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张玉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颐和园,是我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始建于公元1750年,原名为清漪园,是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献给其生母钮祜禄氏——孝圣皇太后60岁生日的礼物。主要由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三部分构成。既有湖光山色,又有自古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以及宗教寺庙的庄严肃穆,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中极其珍贵的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隆是一个大孝子,从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历时15年,花费448万两白银,终于把天下最大的皇家园林作为生日礼物献给了他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隆时期的大清王朝国力强盛,如日中天,有的是花不完的银子。乾隆本人又是一个艺术才情卓越的帝王,他尽可以纵情地在大地上谱写献给母亲的生日赞歌。引来玉泉山的水,造了一个风光旖旎、浩淼秀丽的人工湖,借用汉武帝昆明池的故事,给这个湖起了一个霸气十足的名字——昆明湖。挖掘昆明湖的泥土在北岸上堆起了一座山,名叫万寿山。万寿山上遍植奇花异木,更建有巍峨的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中,如一条玉带似的十七孔桥,东连廓如亭,西连南湖岛。湖边还建有清晏舫、谐趣园、长廊,风景别致,令人陶醉,让人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颐和园,其前身为清漪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新建宫门路,距城区约15千米,是我国现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约302公顷。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颐和园,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水面约占3/4,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园中分布着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近7万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颐和园,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和皇家气派的宫苑建筑的完美结合,在真山、真水中进行景点设计,既突出了皇家的气派,又体现了园林与山、水的和谐统一;既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雕琢巧妙地融于一体。颐和园的园林造景,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的意境,造就出中国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辉煌的色彩及其与山水绿化环境的充分协调关系。颐和园内珍藏的文物有4万多件,品类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国家级文物就有2万多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乾隆皇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的来水,并在西湖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皇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的土方堆筑于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圆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此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颐和园中的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皇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撒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光绪十二年(1886年),奕奏请慈禧“修治清漪园工备操海军”,并提出“创办昆明湖水操学堂”,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清漪园,作消夏游乐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光绪十四年(1888年),取“颐养冲和”之意,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修复工程结束。颐和园建成后,慈禧太后久居于此,处理军国大事,发号施令,颐和园成为了当时的政治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包括圆明园、颐和园在内的“三山五园”再次遭到洗劫,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太后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了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偕宣统皇帝溥仪在乾清宫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后,颐和园也作为逊清皇室的私产,归清室内务府管理。在帝制已被废除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将颐和园对外开放,规定从5月6日开始正式对社会售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十七年(1929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接管颐和园,使其成为了国家公园对外开放;同年8月15日,交北平特别市政府进行管理。民国政府接收颐和园后,曾开展了一些修整与保护工作,但因国家内忧外患的大环境,颐和园衰败的园林景观和维护管理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颐和园首次将排云殿、德辉殿、玉华殿、云锦殿、紫霄殿、芳辉殿六处辟为陈列室;同年7月10日,颐和园陈列馆、图书馆正式售票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7月31日,颐和园因日军入园一度停上开放四月有余。在敌伪政权期间,为粉饰太平,虽整修油饰长廊、益寿堂少数建筑,但对百余处需修的古建筑均未整修。而大事宣传“中日亲善”。接受日本赠送的樱花,将已沉入湖底的日本赠送慈禧太后的永和轮打捞整修,陈列于樱花树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在日本投降前夕,为“大东亚圣战”献铜,将铜亭的铜桌及殿堂前的铜缸、铜香炉等运往天津,供给日军制造军火,所幸铜件尚未出海而日本投降。自敌伪政权末期,货币开始贬值,抗战胜利后,物价飞涨,公园经济入不敷出,公园管理更入困境。以致1948年底,颐和园一片荒芜,古建破旧,文物残损,花木调零。转轮藏、画中游、敷华亭等古建筑因有倒塌危险而禁止游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颐和园管理事务所大力整顿公园北面的景区,修缮了后山破败多时的智慧海和香岩宗印之阁,并对游人免费开放。不久,颐和园管理事务所又将北宫门对面的土山铲平,从圆明园挪来一樽底座,将其增建为一座大影壁。于是,封闭多年的北宫门,在这一年挂上了书法家张伯英题写的匾额“清漪园宫门”,重新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11月底,平津战役打响,傅作义的“华北总部”驻军颐和园,他们利用园内的地形和建筑,挖战壕、架大炮、设军营,准备负隅顽抗。毛泽东专门发来指示:“要留下这一片安全的绿洲”。接到这一命令后,平津前线司令部紧急叫停战斗,转变策略,让部队改攻颐和园西北的红山口,并从西山脚下迂回前进,绕道石景山,迫使颐和园守敌不战自退。由于没有遭遇强攻,颐和园避免了战火的损伤,得以完整保存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1月19日,人民解放军与傅作义的“华北总部”签订《关于北平和平解放问题的决议书》,同月21日,北平军管会正式接管了颐和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颐和园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指示下,得以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颐和园真正收归国有,成为重点管理保护的对象。管理作为公园的首要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同年4月成立了颐和园管理处,由北平市人民政府建设局领导。同时,颐和园恢复对外开放。同年5月,颐和园管理处又改归市政府直接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国后,颐和园的修复工作不间断地进行,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多次拨款组织重修,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初期,颐和园遭到破坏,还被改名为“人民公园”。1971年5月17日,颐和园恢复原名。每年的“五一”“十一”举办游园会,颐和园开始恢复对古建筑的整修油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以后的期间,对颐和园的修缮在不断的进行中。颐和园是北京园林系统和国保单位中编制规划较早的公园,最早于1989年就编制了第一部《颐和园总体保护规划》并按照国家五年计划的要求,在遵循总体规划原则的基础上,每隔5年及时细化并完善规划项目,逐渐恢复原有的建筑和建设现代化的建筑,使颐和园逐渐完善、建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颐和园的总体布局按照使用性质分成宫廷区和风景区两大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宫廷区,主要分布在万寿山东南麓一带,按照宫殿建筑的形制,分为前朝和后寝两个部分。前朝部分以仁寿殿为中心,后寝部分则以乐寿堂为中心,次要建筑对称分布在中心建筑的两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风景区,按山水地貌的结构,大致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前山区、昆明湖区和后山后湖区。前山区是颐和园建筑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这里有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佛香阁,以它为轴线,东西两旁分布着一座座庭院和殿堂;昆明湖区有十七孔桥和西堤,是展现江南风情的最佳之处;后山后湖区的建筑也极具特色,后山中部矗立着汉藏混合式宗教建筑群——须弥灵境,其东西两侧绵延起伏的山坡间散落着各色小园和点景建筑,而后溪河两岸的买卖街巷却将民间集市的情景移植到了皇家园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主要景点简介——苏州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苏州街,原称万寿买卖街,是乾隆皇帝命人仿江南水乡而建的,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行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列强焚毁,于1990年在遗址上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苏州街位于苏州河中段,街全长300余米,一水两街,沿岸作市,共设各式铺面64座,牌楼14座,小桥八座。两边有茶馆、酒楼、钱庄、药店、当铺、绸布店、印书局等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万寿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万寿山,属于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钱。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的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四大部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四大部洲,在万寿山后山的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智慧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粱佛殿,由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是精美的黄、绿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粱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佛香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宝云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宝云阁(铜亭),是中国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的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接照木构架结构而做的。东、南、西三而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排云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其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的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长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并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主要景点简介——昆明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占全园面积的3/4,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形成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湖中三岛上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20世纪90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主要景点简介——画中游</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重要的一组点景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为“爱山”和“借秋”。中为八角两层楼阁,东西配置两亭两楼,后有白石碑坊和一座三间小殿,各由爬山廊沟通。由于建筑倚山而筑,视野开阔,循廊观景,仿佛置身画中,故名“画中游”。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山水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听鹂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听鹂馆,是园内十三处主要建筑之一。前隔长廊,面临昆明湖,背靠万寿山上的“画中游”。因凭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戏曲音乐的优美动听而得名。占地5000多平方米,共有寿膳厅、福寿厅、药膳厅等6个餐厅和古建戏台,可同时容纳400人用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谐趣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的。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亁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乐寿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宜芸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宜芸”寓藏书之意。清漪园时为乾隆帝的书库,陈设精雅,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大戏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是为慈禧太后60岁生日修建的,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共有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主要景点简介——玉澜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配殿可到仁寿殿,西配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帝囚禁于此,是光绪帝的寝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仁寿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仁寿殿,在清漪园时名为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后改名为仁寿殿。在乾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时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其陈设主体布局大致相同,均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东宫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东宫门,现为颐和园的正门,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的大门上镶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清晏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的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上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文昌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文昌院,位于颐和园内文昌阁之东,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陈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数以千计的颐和园精品文物,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诸多门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文昌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文昌阁,原本是一座城关,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的最大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文昌阁主阁两层,内供铜铸的文昌帝君和仙童、铜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注:六座城关分别为: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铜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的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而成,称为“金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主要景点简介——十七孔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的石桥。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想当年,年富力强的乾隆皇帝陪伴着60岁的母亲,坐着画船在昆明湖上荡漾,穿过十七孔桥中央最高大的第九孔桥洞,漫步在十七孔桥上欣赏那数百个惟妙惟肖的石狮子,流连在700多米的长廊中,指指点点,说说笑笑,谈论着长廊上那上万幅精美的人物故事;再让老太太坐在轿子上,簇拥着她上到佛香阁,在千手观音塑像前念几声佛经,而后居高临下环视波光粼粼的昆明湖。湖也,岛边,桥也,厅也,船也,树也、山也、殿也,历历在目,尽收眼底:母凭子贵,当日的钮祜禄氏何其喜气洋洋,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钮祜禄氏是一个很有福气的女人,她有乾隆这么个能干的儿子,她自己也高寿,享尽了荣华富贵之后,在84岁高龄的时候寿终正寝。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她一定很多次在颐和园游玩,这是她的生日礼物,这里就是她的家,她的私人花园,她是这里的主人。她没有留下名字,后人给她编造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甄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为一个母亲的生日,人世间有了这么大的一个园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0多年后,另一个女人粉墨登场。1886~1888年,她花费450万两白银重修被英法联军劫掠过的清漪园,并且把它改名为颐和园。1894年,这个女人也为自己庆祝60岁大寿。此时的大清王朝早已是百孔千疮、风雨飘摇了,但是,这个极爱面子的女人在搞排场上绝不愿输于钮祜禄氏,她共花费602万两白银。她就是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那时她的亲儿子同治帝早已去世,她没有别的儿子,只有养子、侄子、外甥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恬,那个著名傀儡皇帝。每年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慈禧太后都住在颐和园。她的住处就在昆明湖北岸望灯杆旁边,当然她随时都带着她的“小李子”——住在附近永寿斋中的李莲英,当然她更不会忘记随时带着她的傀儡皇帝儿子——软禁在颐和园玉澜堂中的光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8年,慈禧太后驾崩,此前不到一天,光绪去世;四年后,大清帝国灭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为又一个女人的生日,颐和园恢复了往日的风采;也因为这个女人的生日,大清王朝被折腾得走向了寿终正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过,大清王朝的故事并没有立马结束。1924年11月,冯玉祥废除了《清室优待协议》;1925年6月,清末的大学者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这该是清王朝最后的挽歌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谢这两个女人,让江山多了一份锦绣和说不完的故事;感谢大清王朝的灭亡,让每一个小小百姓都能挺直腰板在颐和园里指指点点,谈笑风生,赏尽天下风光美景,流连忘返皇家园林建筑古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