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推荐】最近中国美术馆展出了一幅巨作《流民图》,它是近代画家蒋兆和先生历时两年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中国人物画。该画残存的上半卷,现藏于中国美术馆;下半卷已经遗失。展出时间截至9月5日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蒋兆和(1904年5月9日—1986年4月15日),四川泸州人。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有《流民图》《曹操》《苏东坡》《文天祥》《李清照》《杜甫行吟图》等。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为第四届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span></p> <p class="ql-block">蒋兆和他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技法上的娴熟与入木三分的刻画,蒋兆和的画笔下流露的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怜悯,他常常以裁缝、车夫、盲人、流浪的小子等那种市井人物为题材创作。在蒋兆和的画中,我们可见到他对这个世界最深刻的关怀与同情,唯有最真挚淳朴的情感表述,一幅画,才能看到其可贵的神韵所在!</p> <p class="ql-block">这幅《流民图》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流民群像,饥饿的儿童、绝望的妇女、瘦骨嶙峋的老人...…。画面中的血泪、真挚和悲天悯人的力量,甚至胜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1935年蒋先生来到北平,开始水墨人物画创作。在这期间,蒋兆和先生徒步万里,在满目疮痍的南京、苏州、上海等地,目睹了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悲惨灾难。从而产生了要把现实画下来的朴素想法,要把沦陷区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灾难和人民盼望胜利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1943年第一次在太庙展出时,只展出一天就被日本宪兵勒令关闭。第二年在上海展出两周反响热烈,日本方面随即干涉,借故取走,从此下落不明。直到1953年再次被发现时只剩下了一半(原作三十多米)。因为这幅画的特殊时代背景,蒋先生的后半生也因此背负罪名,备受煎熬...…。大家一定要去现场感受下这幅“巨作”带来的震撼,整整一面墙每个人几乎真人大小,借用陈丹青的话来说:“历史上伟大的作品很少描绘幸福,更多描绘的是苦难...…。看着描绘痛苦的画面,如果那画面足够真挚,即便你从未领教那苦痛,你也会被感动。”</p> <p class="ql-block">流民图全图(横看)</p> <p class="ql-block">配乐《思境箫声》</p><p class="ql-block">图文照片资料均载自百度网</p><p class="ql-block">制作于2024年9月3日(完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