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碰到一个热爱文学的朋友。他是记者专业科班出身,做过很多年记者,自认为文笔不错。他开门见山地问我:诗歌的标准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说:是美!这是我对普通诗歌热爱者的回答。因为就像一位画家,第一步应该是画得像。而一个人想要成为杰出诗人的第一台阶就应该是:优美。</p><p class="ql-block"> 作为新闻专业出身的朋友,显然有不同意见。他问了我第二个问题:对于一些在诗歌中描写“性”的作品,你如何看待?</p><p class="ql-block"> 我:对于一个初入诗歌的人来说,我不建议他写这些内容。就像一个人刚开始学习书法,应该从楷书开始学起。“美”就是诗歌领域的楷书。一个人要在具备了基础写作能力以后,才可以将自己的余生投入到某一细分领域。而“性”也好、“罪恶”也好,不过是一些细分领域。</p><p class="ql-block"> 朋友继续说:那么你认为,把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写入诗歌,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我还没有来得及回答。朋友又补充道:我的观点是诗歌就应该反映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可以呀!但是越是寻常的意象,越需要写作功力。孟浩然写生活,乾隆也写生活,但他们达到的境界却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 朋友:我认为诗歌的欣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我:是的,我认同。但是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前,我们必须设立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诗人有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我不是说别人对他的训练。而是说,作为诗人,自己对自己的训练。也就是说这个诗人有没有对自己进行过一定时间长度和一定训练强度的“刻意练习”。一位画家或者一位书法家,有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是可以被识别的。一个接受过来训练的头脑,可以被另一个接受过训练的头脑识别的(西川说的)。这是所有艺术家进行艺术鉴定或者艺术欣赏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之上,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不到这个基础,就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p class="ql-block"> 朋友思考了良久,然后说:好吧,我承认我不是专业的。</p><p class="ql-block"> 我:是的。</p><p class="ql-block"> 但经过刻意练习,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专业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