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引领 共享智慧——记广东省重点课题《基于“教研培一体化”的初中语文教研方式转变研究》培训学习活动

专项课题研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8月25—27日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研讨活动在肇庆举行。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承办,肇庆市教育局协办,省级重点课题《基于“教研培一体化”的初中语文教研方式转变研究》主持人郭跃辉老师参加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第二批课题现场研讨会,课题组其他成员线上全程参加培训学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课题主持人郭跃辉老师在现场参加培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培训主题内容丰富,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和教研水平,又可以为新立项课题的主持人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其中安排的内容包括“铸魂工程”专项课题成果分享、关于三科课题铸魂育人价值探讨的沙龙论坛、深圳大学李臣教授的专题讲座《教育研究设计的逻辑与路径》、三科“协同育人”主题分享/点评+微讲座、四个代表课题组课题开题论证、课题主持人分组讨论等。在三科“协同育人”主题分享/点评+微讲座围绕“三科协同育人”主题环节,六位教师代表们探讨如何通过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学科的协同教学,有效实现铸魂育人目标,他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跨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中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钟守权副主任在总结活动中,结合第二批相关课题案例指出了第二批项目有效研究的关注点:一是要完善铸魂育人内容,二是要强化铸魂育人意识,三是要注重铸魂育人能力,四是要强化过程研究和管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题组的老师们认为通过参与线上或线下培训学习,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所展示出来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很有借鉴学习价值,使得参与培训学校的老师对课题的研究认识更加清晰,明确今后课题研究的思路方向,重视课题研究设计应重视研究的问题、目标、内容、方法等之间的逻辑一贯性。参加线上学习的课题组成员都撰写了学习心得,现在推荐分享阅读课题组成员高飞老师的学习心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学思践悟,教研相长——参加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研讨会学习心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山纪念中学 高飞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月25日—27日,我有幸在线上观看了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研讨活动,此次线上培训让我对“铸魂工程”课题的内涵、价值和实践策略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在今后的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上有了新的理解和启发。以下是我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强化责任使命:对“铸魂工程”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之前有幸在郭跃辉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第一批“铸魂工程”的课题,但由于是半路出家,对“铸魂工程”这一课题价值并未做过多的思考。此次第二批“铸魂工程”申报,让我有机会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系列课题背后折射出的育人观念,价值导向。在培训会开班仪式上,李海东教授着重介绍了“铸魂工程”的意义,这一工程是国家为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语文教学和历史教学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统编教材的使用,旨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等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多位教育专家和学者也就“铸魂工程”的内涵、价值和实践策略进行了深入讲解,使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在“铸魂”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李教授特别强调了两批“铸魂工程”的延续性,相比于一个课题的结束就意味着相关研究的结束,“铸魂工程”希望能看到一个课题不断地发展、延伸、精进,不断地丰富育人成效,这也是责任使命的一种体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明确目标定位:课题研究的前瞻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思考在这些优秀课题案例的分享中,我看到的是专家们对自己所研究课题的内容、路径、策略、成果、结论的前瞻性思考,这反映出的是一个好的课题研究不是凭空出现的,可能需要课题主持人数年的积累沉淀,甚至已经在相关领域做出过一定有价值的探索,才能带领团队将课题完成。在学术沙龙交流中,冯善亮老师向课题主持人们提出了“我为什么研究课题”“课题到底研究什么”这样的课题研究起点问题,也是我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课题主持人的分享中,我看到了他们所选择的课题项目,基本上在多年一线教学领域中所遇到痛点、难点、好奇点的问题,并且他们都希望能将这些痛点、难点、好奇点转化为切实有效的育人成果。因此,在课题研究之前,主持人往往带领团队成员以预期的结果为导向,明确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对课题研究做出前瞻性思考。研究问题需要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确立研究问题后,制定研究假设、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都是确保研究成果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步骤。而研究路径的规划,指导着每一个步骤,确保研究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服务教学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思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深受启发的是三场跨学科协同育人的课题成果分享。这些分享激发了我对跨学科“跨什么”“如何跨”“达到什么目的”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我意识到跨学科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跨学科学习,我们可以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文字、共情文化。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例如深圳市红岭中学的高培臣老师分享的《新高考背景下,馆校合作,开发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现代学生的认知特点。这启发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在案例分享中,我还关注到语文课题应该注意情感的熏陶的价值的引领。培训中,一位专家分享的“诗意课堂”案例深深触动了我。她借助古诗词的课堂改革,不只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字面意思,更引导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情感波动,理解其创作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她还巧妙地设置了角色扮演、诗词创作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诗歌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个例子让我意识到,语文课题研究不应只是枯燥的知识传授,而应是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让他们的灵魂在语文的海洋中自由翱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在此次学习中,我还关注到这些课题研究者们特别在意学生的反馈成效如何。确实,研而不教则空,任何课题研究的落点都应是学生的学习实践。夏峥嵘老师的“整本书”深度学习实践研究,主张教会学生阅读策略,其中包括一般策略和体裁策略,与之对应的三种课型,导读课重在激趣和“学法”,推进课生在“验法”和解惑,展示课重在整合和提升。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也将注重阅读策略的开发,让学生有“法”可循,有“法”可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钻坚仰高,笃行致远”,此次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研讨活动学习,我收获颇丰。我将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坚持研以致用的原则,立足课堂,精耕深研,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p>

课题

铸魂

育人

教学

研究

语文

三科

学生

工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