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

夏日雨荷

<p class="ql-block"> 蔡政亭</p><p class="ql-block">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和《春秋》。之所以把它们称作 "经",是从 "道“ 的角度来看待的,即这些典籍是做人做事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和基本原则,如果偏离了这些规律和原则,就叫离经叛道。</p><p class="ql-block"> 经书中本来存有《乐书》也称《乐》,即总共有六经。故俗间所谓 "不懂四六" 或 "四六不通” ,是指此人说的话、著的文、行的事不合四书六经之义,即没文化。《乐书》的散佚不存,史载 "归罪于项羽”, 他领兵攻进京都咸阳,一把火烧了阿房宫,从此《乐书》不见了。《乐书》实际上是乐谱,它配合《诗经》吟唱,既有美感、朗朗上口,又帮助记忆。《乐书》也配礼的表演,例如祭祀天地、红白大事,既有身体动作的表演,也有音乐的伴奏。所以,《乐》培养人的美感、心灵向善。四书的 "书” 字即著作、著述。书不是简单的词语组合,而是前人精神文化的总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后人创新的源泉,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的指路明灯。</p><p class="ql-block"> 《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就是这样的四种典籍。六经与六艺容易混肴。六艺指礼、乐、御、射、书、数。这是周朝统治者为培养王室子弟而设的基本教育课程。礼、乐培养人向善向美,即德育教育。御、射即驾御兵车,使用兵器,但并不像字面上的射箭那么单一,刀枪剑戟各种兵器、十八般武艺都要学都要会,它主要是培养人体魄强健,也为领兵打仗作准备。书即读书认字写字,不是《尚书》那个书。数即识数、计算。所以,书、数是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它主要培养人的智能。</p><p class="ql-block"> 从周王室设置的六艺,容易看到,周王朝意图培养贵族弟子 "德智体” 全面发展。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大门里侧,镌刻着 "礼乐御射书数” 六艺的图案,配合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初衷,其意义再明显不过了,即山东大学培养的国家栋梁之材,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不可偏废。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首次提出 "六艺” 这个词,他说 "中国言六艺者,无不折中于夫子(注:折中即准则,是说都以孔子的思想学说为准则),其可谓至圣矣"</p><p class="ql-block">,但他说的六艺并不是周王朝为弟子设置的六门课程,而是六经。</p><p class="ql-block"> 孔子出身布衣,27岁开坛授徒,实行有教无类,凡愿意读书之人不论出身如何,皆可入学就读。而他教授的内容,即后来经他删改编纂而成的六经而非前述六艺。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载:“孔子闵王路废(注:闵通悯、路通道,即孔子忧虑王道废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注:《韶》是流行于齐国的一种美妙音乐),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由此来看,孔子早就开始整理《诗》、《书》、《礼》、《乐》这四部典籍,并形成初稿,周游列国14年后,晚年回到鲁国,才最终定稿,并完成后两部典籍《易》、《春秋》的编纂。</p><p class="ql-block">1. 诗经六经当中,今人最熟悉的该是《诗经》,它在汉代之前叫《诗》。孔子在弟子的协助下,对各地流行的3000多首诗歌进行了删减整理,最后选出305首,汇总成这部典籍称为《诗经》,那些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的吟唱因此得以保留下来,也记录下几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与喜怒哀乐。不过除了审美,《诗》在春秋贵族阶层中的实用性也很强,当时贵族们有 “赋诗” 的习俗,也就是在宴饮等场合中从《诗》中引用诗句,借此委婉表达心意。</p><p class="ql-block"> 《汉书-艺文志》称:“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诗经》对后世的影响太大了,孔子曾对他儿子孔鲤说 "不学诗,无以言",这则故事就在《论语》里,称作 "过庭训",意思是说,还未学诗,你不要在众人前说话了,换言之,只有学了《诗经》,你说话著文才能高雅得体,不再简陋粗鄙。入选《诗经》的诗均为四言,如著名的《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注释:关关,鸣叫、和鸣声;雎鸠,雌雄水鸟;洲,水域里的小岛;窈窕,心灵美、颜值高;君子,这里指德才兼备的贵族青年;好逑,最佳伴侣。</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诗,由四言发展到五言六言七言,有律诗绝句乐府等,在唐代,中国古体诗发展到巅峰,再后来有了自由体诗、白话文诗即现代诗等。诗,不仅描述现实生活状态,也描写人们的心理,故说 "诗以言志”。</p><p class="ql-block">2. 尚书《尚书》选自《书》,《书》泛指上古三代(夏商周)的朝廷公文、天子诸侯做的训话与誓言等,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后人熟悉的有讲述 “九州” 地理的《禹贡》,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训诰之词《盘庚》,武王在牧野之战前所作的《牧誓》等等。孔子对它们分类编次汇总,形成了《书》,后来成为《尚书》。</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大意),《书》记三王之事,擅长于讲述政令,对君王治国理政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孔子整理编纂此书,并以此教导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国是时有所借鉴。</p><p class="ql-block"> 项羽在咸阳阿房宫的那把大火不仅烧毁了《乐》,其他五经也都有损失,幸赖秦帝国博士伏生藏匿,有二十八卷得以保存。汉兴以来,老迈的伏生教授了济南郡的欧阳生,欧阳生又教授了千乘郡(今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境内)的倪宽……,使《尚书》的研究沿续下来(见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孔子纂修的版本称《古文尚书》(书写用大篆体或称金文体),汉代以后的版本称《今文尚书》(书写用隶书体,又称汉隶),现在看到的《尚书》中,很多内容是汉代学者根其他典籍中的记载而补写的,不一定全是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原始言论。</p><p class="ql-block">3. 礼记《礼》是孔子对周礼的部分归纳。《礼》本身是一个极庞大极复杂的体系,尤其需要许多相应的动作、礼器,在特定场合施行,才能完整呈现;宗族内部的言传身教、日常演练,显然比阅读文字的效率更高,所以这项工作,孔子很可能完成得并不圆满,后世儒家才编纂出《仪礼》《礼记》《周礼》这三部以礼为主题的典籍,合称 “三礼”。</p><p class="ql-block"> 与《礼》相似的还有《乐》。《乐》其实是与《诗》相搭配的曲谱,孔子曾说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该是指他整理《乐》的经历,但这部书已经散佚不存。现今看到的《礼记》出自西汉学者戴胜之手,他是对《礼》研究的集大成者,囊括了上至三代下至秦汉以降的所有关于《礼》的研究和实践,不只是祭祀、红白之事,还有皇帝登基、封禅等重大国务活动方面的礼仪。</p><p class="ql-block">4.易经《易》是卜筮之书,在今人眼中属于 “封建迷信”,但先秦时代生产力不发达,先民们对于很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因此相信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也试图以卜筮的方式预测吉凶。</p><p class="ql-block"> 无论《左传》还是《史记》中都大量记载了卜筮的内容。相传《易》最早是伏羲发明的,也就是 “伏羲作八卦”,后来又有周文王将其演化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等传说,《易》也有了《周易》的称呼。孔子原本 “不语怪力乱神”,晚年却对《易》产生浓厚兴趣。他认为,任何人都能从《易》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仁者见之为仁,智者见之为智,随仁智也”。</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成语 “见仁见智” 的出处,他曾反复阅读这部书,由于翻阅竹简的次数太多,以至于链串竹简的皮条断了多次,于是又有 “韦编三绝” 这个成语。他还感叹道,“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即是说,再给我几年时间,我就能精通《易》了。孔子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故《易经》揭示事物包括社会的变化规律而非简单的卜筮。现在仍有专门的机构和专家对《易经》进行研究。</p><p class="ql-block"> 5. 春秋相比诗、书、礼、乐、易这五部典籍,孔子最看重的还是最后一部典籍《春秋》。“春秋” 本来不是专有名词,东周列国各国的编年史书都叫春秋,墨子就曾说,自己读过上百个诸侯国的 “春秋”。但孔子编好这部史书之后,“春秋” 就专指这部书了,这也足可看出其影响力之深远。</p><p class="ql-block"> 孔子编《春秋》的目的,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交代得很清楚:“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即孔子的意图是让他的著作流芳百世)?孔子用了九个月,埋首汗牛充栋的简册,对史料进行筛选,拼弃其中大部分内容,只选取上至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这240年间的鲁国历史人物和史实编纂成书。</p><p class="ql-block"> 《春秋》的行文极尽简约,写作立场却极为坚决,几乎每个字都在传递孔子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同是写战争,如果写某国 “伐” 某国,就说明师出有名,是正义性质的战争;不正义的叫 “侵”,偷偷摸摸进攻叫 “袭”;同是写杀人,又有杀、弑、歼等不同用词。又比如,当时中原人心目中的 “蛮夷” 楚国、吴国都擅自称王,名号上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孔子就觉得 "你不配",坚持用 “楚子” 、“吴子”称呼他们,在孔子心目中,他们不过是周王室授予的 "子爵“。 再如,晋文公举行践土之会,打个招呼要周天子过去开会,这是 "大不敬"。</p><p class="ql-block"> 于是,孔子在记录这件事时故意说,周天子是主动跑到晋国那边去狩猎的。再如,孔子把周王及王后之死称崩,鲁公及后之死称薨,下级大臣之死则称卒等等,都显示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孔子在《春秋》中,"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表达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严正立场。总之,写这部书的时候,孔子 “笔则笔,削则削”,专断坚决,仔细斟酌每一个用词,尽力做到 “微言大义”(微言即精微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即经书之义,后来泛指大道理)。 </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春秋》中记述史实中使用了暗藏褒贬的词语,后人称之为 "春秋笔法“。孔子非常看重自己亲编纂的这部著作,他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春秋》言帝王之事和为王之道,为帝王公侯和士子庶民都立了规矩和行为准则,使乱臣贼子震惧,使忠臣孝子各尽其力、各得其所,达到维护等级秩序,达到社会稳定、人民安乐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自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后,设置五经博士,专门研习五经,尤其专著于《春秋》。《春秋》的文学水平和实际功能超过一般典籍,被称为 "经”;《春秋》记述的人和事具备真实性和重要性,又可称为 "史",故被后世称为 "经史之绝唱”,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2024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