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俗探源一一国人吃猪肉的前前后后</p><p class="ql-block"> 从先秦到现代社会,猪肉地位其演化过程大致为:先秦猪肉鸡鸭鱼~隋唐上层阶级喜羊肉、士兵也能吃到羊肉猪肉~宋元喜食羊肉~明清猪肉成为主流至今</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但民以食为天的核心始终未变。在美食的世界里,新疆、云贵等地的羊肉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味道,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代表。</p><p class="ql-block"> 国人爱吃猪肉,可这习惯是啥时候开始的,一下子还很难说清。有些地方的人把猪肉叫“大肉”。有人说,是因为旧时回族“称汉人曰大教,自曰小教”,猪肉为“ 大教 ”所食之肉,故称作“大肉”。凡有回民的地方,大都有“大肉”、“大油”之类的称呼,但各地通行程度不同。也有人是,大肉一称来自清代。因为满族在祭祀时杀猪为牺牲,会将猪肉分成“大肉”和“小肉 ”两种,大肉直接分食,小肉下锅煮饭,这里的“大”和“小”,也只是跟肉块尺寸有关,跟宗教禁忌无关。</p><p class="ql-block"> 满族人最喜欢的就是猪肉大葱的饺子,还有烤猪肉炖猪肉。满族压轴菜——阿玛尊肉,就是猪肉。满族烧猪肉不喜欢切成小片来炒,喜欢炖、煮、烤。韩式烤肉,以猪五花为主,可能也是受女真-满族的影响,或者东北亚地区的风俗相近。</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古代汉族人不怎么吃猪肉,对此值得持怀疑态度。《礼记·少仪》中原文为“君子不食溷腴”,意思是“君子不吃猪狗之肠”,理由是“形似人秽”。因猪狗皆为以米粟为食的动物,猪狗的肠子又似人肠,君子不食此处以表不同类相残的仁爱之心,或表不与肮脏沆瀣一气之意(溷字用作厕所之意的出处在《礼记》之后很多年,可能为引申义),而非不食猪肉。</p><p class="ql-block"> 史书上是有中原人吃猪肉的蛛丝马迹的。比如《史记》中鸿门宴一段写项羽见樊哙--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你瞧瞧那是生彘肩,人家樊哙吃的是猪肘子刺身!</p><p class="ql-block">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猪肉,但是在古代,猪肉并不受欢迎,甚至被视为贱食。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猪肉的历史地位很低。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六畜兴旺”,指的是马、牛、羊、鸡、犬、豕。这里的豕就是指猪。从这个顺序可以看出,猪在六畜中的地位最低,远远不及牛和羊。所以,在形容美食的字里,如膳、馐、羹、馔等,大多数与羊有关,与猪没有多大关系。猪肉有一股很重的腥臊味道。宋朝时期,公猪普遍没有阉割,身上味道较大,影响肉质。 同时,现代人习以为常的辣椒还没有传入中国;胡椒虽然已经传入中国但价格昂贵,寻常人家不会用于猪肉的烹调上。这样一来,猪肉无论怎么烹煮,吃起来有一股很浓烈的腥臊味道,大家都不爱吃。</p><p class="ql-block"> 别看国人现在这么钟爱猪肉,其实在历史中,猪肉的“江湖霸主”地位也迎来过挑战。如果我们穿越回宋朝,没准儿,你更爱吃羊肉。羊肉在古代虽然早已出现在人们餐桌上,但一直都不是主流的肉食,为什么到了宋代,羊肉会被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共同推崇,成为主流肉食?宋朝三百多年,一直与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并立对峙。五胡乱华三百多年、隋唐三百多年,五代及宋、辽、金、西夏三百多年,蒙古人统领天下百年,是少数民族非常活跃的时期,猪肉此时虽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但跟羊比起来,逊色很多。</p><p class="ql-block"> 在宋代以前,猪肉的确是中国古代餐桌上的常客。然而,由于羊作为畜牧业的主角,数量稀少且价格昂贵,普通的百姓难以负担。随着宋朝的国力增强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游牧民族的饮食习俗也给中原带来了独特的风味,使得羊肉逐渐取代猪肉,成为人人皆可享用的盘中美食,全民都能品尝到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羊肉消费呈现出大规模的普及。上至天子百官,下至市井百姓,都对羊肉倍加青睐。宫廷更是羊肉消费的主要场所,每年的羊肉消耗量高达数万只羊,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长。宫廷是羊肉最大的消耗场所,贵族阶层是羊肉巨大的消耗者。史料记载,宋太祖时期,一次“宴罢,赐上尊酒十石,御膳羊百口”。真宗时期更甚,“御厨岁费羊数万口”。随后的仁宗朝更是有增无减,“日宰二百八十羊”。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神宗时,御膳房每年消耗“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由此可见,宫廷里羊肉的食用量远远大于猪肉,这足以看出宫廷对于羊肉的依赖程度。这种上层阶级对于羊肉的热爱,对公卿大臣和士子百姓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食羊风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打破了社会阶层的束缚。上行下效,宋代各个阶层都青睐羊肉这一美食, 对它的追求没有阶层的限制。</p><p class="ql-block"> 在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北宋都城开封,这一事件被称为靖康之耻,迫使宋徽宗南下汴京。随着宋室南迁,北方的羊肉饮食习惯也来到了南方,让当地的居民有机会品尝到这道美味佳肴。据《梦粱录》记载,当时的杭州城内酒肆林立,各种各样的羊肉美食让人眼花缭乱,而且烹饪方法多样,包括蒸软羊、鼎煮羊、羊蹄笋、羊四软和羊杂羊头等等,总共有三四十种之多,对于喜欢吃肉的人来说,简直就像置身于天堂一般。</p><p class="ql-block"> 宋代饮食文化的高峰:羊肉的盛行宋代饮食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形成了以食羊为主的肉食消费习俗。以前各朝虽然也有羊肉出现在餐桌上,但基本上仅限于王公贵族和官宦之家,远未成为主流肉食。那么,为什么进入宋代,羊肉的地位会如此突飞猛进,受到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民的共同推崇呢?</p><p class="ql-block"> 宋代人为什么喜欢吃羊肉?宋代人对羊肉的态度与前朝有着天壤之别,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普通百姓,都对羊肉情有独钟,而对猪肉则不感兴趣。苏轼的打油诗《猪肉颂》可以作为最有力的佐证:“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富贵人家看不上眼,穷人又不知道如何烹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他们已经习惯了吃羊肉。羊肉的盛行离不开统治者的倡导、牧羊业的发展、羊肉本身的药用价值,以及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一、宋太祖助推羊肉:为北宋国人主要肉食</p><p class="ql-block"> 宋太祖以身作则,提倡节俭生活朱元璋出生贫寒,做过乞丐,尝过百家饭。尽管后来成为了皇帝,但他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即使在饮食上也十分节俭。因此,即位之初,他大力推行忆苦思甜教育,并身体力行,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改变前朝奢侈的风气。他还规定朝中的饮食不能用金银玉器,不能过于奢侈,畜类只吃羊肉。</p><p class="ql-block"> 有人可能疑问,按照现在的价格,羊肉比猪肉贵,为何还要只吃羊肉呢?这是因为北宋宫廷邻近北方草原,羊肉可以就地取材,不必长途跋涉运输其他肉类,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开支。为了告诫后世子孙,他还将这些规定写入祖宗家法。</p><p class="ql-block"> 羊毛可以用于纺织业和制笔业,羊皮可以制作衣物,羊肉可以食用,而且羊本身消耗的草料也少。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耕牛是广大农民生活的基础,对于他们来说,耕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存耕牛的力量,宋廷曾多次发布诏书,禁止屠宰耕牛。同时,提倡以羊肉作为食物,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耕牛资源,为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保障。</p><p class="ql-block"> 宋代就已经出现了食疗雏形。很多权贵阶层讲究通过注重饮食,调整饮食的方式来调养身体,治疗疾病。宋朝文人雅士,对饮食更是有着非常特殊的要求。再加上科技和经济的高度发达,宋代烹饪技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宋朝就出现了如今我们现在所见的炖菜、烩菜、炒菜等等。一些如今随处可见的调味料,也是在宋朝时代出现的,例如豆瓣酱、酱油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背景下,“贵羊贱猪”的观念逐渐流行,人们普遍认为猪肉油腻,牛肉粗糙,不利于身体健康,而羊肉则性温大补,具有堪比人参的药用价值。消息迅速传播开来,羊肉的功效被广大民众传得神乎其神,自然成为了大家的首选,尤其是在接待贵宾时,各种羊肉佳肴更是不可或缺。</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些关于羊肉功效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羊肉能够治疗眼疾,羊血具有止血化痰的作用,羊脑则有助于滋润肌肤,这些都是已被医学证实的事实。在东汉的《金匮要略》中就有用当归和生姜佐食羊肉汤可以有效缓解腹痛的记载。羊肉的脂肪含量不仅比牛肉和猪肉少,而且胆固醇也少于猪肉和牛肉,虽然吃起来有羊膻味,但只要料理过程中加些蒜片或辛香料就可以去除。以肉类的营养素相较,羊肉所含的各种蛋白质氨基酸,多过于猪肉、牛肉和鸡肉。</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代,羊肉已经成为“补品”的代名词,甚至被认为可以替代“人参”。例如,《日华子》中对黄芪的解释是:“药中补益,呼为羊肉”,这意味着黄芪的医药价值与羊肉相当。</p><p class="ql-block"> 羊肉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从先秦时期的贵族食肉制度,到宋代的祭祀仪式,羊肉都被视为尊贵的食材,被赋予吉祥如意的寓意。在宋朝,羊肉更被视作圣物,人们认为梦见羊和吃羊肉都是好兆头。甚至有传说,宋孝宗的母亲在临盆时梦见羊大仙,将所生的儿子取名为“羊”。羊肉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其美味,更因为它象征着吉祥和尊贵。一日早晨,宋仁宗对身边的近臣说,“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宋仁宗深夜饿醒,想吃烤羊,但担心麻烦御厨们,于是忍饥挨饿到天明。第二天,他向近臣解释,身为一国之君,不能开了这个头,否则百官会纷纷效仿,御膳房会不堪重负,群臣都被他的圣德所感动。这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宋朝御厨们烤羊技术的卓越,即使是品尝过无数美食的天子,也会在深夜被羊的香味所吸引。</p><p class="ql-block"> 宋朝的饮食文化中,羊肉是一种备受推崇的食物,它的盛行在两宋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这与宋朝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的开放以及统治者的推动密不可分。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宋人对羊肉的痴迷程度,那一定是"美"。因为"美"这个词原本就是用来形容羊肉味道的美味。</p><p class="ql-block">二、在“贵羊贱猪”爱吃羊肉的宋朝,苏东坡助推猪肉</p><p class="ql-block"> 那么,猪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上餐桌的呢?其实,这要归功于一位文学和美食界的双瑰宝——苏东坡。相传,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黄河决口,他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百姓为了慰劳他给他送肉,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后来,东坡被贬谪黄州,还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了那首《食猪肉诗》中,诗中有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东坡先生爱肉爱得深沉,连猪肉做法都要写到炖肉歌里去。宋代对于猪肉的做法,已经有很多种,不止有东坡肉,著名的抗金英雄宗泽还发明以猪肉为食材的火腿。</p><p class="ql-block"> 当阉割养殖之术出现后,猪肉中的异味被祛除了,开始走上餐桌。到了北宋末期和南宋时期,食用猪肉的人慢慢多了起来。《梦粱录》记载了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每天杀猪的数量:“坝北修义坊,名曰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 那时候,临安有专门的肉市,每天要宰杀几百头猪。</p><p class="ql-block">三、满族的金朝、清朝助推猪肉和火锅</p><p class="ql-block"> 金朝、清朝,都是爱吃猪肉到满族建立的,对猪肉的推广起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宋朝推崇羊肉,北宋北金朝灭了;元朝的蒙古色目人也爱吃羊肉,元朝被明朝、北元被清朝灭了。</p><p class="ql-block"> 说完那些久远的历史,再说说离现在不甚久远的满清时代吃猪肉吧。清代的满族人,上到皇室,下到平民无论是祭祀还是饮食,都以猪肉为上。为啥呢?这不仅是吃猪肉的习惯古已有之,这不仅仅因为历代清帝均认为吃猪肉是不忘本的忆苦思甜,更因为皇太极即位后不久就颁布诏令,全面禁止杀牛:"…凡大祀上陵用牛外……自汗及诸贝勒,以至小民,凡祭祀、筵宴、殡葬及市卖等,只需用山羊、豕…."想想,再怎么说猪也比羊大啊!逐渐,吃猪肉因为强制执行而固化成了民族习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