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喝酒

江湖之远

<p class="ql-block">  酒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绝大多数都喝的,有不喝酒的人,没有不喝酒的民族。别的国家民族姑且不说,在中国,酒与酒所催生的酒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喝酒既是平常事又是重要事儿。“无酒不成席”说的就是这个现象。</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酒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族喝,少数民族喝,男人喝,女人也喝。逢年过节喝,日常平时喝,婚丧嫁娶寿诞升学升职喝,开工竣工庆典喝,欢迎喝接风酒,送行喝上马酒;单位集体会餐喝,三五好友个人自费喝 ,公务接待公款喝,酒店喝,野餐喝;愁也喝,乐也喝,没事自己家中喝。白酒分高中低度,啤酒分干啤纯生,红酒分干红甜酒,有进口有国产,洋酒分威士忌、伏特加,日本叫清酒,韩国叫烧酒。中国人大部分喝的是白酒,少部分喝红酒、啤酒、米酒、黄酒。各类白酒有世界名酒、国家名酒、地方名酒,各色人等各有不同消费层次与偏好。</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酒与文人武将就结下不解之缘。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武松十八碗景阳冈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等。</p><p class="ql-block"> 文人骚客诗词歌赋关于酒的名篇则更是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李白爱酒善饮善做酒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他喝酒写酒诗是何等疯狂。</p><p class="ql-block"> 李白不但善饮,劝酒也是高手,其《将进酒》更是把劝酒功力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空前绝后,无人超越。我将其称之为古今中外第一劝酒诗。全诗照录,诸君仔细欣赏:</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p><p class="ql-block">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p><p class="ql-block">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p><p class="ql-block">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p><p class="ql-block">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p><p class="ql-block">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p><p class="ql-block">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p><p class="ql-block">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p><p class="ql-block">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p><p class="ql-block">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p><p class="ql-block">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p><p class="ql-block"> 诗圣杜甫一生关注与同情社会底层人民,自己也穷困潦倒,但却有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美好向往。</p><p class="ql-block"> 王瀚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把出征前的将士表现得何其悲壮与豪迈!</p><p class="ql-block">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才高八斗,一生历尽坎坷,与酒有关的诗词颇多:“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酒,无疑是最绚丽的营养液,滋润了苏轼诗词的的千古芬芳,有酒,有诗,有那起舞弄清影的如痴身影落寞繁华。</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道尽了报国无门,空怀一腔热血,壮志难酬,心有不甘的感叹!</p><p class="ql-block"> 一代枭雄曹操的《短歌行》充满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p><p class="ql-block"> 无酒不成诗,酒是文中诗。说中国古代文学以酒为基并不为过,甚至连婉约女词人李清照都曾有“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诗情雅兴。</p><p class="ql-block"> 当下中国人喝酒多以白酒52度、53度高度白酒为主,58度、60度也有,据说还有65”度,乃至68度的内蒙的“扳倒驴”。中低度白酒多以38度、42度为主。我们现在的白酒无不是元朝时开始进入中原地区的蒸馏白酒,度数比较高。当时叫“烧刀子”,主要是士兵和民间底层百姓需求量大,价格便宜,普及快。前些年产于邛崃剑南春旗下创出个“文君酒”,无非是蹭卓文君的名气,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发生在汉朝,那时喝的都是葡萄酒和低度米酒,哪里来的高度白酒?</p><p class="ql-block"> 当下酒局中各种段子,多以黄、荤色以及官场文化为特色,上不得大雅之堂,乍听来虽也有点趣儿的大实话,但远不如古代诗词歌赋那么雅致有底蕴。这其实折射了当下国人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的没落与精神世界匮乏空虚。别说没人能创作出唐诗宋词那样的文化瑰宝,就是找出能背出几首与酒有关古诗词的喝酒人也实属不易,纵然有人能背得出,又有几人能听得懂而产生共鸣呢?</p><p class="ql-block"> 据说是作家莫言所撰的一首《酒色赋》颇为有趣儿:“如果世上没有美酒,男人还有什么活头?如果男人不恋美色,女人还有什么盼头?如果婚姻只为生育,日子还有什么过头?如果男女都很安分,作家还有什么写头?如果文学不写酒色,作品还有什么看头?如果男人不迷酒色,哪个愿意去吃苦头?如果酒色都不心动,生命岂不走到尽头?”</p><p class="ql-block"> 另一流传甚广的段子“不喝不喝又喝了,喝着喝着又多了,回家老婆又说了,下次再也不喝了。”如此循环往复无穷,道尽了喝酒人的真相与窘境。</p><p class="ql-block"> 敬酒的也很多,比较高端正规的叫致祝酒词,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最后来句:为了什么什么的,干杯!我一直对此不以为然,人家是来喝酒的还是来听报告的?更搞笑的还有人致祝酒词还TM要念稿子。一般的酒局主人简短两句,为嘛事,请了谁………,有的连这两句也省略了,就剩一句:来吧,开始吧!</p><p class="ql-block"> 席间敬酒,敬长辈领导的比较正规恭敬一些,敬同辈比较熟悉的就随意一些,常常不乏调笑的成分。比如敬女同志的来句:你半开,我全进。就比较那个了。</p><p class="ql-block"> 医生说喝酒有损健康,其实喝酒的医生不在少数。一般说法是小酌怡情,豪饮伤身。但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不可一概而论。有人酒精过敏体质,滴酒不沾,沾酒必醉;有人就很厉害,网上看到四川广元一个九十二岁的老阿婆,平均一天一斤多。精神矍铄身体倍棒,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呢。当然这都是极端的个案。</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约酒比较豪气的:“走,喝酒去!”另带有征询口气的委婉些:“喝点儿?”或“整点儿?”</p><p class="ql-block"> 古代文人约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p><p class="ql-block"> 你希望我来那一款?整点儿?</p><p class="ql-block"> 2024.9.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