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之旅-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

阿胥

午餐后,我们乘坐公交来到了位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的河北省博物院北门。<br> 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4月,馆址设在保定古莲花池院内,1982年搬迁到省会石家庄,借用河北省展览馆办公并举办展览。1986年展览馆、博物馆合并改建为河北省博物馆,1987年正式开馆。2006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改扩建河北省博物馆,同年开工建设。2014年6月正式开放,同时河北博物院揭牌。<br> 现馆舍建筑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建于1968年,原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外观仿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廊柱式建筑,总建筑面积20028平方米,建筑风格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庄严朴素,巍峨壮丽。2001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馆前为52500平方米的省会文化广场,广场中央是造型优美的灯光音乐喷泉,当前音乐喷泉被围挡遮挡,一个象征国富民强的大花篮矗立中央。广场上,鸽子与游人尽情嬉戏,翩翩起舞,广场四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博物院北门东、西各立一尊用青铜铸造的“错金银双翼神兽”(放大版)。 神兽四肢弓曲,利爪怒张,两肋生翼,威猛无比,前胸宽阔而低伏,圆颈挺立,昂首向左作咆哮状。 这对神兽是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平山战国中山王厝墓的出土文物,长40厘米,高24厘米,重11.45公斤。这种自带双翼的神兽,在国内具有独一无二性。 博物院南门。<br> 南区为新建区,总建筑面积33100平方米,总投资6.28亿元。新建的南门周围环以高大的廊柱,与北区建筑形制和主色调相呼应。 进入博物馆南门,是挑高三层,宽敞明亮的阳光大厅。<br>河北博物院文物藏品15万件,其中一级品334件(套),二级品1910件(套),三级品16313件(套)。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画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最具特色。另外,馆内藏书5万余册,不少是明清善本图书,为河北省地方志主要收藏单位之一。 河北博物院总建筑面积53128平方米,展览面积22000余平方米,其中北区为临时展区,南区为常设展区,设9个常设陈列:《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百年掠影—近代河北》(暂未开放)、《北朝壁画》、《曲阳石雕》、《名窑名瓷》。通过5000余件(套)精美的文物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记录了河北200万年来承先启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史。 河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br> 1、西汉“长信”宫灯。展位:二层《大汉绝唱-满城汉墓(下)》展厅。<br> 1968年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高48厘米,形状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灯盘可转动,灯盘的屏板可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全灯分为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可以转动及任意拆卸。灯上刻有“长信尚浴”、“阳信家”等铭文9处共65字。根据铭文,专家推断它在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过,故名“长信宫灯”。 2.战国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展位:南区三层西侧展厅《慷慨悲歌-燕国故事》。<br> 宅门上的守护神。这件辅首体积巨大,有我国辅首中的巨无霸之称。燕国宫门构件。1966年易县燕下都遗址老姆台出土,长74.5厘米。作兽面衔环状。兽面为卷眉,凸目,卷云鼻,飞卷的胡须间露出獠牙,口衔八棱形环。兽额上站立花冠尖喙、展翅欲飞的凤鸟。两条长蛇缠绕凤鸟双翅,曲颈回首奋力挣扎。铺首两侧各有一条攀龙。龙头、凤首和蛇颈均为圆雕,通身雕细密的羽纹和卷云纹。器形巨大,纹饰华丽,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系燕国代表性器物,已被用作新馆大厅环境装饰。上海世博会期间,曾作为河北馆的镇馆之宝向世界展示。 3.战国中山王厝铁足大铜鼎。展位:二层《大汉绝唱-满城汉墓(下)》展厅。<br> 礼器。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高51.5厘米。是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77行469字,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铭文字体修长秀丽,文句典雅优美。 4.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展位:二层《大汉绝唱-满城汉墓(下)》展厅。<br> 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案面已朽,仅存案座,边长47.5厘米。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四龙独首双尾,上吻托住斗拱,双尾向两侧盘环反勾住头上双角。四凤双翅聚于中央连成半球形,凤头从龙尾纠结处引颈而出。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巧,无以复加。 5.战国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展位:二层《大汉绝唱-满城汉墓(下)》展厅<br> 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长51厘米。猛虎身躯浑圆、色彩斑斓,弓身右曲,三足着地,一爪腾起,正将捕捉的小鹿送入张开的巨口之中。老虎的凶猛与小鹿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典型的战国时代风格。动物腹下刻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及官匠姓名。 6.西汉刘胜金缕玉衣。展位:二层《大汉绝唱-满城汉墓(下)》展厅。 <br> 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窦绾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1968年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长1.88米。按人体结构比例制作,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全套玉衣由各种形状的玉片组成,玉片四角有孔,用金丝加以编缀,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与玉衣同时出土的有镶玉鎏金铜枕、玉眼盖、玉鼻塞、玉口琀、玉耳塞、生殖器罩、肛门塞,组成一套完整的葬玉。 窦绾金缕玉衣全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700克。玉衣内尸骨已腐朽,有牙齿珐琅质碎片和骨渣残留。同出的还有铜枕、九窍塞、玉握和玉璧。 7.西汉 错金博山炉。展位:二层《大汉绝唱-满城汉墓(下)》展厅。<br> 熏香用具。1968年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通高26厘米。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炉柄透雕成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工艺精湛,装饰华美,举世闻名。 8.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展位:一层《东魏壁画》展厅。<br> 1989年磁县湾漳村高洋墓出土,长37米、最深处8米。墓道呈斜坡状,在墓道两侧和底部地面都彩绘图案,面积约320平方米。地面绘莲花和缠枝花卉组成的装饰图案,东西两壁绘制106个真人大小的仪仗人物和41个祥禽瑞兽。内容丰富,技艺高超,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9.五代 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展位:一层《曲阳石雕》展厅。<br> 墓葬墙面装饰品。1995年曲阳县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长136、高82厘米。由15人组成,表现了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右边第一人着男装,可能是乐队指挥。12名演奏者皆为女子,身着窄袖襦衫,长裙曳地,分前后两排,所持乐器有箜篌、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响、筚篥、横笛等。乐队指挥下方有孝子2人。盛唐风格,国内仅见。 彩绘奉侍浮雕。五代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基出土。奉传图由14人组成。侍女手持壶、托盘、障扇、方盒、拂尘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具,农裙飘逸,充满动感。 10.元代 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展位:一层《名瓷名窑》展厅。<br> 1964年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元代窖藏出土。通高42.3厘米。罐体使用彩绘、镂雕、堆贴等多种装饰技法,共有11层纹饰。腹部作四组菱花形开光,开光内镂雕四季花卉和山石,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釉里红涂绘。青花色泽浓艳,釉里红颜色纯正,蓝红辉映,工艺高超,为元代青花瓷器代表作。 下篇:石家庄游记-河北博物院(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