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游~乌镇

飞跃

<p class="ql-block">2024年暑假的~八月十七日清晨,开始了浙江游启程。</p> <p class="ql-block">八点半离开合肥,十点半就看到了马鞍山长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宜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县,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太安二年(303年)至永嘉四年(310年),朝廷为表彰周玘三兴义兵平乱之功,设置义兴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县,属常州。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1912年)荆溪县撤销,并入宜兴县。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宜兴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以‌紫砂陶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陶都”。‌</p> <p class="ql-block">中午来到宜兴,孩子们自驾,在路上就上网,点好了套餐,还考虑了不远处的换电站。</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多到了乌镇</p> <p class="ql-block">现在要从这里购票!进乌镇街道里。</p> <p class="ql-block">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是一个拥有7000多年历史和1300多年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它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乌镇古镇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乌镇古镇被划分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四个区块,每个区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东栅以高杆表演、逢源双桥等著名,而西栅则以其密集的河道和石桥著称,拥有“桥里桥”的独特景观。乌镇不仅因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还因举办‌乌镇戏剧节和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而备受关注。此外,乌镇还涌现了‌茅盾、‌木心等名人,展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非凡魅力和东方生活的传统精髓。‌</p> <p class="ql-block">乌镇大剧院,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西栅景区,以并蒂莲花的造型横卧在乌镇水乡之上,现代而又典雅。</p><p class="ql-block">乌镇大剧院分为地下1层,地上7层,包含一个大型剧场和中型多功能剧场,可满足不同表演项目和类型的需要,为乌镇千年历史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乌镇大剧院成为乌镇当代文艺复兴的新地标,也成为世界各地游客来访的必到之景。</p><p class="ql-block">2013年,乌镇大剧院耗资五亿人民币,历时三年建成,并成功举办首届乌镇戏剧节。</p> <p class="ql-block">体验一下过去染布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桐乡的水路,历史渊源流长。</p> <p class="ql-block">两边街道上的明月楼,数不过来的饭馆,酒店。</p> <p class="ql-block">乌镇名人</p> <p class="ql-block">王会悟(1898—1993年,浙江桐乡人)。从浙江省湖州湖郡女塾(现湖州二中)学习英语结束后,前往上海寻求妇女独立解放的途径。经上海学生联合会介绍,被黄兴夫人徐宗汉安排到上海女界联合会做文秘工作,在这里她结识了湖南人李达。当时的李达是中国留日学生总会代表,回国办事时与女界联合会有密切工作联系。1920年,李达和王会悟结为伉俪。</p><p class="ql-block">1921年7月,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召开前,李达负责会议筹备工作。会议筹备中,李达遇到了两件事:一是会场安排,一是代表住处。他把这两件事交给了妻子王会悟去办理。</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王会悟在政务院从事法制工作。1993年10月20日,王会悟在北京病逝,享年 95 岁。</p> <p class="ql-block">孔另境,1904年7月19日出生于桐乡乌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学史家。孔另境原名孔令俊,字若君,笔名东方曦。孔子第七十六代“令”字辈、茅盾夫人孔德沚之弟。他一生多次入狱,但即使是冰冷的镣铐和身心的摧残,也没有动摇他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和一心向党的革命情怀。</p> <p class="ql-block">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自童年、少年时代起大量接触古典文学作品,并开始接受进步社会思潮影响。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1920年接编并革新《小说月报》,次年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6年到广州参加大革命,后到武汉任《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折回上海,始用茅盾笔名从事文学创作。不久避居日本,1930年回上海参加“左联”。抗战爆发后辗转于香港、长沙、武汉、广州、桂林、新疆、重庆等地,坚持开展抗日文化工作。其间曾到延安讲学,赴苏联访问。1949年后出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部长等职。 茅盾的文学创作,以小说成就为最。著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等及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也写了大量散文。其散文创作始见于“五四”时期发表的杂感、随感录。“五卅”运动时写作《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等文,以及时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与人民群众心态引起人们注 意。1928~1929年避居日本期间写的《卖豆腐的哨子》《雾》《虹》等散文小品,多是即物抒怀,烘染气氛,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一个时代的苦闷”。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散文如《故乡杂记》《大旱》与《雷雨前》《黄昏》等,或以速写与随感的结合,切实记载、着力描绘中国城乡动荡不安的面影;或用象征手法与散文诗形式,表现革命风暴即临的时代氛围。20世纪40年代的散文作品,视野更加开阔,既有喻赞抗日军民崭新风貌与弘扬民族正气的名作,如《白杨礼赞》《风景谈》等,也有大量剖析大后方城乡社会生活、讥刺时政积弊的随笔杂记。其行文“每不忘社会”,主张“小题大做”,根据迅速反映现实斗争与社会动向的需要,创作了一种记述性的速写与议论性的随感相结合的“特殊的文体”,其运用自如,灵活多样,写了很多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文化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白莲塔属于宋元时期江浙一带通行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阁式塔,纵观其塔,外观呈梭状,实际上塔的平面是成正方形的,塔基也是一个二十四乘二十四米的正方形,内部地面用清水方砖铺就而成。</p><p class="ql-block">整个塔体由第一层起向内逐渐收拢,登高远眺,运河和乌镇风光尽收眼底,入夜时,塔身被灯光照耀得通体剔透,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历史:原来的白莲塔寺是九开间的,有三进深,它的正殿建在高有二米多的平台上,显得非常雄伟。据镇志所记载,张俊原先的生祠也建在原白莲塔寺内。后来,秦桧案发,张俊受到株连,生祠于是就被废了。</p><p class="ql-block">原有的白莲塔,高有七级,高十六丈,元朝末年毁于朱元璋与张士诚在乌镇的战争。后历代几经重建,咸丰年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即庚申之变),寺院毁于战火,塔身更加倾斜。</p><p class="ql-block">到同治七年(1868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轰然倒塌,存世达760余年。</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有多位僧人经过辛苦的募捐,终于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建成山门、前殿、后殿和僧寮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有僧人募捐,铸成大钟一座,重达千斤,但是是何人募捐建此大钟,镇志上没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国乐戏院,进去瞧瞧。</p> <p class="ql-block">好久不见的露天电影,仿佛又回到了七八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小院里在演奏评弹,可惜没有时间看啦。</p> <p class="ql-block">古时不造铁丁,木建筑结构都是用卯榫结构连接。</p> <p class="ql-block">逐渐天黑的街道,灯光照亮门面。</p> <p class="ql-block">提供站在地上写的笔</p> <p class="ql-block">乌镇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文化的象征。自2013年起,乌镇戏剧节在这里举办,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进一步提升了其国际知名度。乌镇的“网红”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其自然美景,更因为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引入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如Wi-Fi全覆盖、智能导览系统等,让游客在享受古镇韵味的同时,也能体验到现代科技的便利。</p><p class="ql-block">乌镇的美食也是一大特色,如‌书生羊肉面、‌锦记糕点铺、‌吴妈馄饨等传统小吃,让人们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乌镇人的热情与好客。此外,乌镇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如乌镇戏剧节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