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赣州古城原镇南门蕴含着深邃的风水奥秘</span></p><p class="ql-block">曾祥裕 曾海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至初秋,但酷热如炎夏。易友不辞辛劳慕名来到著名杨公风水发源地赣州古城,在曾祥裕 引导下参观了古城。</p><p class="ql-block">赣州城是江西省所有城市中保存文物古迹,尤其是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城市,素有“宋城博物馆”之称。其中宋代砖城构筑的古城墙、通天岩摩崖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修复一新的江南宋城风景区也展示着古城另一种古韵风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易友随杨公风水传承人曾祥裕参观了古城墙, 古城墙临章、贡两江而立,气势颇为壮观。</p><p class="ql-block">不少游客漫步在全长3662米的古城墙,俯视河对岸葱绿青山和城下的悠悠江水,视野开阔,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古城墙像一条金色的纽带,将赣州诸多的文物古迹串联在一起 ,易友有人问,这古城墙是怎么修筑的?</p><p class="ql-block">曾祥裕接着话题把易友的思绪引入、穿越历史隧道,遥远的东晋画卷铺展在面前:</p><p class="ql-block">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南康郡守高琰在章、贡二水合流成赣江之处建土城设郡治,至唐末五代卢光稠统辖虔州时,城区仅有1平方公里左右,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卢光稠决定要把虔州建成一个牢不可摧的大本营。所以他在忙于战事和政务的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将原来高琰创建的土城,由1平方公里左右,扩建到3平方公里左右,即“唐末卢光稠斥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使虔州城以雄伟之姿耸立于章、贡二水之间。</p><p class="ql-block">卢光稠在扩建虔州土城时,还修筑了城墙4500米左右,上面建有城垛、炮楼等军事设施,整个城池开有西津、镇南、百胜、建春、涌金、小南、北门等七个城门洞。</p><p class="ql-block">参观赣州历史博物馆时,易友们看到赣州古城的地形图,曾祥裕问:你们看看古城像什么动物形状?</p><p class="ql-block"> 风水学者注重感官直觉。</p><p class="ql-block">风水学的喝形学说由此产生。</p><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三面环水,成一三角龟形,龟头在南门而龟尾在北郊之龟角尾。所以,赣州古城又称龟城。</p><p class="ql-block">龟头部位就在镇南门往前约100多米位置,也是古城中轴线一侧。</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五大城门中的镇南门、百胜门不复存在,所剩西津门。</p><p class="ql-block">时岁流逝,但是镇南门的独特建筑风格永远镌刻在老一辈子赣州人心目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七个城门洞中唯独镇南门有三重城门,建在一座约20米高的山坡上,坡前是头城门,坡顶为二城门,坡后设三城门 ,过第二重门时前后经过两道瓮城。三重门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分别为正南、偏西、靠东的纬度上,形如月牙,紫气东来。</p><p class="ql-block">为什么镇南门要设置三重城门和两道瓮城呢?</p><p class="ql-block">其一,它是加固防御敌人攻城之用。城外尚挖有壕沟、壕塘为证。</p><p class="ql-block">其二,镇南门在赣州城正南方,风水术士认为南方属五行中的丙丁火位,城门对着火有失火之灾,必须用水克制,于是在镇南门城楼上筑有一个坎卦,八卦中的坎卦属水,水能克火。</p><p class="ql-block">我手头上有张当年的城门图,并听彭学诗、刘芳榕等老人介绍,头城门前有条数丈宽的护城河,两边有上百亩的濠塘,犹如一座水泊山城。</p><p class="ql-block">进城的唯一通道是木吊桥,日落时分将桥吊起,禁止出入。</p><p class="ql-block">每逢战时,护城河岸撒遍三脚铁钉,谁也无法囚渡彼岸,当时的南城门坚如磐石。头城门内有十个城垛,一般供士兵居住,头城门与二城门之间有条弯曲的有丈余宽的坡路,坡度约45度左右,进二城门必须爬坡。</p><p class="ql-block">二城门居高临下,是全城池的制度点,城楼有一层宽敞的亭阁,是战争时期的一线指挥部,楼的两侧设有金、木、水、火、土五个水池和八卦图,据说是观察天象地气的仪物,从其变化可预知水火匪盗、天灾人祸。</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年代,在那里叠起了高大的木杆,以挂灯为警号,黄、红、白三色,分别是预备、紧急、解除的信号,老百姓随时知道鬼子的飞机动向,以及时躲避轰炸。之后又改在城楼上安装手摇报警器,响声传遍全城。</p><p class="ql-block">战乱时南门城楼成了古城百姓保平安的圣地。所以,抗日胜利后镇南门改为光复门。</p><p class="ql-block">听前辈相传,镇南门的风水玄机是张天师(道陵)所设,它在当年为民避瘟驱邪、消灾灭难,保护城固民安。</p><p class="ql-block">镇南门是赣州古城风水瑞气标志,是全城的一方风水宝地,但是后来山河改容,镇南门在一九四九年后的建设城市热浪下被 铁镐无情地摧毁。</p><p class="ql-block">据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一代赣州地方长官认为原来镇南门的风水玄机有其道理,于是在南门口建了三节水池,一是以水克火,二是水带财,希望改革开放给赣州带来的财富如章江贡江合流之赣江一样,源源而来。</p><p class="ql-block">但是,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镇南门所在位置地下掏空,名日人防工程,实则是搞商业开发。</p><p class="ql-block">从风水角度古城的龟头被斩断而且掏空,也是城市地下龙脉和中轴线被斩断,古城灵性渐失。</p><p class="ql-block">外地易友们惋惜赣州古城镇南门从地平线上永远消失,成为古城永久的创伤,从此大减古城 韵味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温馨提示:国庆长假曾祥裕在赣州古城举办杨公风水研学班,咨询电话和微信号13766307454)</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