说仅为铸口钟,竟要伤生害命,这是犯了佛家大忌啊!铸钟本是为了警示世人,以善为本,慈悲为怀,可钟没铸成,我们先犯错,这是造孽啊!万万使不得,这钟不造也罢。朴空和尚却执念难消,认为祷钟才是头等大事,因将计就计,既然孩子来了,就取他点血来祭钟,并无伤命之说,结果就这样办了,钟把子竟然也铸成了。</p><p class="ql-block"> 铸好的大钟择日挂在对对山垭豁梁上,朴空敲了一下,就听到有孩子的声音混在钟声里,不过谁都没听清楚,再敲了一下,大家都听清楚了,是一个孩子的声音在说〝我狠心的娘一一〞,幽怨悽沥,随着洪厚的钟声传向远方,朴空没敢再敲第三下。大家都说那孩子的魂燕被铸在钟里了,果然没几天,那个孩子就得病夭折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说那孩子是对对山的孽缘,那口禁钟在告示人们,弘扬佛法并不是没完没了地建修寺院,千方百计向民间索取财物,劳民伤财,而是要随缘而生,适可而止。学佛人如若不能救度众生,反而喜功好利,执迷不悟,这与佛法是背道而驰的。</p><p class="ql-block"> 朴空和尚从此也常感头痛,心烦,寺院里呆不下去了。他知道自已罪孽深重,有一天,他在笑脸峰铁树林中游走,突然发现了那个洞,里面有半间房大小,洞壁的一侧有石灶,灶旁有一石眼还流着一股清泉,另一侧却有一个洞中之洞,有二尺锅口那么大,这个小洞中,是一幅清晰的石画,分明是达摩渡江图。朴空顿时明白了,这是一个天造地设供他面壁思过的洞府啊!于是就搬进那洞里居住,从此很少涉足民间,饥食野菜野果,渴饮洞内清泉,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终于功成果满,据说他圆寂时就坐化洞中。这就是忏悔洞的来历,由于朴空每日修禅打坐,因此也称禅师洞。</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列位,对对山的每个故事都是这样,根深蔓长,要讲清楚,真的很费劲。从此你来对对山观光,骡子坪与忏悔洞必是你不舍放过的去处。</p><p class="ql-block"> (对对山系列故事,你若连起来看,才更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忏悔洞里洞中洞,达摩渡江图</p> <p class="ql-block">钟乳石型成的面壁图</p> <p class="ql-block">忏悔洞,洞内钟乳石,石画,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 王登强,笔名种田人,男,汉族,70后,甘肃康县人,爱好诗文书画刻石,甘肃省作协会员,陇南市书协会员,陇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陇南市山神像绘制非遗传承人,出版有诗集《心之亭》,以农业兼手工艺刻字为业。</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