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需要攻破三个关口。<br><b>一要破理论关。</b><br> 混沌理论是上世纪继牛顿力学和量子力学之后出现的第三大理论,它集确定论和随机论、线性与非线性、无序与有序于一体。其基本概念有:非线性系统的非因果性、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蝴蝶效应)、能量法则、分形、自相似性、自组织性、奇怪吸引子、以及过程的有序与结果的不确定性、临界状态、缺口原理、反馈原理、对流原理等等,这些都是混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br> 混沌理论中的奇异吸引因子还告诉我们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拘一格”除了人才标准的多维度,还要有创新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混沌理论中有两类吸引子,那种起着限制的作用、使系统性态呈现出平衡、周期性特征的叫聚敛性吸引子,它与常态、规范有关。而奇怪吸引子是一种分形,属于扩散性吸引子,具有无限嵌套的自相似结构,使系统偏离聚敛性吸引子的区域而导向不同的性态,它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创造出不可预测性,它与打破常规有关。过往的教育评价过多强调聚敛因子的聚敛作用虽然制造了整齐划一的标准件,但学生缺少个性,尤其是创造性被泯灭。而学生的怪异行为、奇思妙想甚至荒诞不经的课堂突发事件等奇怪吸引子使教学系统偏离聚敛性吸引子的区域而导向不同的性态使其偏离预设轨道,常常受到教学任务、传统的课堂伦理等聚敛干扰和抑制,从而迫使教学系统朝着一维性目标发展。法古而不泥古、效人而不同人,才能以新的手段培育新的人才。<br> 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明代何良臣《阵纪·奇正虚实》:“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正,即聚敛性吸引子;奇。即奇异吸引子。创新型拔尖人才就是后者。<br> 人才标准有千千万,走向成功的道路也有万万千,要选择就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一条,这也是混沌理论中的能量法则:如同水的运动一样,能量总是指向阻力最小的途径。<br> 然而,我们对混沌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太少了,社会科学中的运用才开始,教育一直被线性思维所桎梏。<br><b>二要破人才关。</b><br> 人才的结构可分为天才、鬼才和一般性人才三大类。<br> 天才来自天上,以天赋创立游戏规则。天才带着太阳的光辉、揣着神祗的旨意高端大气上档次地降临人间,几分睿智,几分雍容华贵。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摧毁封建王朝、建立新中国的毛泽东等领袖人物,从建立儒家哲学的孔子到描绘共产主义蓝图的马克思等思想家,从盗火的普鲁米修斯到创立信息世界的比尔盖茨等革新家。他们或涂抹上神秘的神话色彩而法力无边,或因大刀阔斧而大破大立,或凭借智慧的火焰而锻造出改变世界的耒耜犁锄。他们天马行空、替天行道,世界在他们的豪言壮语和披荆斩棘中从混沌走向有序,他们带领着人们从茹毛饮血走向分享科技红利。这些行业领袖就是天才,仿佛来自天上,专为改造世界而来。<br> 鬼才住在地府,用怪异玩弄游戏规则。如果智力商数确实存在,那么鬼才与天才应为一般聪明。但是鬼才晚于天才来到人间且是天才刚创立游戏规则方接踵而至。晚来一步是天意,不愿臣服是天性。自古鬼神无双,势不两立,鬼才们在“既生亮何生瑜”的喟叹中用高智商玩起了“不按你规矩出牌”的把戏,天才们又反过来因为鬼才的玩弄将游戏规则进一步完善。鬼才诗人李贺因名讳终不登第,一生愁苦抑郁,其诗或借古讽今,或咏物抒怀,或以魑魅魍魉表达厌世、贬世之情,就连格律上也不愿循规蹈矩,在标新立异之中常有惊世骇俗之作。自称异史氏的蒲松龄,终身穷困潦倒,四次举考不中,于是乎,才华横溢于狐媚鬼怪之中,说人不是人,言鬼不是鬼。戏说和玩弄,成为了鬼才打斗天才的武器。人间有了鬼才,天才也得敬畏三分,生活也平添了滋味。<br> 人才在我们身边,用才学认认真真地让天才的游戏规则落地。这种才学大都是后天的习得,是教育的结晶。“勤能补拙”、“勤奋出天才”是对人才的希冀和期许,因为勤奋常常能弥补天分的不足。如果没有人才的身体力行,天才的游戏规则只能是空中楼阁,是没有人对弈的棋局。鬼才为天才所迫,是天才的反面,是人才的一面镜子。人才如果剑走偏锋或者走火入魔,有可能成为鬼才,但不可能成为天才。在人才左右还有一类庸才,庸才是寄生于别人的浮游生物,有滋生的,还有孽生的。因为它的存在,天才、鬼才和人才才更有价值。<br> 可悲的是我们常常拿自己的人才尺度去衡量天才和鬼才,其结果总觉得天才和鬼才不是人,总是将他们定为异己和另类,因此才有这样和那样的不一样,所以才有歧视和辱骂,这恰恰证明的是我们知识的肤浅和胸怀的狭小。可喜的是还有人在呐喊“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还有人在用“最强大脑”盛赞最强大脑,还有今日的话题“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人才标准,为天才、鬼才和一般性人才莅临人间多开一扇门、多辟一条路。<br> 天才阳气熠熠,鬼才阴气森森,人才地气沉沉。上天入地,顶天立地,三才者,一个也不能少。<br><b>三要破课程关。</b><br> <i><u> 1.将深圳创新基因植入学校课程体系:</u></i>“深圳精神”形成于1990年,初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八个字;2002年3月至8月,又概括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2020年深圳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上,发布新时代深圳精神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每一次修订,“创新”始终没变。如果将“创新”这一深圳基因植入学校课程体系,这是深圳人的标签、将会对每个人产生暗示效应,对蹒跚学步的孩子是播种理想的行动、将会产生“蝴蝶效应”。<br> <u><i> 2.建立新的教学观:</i></u>在教学这个混沌系统中,教学目标、常规要求和一般思维、学习习惯等是维护系统平衡的聚敛性吸引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机制,在大班授课制和大一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课堂尤为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种过多强调聚敛因子的聚敛作用虽然制造了整齐划一的标准件,但学生缺少个性,尤其是创造性被泯灭。而学生的怪异行为、奇思妙想甚至荒诞不经的课堂突发事件等奇怪吸引子使教学系统偏离聚敛性吸引子的区域而导向不同的性态使其偏离预设轨道,常常受到教学任务、传统的课堂伦理等聚敛干扰和抑制,从而迫使教学系统朝着一维性目标发展。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奇怪吸引子激发了系统的活力,具有较强的创造力,是它的存在才能使系统充满生机。为此,教学目标要基于教育主体的初始条件多层次、多维度预设,作业、提问、考试、辅导要根据学生分类分层,让一般学生“吃得了”、让天赋异禀的学生“吃得饱”且能够脱颖而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br> <u><i>3.让AI赋能教育评价:</i></u><br> ①重视“新基建”。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以智能交通、智慧能源为代表的融合基础设施以及重大科技与产业技术等创新基础设施。学校“新基建”内容不再是房屋几间、电脑几台,而是以5G为基础、AI为内核的新技术。<br> ②加强学生数据库(成长档案)建设——以梅山小学“梅花银行”为例:梅山小学自2017年开始模仿银行运营机制试行“梅花银行”评价方案,以非线性思维模式取代线性思维模式,把人格成长的过程视为一个混沌体系,基于5G、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5G以高稳定性、高效率让万物互联并完成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云计算则以自己高强算力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思维品质考评和人生规划等。<br> “梅花银行”已有雏形。“总行”下面又设“德育支行”、“才艺分行”等,如“喜阅分行”:以国家课程标准课外阅读书目(课外阅读量)为标准值、以年级组和班级为比较值,再比对个人阅读量,然后一方面分析出个人阅读的兴趣倾向,一方面为个人提出阅读指导、依序推送相关书目。又如“健康分行”:设立身高、体重、视力、热量摄入量、体育锻炼时间等维度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分析再向学生推送运动项目和健康饮食菜谱。<br> “梅花银行”还可以开设更多的分行如“思维分行”,通过考察学生解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分别对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缜密性、敏锐性、创新性等多维度的检测,这种检测是很多传统考试不具备的,同时也是一种导向,是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温室。<br> “梅花银行”的数据运用前景相当可观。<br> 其一,学习任务变布置为个人定制——推送。“梅花银行”为每位师生建立一个高信度的成长记录袋即海量数据库,借助于高运算能力的计算机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提取有价值的内容,使数据活起来。这是一个将隐藏在一大批看似杂乱无章的的数据中提炼有效信息、从而发现师生成长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以分形的手段将非线性的对象无限放大到线性状态下来研究,在杂乱中寻找规律,在无序中寻找有序,这便是数据分析。如果说数据分析赋予了数据的生命,那么数据运用则是为生命注入了生命的意义,而推送算法又是人工智能赋能于教育的重要运用之一。值得说明的是,相对“群推”而言的“个推”,是一种个人定制,是个性化教育的需要,它重视的是人的差异性和教育的复杂性。“个推”又称“场景化智能推送”,而实现场景化推送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冷数据画像——年龄、性别、兴趣、身份、常驻地等相对稳定的数据画像;温数据回溯——近期具有一定时效性的行为数据;热数据场景——当前地点、打开的应用等场景化明显的、稍纵即逝的学习热情和需求。“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更需要“个推”。<br> 其二,生涯教育的依据与升学、晋级的佐证。依托于区块链技术的“梅花银行”的海量数据以其可靠性、开放性与社会共享,教育评价从单一的甄别性评价走向诊断性评价乃至人生规划。混沌理论之分形理论还告诉我们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分形(fractal)是指系统中部分与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形体。分形理论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借助系统内自相似性原理而对混沌现象管窥全豹、一叶知秋,从局部到整体、从有限到无限的认识世界。运用分形理论,可以重新定义人才的概念。如果说从学术型到技术型转型是人才结构的分形,那么还应该创设育人环境的分形结构,如多形式的办学机构、独具个性的育人氛围等以适应不同人才成长的需要;还要以分形手段将学生的某一次考试成绩视为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像素单位而不是全部。分形让教育评价更趋向宽泛和多维,才能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需要。<br> 综上所述,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需要攻破理论关、人才关和课程关。将这一问题专门拿出来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有“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深圳精神为指导,相信在深圳这块热土上,创新型拔尖人才一定会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本文为参加政协“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专题协商会发言稿)</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