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做语文老师,一做就是二十年了。越来越感受语文之美,育人之功德。人的培养,是需要像植树一样,十年树木,百年方树人,急不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直很想有块实验田,而今已实现。这三年,走了本地市城市乡村,大镇小镇,目睹教育之怪现状,深感自己的研究更需要扎实落地,把研究放在教室里、课堂上,才可能有真知。目前,关于教育的大背景是:中国第四轮基础课程改革已经全国范围铺开,与之最近的文是2023年5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教材厅函〔2023〕3号),7月有了专门解读文章。这一年多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正轰轰烈烈开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编版语文教材一至十二年级从2017年问世,到今年第7年改版。我们看到2017年入小学一年级,也即2024年入七年级的孩子,都是这二批新教材的受益者。改革的学科课程,最显著的是语文、历史、政治。这三科的老师应有同感。如何用好教材,把教材改革的成果转化为实践植入课堂,真正使学生受益,是我这七年一直在思考与践行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城市化运动的结果是,而今城市在急剧膨胀。我所在的城市,这轮课改面临的最大状况是:班级数量庞大,班级学生人数更多。在面对一个58人的大班教学,如何能够让学生最高效地学习,成了近期不得不研究的重要课题。58人上课,一节45分钟的初中课堂,平均给每个孩子的时间仅有46秒。如何把语文的“听说读写”落实到位,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参与的课堂,需要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处去找办法,翻书本翻课标,企图找答案。课标给了我们最多的词汇:“实践”。实践需要从活动创设中操作。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从语文的活动实践中可以得到,也正是语文老师最烧脑的地方。我每天伏案,想的均是第一堂课该怎么生动地传授语文之美,有规范有度地传达学习要求;课程未开始,想的又是这么多孩子,如何让他们先互相认识,建立信任有效合作;新课学习,想的还是,如何不落窠臼,推陈出新将阅读能力悄悄植入创设的活动中。还要能够在一节课内,及时知晓学生的反馈与评价,为下一节课的改进做好准备。“课比天大”,许多名家与老师的共识。昨日,发送“读的任务”,学生记得一笔一划,回家之后做得却是七零八落;复盘一下当天的课堂,我们初相识,不习惯要求也难免,但需要通过再次补做任务提醒的话,应该是老师在课上没有再三明确,或重点强调。如何改进呢?下一次推送任务,应立即给个示范,让孩子能够马上操作,回家作为课后任务再反刍操作,那这一任务就成为根植孩子头脑的强化记忆。如果课堂任务太多,宁可简化,把一个任务完成扎实,浸入孩子脑袋,再进行下一个任务。因此,我得出思考:课堂宁可慢,不可满。慢则利于精;满则容易溢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单元设计,真正要改的东西:不是教案,是观念。这样的融合课堂,也还处在打磨阶段。万事开头难,一旦开始则轻易不能放弃。不着急赶路,才能让语文之美,美在45分钟的每个细节里。最后你发现,人间可爱,万事值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