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二日游(一)黄崖洞+法兴寺+崇庆寺

万里雪飘

<p class="ql-block">8月24日:平定——黄崖洞景区(160公里2小时)——长治市长子县法兴寺(140公里2小时)——崇庆寺(8公里15分钟)——长治市潞城区阳光假日酒店</p><p class="ql-block"> 今天星期六,早晨五点半起床收拾,六点多出发,在东升上太旧高速,很快转到天黎高速南下,7点40到达左权南服务区,休息一会,打热水吃了方便面,8点40来到黄崖洞景区。</p> <p class="ql-block">  黄崖洞景区位于山西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镇上赤峪村,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属于太行山中段,是国家4A级景区和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崖洞景区因黄崖洞保卫战而闻名遐迩,同时也因壮美风光和山水生态而成为旅游打卡胜地,目前正在这里打造5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在黄崖洞游览,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众多的套票让你选择,其实最贵的198套票根本没有必要,应该是投资集团的资本操作,让游客走得更远,就是个大坑。一般游客慕名而来,主要是冲着黄崖洞而来,只需要买80元的门票即可,如果走的累了,可以买个小交通省力。</p> <p class="ql-block">  在停车场停好车,前往游客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前的广场上矗立的大石头上镌刻着邓小平题的“黄崖洞”三个金色大字,进了游客中心,转上二楼检票进入景区,来到一个人造湖“兵工湖”前,湖后面就是通往黄崖洞的大峡谷“瓮圪廊”,是黄崖洞的主要景致之一。根据景区提示牌,沿着左边的三层石台阶上去,在这里游客分流,购买了198善陀套票的坐小交通先去善陀寺,可以坐电梯、索道,我们只买了门票的往前走一段路,花了10元钱,坐小交通车大约1.2公里,几分钟的路程,到了一座正在建设的小火车站“太行门站”,来到太行门广场,这里有各种儿童军事娱乐设施,走过太行广场,开始进入瓮圪廊峡谷。</p> <p class="ql-block">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正在修建的小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太行广场</p> <p class="ql-block">  通往黄崖洞的峡谷长3.5公里,峡谷两侧,峭壁万仞,如铸如削,奇峰云绕,气势巍峨,海拔多在1500-2000米,地壳相对运动产生的巨大能量,把这里的硬红石英砂岩、页岩层组成的山岳切出道道峡谷,峭壁连绵,拔地而起,直冲云霄。</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头砌的道路往里走,可以看到岩壁高度大部分在80-150米之间,坡度绝大部分成直角,称得上是岩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走到一个水坝边,这里湖光山色,陡峭的悬崖倒影在水中,加上太阳光线,非常的漂亮。湖边开始有木栈道,沿着栈道往里走,跨过小桥忽左忽右,悬崖就在头顶,这里各种岩石共存于一条岩壁上,如页岩、砂岩、砾岩,也有蚀化的砂岩极阳朔的熔岩地貌。岩面上有许多造山运动留下的纵向裂缝,也有因河流切割、冲蚀形成的片岩层,窄的岩缝只能塞进小指,宽的岩缝可以挤进去两个人,绵延的岩壁上,到处是这种可以攀爬的岩缝、裂隙、高矮不等,从30米到200米都有,难度也各不相同,同一条崖壁上会有不同的岩质,下面是页岩,上面是蚀化的泥岩,有各种孔洞,绝对可以说是攀岩爱好者梦寐以求的野外攀岩场所。这种独特而壮观的地貌,与举世闻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太行门</p> <p class="ql-block">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壁立千仞</p> <p class="ql-block">  瓮圪廓两峰合围,走到峡谷水库尽头,峭壁千丈,宽仅丈许,呈“s”形的天然山廊,一条瀑布直挂山间。从中观天,头顶只见蓝蓝的一线,所以人们又叫它一线天。这里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险隘。</p> <p class="ql-block">峡谷尽头</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开始登山,一路既有木栈道,栈道下面溪水潺潺,也有的地段还是天然石台阶路,比较难走。</p> <p class="ql-block">道路崎岖</p> <p class="ql-block">  从瓮圪廊耸峙的120余级山崖石梯攀摄而上,出廊口、山势豁然开朗,形成—个小小的山间盆地。这里有抗战英雄崔振芳的雕像,当年在黄崖洞保卫战中,曾在这里的吊桥上,年仅17岁的小战士崔振芳一人据守在位于悬崖上的石砌工事里,一气就向冲上来的敌人投出了120多颗手榴弹,炸死了数十名日寇,最后光荣殉国于此。</p> <p class="ql-block">英雄雄姿</p> <p class="ql-block">  黄崖洞旅游景区开辟后,山上建造亭塔,堵泉造就石池,借水搭垒步桥,建成了这座高山公园。在这里驻足小憩,既可消除登山的疲累,又可尽情赏阅水色山光的情趣。黄崖洞的山,横云割雾,层叠连绵。</p> <p class="ql-block">高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  在高山公园的西南,却有一座锥型孤峰,孤峰上耸一高塔,和孤峰浑然一体,直刺青天。这塔叫镇倭塔,呈锥形,高7米,工艺精细,模型生动。著名作家马烽、孙谦、李束为和著名书法家徐文达的题词面塔而立,为其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三岔口,这里可以花25元坐装甲车进去,我们选择步行,沿着山路向上爬行,半山来到黄崖洞保卫战烈士墓地。1942年9月,为纪念在保卫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水窑山中修建了一座烈士公墓并建起一座7米高的纪念碑,碑文上刻着43位烈士的英名和原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撰写的碑文。1971年又修建了“黄崖洞保卫战殉国烈士纪念塔”。纪念塔正面工笔隶刻“黄崖洞殉国烈士永垂不朽”。后面有一座展览馆收集了大量珍贵史料和实物,展览馆前依次竖立了14块石碑,分别刻写着薄一波、李雪峰、陈志坚、欧致富等领导人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并未开放,绕过去在走一段路,来到峡谷最里面。装甲车也是到这里。周边有一些过去遗留的建筑,都是破破烂烂的石房子。</p> <p class="ql-block">  来黄崖洞风景区,当然是想看一看举世闻名的黄崖洞。这里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在陡壁上有一个高25米、宽20米、深40米的天然山洞,名曰“黄崖洞”,此洞附近一带山地便因之得名为“黄崖洞”。</p><p class="ql-block"> 黄崖洞原名叫黄龙洞,因洞内住有一条黄龙而得名。黄龙修行得道成仙后成为黄龙真人,后赴昆仑山成为元始天尊门下的弟子。黄龙真人走后。瓮圪廊水池中—只成妖的乌龟出来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将此处一良善之家的9个姑娘抢去做他9个儿子的媳妇。老者悲痛欲绝, 此事被天神得知后报与玉帝 ,玉帝令黄龙真人回山降妖,为民除害,9姐妹得救后将9个龟儿子打入9个山头下, 她们分别坐定山头,令龟儿子永世不得翻身。据说黄崖洞山上的9个凤凰般美丽的小山头就是这9个姑娘变的。</p> <p class="ql-block">  黄崖洞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等长期在这里战斗生活。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军工厂将榆社韩庄修械所迁到黄崖洞水窑山进行扩建。半年后发展成700多人的兵工厂。生产步枪、刺刀、掷弹筒、五零炮等各类武器和弹药,年生产量可装备16个团。</p><p class="ql-block"> 华北日军调集5000余兵力,大举进犯黄崖洞兵工厂。守备兵工厂的八路军总特务团和当地民兵密切配合,在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特务团团长欧致富、政委郭林祥的指挥下,经过八昼夜的浴血奋战,毙伤敌人2000多,保卫了兵工厂,赢得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果,开创了中日作战史上前所未有之“纪录”,黄崖洞保卫战被中央军委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八路军总部授予特务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的光荣称号。黄崖洞保卫战打出了八路军小米加步枪的威风,打灭了日本侵略军的骄横,在国内、国际战争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质装备战胜优质装备的奇迹,因此名扬世界。黄崖洞保卫战谱写了一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可歌可泣、激动人心的壮烈史诗,耸立起一座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可惜黄崖洞作为抗战时期八路军兵工厂的物资仓库,由于存在安全隐患,从2021年6月10日开始,已经不对外开放,这能拿手机放大镜头拍照留念,实为遗憾。</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最能让人心灵震撼的要数当年左权将军在此长期居住过的那间依崖而建,高不过两米、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用石片垒起的简陋小屋,据称它还是当时将军和同是抗日军人的将军夫人的洞房。</p> <p class="ql-block">将军府邸</p> <p class="ql-block">  返回到烈士陵园,沿着半山的木栈道,一路欣赏着景区风光,各种形状的石头,让人大开眼界,特别是对面有一个石头像极了一个蘑菇,我们头顶有一处,四座山峰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  途经千仞逼云的黄崖峭壁,便到了水窑兵工厂旧址。这是一个占地约2平方公里的厂地,复原后的机工房、锅炉房、装配车间、图书馆等设施依次展现在游人面前。这里的每一座红石建筑,每一道断壁残墙,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朱德、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血,印记着中国革命的艰辛脚步。</p><p class="ql-block"> 黄崖洞兵工厂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制造了大量武器,而且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锤炼出了一大批工业建设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才奔赴各地,成为各级工业部门的领导骨干。</p> <p class="ql-block">  从兵工厂旧址下坡来到三岔口,问了问另一条路进来的游客,哪个方向没有什么好景致,就原路沿着峡谷返出去,也不坐小交通了,一直步行走到停车场,已经12点多了,开车到壶山温泉门口看了看,在西井镇找个饭店吃了饭,前往长治法兴寺。</p> <p class="ql-block">  长治是山西重要的产煤区,因此下了高速,隔几里地就是一个煤场,拉煤的大车一辆接一辆,道路极其难走,路面毁坏严重,到处坑坑洼洼,颠簸起伏,而且烟尘四起,视线也不好,有些路上有洒水车不停沿途洒水,更加泥泞不堪。直到下午3点30分到了法兴寺,路边停好车。</p><p class="ql-block"> 法兴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李治皇帝从开封去太原,途中曾游览慈林寺,改寺为“广胜寺”并送给寺院两株壮丹花。宋英宗治平年间,赵曙皇帝又把广胜寺改为“法兴寺”,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有一高僧云游至慈林山,十分欣赏这里的佛地风光,便在山上修了这座慈林寺。法兴寺因年久失修,面貌破旧,加之所处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矿的主要采掘区域,七十年代后期出现地面陷庙基裂缝,殿宇倾斜,院墙走形,有倒塌被毁的危险。县、市、省至中央文物部门反复勘察研究,确认这座北魏建筑原地已不能修复,于是,便确定把法兴寺搬迁到对面的翠云山上。法兴寺于1980年动工搬迁,现已基本竣工。新建的寺院座落花翠云山南麓,占地面积60亩是原寺面积的6倍。</p><p class="ql-block"> 从下往上远眺佛寺,满山的翠柏簇拥着古刹,弯弯的丹河萦绕着山峦。穿过琉璃覆顶的仿古牌楼,踏上飘溢古韵的石拱桥,气势恢宏的一百零八级大石阶便映了眼帘,抬阶而上,而两侧栏板雕龙,前拥后随,上望山门,红墙灰瓦,金匾映辉,于蓝天白云之下,登临舒眺,顿生飘然出尘之感。</p> <p class="ql-block">  沿着108级台阶上去,前山西领导胡富国题写的“法兴寺”匾额映入眼帘,胡老是长子人,在家乡有不少题词。这里原来门票15元,我们进去没有要票,只是登记一下。法兴寺坐北朝南,现存平面布局为唐代特征,经楼、佛塔在殿之前部,中轴线依次布列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和菩萨殿,两厢为关公殿、伽蓝殿和碑廊。寺内现存石塔6座,均为唐代遗构。现存自唐迄清碑刻17通,记载了寺史沿革和建制情况。</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法兴寺,寺内文物琳琅满目,其中尤以“法兴寺三绝”最为引人注目。这三绝分别是唐舍利塔、唐燃灯塔以及宋塑十二圆觉塑像。</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迎面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石舍利塔,据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所立《郑惠王碑记》记载:此塔为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主持建造。</p><p class="ql-block"> 目前这种建于寺院中轴线上,位于山门之内、大殿之前的唐代两层平面呈方形的石舍利塔,国内尚属孤例,该塔通体砂石构建,占地100多平方米,平面呈“回”字正方形,双层塔墙呈套筒式结构,外墙边长8.8米,整体造型浑厚简约,大朴不雕。凝神细品: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楼非楼。是塔?方正敦实,有殿的方正感;是殿?上下两层,重檐楼阁式,有楼的层次感;是楼:底大顶小,显失均衡,逐层收分,兼有塔的错落感;是塔?是殿?还是楼?不见一砖、一瓦、一木,通体砂石,厚重沉稳,更兼几分古堡的坚实感,大巧若拙,造形别致,真可谓集塔、殿、楼、堡诸美于一身,素有法兴寺第一绝之誉。舍利塔又称石殿,下层内槽可绕行一周,四壁壁画,人物形象端庄,服装色彩深沉。</p> <p class="ql-block">  穿过舍利塔,出北门,下石阶,眼前是一座形制秀古,造形精美的小型青石塔,这便是有法兴寺第二绝之誉的燃灯塔,现在用玻璃罩加以保护。</p><p class="ql-block"> 燃灯塔,亦名长明灯台,灯幢,是佛教的六种供具之一,此塔通体青石雕造,从下至上分别由:花瓣形基座、海棠式须弥座、莲瓣饰覆盆、八宝花饰相轮、仰莲花台、四门四窗空心灯室,八坡八角攒尖顶,山花焦叶宝珠式塔刹等几部分组成,总高2.55米。海棠须弥座束腰之处的隔柱上有题记曰:“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岁次癸丑十一月□□朔十九日庚寅清信士董希璇……合家于此寺内敬造长明灯台一所……”。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是极为珍贵的唐代浮雕艺术精品。雕刻精美,跑兽、伎乐天、仰覆莲瓣等元素相互辉映,彰显着唐代工艺的精湛与匠心独。同时整组浮雕图案所涉及的内容也极为广泛,是研究唐代建筑、雕塑、音乐、民俗、宗教、服饰等各门类艺术难得的实物遗存。相传燃灯点燃佛灯,无论天刮东、西、南、北、风,佛灯永不熄灭,长明灯的名字则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欣赏完燃灯塔,举目上望,一座古朴庄重,严整大气的木构殿宇端坐于正北,这便是法兴寺的主体建筑——圆觉殿。</p> <p class="ql-block">  现存圆觉殿广深各3间,平面投影近方形,单檐歇山顶。登上台阶,迈进厚重的古老殿门:佛国气息顿时扑面而来,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大殿正中的主尊造像释迦牟尼佛。巧妙的依托高大宏敞的殿堂,层层叠高的佛座,把宝相庄严的金身推到了瞻仰的位置。主尊两翼拱卫着温顺恭谨的弟子,矜持典丽的菩萨,刚健骠悍的武士。周围环绕着十二尊雍容典雅的大菩萨置身其中,神圣肃穆之感,敬畏皈依之心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正好有个导游在慢慢给大家讲述整堂彩塑造像的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殿内以释迦牟尼佛为核心,用向心对称式格局,由外向内,逐层推进,最终将佛陀的至尊地位与无上威严淋漓尽致的烘托渲染了出来。这种向心对称式结构体系所营造出来的庄严、详和、规整、稳定的佛国意象,折射着人间权威统治下的等级秩序。</p><p class="ql-block"> 这组在中国礼教文化制约规范下雕塑的作品,看上去并无刻板单调之感。圆觉殿内,释迦结跏而坐,二弟子躬身相侍,文殊、普贤分驾狮、象位于两侧,金刚两尊位于台上前角。一佛二弟子,通过二者在体量上大与小,地位上尊与卑,神态上慈与恭的衬比塑造,使两者的艺术形象相得益彰。再来看菩萨与金刚,菩萨素面如玉,丰润细腻,金刚骨凸肉鼓,怒气盈面;菩萨掌扬指动,仪态温文尔雅,金刚拧腰挺胸,气魄威猛逼人。通过二者在肤质上粗与细、神态上放与收、造型上动与静的对比刻画将金刚的英雄气慨、阳刚之美与菩萨的母性情怀,阴柔之美鲜明的凸显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两侧的十二尊菩萨造像身型体量,五官相貌,和谐一致,个个安坐莲台,素髻高挽;柳眉凤眼,面丰颐满;含颌垂目、妙相庄严。健美丰润的体型,尊尊稳若峰,伟若松,挺拔俊秀,气度雍容祥和,富于整体美。</p><p class="ql-block"> 导游逐一细细讲解,宋塑十二圆觉像始塑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虽为宋塑,但却保持了大唐的风韵,形象和神态在统一的情境中却有着极尽精微的变化与差别。头姿有正、侧、俯、平、倾等不同,手势有抚、扬、捧、托、指、合什等差别;发髻、坐式、服饰等更是无一雷同。最动人的不同之处,还是俊美的面庞上眉眼嘴角间那各富情趣,微妙传神的细节刻画。气质奔放而不失清雅,体态丰满而不失秀丽,身形肥腴而不显得臃肿,特别是其中被称为最美的一尊,一手托腮作沉思状,神情溢于眉梢,流于口角,更给人以和颜悦色可亲之感。这些彩塑不仅是宋代彩塑的精品,更是与大同华严寺辽塑、太原晋祠的宋塑共同构成了同一时期彩塑艺术的璀璨明珠,,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其形态之美、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最美菩萨</p> <p class="ql-block">  大殿后面还有一尊自在观音像,也是现存倒座观音中年代最早、最为精美的一座彩塑,是后代倒坐观音塑像的开篇之作。自在观音原名“水月观音”。她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成规,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荷叶,重心落在左胯,右手微抬微翘,左手为支撑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其姿态出色地突显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人们于是忘却了她本来的名字,亲切地称她自在观音。</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两旁是关圣殿和珈蓝殿,很一般。法兴寺后院主殿是毗卢殿,俗称三掌殿。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十三年重修,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落架重建。</p> <p class="ql-block">  殿脊琉璃为明弘治五年(1492年)的遗存。整组琉璃屋脊为明代琉璃制品中的上佳之作。殿内主尊造像为三身佛:居中者为法身毗卢佛像、东侧报身卢舍那佛像、西侧应身释迦牟尼佛像。毗卢佛像身旁左右两侧塑胁侍菩萨立像。后墙三身佛像间绘制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菩萨像,左右山墙则绘有二护法天王像。</p><p class="ql-block"> 法兴寺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文物,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匠心,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离开法兴寺,看看时间尚早,急忙赶往崇庆寺,四点半到达紫云山景区,这里应该是村里自建的景区,门口坐着几位老人在唠嗑。紫云山门票每人25元,还有每人10元的小交通,买了票等了好长时间不见小交通车,工作人员给退了交通票,让我们开车上山直接到崇庆寺。</p><p class="ql-block"> 崇庆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城东南22千米的紫云山山腰。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左右。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 矗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经风雨,见证着岁月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  崇庆寺坐北朝南,东、西、北三面环山,仿佛被大自然温柔地拥入怀中。山峦起伏,耸立如屏,南山峦峦叠翠,沟壑纵横,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寺庙北靠紫云山龙脉,左右有护山相拥,宛如天然屏障,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圣地。犹如天地之间的福地。</p><p class="ql-block"> 崇庆寺山门上依然是胡老题字,山门和现在的高门大院比起来,显得有点低矮,大门紧锁,从侧门进去,在门口做个登记。寺院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为天王殿和千佛殿,两侧东西配殿即卧佛殿和三大士殿,西北隅为地藏殿,东北隅为方士院。天王殿内应该是塑四大天王,,进去看可惜就剩两大天王,也不完整。</p> <p class="ql-block">两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进入大士殿,又称罗汉殿、西配殿,为宋代建筑,明代重修。西阔三间,进深四椽,殿内梁架结构几乎全部还是宋制,外观经后代的修缮,明清式特征明显。殿内三面的佛台低矮,高度约为0.8米。神台上塑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中央佛坛为长约3.69米、宽约3.6米的方形台基。中尊为驾锦毛犼的观世音菩萨,左尊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右尊为跨白象的普贤菩萨,通高约2.4—2.6米。三神兽皆伏卧在平台之上,背置仰莲平台宝座,三菩萨踞骑于上,双腿或屈或伸,皆脚踏莲花。两边贴墙的佛坛上南北各塑有与真人略同的九尊罗汉坐像,通高约1.6—1.7米。</p> <p class="ql-block">  寺内最古老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彩塑珍品就是菩萨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大小比例与真人略同,在肌肤相貌上,肌肉丰满,脸型方圆,体格健硕,有唐之遗韵;在衣饰的处理上,多用凸起的线条,以衣褶的婉转变化、高低起伏,来表现人物的身体姿态。这些罗汉像肌肉丰满,脸型方圆,体格健硕,充满了唐代的遗韵。他们的衣饰处理得极为精细,多用凸起的线条来描绘衣褶的婉转变化、高低起伏,以此表现人物的身体姿态。虽然历经后代的修饰装绘,但这些彩塑依旧保持着宋塑的神韵和风格,是中国现存的宋代罗汉中唯一有确切纪年的珍贵文物。站在大士殿内,凝视着这些栩栩如生的罗汉像,仿佛能听到他们低声诵经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宁静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主殿匾额上题写“千佛殿”,为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兴建,原构依旧,殿内塑像亦是同时塑造。殿内有佛、菩萨像三尊,仔细看这些佛像的背光,如升腾的火焰,仔细看细部,层层叠叠,镂空缠绕,关键这样的效果不是木雕而是泥塑,古代的工匠竟然能用泥,塑成这样繁复,镂空的富丽背光,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  坛上一佛二菩萨及背面侧座观音像,面相、衣饰、手法以及华丽无比的泥塑背光为明代重塑,但彩塑的布列位置,躯体造型,头上发髻等,仍保留了宋代风格。特别是左手墙上镶嵌着三排小佛像,密密麻麻,想来是因此才叫千佛殿吧。</p> <p class="ql-block"> 卧佛殿不开门,最后来到西北的十帝殿,就是地藏菩萨殿。地藏殿取十殿阎君朝地藏之意,这里的十位阎王爷据说是按照历史上十位著名的帝王形象所塑造,因此这座地藏殿也叫做十帝殿。殿宇较小,结构简单,殿内中间是地藏菩萨,左右塑十殿阎王峨冠博带、威严无比,两山墙塑六曹判官表情生动,仿佛能够发出声音,上部悬塑佛、菩萨、天王、弟子、明王等,都是明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  崇庆寺宋代彩塑,风格鲜明,造型精妙。各类塑像在写实的基础上而注重精神内涵的塑造,既有深入的个性刻划,又富有别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其形象与艺术构思具有精深的民族特色。每一尊塑像,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岁月,也让我们对古代艺术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刚刚火爆全网的《黑神话:悟空》也在此取景。</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崇庆寺已经五点多了,原来还想去城隍庙,估计过去就关门了,就改变了在长治住宿的计划,直接到潞城区,入住阳光假日酒店。办好入住手续,出去不远就有一条很繁华的食品街,我们进了一家叫“潞乡甩饼”的饭店,第一次吃了长治名吃甩饼,非常给力,还跑过去录制了一段师傅甩饼的操作,吃完饭回去休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