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寺

路随心动

<p class="ql-block">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该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约五百米,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古寺建于北齐天保年间,新寺建于唐大和二年(828年)。古青莲寺(下院)主体建筑由南殿、正殿与明代舍利塔组成。新青莲寺(上院)主体建筑由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罗汉堂等建筑组成。寺内现存唐、宋、明、清诸代碑刻十通,草、隶、篆各种字体齐备,是研究寺庙历史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寺外有唐代惠丰大师石塔(未开放)和宋代百法座主舍利塔(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古青莲寺坐北朝南,现存主要建筑有南殿、正殿和明代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藏式舍利塔是晋城市现存唯一的藏式塔,建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此塔建筑奇特,每年端午那天,无论何时,不见塔影,故称之为“无影塔”。</p> <p class="ql-block">▲ 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南殿是一座晚清时期重建的殿堂,单檐悬山顶,现存12尊彩塑,风格上沿袭唐风,佛坛上正面这5尊塑像是宋代原作,当中为释迦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和阿难、迦叶二弟子。与正殿中的唐塑相比,这5尊宋塑更加注重写实,生动传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殿内唐碑《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佛殿图一幅,是已发现的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资料。(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 南殿 </p> <p class="ql-block">▲ 当中为释迦佛,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和阿难、迦叶二弟子(宋塑)</p> <p class="ql-block">▲ 殿内其他彩塑</p> <p class="ql-block">正殿又称 “大佛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虽经元明清重建,但雄浑的外观、古朴的手法仍保留着宋代建筑的遗风。在正殿中的束腰须弥式方形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等6尊唐代彩塑,是全国现存唐塑70余尊中的6尊。尤其是释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约4.2米,是青莲寺内最具文物价值的唐代垂足大佛,不晚于唐咸通八年 (公元867年),全国仅此一座,艺术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 </p> <p class="ql-block">主佛释迦牟尼高4.2米,肩披袈裟,头饰螺髻,面庞庄严肃穆,坐在须弥座上,双腿自然下垂。其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说法印,眉宇间镇定从容,服饰衣纹线条流畅,保存着唐塑“丰肌秀骨”的风格。其抬起的右手动态十足,衣纹的处理自然妥帖,颇具重量感。</p><p class="ql-block">在释迦牟尼大佛的两侧,塑着站立的阿难、迦叶二弟子,居左的迦叶显得饱经沧桑,虔心诚挚于佛门净地,居右的阿难显得少年持重,谦恭谨慎。佛坛前部左右两端设置两个须弥座莲台,左边台上是普贤菩萨,右边台上是文殊菩萨,莲台束腰部分雕刻的是白象和狮子。佛坛中部本来有两尊对称的供养菩萨,现存的只有左面的一尊。供养菩萨形体较小,单膝跪地,侧重表现他虔诚供养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 垂足大佛(唐塑)</p> <p class="ql-block">▲ 阿难、迦叶二弟子(唐塑) </p> <p class="ql-block">▲ 左普贤菩萨,右文殊菩萨(唐塑)</p> <p class="ql-block">▲ 供养菩萨</p> <p class="ql-block">由古青莲寺上行约500米,就是新青莲寺(上院)。创建于隋代,原为慧远禅师说法道场,宋以后为天台宗道场。寺院为三进院落,一院为藏经阁,二院为释迦殿,三院为大雄宝殿。藏经阁五间,藏有从唐至元历代佛经 700函5000余卷,历经浩劫,散落殆尽。二院释迦殿、罗汉楼、地藏楼有宋代彩塑36尊及 500罗汉名号 。大雄宝殿于日军入侵中国时烧毁,1998年复修 。在后院还生长着珍奇的“子抱母”古柏。子母古柏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不及1米,高24米。母柏早已干枯,子柏依母柏拔地而起,枝梢紧紧缠绕母柏。传说在百余年前,母柏枯槁,住持决定砍掉,不料一夜间长出一株幼柏,紧紧缠住母柏,寺僧不忍心砍伐,便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新青莲寺</p> <p class="ql-block">前院台基上的藏经阁,为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始建于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整座建筑除上层大木构造平梁之上构造之手法为元代特征外,现存木结构件多为宋代原物,部分斗拱之上尚留有宋代彩绘痕迹。斗拱下的角神为宋代原物,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藏经阁 </p> <p class="ql-block">▲ 角神为宋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至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间的释迦殿,位于二进院落内,面阔三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建筑。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正脊、垂脊、吻兽均为琉璃制作。该殿的柱子、门框等建筑构件,使用了坚实细腻的石灰岩,既克服了木料易燃、易朽的弊病,又增加了古建筑的寿命。此外,在这些建筑构件的表面还刻有花纹、图案,使构件成为精美的艺术品,为研究古建筑提供了准确依据。殿内现存宋代彩塑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及千手观音组塑。该塑像表情自然,比例和谐,一改唐代宽胸细腰之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p> <p class="ql-block">▲ 经幢 </p> <p class="ql-block">▲ 碑碣</p> <p class="ql-block">▲ 宋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罗汉堂,始建于唐代,上层柱额、斗栱及四椽栿均为宋代遗构。殿内所塑观音、善财、小龙女与十六住世罗汉,为宋代原塑,明代重修,其塑像重视解剖关系与内心世界的刻画,具有生动传神的写实风格。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所立《罗汉碑》,镌刻十六住世罗汉和五百普通罗汉名号。其中五百罗汉名号,在我国今存记载中年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罗汉堂</p> <p class="ql-block">▲《罗汉碑》</p> <p class="ql-block">▲ 柱额上关于罗汉堂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观音、善财、小龙女与十六住世罗汉(宋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创建于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于日军入侵中国时烧毁,现存为1998年复修,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内塑一佛二弟子及倒坐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子抱母”古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