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任我行游记(三)临海(下)_江南长城

白帆

<p class="ql-block">  2024.6.7日天公作美,下了多日的雨终于停了。 早饭后我们一路来到了西门街的望江门下。望江门位于临海长城西部中段,门上建有平海楼,它虽不是长城的入口,却是长城的一个重要景观,登上望江门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和远处的群山,在晴朗的日子里,甚至可以看到大海的尽头。沿城墙向北,穿过右营巷,就是临海长城朝天门售票处,我们准备从这里开始攀登江南长城。</p><p class="ql-block">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它象征着坚毅和勇敢的民族精神。很多人都知道北方的万里长城,我就曾四次登上横亘山岭、巍峨辽阔的八达岭长城。但你可能不知道,在浙江临海,还有一座藏在江南水乡、温婉外表下的坚韧骨骼−临海长城。它虽没有北方长城的辽阔与苍茫,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临海长城,也被称为江南长城或台州府城墙,是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府城之一,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孙恩发动农民起义,从浙东一路攻到临海城外,时任台州太守辛景率百姓于大固山修筑城墙以御敌,这就是最早的江南长城。</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朝初年,临海升为州治,行政等级提升,江南长城也迎来了大规模的扩建。在扩建过程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朝大将尉迟恭曾率领军民在此筑城,但有一段险峻之处城墙屡建屡塌。一日大雪,一只梅花鹿灵巧地登上峻岭,在雪地里留下足迹,尉迟恭见状灵机一动,随即命人沿足迹筑城墙,最终一举成功。因此临海也被称为"鹿城〞。至今临海长城还能看到梅花鹿呢!</p><p class="ql-block"> 此后宋、元、明、清等朝,江南长城皆有修筑增扩。</p><p class="ql-block">  修筑城墙主要以军事防御为目的,但江南长城不但在历史上起到了防止海盗和倭寇侵扰的作用,而且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还身兼防范洪水的作用。这也是它之所以能在历史洪流中,近乎完整地保留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元朝初年,蒙古统治阶级害怕各地割据反抗,便下令拆毁全国所有城墙。而台州府城墙,因为拥有无可替代的防洪功能,得到了特旨免拆。从古到今,府城墙一直承担着防汛抗洪作用,寸步不退,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水长城”。</p><p class="ql-block"> 江南长城(台州府城墙)长6000余米,1956年东墙被拆了1500多米,现存约5000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矫若巨龙,雄伟壮观,尤其北固山一段,建于危崖之巅,飞舞盘旋,敌台林立,雉堞连云,城楼高歭,与北京八达岭长城形神俱肖,人称“江南八达岭”。</p><p class="ql-block"> 此外,临海长城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建筑风格和构造对北京八达岭等处的长城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中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赞誉为北京八达岭等长城的“师范”和“蓝本”。因此,临海长城不仅因其历史和建筑价值而闻名,还因其对其他长城的影响而备受瞩目。</p> <p class="ql-block">  临海长城有三个入口:兴善门、朝天门、揽胜门。兴善门这段很平坦,风景一般,优点是省脚力,离紫阳街近;揽胜门最为险峻,“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缺点是台阶陡峭,体力消耗大,且作为长城的起点,周边的环境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的景观体验;朝天门位于西门街入口,交通便利,攀登难度适中,风景独特,该有的坡度和S段俱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因为事先做了功课,所以我们选择从朝天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 朝天门位于临海城西北角,西临灵江,北倚龙顾山,俗称“西门”。凭借龙顾山的天险,成为一道天然雄关。把城门取名为“朝天”,一是彰显了城门雄伟气魄,二是临海位于浙东,无论宋、元、明、清朝,京都都在西北方向,古时钦差传皇帝圣旨都是由此门入城。所以这一名称不仅体现了此城门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也反映出古时臣民朝拜天子的“忠君”政治背景。上世纪20年代,朱自清在临海任教时,曾登上朝天门的兴公楼观景,写下脍炙人口的散文《渡口》。这些历史沿革和故事都为朝天门增添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江南长城高7-10米,下宽9米,上宽4-6米,历经多年风雨侵蚀和修缮,具体高度和宽度随不同地段和修缮情况有所改变。长城的台阶全部用条石铺就,不仅增强了城墙的稳固性,也为登城者提供了稳定的步行保障。</p><p class="ql-block"> 登上朝天门,极目远眺,群山起伏,田野如织,西面是由南而来奔腾的灵江,北面是逶迤的崇山峻岭,南面是耸立在巾山的巍峨群塔,东面是风光旖旎,碧波荡漾的东湖,再东边就是桃渚军事古城和无尽东海的万顷浪了。</p> <p class="ql-block">  站在长城上,感受风从远古而来,又从指间穿过,仿佛岁月在耳边低语,述说着过往的风云,追寻那千年的辉煌。我们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印记;我们一砖一石地抚摸城墙,每块砖石都镌刻着不朽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我们时而奋力攀登,时而驻足观看,远山近景尽收眼底。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天地之间,此刻我们站在长城之上,天、地、人合一,思绪不觉穿越千年,静静感受古城墙“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千年笃定。</p><p class="ql-block"> 台州府城墙肇始于晋,扩建于初唐,定型于北宋,幸存于元,完善于明清。构筑层面十分清晰,是保留历史信息最完整的地方性城池。现存城墙本体是以宋代城墙为基础,明、清两代修葺增筑而成。经历一千六百多年的洪水涨退,堆积的淤泥将古城墙埋入地下2.5米以上。根据对古城墙的考古挖掘,发现早期修缮的墙体依然十分坚固,这说明了当时墙体修筑工艺的高超和质量的过硬。据史料记载,宋代在修缮过程中,非常讲究质量,城墙采用的是砖石包砌技术,就是在夯土外再用条石和砖块两面砌围,建造者每天都会赶上成群的牛在城垛上踩踏,让每一层夯士变得十分结实。而检验工程的标准就是在牛群踩踏后,随处挖一个坑,倒上清水,待次日清晨查看,要保证坑中的水不会渗漏,工程才算过关。正是古代建造者的智慧和匠心,才让我们在一千六百多年后有幸与长城相遇江南。</p><p class="ql-block"> 一番游览下来,感觉江南长城的建筑有几大看点。</p><p class="ql-block"> 一、城门、城门楼、“天窗”。</p><p class="ql-block"> 江南长城共设有12个城门,其中9个城门上建有城门楼,华丽而壮观。东面有崇和门,城门上建有惠风楼。 南面有四个门:靖越门,建有靖越楼;兴善门,建有超然楼;镇宁门,建有神秀楼;丰泰门,建有霞标楼,,西面有二个门:括苍门,建有集仙楼;朝天门,建有兴公楼。 还有二个门叫顺正门和延庆门,是长城的内门;此外,1984年在修缮城墙时,东面新增了揽胜门,门上建顾景楼;在西面中段新建了望江门,门上建平海楼;在龙顾山城隍庙旁新建了北固门。</p><p class="ql-block"> 临海府城墙的城门别具特色,呈拱券型门洞,城门的高度罕见地超过门洞高度,门朝内开,门外设有闸槽,若遇敌入侵或洪水泛滥,可关闭城门,再用槽木叠闭,有效御敌和防范洪水。</p><p class="ql-block"> 另在靖越、兴善、镇宁、朝天四个城门,门台顶部的中间都开设一个与门洞等宽的长方形的“天窗”,还设置活动地板,这是一种在其他长城从未见过的独特设计,一旦入侵者突破城门而入,守城者可抽掉地板,向下抛掷大石头,给敌人以重创;如遇水灾,可以从“天窗”扔下沙袋阻挡洪水,洪水退时又方便疏导,可以站在城墙上,从“天窗”打捞漂浮物,利于泄洪。</p> <p class="ql-block">  二、马面。</p><p class="ql-block"> “马面”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怪怪的,其实它就是城墙向外凸出的一段墙体,因为它的形状像马的脸部一样狭长🐴,所以古人给它起名叫“马面”。</p><p class="ql-block"> 从军事设防角度来看,在城池攻防战中,墙根处往往是射杀敌人的视野死角。因为一般城墙都是直线,对突进到城墙脚下的敌人无法实施有效打击。而修筑马面,增加了城墙上面的防御面积,可以有更多的战士在城墙上投入战斗;同时消除了城墙防守死角,在凸出于城墙整体的两个马面之间形成交叉火力,加上主城墙垛口的守军,使防守者能够从三面攻击敌人;马面上窄下宽呈梯形,具有分散压强减化阻力的作用,进一步加固了城墙墙体。可谓一举三得。</p><p class="ql-block"> 马面通常每隔一定的距离就会设置。马面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当时的弓箭射程,马面上方相向下射,保证城上杀伤力的全覆盖,是决定马面间距的首要因素。而马面的数量则取决于长城的周长和马面的间距。马面不仅用于防御,还可以作为观察和指挥的据点,对于提高城墙的防守功能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长城一般因军事防御而建,冷兵器时代结束后,城墙失去了它原初的军事功能,拆毁城墙之风风靡全国,临海的东城墙也在1956年被拆毁。但临海大部分古城墙却多次躲过了被拆的命运,幸运地存留至今,这完全归功于防洪这一特殊功能性需求。</p><p class="ql-block"> 每到夏秋暴雨期,灵江水位猛涨,此时东海大潮,海水倒灌,两者结合,形成汹涌澎湃的水势,凶猛地冲击临海城墙,朝天门离灵江最近处只有34米,历史上多次发生洪水破城,家毁人亡的惨剧。为了应对洪水的冲击,古代建设者别出心裁的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马面。</p><p class="ql-block"> 一般古城墙的马面形制都是方正的,但临海城墙为防洪需要,特意把迎水面一侧的马面修筑成圆弧形或斜形,以减少水流阻力,保护城墙安全,而在去水面一侧仍然保持方正的形制。现存的五个马面中有四个都是这样半方半弧或半方半折的形制,而第五个两面都做成斜面。府城墙这种独特的“马面”形态,被建筑专家誉为全国罕见的伟大创造。</p> <p class="ql-block"> 三、瓮城。 </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间(1712年),时任台州知府张联元组织加筑修建瓮城。</p><p class="ql-block">  “瓮”,古代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所谓瓮城就是在城门入口处,凸出地建一个城门,再在里面复建一个城门。</p><p class="ql-block"> 瓮城的作用在于先诱敌,后杀敌,“伤敌为上、以退为进”。瓮城可以看做主城门的 防弹衣,如遇战争,瓮城与其上的城墙垛口,就是保卫城门的坚固堡垒,即使敌人攻入瓮城,守军将士也可以立即关闭外城门和内城门,居高临下来个“关门打狗”,结局勿须多言,“瓮中捉鳖”这句成语,就是最好的注解。</p><p class="ql-block"> 江南长城有4座瓮城,布局在长城南面的兴善门、镇宁门、靖越门和西面的朝天门中。结构别具一格,令人叹为观止。全国大多数城墙里的瓮城是长方形,而江南长城的瓮城呈半圆形,这也是为了减轻洪水冲击的独特设计。</p> <p class="ql-block">  四、捍城,护城、马道。</p><p class="ql-block"> 临海长城的捍城和护城是城墙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捍城位于城墙的外侧,主要用于抵御外敌和洪水侵袭,而护城则位于城墙的内侧,用于保护城市内部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捍城‌的建设始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通过在城墙外侧加筑捍城,在城脚江水中遍布木桩并填之以土石,形成了一道宽约1.5米、高2米左右的防御工事;护城则是在城墙内侧进行加筑。通过这种层层设防的方式,台州城墙被形容为“武装到牙齿”。这种设计增加了城墙的厚度和刚度,极大提高了城墙的防御和防洪能力,体现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智慧和巧思。</p><p class="ql-block"> 临海长城的马道主要用于兵力、粮草和武器的运输,同时也供士兵骑马巡逻。是长城上军事活动的重要通道,增加了长城的机动性,有助于守军快速响应和部署防御措施,更有效地监控和应对可能的敌方侵袭。</p> <p class="ql-block">  五、雉堞、女儿墙。</p><p class="ql-block"> “雉堞”指城墙顶部所筑连续凸凹、形如齿状的矮墙,又称“垛墙”。临海长城在城墙顶外侧、马面顶外侧、敌台顶部四周、瓮城顶部均筑了雉堞。而瓮城因为有“关门打狗”的需求,所以内外两侧都做了雉堞。</p><p class="ql-block"> 垛墙一般高1.7−2米,凹下部分称为“垛口”,垛墙砌至人体胸腹部高度时,再开始砌筑垛口。垛口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放置岗哨,二是展示军旗。战时一个垛口安排一个岗哨,执行守城杀敌任务;城墙上战旗猎猎,可以激励将士斗志,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凸出来的部分就是掩体,敌人来犯时,士兵可隐蔽在墙后,防止被城下敌人杀伤。凹下去的部分(垛口)内侧小外侧大,具有开阔的视野,便于侦查敌情且不易被敌箭射中。垛墙上还筑有许多方洞,这是“射击孔”,它有向下倾斜的角度。守卫者伏身拉弓搭箭,能够方便的射杀敌人,但是敌人的弓箭却很难从这里射入。这说明古代修筑长城的结构是非常严谨的。</p><p class="ql-block"> 女儿墙均设在城墙内侧,顶平无凹凸。她是为防止守城官兵和军马意外失足跌落城下而设置的,起个栏杆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凹下去的排水沟,雨水顺着排水沟从排水孔泄出,确保长城上面不会积水。</p>    <p class="ql-block"> 六、敌台。</p><p class="ql-block"> “敌台”也被称为烽火台。说到临海长城敌台就不能不提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p><p class="ql-block"> “南倭北虏”,即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和北部边境蒙古骑兵的袭扰,是长期危及明朝江山社稷的祸患。</p><p class="ql-block"> 在严峻的抗倭形势下,戚继光与谭纶同时调任浙江参将和知府。戚是山东登州人,谭是江西宜黄人。两人在台州结下深厚的友谊,并将加固城防作为重点,提高防御能力。</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直接参与了重修台州府城墙的工程。他在重修的过程中,将“修”改为“创”,其中便包括突破性的创造-13座2层空心敌台,在军事建筑史和城防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城上有台,台上有楼,高下深广,相地宜以曲全,悬城外,纤悉莫隐〞。这样的敌台跨越城</p><p class="ql-block">墙内外两边,内部空间大,可作为防御据点,战时供守军指挥、瞭望、传令以及存放器械物质;平时可常驻兵力,并为巡逻的士兵提供遮风避雨的休息场所。敌台的位置和布局经过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实战需求,如建在高处的敌台可作为指挥所,确保敌我态势尽收眼底,兼顾东西两翼防御;敌台一层的箭窗和二层的垛口、射孔,都能够有效杀伤敌人。这些都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精妙处和复杂性。</p><p class="ql-block"> 在修筑台州府城墙获得的经验并没有就此湮没,戚继光在调任蓟镇总兵时,便将此经验运用到北方长城的增扩与加强上,双层空心敌台的建设同样出现在北方明长城的建设上,现存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河北山海关附近的角山、老龙头等多处长城均由戚继光规划设计并改进增筑。正因为如此,专家们一致认可,台州府城墙是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p> <p class="ql-block"> 走过这个栅栏门就是1号敌台,1号敌台也叫“壮城营”,平时驻扎这里的是壮城营士兵,主要负责城墙的日常维护、检修任务。</p> <p class="ql-block">  戚继光是骁勇善战的将领,也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独创的建筑工事和各式阵法,改造和发明的各种武器在历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发明一:空心敌台。初建13座,现存8座。</p><p class="ql-block">发明二:鸳鸯阵”。鸳鸯阵是戚继光绝杀倭寇的秘密武器。人员配置为:队长一名,盾牌手两名,狼筅手两名,长枪手两名,镗钯手两名。鸳鸯阵的原理是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有效抵御了锋利倭刀,而且阵形变化灵活,打得倭寇节节败退。</p><p class="ql-block">发明三:“反切码”。反切码是在反切拼音的基础上发明的、军事密码”,其原理与现代密电码的设计原理一样,戚继光曾专门编了两首诗歌,作为“密码本”,并编写了一本《八音字义便览》,作为训练情报人员、通信兵的专门教材。</p><p class="ql-block">发明四:狼筅。狼筅是配合鸳鸯阵使用的独创的兵器。戚继光就地取材以毛竹为材料,除去竹叶,留下硬竹枝,削尖竹竿,就制成狼筅。明军手持竹根部位,长刀砍来,被竹枝卡住,其他竹枝和竹尖仍可伤及敌人,就算被刀斩去一截,依然锋利如故。</p><p class="ql-block">发明五:戚家刀法。倭寇的单兵作战能力特别强,倭刀又锋利难挡,一开始明军伤亡很大。台州大战前,戚继光将缴获的日本倭刀刀谱《隐流之目录》改编成《辛西刀法》,亦名“威家刀法”,用于鸳鸯阵,在台州大战大放光彩。</p><p class="ql-block">发明六:戚家拳。戚继光根据实战需要,根据台州南拳刘家拳捷"的核心理念,综合当时多家著名拳法中的踢、打、摔、拿等技法,精心创编了戚家拳。该拳法核心在一个捷”字,是戚继光训练戚家军的必修课。</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还发明或改良了虎蹲炮、三飞箭等各种兵器,可以说是成果丰硕的发明家。(佩服!)👍👍👍</p><p class="ql-block"> 鉴于明军战斗力低下,戚继光还到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4000余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这支队伍不负众望,面对绝对优势的倭寇,一个月内历经九次残酷血战,以总计阵亡九名将士的代价,累计“擒斩”“焚溺”倭寇五千四百多人。在那个明军面对倭寇常退缩不前“躲猫猫”,甚至几十个凶残倭寇就敢追杀成百上千明军的年月里,如此一幕,堪称逆天。这得益于戚继光的鸳鸯阵法等军事发明以及严明的军纪。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一度成为神话。于这临海的万家灯火而言,江南长城是铠甲,每一波敌人的侵犯,都以失败狼狈告终。</p><p class="ql-block"> 我静静立于城墙上的平台,仿佛将军横刀站立城头,指挥千军万马杀倭寇的激战场景穿越历史尘埃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充分显示了这位民族英雄的豪迈气概,他率领威名赫赫的戚家军,自此踏平东海万顷浪,荣调北方御北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更为有趣的是,现代特警小队攻坚战术队形竟与戚继光的鸳鸯阵法步兵小队战术队形高度相似!不信可看下图:</p> <p class="ql-block">  临海长城 巍峨壮丽不输万里长城,又因地处南方,绿树浓荫在侧,更多了一份属于江南的涓秀清丽。</p> <p class="ql-block">  江南长城边有一座梅园,原是古台州官署花</p><p class="ql-block">园,里面遍植多品种梅树,因此时非梅花开放季节,故也没有咏梅心境。</p> <p class="ql-block">  烟霞阁是长城上一处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临江依山,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映射,灵江水汽迷濛,加上岸边人家炊烟袅袅,形成了绝美的晚霞美景,烟霞阁之名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过了烟霞阁就是望天台,也被称为天坛,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筑台祭天称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走望天台则绕过了四号敌台,前行旁边有</p><p class="ql-block">座梅花鹿园,里边有一些梅花鹿。</p> <p class="ql-block">  沿城墙行走,看到至真妙道牌子,仔细寻找,才看到远处清朝雍正皇帝御笔手书“至真妙道”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看到城隍庙牌子,来回找了很久才发现要从城墙上走下去。城隍庙始建于唐武德四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供奉的是台州城隍屈坦。</p><p class="ql-block"> 庙中一棵种植于隋朝的古樟因遭雷击只剩半边,1400年了,仍奇迹般地活着,且枝繁叶茂,堪称奇迹。</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出来我们就下山了,山门旁就是戚公祠。黄文,丽琴进去参观了,我和娅丽累了,在外休息。</p> <p class="ql-block">  在临海城关回浦路96号见一明代建筑风格房屋,称《太平天国台门》。</p><p class="ql-block"> 1851年,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1861年,侍王李世贤率义军攻克金华,同年11月进军台州。何松泉、蒋九文等率领诸暨义军,经天台来临海与侍王会合,台州各县农民起义军“十八党”纷纷从各地前来会师,临海遂成为太平军在台州活动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台门便是这一时期太平军的临时指挥部,也是侍王的寓所。</p> <p class="ql-block"> 走了一上午,肚子也饿了,特意跑到临海现存唯一一家国营饭店打卡充饥。</p><p class="ql-block"> 饭后抓紧时间打车赶到临海博物馆打卡。馆内展品很多很丰富,就不一一赘述了。</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出来回到民宿,黄文、丽琴赶到紫阳街“九九海苔饼”店去排队买海苔饼,说要带给亲友尝尝,我叫她们多买两包,作为我们登神仙居时的干粮。</p><p class="ql-block"> 晚饭就在巷口饭店吃的,实惠,味道也不错👍。</p><p class="ql-block"> 两天的临海之行结束啦,好好休息,明天继续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