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豫园3·点春堂景区

金智敏

<h5><b>上海五大古典园林</b>为:<br>1.秋霞圃-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45亩;<br>2.古漪园-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146亩;<br>3.豫园-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30亩;<br>4.醉白池-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76亩;<br><p>5.曲水园-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30亩。</p><p><b> 上海豫园</b>,按其主体建筑,可分成万花楼景区、三穗堂景区、点春堂景区、会景楼景区、玉华堂景区、内园景区六大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景色。<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br></font></p><p><b><font color="#ed2308"> 点春堂景区</font></b>位于豫园东北部,主要景点有藏宝楼、古井亭、学圃、点春堂、和煦堂、打唱台、听郦亭、静宜轩、快楼、穿云龙墙等。上图为福佑路168号<b>豫园北门,</b>就是藏宝楼的背面(北面)。</p></h5> <h5><b>藏宝楼</b>,上下各5间,一楼的中间,即福佑路168号豫园北门,从2000年后就作为豫园的入口。.</h5> <h5><b>藏宝楼</b>上下各5间,楼前有水池,其东面有湖石垒成的假山门洞。假山最东侧有学圃;西面靠近龙墙有古井亭。</h5> <h5>藏宝楼前的假山上,长出一株“<b>瓜子黄杨树</b>”,树龄二百多年,上海市二级保护古树名木,编号0916。</h5> <h5>藏宝楼,楼前有水池,其东面有湖石垒成的假山门洞。</h5> <h5>藏宝楼走过假山门洞,下台阶走近水池,观赏风景。池北围藏书楼,池东假山上有学圃,池西有古井亭,池南为点春堂。</h5> <h5>古井亭,在小池的西端,小池左侧(南面)是点春堂,北面是藏宝楼。</h5> <h5>点春堂北的八角亭为“<b>古井亭</b>”,亭中有一口明代古井。古井亭为八角攒尖顶,顶上雕有梅花鹿正对南方。鹿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长寿”的文化涵义,切合豫园“娱亲”的初心。</h5> <h5><b>古井亭</b>,在小池的西端,亭右侧便是刚才进入点春堂景区的贝叶门洞。小池左侧(南面)是点春堂,北面是藏宝楼。</h5> <h5><b>古井亭</b>,北面是藏书楼,即豫园的北门入口。亭子的建筑十分精细,斗拱上的雕刻、万字挂落、鹅颈椅等建筑构件都很精致。</h5> <h5>古井亭内的“<b>古井亭</b>”匾额。</h5> <h5>古井亭中有古井一口,井栏为明代之物。</h5> <h5>“古井亭”攒尖顶上的“宝顶”<b>梅花鹿</b>。基座也为八个角,每一面都雕有一种动物(马,羊,狗)等。</h5> <h5>东面有一座小假山,走进“山洞”,沿石阶走上去,便到“学圃”。</h5> <h5><b>学圃</b>耸立在假山顶上,遥想当年没有高楼时,凭高远眺,南北两面风光一览无余,或许可以看到黄浦江。小轩静窗,为读书学习之佳处。 </h5> <h5><b>学圃</b>,位于点春堂东北角,与古井亭遥相对应,紧挨着豫园围墙的小山上。湖石堆砌假山,山下有洞,流水萦洄成一水池。</h5> <h5>学圃是个方形小轩,位于假山上,山墙上有漏窗。北面(左)为藏书楼。轩内几案桌椅古色古香,窗明几净。小轩静窗,为读书学习之佳处。</h5> <h5>“<b>学圃</b>”匾额下的漏窗是一座六角窗,在六角形的窗框中是平铺的六角形图案。这样的设计很独特,很美观,尤其是在光线比较好的远处观赏时,如下一张图。</h5> <h5>“学圃”楼山,湖石堆砌假山,山下有洞,流水萦洄成一水池,池畔绿荫环绕。中间为“<b>学圃</b>”,左为藏书楼,右为点春堂。“学圃”轩前一棵有二百年树龄的瓜子黄杨,古拙虬干曲直,在罗汉松、黑松和另一棵黄杨的环绕下,浓密绿阴覆盖,更显学圃幽僻和静谧。</h5> <h5>“学圃”顶上的<b>仙鹤</b>,蠢蠢欲动,欲一飞冲天。</h5> <h5><b>点春堂</b>五开间大厅,单檐九脊歇山顶,屋面坡度较平缓,正脊与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木结构承重墙,木门窗。整幢建筑建于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外二圈组成,柱形都是圆形直柱,内外柱的柱径均相等。</h5><h5> 点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1820年),为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俗称”花糖公墅”。堂名取宋代诗人苏东坡词“翠点春妍”之意。点春堂整座建筑为五开间大厅,扇上雕戏文人物,梁柱花纹造型奇特,饰以金箔。</h5><div> </div> <h5>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这里是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小刀会领袖之一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陈阿林在此办公,发布政令,称”<b>点春堂公馆</b>”。上海小刀会坚持斗争达18个月之久。起义失败后,旧学宫被清军队焚毁,点春堂也遭到严重破坏。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集资重修,历时四载完工。现点春堂为上海小刀会起义纪念馆,陈列着起义军使用的武器、自铸的钱币日月钱以及发布的文告等文物。<br></h5> <h5>“<b>点春堂</b>”匾,同治十一年六月,临安沈秉成题;笔法苍劲,刚柔并济。沈秉成时任“苏松太兵备道”,相当于今天苏州、松江、太仓的三地军事长官。</h5> <h5>点春堂中挂晚清画家任伯年的巨幅国画《<b>观剑图</b>》。任伯年是上海画派的领袖人物。画两边是近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对联:”<b>胆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b>”。讴歌了小刀会的义举。</h5><h5> 点春堂原来有对联:“<b>桂馥兰芬,水流山静;花明柳媚,日朗风清</b>”。这副对联是为“点春堂”而撰写的,因此作者极其巧妙地紧扣堂名做文章,仅用十六个字,以极其洗练的语言来“点”出堂前十分动人的“春”天景色:芬芳沁人、明媚娇艳的花草树木,流水潺潺的园中小溪,典雅幽静的假山叠峦,晴朗的蓝天,宜人的清风,这一切,各具情态,各显异彩,组成一幅饱含春意、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现在,这幅对联挂在“万花楼”正厅内。</h5> <h5>点春堂后有临池水阁,上有匾额”<b>飞飞跃跃</b>”,字体飘逸洒脱。屋檐上有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关云长的泥塑,巧妙地融入脊饰之中,使得屋顶有了朝气和活力。</h5> <h5>站在点春堂北面石阶上,有人在用手机拍摄“学圃”。</h5> <h5>点春堂前,有颗银杏树刚劲挺拔,亭亭如盖。一树鎏金,满地金黄;粉墙黛瓦,玲珑玉华。银杏没有梧桐宽大的叶面,也没有柳树摇曳的身姿,它以叶茂根深的形态,傲视风霜的气质,清幽脱俗的品质,博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右侧为打唱台。西侧为穿云龙和龙墙,龙墙里面还有一颗460年古银杏,其银杏叶尚未变黄。</h5> <h5>点春堂西穿云龙墙下的“<b>穿云</b>”门洞。位于穿云龙脖子下面,那边是万花楼景区。</h5> <h5>“穿云”门洞上为“<b>穿云龙</b>”,欲昂首腾飞,穿向云中;大假山后的卧龙似潜伏深山;和煦堂西侧,双龙抢珠;内园蛟龙正卧墙睡眠。蜿蜒于园中的龙墙,巧妙地将全园30多处人文和自然景观分隔成7个景区。上图摄于2021.12.14.;下图摄于2023.11.25.<br></h5> <h5>“穿云”门洞上为“<b>穿云龙</b>”,龙头用泥塑成,龙身以瓦作成鳞片。</h5> <h5>右侧,“穿云龙”龙头下,有“穿云”门洞;左侧,瓶型门洞,通往和煦堂。</h5> <h5><b>穿云龙</b>的嘴里还含着一颗夜明珠。据说,珠玉是龙的生命所在。但它口含珠玉会流口水,所以在龙首的下方一般都有一个金蟾张着大嘴,等着接龙的口水;金蟾则给龙腭搔痒。穿云龙墙位于万花楼和点春堂之间,全长26米。<b>云墙</b>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建筑样式。因为优美而婉曲的运动状态,具有很好的构景功能和观赏价值。豫园的云墙又有新的发展,用泥塑龙头,用瓦片排砌成龙麟,云墙顶就成了蜿蜒的龙身。这种独特的建筑型式是豫园的标志之一。</h5> <h5>龙头的后面是波浪形龙墙,龙墙的顶以瓦作成鳞片状的“龙身”。每个波浪的顶上还有山水、花鸟“墙画”。墙边上立着湖石,植有翠竹和造型优美的树木。</h5> <h5>波浪状地龙墙边,立一湖石,石头堆砌的“小花坛”里,一簇腊梅顽强生长,初冬时分,叶已变黄,再过几天,腊梅花就将绽放。</h5> <h5>波浪墙旁一株高大的白色茶梅。这颗“<b>茶梅</b>”是上海市人民政府2002.12.公布的一级保护古树名木,编号0896。</h5> <h5>在豫园内,共有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17株。其中特别的是,有一株列入<b>上海古树名木保护的茶梅</b>,这是上海市唯一一株被列为保护对象的茶梅。这株茶梅不仅在豫园内,而且在整个上海市都是独一无二的。</h5><h5> 茶梅作为一种兼具梅花和茶花特点的植物,其花型独特,原产于日本,目前在中国长江流域广泛栽培。这株茶梅的发现和保护,不仅丰富了上海的生物多样性,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观赏和学习茶梅文化的绝佳地点‌</h5> <h5>苏轼有诗《山茶》:“游蜂掠尽粉丝黄,落蕊犹收蜜露香;待得春风几枝在,年来杀赦有飞霜”。</h5> <h5>漫步豫园,不经意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多数的屋檐上有着不同的古代历史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泥塑以及祥兽、花卉等,样式众多。多彩的泥塑巧妙地融入脊饰之中,使得屋顶有了朝气和活力。这是屋脊上的武将砖雕正在冲锋陷阵,不过从这角度看上去是要挑战龙鱼“鸱吻”了吧!</h5> <h5>“<b>打唱台</b>”坐南朝北,依山临水,台前的垂檐,雕刻细腻,涂金染彩。台内字幅下木座上放置观赏石。戏台正面石柱对联:“<b>遥望楼台,斜倚夕阳添暮境;闲谈风月,同浮大白趁良辰</b>”。联意为,傍晚时分坐在点春堂内看戏,既可欣赏黄昏时的楼台景色,又可趁人生美好时刻开怀畅饮。</h5> <h5>“<b>打唱台</b>”前的垂檐、挂落,雕有“二龙戏珠”和仙鹤等图案,雕刻细腻,涂金染彩。两侧屋脊上塑有“鸱吻”,屋顶上还有两位手持长刀、骑着战马的武将雕像。</h5> <h5>戏台的正中悬挂着一首诗,这是<b>郭沫若</b>1961年游览豫园时,看了小刀会起义的史料和实物后写的诗篇:<br><b> 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陬;<br> 日月金钱昭日月,风流人物领风流。<br> 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br> 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b><br>这首诗歌颂了小刀会的英雄事迹,并赞美了豫园的佳景秀色。</h5> <h5><b>打唱台</b>,也叫“<b>凤舞鸾吟</b>”。戏台依山临水,戏台四面的石柱上,分别有描绘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对联。</h5> <h5>“打唱台”的西南面,东面为“快楼”和假山。</h5> <h5>“<b>打唱台</b>”为当年花糖业公所岁时作祭供和平日作宴请演唱之用,是目前上海市区保存完好的清代戏台之一。“打唱台”的周围的花木,到了深秋,色彩丰富,多姿多彩。这是打唱台的西北面,台东面的银杏树尤其出彩。</h5> <h5>“<b>打唱台</b>”依山临水,半跨在池水上;其<b>背面(南面)</b>柱上对联:“<b>一曲薰风,允矣阜财能解愠; 三生拳石,宛然含笑共争妍</b>”。联意为,和顺的时风使人民康阜而无饥寒的愠色;打唱台可与玉玲珑石相比美。</h5> <h5>打唱台西面,两侧柱上的对联为“ <b>花扫闲阶,仰仙子凌波未去; 榻悬高阁,迟诗人扶杖遨游</b>”。联意为,秋天扫落花,但水仙花却盛开独秀;点春堂的主人及其客人却都是高雅之士。</h5> <h5>“打唱台”有四副楹联,分别描绘春夏秋冬四时景象。其东面(上图中的右侧面),楹联为:“<b>大地春回,看处处柳眠兰笑,小园宛住,听声声燕语莺歌</b>。”联意为,初春大地一片恬静;春回大地后,自然界一派欣欣向荣。</h5> <h5>打唱台的屋顶。正脊上的鸱吻(大吻、吞脊兽),多为龙型,尾朝上,曲向外,边缘多纹,形状各异。屋顶上,还有戏曲人物塑像。</h5> <h5>豫园建筑的<b>鸱吻</b>,又称螭吻或鸱尾,是中国神话中龙的第九子。</h5> <h5><b>鸱吻,</b>是龙与鱼结合所生,因此也叫做鱼龙。鸱吻的身型类似于没有尾巴的四脚蛇,且是龙头鱼身;书中记载它常站立在高耸之处四处观望,同时喜欢吞火,可以喷水降雨,因此古人把做作为辟火的象征,在建筑的重点位置如殿角、殿脊等布置鸱吻,祈求龙子的庇护。</h5> <h5>“<b>打唱台</b>”屋顶上左边的的戏曲人物塑像。这位将军首次丈八铁枪,应该是岳飞;与下一张照片在同一屋顶上,所以这组雕像为“<b>岳飞大战金兀术</b>”。</h5> <h5>“<b>打唱台</b>”屋顶上右边的戏曲人物塑像。此人手持铜鎏金金刚杵,应该是金兀术。这组雕像为“岳飞大战金兀术”。</h5> <h5>这颗银杏树刚劲挺拔,亭亭如盖,默默地守护在打唱台旁、点春堂前。一树鎏金,满地金黄;粉墙黛瓦,玲珑玉华。银杏没有梧桐宽大的叶面,也没有柳树摇曳的身姿,它以叶茂根深的形态,傲视风霜的气质,清幽脱俗的品质,博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西侧为穿云龙和龙墙,龙墙里面还有一颗460年古银杏,其银杏叶尚未变黄。</h5> <h5>这颗银杏树刚劲挺拔,亭亭如盖,默默地守护在打唱台旁、点春堂前。高大的银杏树下,可见“穿云龙”龙头和龙墙。西侧为穿云龙和龙墙。</h5> <h5>“点春堂”与“打唱台”相对而望,东面有假山。</h5> <h5>“打唱台”背面临池,池东“<b>抱云岩</b>”是一座朵云状湖石假山,山形玲珑剔透,水石缭绕,洞壑深邃。假山之上有一座两层亭阁为“<b>快楼</b>”。 </h5> <h5><b>快楼</b>,打唱台东面、静宜轩北面的假山之上建有一座两层亭阁,上层为“快楼”,下层为“延爽阁”,这座亭阁表现出江南园林建筑之秀美。</h5> <h5>“<b>抱云岩</b>”是点春堂东南的一座朵云状湖石假山,山形玲珑剔透,水石缭绕,洞壑深邃。假山之上建有一座两层亭阁,上层楼上有匾“<b>快楼</b>”,下层为“<b>延爽阁</b>”。</h5> <h5>朵云状的湖石假山上,筑一座二层楼阁叫“<b>快楼</b>”。其下层称“<b>延爽阁</b>”。“快楼”状若云中楼阁,是点春堂景区的制高点,登高而望,心旷神怡,心胸为之一快,故名。楼内有一楹联:“<b>曲槛遥通沧海月,虚檐不隔泖云峰</b>。”联意为,登此楼,上可看沧海月,下可望今松江西部的“三泖九峰”。</h5> <h5>快楼下的假山“抱云岩”西面临池,池中一条鱼突然跳起,激起水花涟漪。假山石缝里长出一株红枫——破壁重生,精彩绽放!</h5> <h5>“<b>抱云岩</b>”是点春堂东南的一座朵云状湖石假山,山形玲珑剔透,水石缭绕,洞壑深邃。从快楼朝南而下,还有静宜轩、听鹂亭,周围绕以花墙,自成小院。从快楼朝西南方走,便到了“和煦堂”。</h5> <h5>“<b>和煦堂</b>”为方形的<b>四面厅</b>,面山背水,四面敞开,不砌墙壁,柱间安装连续长窗,可以四面观景,夏凉冬温,故取名“和煦”。四面厅是厅堂中最讲究、最高级的一种类型。</h5> <h5>和煦堂的背面,与北面的点春堂隔水相望,卷棚歇山顶。堂呈方形的四面厅,面山背水,四面敞开。</h5> <h5>和煦堂正脊背面雕有“<b>福禄寿三星</b>”,是在古代民间的影响力很大的三位神仙,体现人们的普遍愿望。和煦堂背面的屋顶上,有两队人马,两位主将均手持长大刀,左边军旗上有“黄”字,右边旗帜上为“关”字。应该是黄忠与关羽吧!和煦堂有几处辟邪含义的塑雕,这些瓦将军多为三国人物,如关羽、吕布等有辟邪驱鬼的作用,在人们心中有房屋守护神的地位。</h5> <h5>“<b>和煦堂</b>”匾,光绪壬午仲冬,鲍源深题。鲍源深是清代道光年间的探花,曾任山西巡抚,以禁毒垂名史册。匾额下挂有一幅曾任浙江巡抚阮元的山水画,两侧对联是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马公愚先生所书毛主席诗词“<b>喜看稻菽千重浪,寥廓江天万里霜</b>”。</h5> <h5>和煦堂内陈列的一套家具,包括桌、椅、几和装饰用的凤凰、麒麟,都用树龄200多年的榕树根制作,雕刻精美,已有上百年历史。</h5><h5> 和煦堂曾悬有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一代文宗阮元撰书楹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晚清国子生徐渭仁撰书的楹联:六艺笙簧,百家枕藉;流声金石,落纸云烟。“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创作的《春宫怨》中的名句,选择这二句名句倒是恰如其分地比喻了“和煦堂”是一处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境地。</h5> <h5>用树龄200多年的榕树根制作的椅子和茶几。</h5> <h5>“和煦堂”后面水池畔有假山,山下有洞,流水潺潺。</h5> <h5>和熙堂东面有一南北方向的狭小池塘,池塘东边是一小段凹凸起伏的<b>砖雕花墙</b>,花墙里面有个小院,院内小山上有“听鹂亭”和“静宜轩”。池塘周围堆砌假山石。</h5> <h5>和煦堂东侧、砖雕花墙的东南,有一长方形洞门,眉额“<b>跨虹</b>”。门口堆砌黄石,墙边萃竹绿意清新。进入门洞,里面是有砖雕花墙绕成的小院。</h5> <h5>踏着小石板桥进入“<b>跨虹</b>”门洞,为<b>砖雕花墙绕成的小院</b>。石板桥旁植有两株紫藤。山墙上有花窗,都是泥塑雕漏窗,塑成鹤、鹿、花草和寿字图案等。</h5> <h5>砖雕花墙绕成的小院,十分幽静。石板桥旁植有两株紫藤。</h5> <h5>砖雕花墙绕成的小院内有“<b>静宜轩</b>”。静宜轩是一座半墙半山的建筑,根据山石坡度就势而建。</h5> <h5>沿着假山石台阶拾步而上,小山上有“<b>听鹂亭</b>”,亭顶上有一黄鹂鸟雕塑。这里与近处的其他景点不同,是一个比较幽静的地方。可在听鹂亭稍作休息,更可以在这里认真品赏一下精美的檀木和楠木的雕花。</h5><h5> 听鹂亭是听鸟语的亭子。乃来自元人杨载之诗“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时春来第一声”。于是点春、和煦、听鹂的含意均与春天的主题有密切关系,使景区的春意更浓郁。</h5> <h5>亭内有匾“<b>听鹂</b>”。</h5> <h5>和煦堂西南角有一条通向会景楼景区的甬道,甬道的门洞上有“<b>山辉川媚</b>”题额,取自晋代陆机《文赋》中“石韫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形容风景非常优美。</h5> <h5>“<b>山辉川媚</b>”题额下,两只石狮子站在门洞钱,左雌右雄。雌狮子右前肢抚摸着小狮子,雄狮子则左前肢拿着绣球。墙上两扇瓦片制成的黑色花窗;甬道对面墙上还有一扇卍字形黑色花窗。</h5> <h5>“山辉川媚”门墙脊之上两条巨龙相对,中间塑有一颗明珠,这是豫园中著名的“<b>双龙戏珠</b>”。“山辉川媚”门洞北面的题额为“跨鲤”。</h5> <h5>豫园的龙墙有新意,用<b>泥塑龙头</b>,用<b>瓦片排砌成龙麟</b>,<b>龙墙顶</b>就成了蜿蜒的<b>龙身</b>。这种独特的建筑型式是豫园的标志之一。豫园内共有5条巨龙装饰的围墙,它们形态各异,活灵活现蜿蜒于白墙之上,有呼之欲出之感。“<b>双龙戏珠</b>”是到目前为止看到的第三、第四条龙;前面已看到大假山后的<b>卧龙</b>,点春堂西侧的<b>穿云龙</b>。后面将看到内园的<b>眠龙</b>。</h5> <h5>泥塑龙头,用瓦片排砌成龙麟;龙头上面为打唱台屋顶上的人物雕塑。</h5> <h5>墙上的砖雕,人物栩栩如生。</h5> <h5>“山辉川媚”门墙的背面,门额为“<b>跨虹</b>”。门墙洞内,龙墙边湖石、花坛,翠竹秀丽,还有修剪考究的老树桩。</h5> <h5>“跨鲤”上面的“<b>双龙戏珠</b>”。</h5> <h5>附近有<b>“点春”门楼</b>,门楼上左右两边雕有双鹿双鹤,上坊的长卷是迎接有功之士热闹情景。如点春门楼上左右两边是双鹿双鹤;上坊的长卷是迎接有功之士热闹情景。其前面又一个圆形门洞。</h5> <h5>在“点春”门楼前,看到一位外国女士用拐杖支撑、在前面的“詠归”门洞里慢慢地走走来,很受感动,心里为她的精神点一个大大的赞!同时,拍摄的照片光影也似乎好了许多。</h5> <h5>“点春”门楼的背面,为“<b>绀宇琳宫</b>”门楣。</h5> <h5>“<b>点春</b>”门楼后面又一个圆形门洞,眉额为“<b>詠归</b>”。门洞里面白墙上有砖雕花窗,雕有松树和梅花鹿。再转向西,进入<b>玉华堂景区</b>。</h5><h5> <b>点春堂景区</b>中主要建筑点春堂,出自苏东坡词“翠点春妍” , 是逢佳节之时家人团聚宴饮之地,其前方有一小戏台名曰“打唱台” ,其上雕花纹饰繁复,体现了明清时期俗文化在园林中的渗透。点春堂出现最多的是有着辟邪含义的塑雕, 多达15处, 主要集中在和煦堂和打唱台,其他建筑屋顶上也有散落分布。这些瓦将军又分为“文臣”和“武将”。可分辨的武将很多为三国人物,如关羽、吕布等有辟邪驱鬼的作用,在人们心中有房屋守护神的地位。瓦将军中的文臣还寓意金榜题名、仕途顺利。</h5><h5> 点春堂景区出现频率次之的<b>塑雕</b>象征富贵与生生不息之意,共有9处。砖雕的图案和纹样都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氛围,与该景区内富贵万代的寓意与春天的万物生息基本一致。其他部分塑雕形象也与景区主题呼应得当。如和煦堂正脊分别雕有“福禄寿三星”与 “和合二仙”,前者是在古代民间的影响力很大的三位神仙,体现人们的普遍愿望,后者是两个蓬头笑面的小孩,象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 的世俗的生活理想。</h5><h5> 请接着欣赏《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豫园4·会景楼景区》,谢谢!</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