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说陈铭枢》之十五 迷惘的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铭枢在接任广东省主席之后,依据自已的政治理想,期望国家统一,实行政治民主,从事经济建设,因而响应蒋介石的主张,着手缩编军队。他把第十一军缩编为一个师又一个旅。以蒋光鼐为第三师师长,以蔡廷锴为独立旅旅长。自已则交卸了军职。1929年3月,国民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陈铭枢继李济深之后,经香港准备前往上海,转南京出席大会。不料,3月Ⅱ日早晨,他所寓居的香港英皇酒店失火,他从睡梦中惊醒后逃生,不幸跌伤右腿,夫人朱光珍也同时受伤。于是,他不得不在香港皇家医院诒疗。从此他的脚落下了残疾。</p><p class="ql-block"> 正在这时,蒋介石和桂系的矛盾又激化起来。1929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召开了编遣会议,蒋介石企图通过编遣全国军队来削弱其他派系。会议虽然通过了一系列决定,但实际上各派的矛盾加深了。当时,李宗仁、白崇禧的广西原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发展为第四集团军,散处河北、天津、武汉、两广一带,广东政治分会主席、第八路军总指挥李济深和桂系关系密切,桂系的军事、政诒势力深入广东。蒋介石通过支持湘省主席鲁涤平来制约桂系势力,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桂系控制的武汉政治分会遂擅自决定免去鲁的主席职务,而以何健继任。这一着正中了蒋介石的计。蒋于是以中央的名义对桂系名正言顺地提出责难,认为武汉政治分会无权任命地方长官。双方调兵遣将,剑拔弩张。滞留在上海的李济深,经蒋介石的电邀和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张静江等力劝,前往南京调解湖南事件,他表示湖南事件一定可以和平解决。结果,李济深于3月21日被蒋介石扣留、拘禁在南京近郊疗养胜地汤山。3月26日,蒋介石下令讨伐桂系。</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拘禁李济深,在广东军政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事件发生时,桂系领袖黄绍竑正在广州,李宗仁也逃出上海,秘密前往广州,于24日召开军事会议,准备起兵。第八路军参谋长邓世增等人发表措辞强烈的通电,反对蒋介石。一方面要求释放李济深,一方面表示要以武力求和平。北伐胜利,国家进入建设时代的愿望,眼看陷于破灭,而太平天国洪扬分裂的教训,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蔑视。陈铭枢从拥护国民党中央、支持蒋介石统一全国的立场出发,反对仅仅因为一位军政领袖被中央扣留而兴师动众、发生分裂。24日晚,陈铭枢一面致电蒋介石,要求恢复李济深的自由,一面致电黄绍竑、邓世增,反对广东起兵反蒋。他呼吁:“吾人而促进和平计,只宜冷静斡旋,万无自为戎首,而迫天下于不得不战之理……犹望顾全大局,安党国、安任公、并以安四千万垂死之人,不胜大愿。”</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国民党中枢的胡汉民也尚支持蒋介石,不赞成广东用兵。正在上海的粤军将领陈济棠和胡亲近,接受了蒋介石的疏通,回到了广东,于3月30日在海虎舰就任广东编遣特派员,广东政治分会和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也同时撤消。这样,李济深在广东的职权实际上落到了陈铭枢和陈济棠的手中。同日,陈铭枢、陈济棠、蒋光鼐、陈策联名发表通电,表示拥护党中央,希望休养生息,并声明:李总长夙以蕲向和平昭示部曲,此次在京监视,为其部下者,应体念其环境地位,与素日主张服从镇静,使其心迹白于天下,而早日得复自由。倘不此之图,称病恫吓,无忌坐实李总长罪状,而陷其生命于危险。铭枢、济棠等以秉承李总长和平之念为职志,敢以至大决心,昭告有众:粤省军队,为党国所有,不以供一派一系之指挥驱策;粤省之财,皆粤人卖儿贴妇之膏血,不以供一派一系之浪掷牺牲。其有谋不利吾粤人而牵之入战争之漩涡者,皆粤人公敌。铭枢、济棠等唯力是视,特此宣言。这样,粤系将领控制了广东,支持桂系的将领邓世增、徐景唐等纷纷离职。</p><p class="ql-block"> 在此其间,蒋介石通过政治策反、军事进攻等手段,把桂系在河北、两湖一带的势力相继瓦解,白崇禧从天津只身逃回广西。至5月间,蒋介石通过各方面要求桂系通电拥护中央,措辞严峻。遭到桂系的拒绝后,蒋介石遂命令湘粤分道出师攻桂。桂系即成立护党救国军,主动出师攻粤,希望求得军事上的主动。粤方正师出无名,现在桂系攻占了广东的封川、德庆,遂以此为口实,进行出师动员。本拟撤消的第八路军也保留下来,而由陈济棠于5月6日就任总指挥。桂系一方面自西江一线进攻,一方面策动原在东江的军队起兵袭击广州。蒋光鼐、蒋廷锴各部,遂向广州集中,出发东江反击。5月中旬,桂系的进攻遭到失败。粤军以中央入粤支援各军为后盾,向广西进军。</p><p class="ql-block"> 5月24日,陈铭枢经广东军政界的一再敦促,伤愈回到广州,重新亲理政务。他随即发表《敬告全粤父老书》,谴责桂系的分裂,拥护中央的统一,并表白自已的政治期望说:“人民苦兵争久矣。求治之道,必先完成中央之统一,所有国军尽奉还中央,同时,地方驻在之国军与一省政治划然分离,然后一切设施始能自由发展。已往桂系之统治吾粤,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视一省为个人之战利品。今后唯一主旨,在不使地方为个人势力之争夺场,使此战利品式之政治不再发生。人有恒言曰:建设廉洁政府,吾更进一解曰:建设廉洁法治政府。战利品式之政治不能铲去,却无廉洁法治政府之可言。”</p><p class="ql-block"> 桂系失败以后,广东省政府委员会改组。陈铭枢仍任主席。这时候,他和陈济棠就成为广东的主要军政领袖。他要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模范省。这个模范,按他的理念,首先是打破封建割据,服从中央统一的模范。陈铭枢当时还认识不到蒋介石的独裁专制,不可能形成一股凝聚力,来完成中国的独立和统一。他把蒋介石的内战政策看成是完成全国统一的统一战争。</p><p class="ql-block"> 但事实上,国民党内部的争斗有增无减。8月间,蒋介石在打败桂系、冯系之后,采取强硬立场,召开编遣会议,以削弱各地方实力派的兵力,再次引起各派的强烈反抗。9月间,张发奎在汪精卫、陈公博的改组派的策动下,在湖北起兵反蒋,并率师南下。10月间,冯玉祥的西北军将领也通电反蒋。11月间,李宗仁、白崇禧再次策动广西旧部起兵,和到达广西的张发奎结合,组成护党救国军,向广西进攻。</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首先击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各部,然后派兵入粤,支持粤军对付张桂联军,同时,攻击再次反蒋的唐生智、石友三诸部。</p><p class="ql-block"> 12月的8日9日,陈铭枢的第十一军旧部蒋光鼐、蔡廷锴两师在两龙墟和张发奎部激战两昼夜,将张发奎部击溃。</p><p class="ql-block"> 1930年5月时,军阀们的混战还在继续。粤军正向广西境内深入,屡与张桂联军接战。这时,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爆发,张桂联军配合中原大战,向湖南进发。6月19日,张桂联军在耒阳失利。6月27日,29日,7月1日,蒋光鼐蔡廷锴等部与张发奎部在湖南衡阳一带连续恶战,张发奎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李崇仁白崇禧部也败退回广西。</p><p class="ql-block"> 粤军击败张桂联军,使蒋介石在中原战场稳定了阵脚,但恶战未休。蒋光鼐、蔡廷锴两师奉蒋介石的命令,开赴津浦线加入中原战斗。8月15日,蒋、蔡所部自泰安一线攻入济南,奠定了胜局。蒋介石以粤军功高,任蒋光鼐为第十九路总指挥,以蔡廷锴为十九路军军长。他一方面给予虚衔,一方面是架构重叠的指挥关系,作为控制非嫡系军队的手段。部队得不到扩充,武器装备也得不到多大改善。陈铭枢对蒋介石的忠诚,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结果,蒋光鼐到任后,蔡廷锴一度不愿就职,于河南军队驻地发出一份自请编遣,以求解甲归田的电报。蒋光鼐也一度在广东老家养病。中原大战后,第十九路军被调到江西前线,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争。</p><p class="ql-block"> 陈铭枢自以为参加了完成统一的战争,天真地抱着军民分治、中央统一指挥,调动全国军队的理想,而一时看不到蒋介石并无博大的胸怀去消除地方割据的格局。他自已的军队离开了广东这块根据地,他也就如离水之鱼,难以在广东长久呆下去了。而他的那支原来的第十一军,后来的第十九路军失去了根据地,也就只能任人摆布。慢慢地,陈铭枢尝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了。</p><p class="ql-block"> 1931年3月,国民党内又发生了政治纷争。当时,国民党决定于5月5日召开国民会议。蒋介石急于在国民会议上制订所谓训政时期的约法。而胡汉民表示反对,认为国民会议无权代替国民大会制定约法,并对蒋介石的独断专擅有所不满。结果,蒋介石竟动用武力,于2月28日晚将胡汉民扣留,并予3月1日送往南京汤山软禁,迫使胡汉民提出辞职。</p><p class="ql-block"> 消息传到广东,引起了军政界极大的震动。广东是胡汉民派势力集中的地方。陈济棠是胡派的军事领袖。这时胡汉民派的政治势力迅速向广州集结,并和汪精卫派,桂系反蒋势力谋求新的合作。一个新的反蒋联盟正在形成。</p><p class="ql-block"> 扣胡事件发生后,蒋介石曾有电报致达广东方面,声言:“胡展堂先生对国民会议坚决主张不得议及约法,恐因此引起党国无穷纠纷,俭晚特与详细讨论。胡先生自以政见不合,愿辞本兼各职,并欲择居静地,谢见宾客,故于本日往汤山暂住。乃闻谣言扣留,殊觉失实。”陈铭枢本着以往对蒋介石实现统一的期望,反对广东将校起兵反蒋。他曾致电询问在江西前线“围剿”红军的十九路军将领,他们复电表示反对国民党内重起内争。于是,陈铭枢以出巡各县为名,于4月10日离开广州,躲避这场纷争。</p><p class="ql-block"> 陈铭枢和陈济棠之间,早有矛盾。陈济棠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蒋光鼐、蔡廷锴两师为避免冲突,调出省外。陈铭枢任广东省主席,对陈济棠5个师部队,每月耗军费500万元(按当时通例,只应供给150万元),未免有几句闲话;而陈济棠也会嫌陈铭枢碍手碍脚,不能予取予求,必去陈铭枢而后快。种种情况之下,陈铭枢早有辞职之意。陈铭枢和胡汉民之间,也由于不能满足一些胡派人物的权利要求而有矛盾。胡派支持陈济棠来制约陈铭枢。</p><p class="ql-block"> 陈铭枢“出巡”之后,陈济棠信使四出,与原先敌对的汪派、桂系组织反蒋同盟。胡派中的重要人物古应芬和陈铭枢的朋友黄居素也联合起来,迫使陈铭枢反蒋介石。黄居素说:“对陈真如暂不必征得其同意,等我们酝酿成熟,布置好了,他就会跟着走!”陈铭枢闻讯后于4月22日赶回广州,但局势已无可挽回,手无军权,孤掌难鸣。他只好于28日晚离开广州前往香港。4月30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邓泽如、林森、萧佛成、古应芬以通电形或,谴责蒋介石“违法叛慢,逆迹昭著”,弹刻蒋介石。5月3日,陈济棠即通电响应。</p><p class="ql-block"> 陈铭枢在当时国民党军政界,他的思维、行为方式与众不同。他从未刻意去经营自已的军事政治势力,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经常采取退避的方式,可见某种不明确的民主理应对他的影响确实比较深。</p><p class="ql-block"> 不久,陈铭枢为了避免广东方面的疑忌,对记者发表谈话说:“本人对职务毫无留恋,此后欲赴日本、印度及南详群岛考察经济政治。”5月12日,他离开香港到达上海。本想去一下南京,但应朋友之约,第二天就去了日本,并有赴欧洲考察的计划。</p><p class="ql-block"> 他到日本之后,陈济棠竟解除了省保安队(陈铭枢成立的商团组织)的武装,并在黄埔与陈铭枢的翁照垣团激战。陈铭枢闻讯,即去电责问陈济棠:“保安队区区数千人,为桑梓保卫,无关权势得失,竟必欲灭之,毁民保障。若以枢去国为未足,为此泄愤,则非枢所敢闻矣。”与此同时,陈济棠派师长香翰屏赴江西,游说蒋蔡两师。但没有结果。十九路军的军饷仍由广东(陈济棠)发给,且军内多系广东籍人,所以将士对附宁(蒋介石)附粤(陈济棠),争议不决。由于政局混乱,人心浮动,蒋、蔡决定从前线后撤,放弃兴国,回师赣州,静观时局变化。蒋光鼐又离开军队到上海养病。</p><p class="ql-block"> 陈铭枢在日本得知十九路彷徨无主,即取道长崎回国,秘密到达上海。蒋介石得悉陈铭回国,欢喜异常,立即电召他见面。就将他悬而未决的腹案告诉陈铭枢,要他到江西重领十九路军,将部队集中吉安,并要陈铭枢担任“剿赤”右翼军总司令官。蒋介石还对陈铭枢说:“‘共匪’不是短期能消灭的,到进剿到一定时候,就要你担负起打回广东的任务。”陈铭枢知道十九路军将士不愿内战自已也没有染抬广东的意图,但因急于回到军中,所以就姑且应允,到时机成熟,再作良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