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本图文版美篇系《拉萨河畔的岁月》序言配图而成。目的是介绍本书的出版缘起、内容梗概以及致谢本书出版过程中作出贡献的有关领导和朋友。本文可以作为原书的导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值此第四十届教师节之际,谨以此书献给为西藏教育事业付出过青春年华的上海高校援藏教师,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向曾经的西藏同事和学生致以亲切的问候!祝所有的教师朋友节日快乐,健康长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拉萨河畔的岁月》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4 年7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如烟世事笔下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似水时光墨中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书我忆我文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笔墨处处皆情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西藏师范学院校门的汉字由首批援藏教师周仁书写。</b></p> 出版缘起 <p class="ql-block"><b>任凭岁月似流水,西藏依然挂心中。</b></p><p class="ql-block">1974年7月至1980年7月,根据国务院1974年37号文件,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教育学院组成的上海高校援藏教师队,分三批(每批两年),奔赴世界屋脊筹备和建设西藏高原上第一所高等学校——西藏师范学院(1985年改建为西藏大学),转眼已有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藏族有句谚语:“雄鹰飞得再高。它的影子总是留在它的故乡。”自从我们离开第二故乡以来,仍时刻惦记着西藏,我们为西藏取得的每一项成就而欢欣鼓舞,为西藏大学的发展进步而心潮澎湃。</p><p class="ql-block"><b>(下图为1974年7月,首批援藏教师进入拉萨西藏师范学校时的盛况。)</b></p> <p class="ql-block">出于对西藏和西藏人民的感情,首批高校援藏教师在西藏大学的支持和资助下,于2006年1月编印了《雪域情怀》纪念文集,向西藏师范学院成立30周年和首批高校援藏教师赴藏30周年的“双喜临门”献礼。第二批援藏教师跟随其后,于2016年编印了《雪域情缘》纪念画册,向西藏师范学院成立40周年致敬。但这两本集子都没有正式出版,没有向社会发行,仅在本批次的援藏教师个人手中保存收藏。</p> <p class="ql-block">2022年初,上海援藏联谊会副会长方城,一位刚从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上海市档案馆副馆长职位退休的上海首批援藏干部,从档案和历史都是人类社会的宝贵文化财富的独特视角,力劝上海高校三批援藏教师联合出版援藏回忆录。他的建议点燃了我们抓住有生之年,将三批援藏教师的资源和资料进行整合,编纂和出版上海高校教师援藏回忆录合集的愿望,迎接即将到来的“两个50周年”纪念日,即上海高校援藏教师赴西藏参加文教建设50周年和西藏自治区内第一所大学诞生50周年。</p> <p class="ql-block">这个想法得到大多数援藏教师的赞同和支持,也得到西藏师范学院和西藏大学老领导的支持。援藏教师现在多数已过古稀之年,有的已到耄耋之年 ,甚至有的已是鲐背之年。在得知要编一本三批高校援藏教师回忆录合集后,许多老师不顾年老体衰眼花,有的查找资料,搜索记忆的枯肠,撰写回忆文章;有的献出自己曾经写过或发表过的援藏文章、诗词、书信、画作;有的认真修改补充曾收进《雪域情怀》等书籍的文章;有的翻找发黄照片,为文章添加珍贵的照片资料。首批援藏的姚振中老师,几年来饱受强直性脊柱炎的痛苦,在不能久站久坐,眼睛老花加白内障,手不利索的情况下,用了3个多月时间,笔耕不辍,反复打磨,就在文章即将收笔之际,心脏突感不适,住进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出院后继续奋笔,最终提交了一篇两万字的精彩文章。第二批援藏教师倪荣泉已经故去,其子倪育成替父表达西藏情,加入了本书的编辑工作。</p><p class="ql-block"><b>1975年祖国雪域高原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西藏师范学院成立。当年成立大会会场主席台上方的毛主席油画像是由首批援藏教师高生辉老师绘就。</b></p> <p class="ql-block">西藏师范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后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贡献了他尘封已久的《上海第一批援藏教师进藏纪事》。西藏大学原副校长张廷芳老师不仅表态坚决支持,而且身体力行,她亲自撰写长篇文章,回忆、总结和评价上海援藏教师的功绩;向原西藏师范学院的学生组稿,亲自修改他们的稿子;参加全部书稿的审读工作,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向西藏大学汇报我们编书的事,获得西藏大学的积极回应和支持。</p><p class="ql-block"><b>(下图右二为拉巴平措)</b></p> <p class="ql-block">本书的付梓出版,得到上海市教委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教委领导对该书的肯定和重视,让我们倍感欣慰,深受感动。<br>复旦大学退休党委书记周桂发同志给予我们热情的鼓励和热心的帮助,他出于对援藏回忆录价值的特殊敏感性,极力促成此书的出版。<br>我们的编书工作还得到上海援藏联谊会的支持。联谊会秘书处秘书长赵伟、办公室主任王林国、联络部部长熊文和办公室祖海荣老师对我们出书工作给予热切的关心、鼓励和会议服务,联谊会会员龚景蘭女士为我们提供出版信息。<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受疫情影响,编书工作推迟到2022年10月才正式展开。我们成立了以蒋秀明为主编,纪如曼为执行主编,徐剑清、金守郡为副主编,葛乃福、华宣积、黄宏真、王仁义、倪育成为编委的编辑组,聘请张廷芳老师为顾问。编辑组成员都是耄耋和古稀之人,完成这项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可我们抱着一定要完成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不计个人得失无偿付出,克服了种种困难,群策群力,胜利完成了本书的编辑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如烟世事笔下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似水时光墨中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书我忆我文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笔墨处处皆有情。</b></p><p class="ql-block">我们很荣幸在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扬帆起航的关键时刻赴西藏参加文教建设,获得了为西藏人民服务的难得机遇。虽然我们每个人的贡献都微不足道,但我们在自己人生精力最旺盛、最充沛的阶段, 为发展和繁荣西藏的文教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增进汉藏同胞友情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这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莎士比亚说:“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我们用众多援藏教师的文章、照片记录和见证我们在西藏师院初建之时所倾注的心力。本书中的文章、照片、诗歌、书信、绘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段重要的历史。我们深知,再不用深情去回忆、记录那段往事,用不了多久,我们这群人记忆的痕迹将会灰飞烟灭。</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蒋秀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b></p> 内容梗概 <p class="ql-block">本书共收录了五十余篇文章(含诗词)和数百张照片,由五十多位作者撰写。书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之后的4篇文章,是西藏师范学院和西藏大学的老领导所撰写。他们是西藏师范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拉巴平措、西藏大学原党委书记兼校长刘庆慧、西藏大学原副校长大罗桑朗杰和张廷芳,其中三人和上海援藏教师有过密切接触。他们的文章不仅站位高,而且“干货”多,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他们和上海援藏教师在一起的许多故事,客观评价了上海援藏教师在援建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拉巴平措既是领导干部,又是藏学家,精通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的优势使他在《上海第一批援藏教师进藏纪事》一文中,用细致生动的记叙方法,复盘了他亲历的首批援藏教师从动员到进藏,再到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主要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史实。大罗桑朗杰和张廷芳虽然后来都担任过西藏大学的校级领导,但他(她)的文章都是回忆当年自己作为一名西藏师范学校和西藏师范学院的普通教师与上海援藏教师接触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读来倍感亲切。第二部分体量最大,是三批援藏教师的回忆文章、照片、诗词、书信,顺序按照各批次援藏教师进藏时间先后排列,首批的在前,第二批的居中、第三批的在后。其中,曾担任上海作协副主席的首批援藏教师王纪人的《乌发茂盛去拉萨》,用娴熟高超的写作功力,描写他在生命最旺盛的年龄,到西藏参加文教建设所经历的趣事,读来是一种文学享受。孙玉和的《思念》,迷说了他援藏期间痛失母亲,返沪后又痛失爱妻的不幸遭遇,体现了援藏教师为了西藏的建设,克服了个人和家庭的困难,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姚振中的《道碴碎石那两年》,运用艺术家形象思维的表现手法,把援藏两年的经历写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读它如看章回小说般吸睛。黄宏真的《情寄西藏》用细腻的笔触,道出了援藏教师和当地教师、学生之间的深情厚谊。李重华的《高原传书》是15封家信,既记录了援藏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又体现出夫妻之间、父女之间最平常也最真实的情感,有很强的代入感。徐天德的《从复旦到拉萨》,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进藏旅途所见的美景,堪称游记散文范文。第三部分是最后4篇文章,由多位西藏师范学院毕业生写就,他们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具体的事例,回顾了上海援藏教师对他们的言传身教以及老师们在他们成长成才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这些学生从西藏师范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成长为西藏文教战线的骨干和栋梁,有的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桃李争妍是对援藏教师最有力的肯定和赞誉。</p> <p class="ql-block">本书以纪实回忆文章为主,穿插一些援藏教师的励志诗词,蜡烛光下一字一句写给爱人的家信,用简陋相机拍摄、翻箱倒柜找出的珍贵照片,以及拍成照片的绘画和其他有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实物图片。随着当年壮志雄心的年轻教师步入耄耋之年,尽管碎片化的记忆依然在脑海浮现,但因笔力不逮、精力衰减等因素,我们只能通过择精摘要、随性而写、形式多样的方式而不是卷帙浩繁的方式去呈现我们在西藏那几年的岁月。只要能见证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资料,我们都收录其中,并认为珍贵照片也是文献,故而将经历了半个世纪岁月的洗礼还能留存至今的照片,作为本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b>1974年7月,上海市高教局领导罗毅(前排左五),教育局领导刘芳(前排左四)与复旦大学校领导在上海火车站欢送复旦大学首批援藏教师。</b></p> <p class="ql-block">1978年8月5日,上海火车站北站,复旦大学领导欢送13名复旦第三批援藏教师出发。前排左起援藏教师徐君毅、胡建栋、刘永清、韩世英、沈如松、俞景炜。后排左起援藏教师吴千红、徐天德、曹振威、姚惠福、袁成瑞(党委副书记)、李庆云(组织部长)、姚军、姜良斌、陈根福</p> <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第二批复旦大学全体援藏教师老师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华宣积、计荣才、马士明、张美玉、杨瑞蓉、顾孝仪,后排左起:沈大棱、胡金星、高天如、张文治、朱彬湧、张戎舟、严存生、张国梁。</p> 首批部分教师进藏路上在当金山口合影 <p class="ql-block"><b>第二批部分援藏教师在唐古拉山山口留影。时值盛夏七月,但每个人穿着厚厚的军大衣,由于高度缺氧老师们显得比较疲惫。</b></p><p class="ql-block">蹲者左起:陈家森、何应灿、黄宏真、马洪林、罗纪盛、熊玉鹏。站立者左起:黄锡霖、林自德、盛嗣清、张锡岺、戴宗恒、徐剑清、徐承波、吴在田、张玉瓖、高荣发、王仁义、周延昆、邱怀德、段训礼、石林、陈幼福。</p> <p class="ql-block"><b>(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任荣接见首批援藏教师队领队李明忠和吴贤忠。)</b></p> <p class="ql-block">拉萨河边洗衣衫,张立明(左),纪如曼(右)</p> <p class="ql-block">首次乘牛皮筏(首批教师)</p> <p class="ql-block">慰问团到达拉萨,援藏教师喜读慰问信,右起杨国芳、叶澜、李惠芬。</p> <p class="ql-block">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p> <p class="ql-block">韩玉莲老师指导青年教师做化学实验</p> 热烈欢送首批援藏教师返回上海 <p class="ql-block">本书的文字都是援藏教师亲笔写成,虽然有的文章语言比较朴素,体例也不尽一致,但比起接受采访、他人整理成文更直接、更真实。我们编辑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留给自己的子孙品读,而是为了留给社会一份有历史价值的真实记录;将我们参与西藏本土第一所高校建设的经历,通过一篇篇文章、一张张照片,真实地加以还原。我们相信,此书无论对于援建单位——上海市政府教育部门和派遣援藏教师的高校,还是对于受援单位——西藏自治区政府教育部门和西藏大学,或许都是一份珍贵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汉语文组老师黄宏真和张玉瓖老师在认真备课。</p> <p class="ql-block">节日里,数学组老师在藏族老师家作客,这是藏族老师在向上海教师敬献青稞酒。</p> <p class="ql-block">石林老师在艺术专业学生演出前作动员。</p> <p class="ql-block">西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高传义(后左四)与校篮球队在一起,篮球队指导是吴在田老师(后左六)。</p> <p class="ql-block">张玉瓖和黄宏真老师与次旺俊美、张廷芳夫妇的孩子一起。</p> <p class="ql-block"><b>出彩的李重华老师日记</b></p><p class="ql-block">李重华的《高原传书》是15封家信,既记录了援藏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又体现出夫妻之间、父女之间最平常也最真实的情感,有很强的代入感。</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完成这本书时,我们特别想念西藏师范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高传义同志和副院长汪文彬、副书记副院长拉巴平措等同志,是他们这些老领导给我们以各方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才使我们胜利地完成援藏任务。我们还特别想念西藏大学首任校长、藏学家次旺俊美教授、西藏大学原副校长大罗桑朗杰教授、张廷芳教授,他们就像我们中的一员,一直和我们在一起,给予我们亲切的关怀和多方面的支持。<br>在此我们衷心感谢为本书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上海市教委、西藏大学、上海援藏联谊会,为此书撰写文章的西藏师范学院(西藏大学)的老领导和原西藏师范学院的学生,感谢全体援藏教师,没有大家的倾力支持,就没有这部回忆录的问世。<br></p><p class="ql-block"><b>下图为西藏师范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高传义(中)和第一批援藏教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7年7月,原西藏师范学院教师次旺俊美、张廷芳夫妇(后分别担任西藏大学第一任校长、西藏大学副校长)来上海看望援藏老师,这是在复旦大学和部分援藏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原西藏师范学院教师、后任西藏大学副校长的大罗朗教授来上海在援藏老师家里和第一、二批援藏老师交谈合影。</p> 本书目录 教师名录 出版后续 <p class="ql-block"><b>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b></p><p class="ql-block">并已经申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的“中国好书月榜”。</p> <p class="ql-block"><b>原西藏大学副校长大罗朗教授:</b></p><p class="ql-block">“上海高校教师援藏纪实”收到了,非常好,为此书的正式出版,您们做了大量工作,你们幸苦了,这是一本载入史册的好书,记录的是一批青春年华的上海高校教师为祖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的故事,是与藏族教师共同奋斗的故事,记录的每件事情感人至深。谢谢!</p> <p class="ql-block"><b>二批教师倪荣泉之子倪育成读后感:</b></p><p class="ql-block">生命里有些东西,有过,再也不会有了,有些东西,只要有,就会一直拥有。</p><p class="ql-block">著名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手捧《拉萨河畔的岁月》的文稿手泽,彷佛是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精神上的导航。该书以纪实回忆文章为主,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和具体的事例,穿插一些援藏教师的励志诗词,蜡烛光下一字一句写给爱人的家信,用简陋相机拍摄、翻箱倒柜找出的珍贵照片,以及拍成照片的绘画和其他有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实物图片等经历半个世纪洗礼的丰富的素材见证了在世界屋脊上建立第一所大学那段波澜壮阔历史,读来令人亲切,每每追念旧绪情景,恍若声音在耳,情形在目,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山是山,水是水,也许,事物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是人的认知与情感赋予其意义。</p><p class="ql-block">有意思,便有了意义。</p> 附录 <p class="ql-block">沪教组7444号</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教育局革命委员会(函)</p><p class="ql-block">关于赴藏教师购买卧铺火车票以及行李、仪器、图书托运等问题的函</p><p class="ql-block">上海铁路局上海站革命委员会:</p><p class="ql-block">根据国务院国发(1974)37号文件的指示精神,本市需动员一批教师参加西藏文教建设。现经市委批准,首批越藏教师,定于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三日出发。</p><p class="ql-block">一、西藏来沪迎接赴藏教师的领导同志说;</p><p class="ql-block">从甘肃柳园进藏,须经八至十天的汽车路途才能到达目的地,初进藏的同志到高原地区很不适应,在火车上如果休息得好,乘汽车时适应性就会好一些。为此,特谙你站照顾给予八十八名赴藏的教师(包括西藏来沪迎接3位同志)全部购买从上海到柳园的卧铺票。</p><p class="ql-block">二、赴藏教师的行李以及上海支援西藏的仪器等、图书等的托运问题,将按照你站卢、吴二同志意见于七月五日具体商定。我们要求随人运去。</p><p class="ql-block">三、七月十三日将有市委负责同志到车站,热烈欢送革命教师赴西藏干革命,並有群众一千名左右,故建议你站能将该列车停靠在较大的月台,以免欢送时拥挤和发生其它事故。</p><p class="ql-block">上述各项,务请你站大力支持,协助解决。</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教育局革命委员会</p><p class="ql-block">一九七四年六月廿九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