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骑“沙漠之舟” 畅享大漠风情

REIVIRK

三十年后故地重游 一进入鸣沙山景区,就看到一派繁忙而欢乐的景象。鸣沙山顶,月牙泉边,到处是观光揽胜的人群。 许多人骑着骆驼,已经出发,由近及远的驼队宛如长龙,场面非常壮观。 鸣沙山开阔宁静,天空晴朗,片片白云飘过,给人心旷神怡的独特感觉。 骆驼重复着千万遍的老路,我却领略着从未感受的新奇和瑰丽;骆驼踏着平稳的步伐前行,我却一直心潮起伏、澎湃涌动。一种庄严神圣、超凡出尘的感觉,是如浪似涛、激荡拍空的遐思。 骆驼终于出发了。随着驼铃有节奏的响起,坐在驼背上一颠一摇的踏上沙漠深处。 看着驼队远去的背影,想起当年的丝绸之路。在西去的漫长岁月里,该是经过怎样的艰辛与历练,才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壮举。 另一侧,更多的人群等待着出发。 简直像是一支出征的军队。 鸣沙山的骆驼骑乘项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景区刚开发时就随之出现。现在,景区有1700头骆驼为游客提供服务,每天骆驼骑乘项目卖12000张票。每头骆驼平均每天要拉六、七趟游客。 骑在骆驼背上摇摇晃晃的听着悠悠的驼铃,欣赏别样的大漠风光,真是奇妙的体验。 人流如潮,驼队如龙。一排排长长的队伍,首尾相接而不见首尾。 一排排长长的驼队慢慢地前行,云彩、沙山、驼队构成了一幅幅美丽迷人的画卷。 沙山上绵延不绝的驼队,画面充满了异域的美。 骑骆驼是游览鸣沙山的一种传统且独特的方式。我们也要乘骑骆驼游览鸣沙山,欣赏大漠风光,体验丝路风情。 骆驼身上透出一种无畏、一种坚韧、一种踏实、一种气概;没有恐惧、没有厌倦、没有躁动、没有委屈、没有怨恨、没有回头,它们稳稳健健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前方,走向绿洲,走向希望。 老夫聊发少年狂。我们与骆驼合影,拍下自己在沙漠中的身影,留下难忘的回忆。 乘坐沙漠骆驼,听着驼铃叮咚作响,起起伏伏看着大漠风光,体验丝路风情万种,心情自然的豪情满满,一定要用手机拍下这一壮观的大漠驼队逶迤远去的景象.... 不过为安全起见,骑着骆驼不能拍照。也很难把头扭后面去,只能侧着,不能给后面的同伴照相。 虽然骆驼的身体较高,但骑在上面非常平稳,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安详。它们的脚步稳重且有节奏,行走速度相对较慢,让我们能够很好地欣赏周围的沙漠风光。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出发了。 鸣沙山乘骑骆驼有两条线路:直接从沙丘半山腰的位置出发去鸣沙山,整条路线差不多30-40分钟。 另一条是继续上山,去山顶体验越野车和滑沙等项目,玩完之后再从山顶走到鸣沙山脚下,时间为1-1.5小时。 每个驼队由五峰骆驼组成,绳索把骆驼连成一组。骆驼个头有大有小,颜色有黄色的也有白色的,由一个骆驼官儿牵着,先到山顶滑沙,再到月牙泉,中途在一旁帮游人拍照。 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在沙漠的跋涉中显露出真正的本色。看它们一步一个脚印,不急不躁、不卑不亢地稳稳当当走着,不由不对它们经年累月在沙漠跋涉的精神所折服,沙漠才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骆驼真是沙漠跋涉的高手,仿佛只为沙漠生成似的,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不声不响,步履轻一盈,像是我们步行在平坦的大道上。 最壮观的景色反而是骑骆驼的游客本身:一眼望不到头的骆驼队,配上延绵不断的驼铃声,“感觉好像在丝绸之路上。” 金色的沙粒在太阳的直射下烘烤得滚烫,绵延远长的驼队川流不息。 牵驼人头戴破旧的遮阳帽,女人还围着被晒到褪色的花围巾,身穿统一的工装或自备的旧衣裤,腰里系着备用的毛衣,脚蹬耐磨而笨重的鞋子,头顶大西北火热的骄阳,脚踏五六十度高温的细沙,身披飞扬的茫茫黄尘,向着沙山的高坡走去,向着沙山的深处走去,向着牵驼人的梦想和游客的梦想走去。只见驼队的身影越来越远,原本清脆的驼铃声越来越弱。 微风把前一支驼队留在沙上的脚印轻轻抚平,牵驼人脸上裹着抵御风沙的纱巾继续向前,用脚步丈量着茫茫的大漠。 牵骆驼的人每天至少要在沙漠里徒步20公里左右。 有人说,骆驼有两种精神:一是,相信沙漠的那边是绿洲;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希望的绿洲。 是啊,骆驼,不会像骏马那样激昂地嘶鸣,更不会像耕牛那样自怜地沉重叹息……它总是默默地抬起嶙峋的身躯,负荷重物缓缓地远足。没有庄重的惜别,没有亲友的挥手,没有鲜花的蜂拥。惟有驼铃伴着孤影,无言地行走! 从鸣沙山顶俯瞰山下骆驼队。 骆驼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商人们都是骑着骆驼,穿越沙漠。如今这种体验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传承。 阳光洒在沙漠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陶醉。在骆驼背上,欣赏着一望无际的沙漠景观,感受大自然的无比壮丽河雄伟。 坐在驼背上,伴着驼铃声,风刮着,看着黄沙漫漫,很是惬意的。整个鸣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座金山一样;沙子全是细米一样的黄沙,特别干净。 骆驼在这个金色世界里排成长队,浩浩荡荡地朝前走着,如同一支庞大威武的军队。听着幽幽的骆铃,我的心雀跃不已。 骆驼们姿态悠然,步履从容,身后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脚印,也传出一串串清脆悦耳的铜铃声。 我坐在骆驼的背上,走进沙漠,慢慢悠悠的欣赏这无边无际的沙漠…… 夕阳西下之际,湛蓝的天空中的那一抹红霞显得格外绚丽。我们站在茫茫的沙漠上,放眼望去,鸣沙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柔美。一支支驼队踏着黄沙行进,余晖中的身影被拉长。 来到鸣沙山,我向往已久的沙漠终于展现在眼前。 鸣沙山虽是沙山,最高点的相对高度170米,但沙坡陡度在45度以上,它“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如刀刃”,从半山腰到山顶正是最陡的一段,犹如天险一般的存在。 望望山顶,大约还有百把米的距离,可以从山坡上自行登上去,也可以顺着木架子铺设的沙梯而上。 登上山巅的人并不多,或许到达山巅那越发陡峭的山坡唬住了他们,他们懒得跋涉,他们不愿体会跋涉的艰辛,宁愿在半山坡的集散地上坐着休憩。 登上山顶,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细看那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 起伏连绵的茫茫的沙漠,在阳光下熠熠生光,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这里的山光滑而有韵致,线条流畅,恰似清流宛转,纯净的淌泻。阳光渲染着瑰美,光和色的合奏,金黄闪烁着耀眼,似锦缎般展开,遍覆三危大地。 或如长蛇或如鳞鱼,弯弯相连,勾勾相绕,链链相扣,圈圈相接,锋刃凸现,延至天边。 它从来都是沉默的,从不接纳一片落叶,半絮飞花,更不用说晶亮的水珠,它总是纨绔的散发热量。令一切生命敬而远之,也许,它正独自承受着高贵的寂寞。 一座座更远更高的沙丘连绵不绝,这些形态不一的沙丘有的像新月,有的像弯刀,有的像金字塔,在夕阳下中丘丘相连,组成一条条细腻温婉的绝美沙线,分割着光影、明暗、黑白。 金黄的沙色融于天地,它慷慨而高贵的躺着,时时被风提醒换个姿势,庞大的身躯上便出现了耀眼缠绵的波浪和威武的沙堆。 它慵懒、高贵、冷酷,它独自寂寞而喜怒无常,它辉煌壮阔,危险之极,可是,它却拥有自然界最磅礴的一颗心。 我知道即使人类带了再多的供给去征服它,也永远走不进那片静谧的沙地。 我瞬间被这些柔美的沙线惊艳了。这一刻,万物俱隐,耳边只有风声和沙砾滑落的声音无比清晰;眼前只有这一条条风沙雕刻出的沙线,如此浑厚如此柔和,又如此流畅如此抒情。 这巧夺天工的线条,就是沙漠最独特的奇观——沙波纹。它是风在沙丘上裁剪而出的各种波纹形态,也叫“上帝画下的曲线”。 这大自然形成的曲线之美,带着无与伦比的灵动和魅力,一下击中了我的内心。这些细劲平滑飘逸的线条延伸出的韵律和弹性之美,让我恍惚,让我沉沦,让我痴迷。 沙地越野车演绎着速度与激情。 在急速行驶的车上观看沙漠,如同一片白色的汪洋泛着滚滚的波涛,铺展开来,无边无界。一个个沙丘和一个个低谷连绵起伏,在阳光下,闪出鲜亮的光芒。沙漠白的有一丝耀眼,更有一丝靓丽,像海市蜃楼如梦如幻。 随着沙滩车急速的行驶,从一个沙丘越过低谷飞驰到另一个沙丘,剧烈的颠簸像坐在行驶在大海里波涛汹涌的船上。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吸使心更加紧张起来。风夹着粉一样的细沙,吹过来,打在身上,打在脸上,全身都沾满了沙漠的味道,既浪漫又有诗意。 伴着柔柔的清风,伴着皎洁的白云,细沙被小风吹得起皱,象湖面的波纹,一环环漫延而去,踩在这样的小波纹上,像踩在柔软而舒适的地毯上,身后留下一行行脚印。人们的欢笑声撒向浩荡沙海,飞向美丽不加修饰的云层里,也不知会随着朵朵白云飘向哪里。 沙漠,就像一个金色的世界。 沙漠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平坦,也并不都是单调的黄色,而是一座沙山连着一座沙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曾经沙漠的广阔使我们感到疲倦,似乎永远走不出去。置身其中,总觉得自己很渺小。 一路行来尽是沙漠戈壁,不免觉得荒凉,然眼前的一切却是如此壮美潇洒。见峰峦高低起伏,气势磅礴,见沙浪轻波涟漪,潺缓斡旋。在阳光的谱写下,层层叠叠,从天而降,跌宕有致,妙趣横生,成了眼前最美的风景,不禁深深赞叹! 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走着走着,站在沙丘之顶,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沙海,泛起一层一层的沙浪,连绵不断。 在大漠深处的沙山之巅,沙漠的沙丘轮廓清晰、层次分明,丘脊线平滑流畅,迎风面沙坡似水,背风面流沙如泻。 眼前的沙漠呈现一派金色,无数道沙石涌起的皱褶如凝固的浪涛,一直延伸到远方金色的地平线。 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的沙子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深黄、浅黄、灰色、白色……组成了一幅流动的写意画。 远处一片漫漫黄沙映入我的眼帘,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丘,也是由清一色的黄沙堆砌而成,这里是黄沙的世界,黄沙的海洋,绵绵的黄沙与天际相接,根本想象不出哪里才是沙的尽头! 炎日下的沙砾,透出一丝丝热气,似乎脚下这片黄沙都飘着一种淡淡且延续着的热波,骆驼的脚掌在沙漠中留下行走的印记。在这个大沙漠里,是不是也藏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传说呢。 茫茫无际的沙漠展现在眼前,四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沙丘。沙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的黄沙伸展着,直到天边。平原辽阔而且寂静,每日只有一样的阳光蒸晒着,使得地上的黄沙变得焦灼。没有风,没有声息,黄沙发出枯燥的苦味,使人晕眩。 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单调的颜色:黄色、黄色,永远是灼热的黄色。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 骑着骆驼到半山坡上,那里也是一个骆驼的集散地,我们便在牵驼人的引导下跳下骆驼,与骆驼一起拍照。 我骑着骆驼在沙漠里漫步,几个层层叠叠的巨大沙丘,它们像巨人一样守卫着大沙漠。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来到沙漠,就被它那强大与庄严震撼到了。当我再一次踏上这柔软而紧密的沙土时,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这种敬畏感,使我不由自主地在心底里对那沙漠行了个礼。 骑骆驼漫步在沙海中,四周空旷而寂静,看不见什么有生命的东西,只能听见驼铃声。 迷人的仙境,碧空如洗的天空,那一片云锦使我流连忘返。热情的沙漠,这里留下了我的欢笑和足迹,希望,希望不管过了多少个世纪,你依然记得我飞翔的身影和欢乐的笑声 仰望着湛蓝的天空和片片雪白的云朵,我感觉到我像在飞翔,云一样地飞翔。没有恐慌只有刺激,我的心灵震撼了。 天空上飘来朵朵千姿百态的白云,有的好似雄鹰在苍穹展翅高飞,有的似雄狮在怒吼,有的像一条巨龙在腾飞,有的像天上的一座堡垒……与雄伟的沙漠遥相呼应。  除了连绵错落的沙丘,看不见任何其他的物象。偶尔耳边吹来呼呼的风声,风夹着细沙抚过我的肌肤。 太阳明净清澈,天空一碧如洗。天空蓝的那么直接,那么纯粹彻底,蓝的让人灵魂出窍。那不加修饰的云层美的让人沉醉。沙漠一望无际,顺着地势柔和的起伏,遥望远方,沙漠一直向着天际延伸,渐渐地与蓝天融在一起了。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我沉醉在神话般的世界里。 天是蓝的,地是黄的,这里除了蓝黄两色,再也看不到其他的色彩。 沙漠,像未开垦的荒地,从未有人在那里驻足,它却已经静谧磅礴千年万年。 月牙泉是鸣沙山怀抱的一弯清泉。一到鸣沙山我就想先一睹它的芳容。因为干旱的大漠之中能有这样的泉水,且形似玄月,一定很神奇。 左顾右盼没找着,见人们往沙山上爬,以为月牙泉在山的那一边,我也跟着去了。 站在鸣沙山山顶,远眺广漠的旷野,沙山起伏,沙海茫茫。近处风嗖嗖,沙从风口爬上来,越过山顶滚落到另一面。 面前并没有月牙泉,于是回头看。前面的山头上,日晕裹着斜阳,沙丘闪着金光。 在沙漠的北缘,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水潺潺,沿着沙漠蜿蜒西去,在小河两岸,随处可见柳树、杨树挺拔苍翠,盘根错节,状若盘龙。 鸣沙山如同盛开的金花,花瓣向外张开,中心空旷。高大的沙丘如宽厚的胸脯,月牙泉静静地躺在它的怀抱中。它睡不着,眼睛忽闪忽闪的。黄皮肤,蓝眼睛,或许是丝绸之路的驼队留下的混血儿。 星转斗移,风啸沙鸣,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宛若明镜。沙水共生,山泉相依,成就了“沙漠第一泉”这一世界奇观。 山的右下方有一块绿色,如碧玉一般镶嵌着。一道浅蓝,像一弯黛眉,隐隐约约在碧玉里穿过。 月牙泉静但并不寂寞。鸣沙山守在一旁献乐,人们把它当神供奉,建祠立亭。它朴素的名字叫沙井,唐代尊它为药泉,到了清代人们又给了它一个浪漫的名字——月牙泉。 蓝眼睛望着天空不眨眼。天依旧蓝,云依旧白。也许它并不是要看这些,而是与新月有约。沙海星辰,风啸沙鸣,月与泉的默语相对一定很浪漫。 月牙泉平静如镜,记录下每一个日出日落,每一次月缺月圆,每一朵云飘过,每一颗星星闪烁。 不见流动,不显波纹,更别说波澜之兴,它像历尽沧桑的长者处变不惊,像得道高僧不染红尘,但其内心暗流涌动。疏勒河水千里迢迢而来,恋恋不舍,却又不能停下脚步,只能暗通款曲,暗送心泉,月牙泉默默地接受了。 我们快步奔月牙泉而去——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神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