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两位印度将军的不同命运

喀喇昆仑

<h1>1962年中印战争,我军俘虏了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打死了印军62旅旅长辛格准将。</h1> <h1>被俘的达尔维将军</h1> <h1>先说一下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h1> <h1>印军第七旅部署在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河地区最前方,旅部设在章多。10月20日,开战的当天,我军采用运动穿插的战术,首先打击了62旅旅部,紧接着击溃了达尔维的部队。</h1><h1><br></h1><h1>达尔维当时不在旅部,而在旅部附近勒绒的战术司令部(前指),躲过了我军的打击。</h1><h1><br></h1><h1>达尔维本来想去章多的旅部,指挥部队进行抵抗,但发现旅部和部队的电话联系都中断了,预感到大事不妙,就向龙布方向逃窜。龙布是印军的后方集结点,到了龙布自然就安全了。</h1> <h1>达尔维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在缅甸作过战,当过军事学院副院长,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知识,可以称得上是印军文武双全的将军。他对逃跑路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判断走公路虽然快,但很容易被我军发现,不如走小道安全。</h1> <h1>走小道虽然安全,但是很艰难。从克节朗河地区到龙布,直线距离并不远,但中间矗立着喜马拉雅山脉,要翻越海拔18500英尺(5500米),被称为扯冬摩天岭的哈东山。</h1><h1><br></h1><h1>喜马拉雅山相对高差很大,地形地貌呈垂直性变化,有森林、雪山,地形险峻,道路崎岖,特别是晚上行军,走小道很容易迷路,对体力和地形地貌的辨别能力要求很高。</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印度将军在平时都是靠直升飞机和汽车代步的,徒步翻越雪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人在危险关头会有应激反映,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场上,体能可以超水平发挥。</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一点就体现在达尔维将军身上,他四十出头,身体健壮,</span>熟悉军事地形学,有辨别地形地貌的能力,在求生愿望的驱使下,再加上手下10个士兵的前拉后推,连续跋涉了两昼夜,翻越了喜马拉雅山。</h1> <h1>达尔维将军确认已逃出我军的合围圈,“陶醉于自己判定方向路线的高超技术”,踏上前往龙布的小路时,却被我军发现了。</h1> <h1>达尔维没有料到,我军在20日开战的24小时内,就消灭了印军王牌第七旅。事后被达尔维称为“世界上的奇迹”。因此我军总参谋部在当天晚上九点,就下令我军越过麦克马洪线,向达旺地区前进。达尔维是身在山中不知山外事,在大山里苦苦攀爬时,我军部队早就跑到他前面去了。</h1> <h1>发现达尔维的是我军藏字419部队154团迫击炮二连。全连65位官兵,每人负重35公斤,带着6门迫击炮,跟在步兵后面往龙布方向行进。他们行进的小道和达尔维的小路靠的很近,发现了正在森林里穿行达尔维一伙。炮兵连轻武器很少,只有十几条枪,副连长决定消灭这股印军,他带着全连官兵,一下子插到达尔维的侧后。</h1><h1><br></h1><h1>我军的行动,使达尔维顿时傻了眼,感觉大事不好,解放军枪虽然不多,但人多,还带着炮。达尔维知道迫击炮的山地作战性能,只要炮一响,自己就完了。龙布是肯定回不去了,逃回印度也更不可能了,就带着10个士兵赶快举手投降了。</h1> <h1>这真是个正确选择,不然,就没有后来了,从此达尔维走上了另一条人生大道。</h1> <h1>印度是个种姓制国家,印军的军官都是由高种姓人担任,士兵都是低种姓的人,官兵之间等级森严。即使在前线,下级军官也不和士兵住在一起,都有自己单独的帐篷,还有士兵伺候。</h1><h1><br></h1><h1>我军对待印军俘虏,也是区别对待,给予相应的待遇。达尔维是被俘的印军最高指挥官,自然享受着最好的待遇,有专门的房间,还有印军士兵公务员伺候。</h1><h1><br></h1><h1>62年,我们经济很困难,物资匮乏,但是对印俘的生活物资还是给予充足的保障,就连印军锡克教士兵做宗教仪式擦身体的香油,都保证供应。伙食按五类灶标准,有印度炊事员烹饪可口的饭菜,保证印俘吃好喝好。吃得印军回国时个个体重都增加了。达尔维过上了半年的神仙般的日子。</h1> <h1>1963年,交还战俘时,我国政府派飞机把达尔维和校级以上军官送到内地城市游山玩水,转了一圈,最后由昆明乘飞机回国。而印军士兵只能徒步翻过雪山垭口回国。</h1> <h1>达尔维回国以后,印度政府并没有追究他,还因为达尔维有战场经历,印度对他委以重任,官复原职,当上了印军的高级指挥官,最后一直干到退休。</h1> <h1>辛格将军</h1> <h1>相比之下,辛格将军的命就没有那么好了。</h1> <h1>首先是印度尼赫鲁总理固执害了他。二是自己太固执了。</h1> <h1>开始,我国政府并不是想把战争的规模搞大,因为打仗是要死人的,是要伤害两国关系的。所以我们是打一打,停一停,只要印度愿意停火谈判就行。至于谈成谈不成是另一回事,因为中印边界问题很复杂,我国政府也不指望一次谈判能解决什么问题,只要能维持现状就行。</h1> <h1>达旺是六世达赖的出生地,是藏族群众感情寄托的地方。也是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谈判收回的国土。我军攻下达旺,宣示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所以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停火、撤军、谈判三项建议。</h1> <h1>我军总参谋部于同日也命令我军停止攻击,暂不过达旺河,我军即在达旺河以北地区集结,休整待命。</h1> <h1>如果尼赫鲁同意谈判,战争就到此为止,规模也不大,印军也就损失了不到2000人。中国政府耐心地等待了近一个月。</h1> <h1>此时的尼赫鲁已经被印度政客们,捧为拿破仑式的人物,到了令利智昏的程度。他强硬地要求中国军队必须退到1962年9月8日的位置。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印度必须回到开战前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位置,具体来说就是东段克节朗河以北的地方,西段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置哨所的位置。说白了,就是拒绝谈判。</h1><h1><br></h1><h1>尼赫鲁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开始部署新的进攻,调来大量的部队,从西山口到邦迪拉,由南到北,沿公路摆了一个长蛇阵。</h1> <h1>印军的王牌部队第四师62旅,被尼赫鲁从印度本土调到藏南地区西山口前线,部署在这个长蛇阵的最前端,和我军隔达旺河针锋相对。</h1> <h1>由于印度拒绝谈判,11月18日,毛主席、中央军委命令我军继续反击,“打痛、打狠”印军。我军在第一阶段胜利的鼓舞下,放开手打,猛打猛冲,大胆迂回穿插,各自为战,最前方已经到了查库,距中印传统习惯线伏特山,只有20多公里,可以看到广阔的印度平原,要不是我军总参及时下命令停止进攻,就打到印度去了。</h1> <h1>我军11师部队,从东南方向迂回,5天7夜一下子就穿插到中印传统习惯线附近的比利山口,堵住了印军62旅逃跑的道路。后堵前追,印军62旅部队一下子就被打垮了,大部分被歼灭。</h1> <h1>辛格将军带了60多人,往西南方向逃跑,想从打陇宗和吉普山口方向,逃到不丹去。不丹是印度控制的小国,逃到不丹,自然就安全了。</h1> <h1>我军154团三营在吉莫山口堵截印军示意图</h1> <h1>吉莫山口离不丹边境只有几公里,我军如果追击印军在中不边境发生战斗,会引起边界纠纷。这是我国政府不愿意看到的事。上级命令我军打到吉莫山口就行了。我军154团三营于21日8点,赶到了吉莫山口,堵住了印军的逃路。此时的辛格藏在大山里,看着近在咫尺的不丹边境,真是望眼欲穿,那个恼火就不用提了。</h1> <h1>无巧不成书,这次辛格将军居然碰上了刚刚俘虏达尔维将军的部队,我军藏字419部队154团。好像这支部队天生就是消灭印度将军的,印度将军跑到那,他们就跟到那。一个团消灭两个印度将军,这可是大荣誉。当然好事不能叫一个连队都占上,上次是团炮兵连,这次是三营。</h1> <h1>此时的辛格将军处境艰难。投降吧,没有接到尼赫鲁的命令,不投降,可能被消灭。辛格心存侥幸,毕竟手下还有60多人,不抵抗就投降,面子上也挂不住,只能硬撑着。</h1> <h1>11月20日,我军总参谋部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对逃跑的印军不打不追。11月22日我国政府宣布单方面停火撤军。辛格只要再坚持上几天,解放军撤走了,就时来运转了,不仅不用当俘虏,还可以以坚持战斗的英雄出现,这要比达尔维将军体面多了。</h1><div><br></div><h1>藏南属亚热带气候,植被茂密,藏上几天也不难。可是辛格将军的部下有60多人,相当于半个战斗连队,这么多的人要吃要喝,藏好也不是一件容易事。</h1> <h1>我军第二阶段仗打的太顺了,原来以为印军比国民党军难打,没想到这么不经打,从18号到20号,只打了两天,就把印军打垮了。还想再打的时候,已经到了传统习惯线,没有仗可打了。</h1><h1><br></h1><h1>本来辛格将军还是有活命的机会的,如果尼赫鲁同意谈判,我军自然会放印军一马。但是让人气愤的是,尼赫鲁还是死鸭子嘴硬,不谈判,这使我们以打促谈的预期目的没有实现,战士们心里窝了一肚子火。</h1> <h1>我军对战斗成果进行统计,发现消灭印军的人数和印军的番号编制对不上,辛格将军的62旅,管7个营的部队,有6000多人,可是实际被消灭的人数却没有那么多。南面的比利山口和西面的吉普山口,已经被我军封锁,印军还能往哪逃,只有躲在附近的大山里。</h1> <h1>虽然上级已经下达命令停止追击和宣布撤军了,可部队并没有立即撤退。藏南是中国的土地,哪能容忍印军存在,就是撤军,也要把印军收拾的干干净净再走。印军的大部队都被消灭了,打这些残余的印军还不是小菜一碟。部队进入清剿残余印军阶段,一直持续到12月初。</h1> <h1>11月23日,我军154团三营在山上的一座牛棚附近,发现有大量的印军皮鞋印和香烟盒,判断附近有印军,就开始搜山。看到山上有印军活动,我军战士喊话印军投降。</h1> <h1>印军此时已经大势已去,士气低落,如惊弓之鸟,乌合之众。我军斗志旺盛,气势如虹,双方战斗力悬殊很大,印军抵抗必败无疑。可辛格将军仗着自己是印军的王牌部队,参加过二战,骄横气盛,不服气,不甘心被俘,拒绝投降,命令部队躲在一个乱石堆后面,进行抵抗。</h1> <h1>我军派出一个尖兵组向前搜索,发现一名印军正在距我10米处架设机枪。我军一名战士冲上去一脚踢翻印军,夺过机枪就向印军射击。</h1><h1><br></h1><h1>一个人就敢闯敌阵,这个举动把印军吓蒙了,这时候印军也顾不得什么长官了,还是自己逃命要紧。可是逃得再快也没有子弹快,躲在乱石堆后面的大部分印军被打死,剩余几个躲在山上的山洞里,让我们抓了俘虏。</h1> <h1>据俘虏交代,被我军打死的印军中,有62旅旅长辛格将军。经过确认身份,我军挖了个坑,把辛格将军的尸体埋葬了,在墓前立了个碑,算是对敌军将领的尊重。</h1> <h1>纵观两位印度将军战场经历,几乎是一样的,都没有在我军进攻的第一时间被打死,都选择了自以为高明的逃跑路线,但在被我军包围的关键时刻,一个立马就放下武器投降,一个是进行抵抗,结局完全不同。</h1><h1><br></h1><h1>侵占中国领土,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为这样的战争送命,是不值得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投降保命,保住了生命,才能有后来的人生之路。达尔维将军识时务,举手投降,时来运转。辛格将军固执己见,拒绝投降,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两位将军谁聪明谁愚蠢,高下立判。</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