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襄阳市区(长途车站设在樊城),立马感受到二汽的气场。这里的公交都是二汽底盘,白色车身与河南公交的绿色车身迥异,车票价格也翻了一番。<br> 因为诸多景点没有开放,加上硬挤出一天时间去荆州,我的襄阳之行缺憾甚多,尤其是南部诸景几乎没去。<br><br>襄樊(包括老河口)地区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进可图西北,退可固东南,有“天下之腰膂、七省通衢”美誉。唐太宗曰“天下之要领,襄阳实握之”。<br>由于是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的交汇处、水陆码头,地理位置决定了襄阳为兵家所必争(和平时期自然也是商业辐辏之所)。两千年来,这里发生大小战事200余起,所谓用兵“萌于春秋、茁于东汉、枝于三国、蔓于东晋六朝,而樛于宋之南渡”,其中三国和南宋时期在襄阳的搏杀最为人熟知。<div><br></div><div>襄阳因地处襄水(如今此水已萎缩为不值一提的小渠)以北而得名,楚国设置北津戍,西汉初期始设襄阳县,开始建城垣。这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西南柳子关、南面凤林关均易守难攻,加上城坚壕深,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br><br>樊城与襄阳隔着汉水相望。史载西周贵族仲山甫被周宣王封于樊,因而得名。已不知是先有樊地还是受封后命名为樊,樊的位置也有争议,一说在河南的阳樊。<br>樊城面对广阔平原,背靠汉水,护城河狭窄且无山可依,可谓难守易攻,与襄阳形成明显对比,故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说法。<br>下图来自网络,我用绿色标出南宋城墙(当时襄阳周九里,樊城周四里半,均有内外城)范围,汉水当时有联接襄樊两城的浮桥;赭色为明清时代的襄阳、樊城城墙。<br></div> 1949年后,二城组建襄樊市。随着经济发展,三面环水的襄阳缺乏空间,北面的樊城反而可以伸开拳脚大展基建。一度雄心勃勃,计划继长春、十堰之后,成为中国第三座汽车城(二汽的柴油卡车基地)。<br><br>1990年,我和同学们去十堰毕业实习,往返均经过襄樊,停车时间较长却是在夜间,我没有出站,在站台买到市区地图。那时的襄阳市下辖五县三市,襄樊城区属襄阳县。市政府设于襄阳城内,县政府设于樊城。<br>2011年襄樊改称襄阳。汉水以北为樊城区,汉水以南为襄城区(似乎容易与河南省襄城混淆),而焚城东边又新设了襄州区(外人看来又容易与襄城区混淆)。<br>目前市区的中心地带还是在樊城。<div><br></div><div>今年我到达时,襄阳市博物馆正处于新旧馆交接过程:旧馆关闭,新馆要等五一八博物馆日开放。<br>樊城的襄州区博物馆设在古迹水星台内(我觉得在这地盘该叫樊城区博物馆),也不开放。<br>这是襄阳古城中心的仿古建筑昭明台,原市博所在地。<br>既然见不到文物展示,只好当地看城,回家翻书。<br></div> 《三国演义》中有32回提到襄阳。<br>董卓为抗衡孙坚,将刘表刘景升以刺史头衔空降荆州。老刘几乎单枪匹马,首先争取到襄阳大族蒯氏、蔡氏的支持,他也因而将荆州治所由汉寿迁入襄阳,以为答谢并求继续获得支持。<br>孙坚跨江攻击刘表,在襄阳南部的岘山(襄阳西南诸山总称)中伏身亡。<br> 张绣一度成为刘表抗衡曹操的坚固防线,但没维持太久。<br>刘备来投靠时,刘表安排其把守荆州的北大门新野,后见刘备积极扩充实力,又调其来樊城,就近监视。<div><br></div><div>“马跃檀溪”、“三顾茅庐”就发生在这一时期。<br>刘表死后,豪族拥立刘琮接任(刘备不敢强行接手,是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一个月后刘琮等投降曹操。刘备措手不及,只得哭祭刘表墓后南逃。</div> 219年五月刘备夺取汉中,七月称汉中王。关羽同期出兵,以三万人马对抗曹军十万,围困曹仁于樊城。八月于禁来救,屯兵在樊城西北“十里山谷”处的罾口川。按《三国演义》说法,关羽笑言“鱼入罾口(方形渔网),岂能久乎?于禁必为我擒。”<br>恰逢大雨,熟悉地形的关羽以水代兵,一举俘虏曹军三万精锐。中原震动,许县以南纷纷响应,心力交瘁的曹操几乎要迁都邺城。 眼看刘备面临大好形势,如坐针毡的孙权不再犹豫,实施“预防性攻击”夺取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并干脆把国都迁到公安坐镇,时间达一年之久。<br><br>关羽军虽败退,襄阳也处于粮草缺乏境地,曹军因而焚城退回南阳,孙权派兵试探性进攻,被击退。此后襄樊仍然是魏、吴拉锯场所。<br>西晋灭吴时,襄阳是贾充设立的总司令部所在地。<br><br>这里的古隆中已成为来访者必到之处,途中可以看到“马跃檀溪遗迹”。毕竟在晋唐时期就已经是文人墨客光顾的知名景点,现为市级保护单位。<br>来到这处遗迹,但见小沟一条,西侧石坡上有两个深坑,其中一个20公分的超大马蹄印非常醒目(附近另有檀溪路,网照显示有马跃雕像)。<br>陈寿《三国志》将“马跃檀溪”作为史实录入,而作注的裴松之认为这是讹传。如果刘表手下真要这么往死坑他,刘备绝不会忍气吞声。<br>至于檀溪,专家认为千年前就干涸了。<br>现在这处口袋公园保存尚好,但刻字据说都是当代所为。<br>即使确有此事,也没人信那马蹄印是真的。<br> 1993年,襄阳城内新华书店附近发现了一座汉末高等级墓葬,被认为是刘表墓。<br>该墓位于地表下方6米处,墓室长20余米,分前中后三室,至少葬入四人。由于刘琮投降与刘表下葬几乎同时,估计草草施工、形制规模有限。<br>据《水经注》记载,刘表墓在城东门外二百步,太康年间被发,刘表夫妇颜色不异,墓中香气远闻三四里中,经月不散。到唐代时,刘表墓已处于襄阳城东门内,康熙年间犹存,雍正二年发大水,将墓园建筑冲毁。<br>由刘表墓地可以推定,襄阳城池在2000年多历史中逐步向东迁移了一公里左右。<br>襄阳与三国有关名胜还有以将领命名的羊祜山、羊祜堕泪碑以及已经消失的杜预祠堂。而真正有关且保留至今的遗迹就是刘表墓吧。这是真正的“襄阳根基”,我没有找到照片,希望能得到修复展示。<br><br>三国之后,襄阳在历次南北战争时期继续“坐断西南战未休”。<br>东晋南朝时在襄阳侨置雍州,后来肖衍任雍州刺史,以此发迹。<br>378年,作为淝水之战的前哨战斗,前秦17万大军围攻襄阳,东晋桓冲率7万士卒而不敢支援,襄阳坚持了一年,终于城破。守将朱序被俘,他后来在淝水之战时又发挥了重要作用。<br>现在襄阳的“韩夫人城”即为纪念此役而设,当然这城墙不是原来的位置,我判断原址当在铁佛寺西侧。<br> 北魏孝文帝在位最后两年发兵20万南侵,夺取雍州(襄阳),肖衍一败再败,谁都想不到的是,魏孝文帝不久病亡,又过了几年肖衍却成了南梁开国皇帝。<br>此后东、西魏争夺,更是把襄阳一带弄得昏天黑地。<br><br>南北朝末期,南军逐渐文弱。“荆州本畏襄阳”,但到后来,襄阳守军已经畏北人如虎。<br><br>靖康之乱时李刚提出建议,选择行在以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健康为下。<br>但赵构根本不想冒险,襄阳确实也不适合作为都城。<br>岳飞称襄阳是恢复中原的根本。他曾在城外与李成交手,击破伪齐军十万,收复襄阳。<br> 1206年,金军号称20万攻襄阳,守将赵淳不足万人守城,被围困90余天。赵淳动员城内的茶商卫队组成“敢勇军”投入守卫,双方均大量使用抛石机(守方数量为114台),并“授意用泥弹,使对方无法重复利用”。此役之后,周边山上林木伐尽。<br>1217年四月金兵再攻,结果仍然是“铁打的襄阳”。<br><br>襄阳在宋蒙交战时,迎来了自己的高光和涅槃。我首先通过元史连环画(让大家见笑)了解到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br><br>宋蒙灭金后,南宋“端平入洛”的轻率之举刺激了蒙古,并予其入侵口实。1235年,皇子阔出率军南下襄阳,周边焚掠一空。次年宋军发动叛乱,襄阳主将赵范狼狈逃走,人员财物尽掳北去,岳飞收复以来130年的积蓄“一旦灰烬”。<br>但蒙古没有设驻军守卫,此时他们的思维还只是毁灭后放弃。如果在此驻兵屯田、兴建水师,很可能提前灭宋。<br>1239年孟拱收复已经残破不堪的襄阳,上书“襄樊为朝廷根本,百战而得,当加经理”,但无人理会,终又废弃。<br>1250年,闻蒙古军将出动5000人守襄阳,京(荆)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先发制人,1251年收复襄阳樊城,请免三年赋税。<br>在李曾伯大力经营下,襄樊兵精粮足,“士百其勇,将一乃心”。1253到1258年,襄阳守军多次遭受蒙古军进攻,从未失守。忽必烈南下时,只好从信阳攻鄂州,避开这个头疼的据点。<br>1254年,李曾伯勒石记功,这是宋蒙襄阳激战原址保留的唯一证物,保存完好得令人惊喜(风雨亭是近年所加),虽然名列国七不算靠前,对我则有极大吸引力。<br>“李曾伯纪功铭”又称“襄樊铭”,与“马跃檀溪处”相邻。铭文赞美了岘山的雄伟,称襄阳城高池深,在皇上正确领导下收复此地,将千秋万代屏护大宋。<br>我见到的刻字没有填色,而网络上有填色图片,不知颜色何时去除?<br> 官员多指责李曾伯收复之举,认为不如全力守护江陵。特别是李曾伯力主守淮,与其前任贾似道守江的主张相抵,自然遭致贾似道的嫉恨。<br>可知勒石之际,李曾伯并非意气飞扬。<br>正月刻铭,闰六月李曾伯多次请辞后,被调往重庆,襄阳由贾似道心腹吕文德控制,开始在边界开放李曾伯坚决制止的榷场,并打压其旧部。<br>1261年,李曾伯爱将、恐惧性命之虞的刘整被迫降蒙古军,提出灭宋的突破口不在四川,而是在襄阳。<br>此前蒙古军都是先攻四川,认为襄樊难以攻击,且周边不利骑兵作战。刘整熟悉当地情况,详加分析,提出“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可唾手下也”,说服了忽必烈。<br><br>鉴于襄阳城坚固,忽必烈要求围困迫降。<br>蒙古军通过设立榷场麻痹宋军,1267年又以保护贸易为名在襄阳东南的鹿门山修土墙(这被视为六年攻防战的开始),吕文德之弟吕文焕看出端倪建议防范,却被兄长呵斥。<br>1268年蒙古军建成鹿门堡,开始正式围城,并在制高点万山建立水陆基地,吕文焕以2万人出击,大败而回。他向兄长告急,吕文德骂其“谎报”。<br>1269年,吕文德临终时才明白上了蒙古军的当,悔恨感叹“我误国家”。<br>1270年,蒙古军对襄阳的战略包围完成。<br>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大元,次年春开始持续攻击襄樊。<br> 长期围困襄樊消耗巨大,加之西北局势不稳,忽必烈也承受巨大压力。<br>1272年腊月末,元军投入了威力惊人的巨型抛石机——回回炮(马可波罗吹牛说是他带来的),并在其掩护下破坏浮桥,切断了襄樊之间的联系。<br>1273年元月,回回炮的轰击导致樊城于十四天内陷落,惨遭屠城。<br>元军又将回回炮架设在襄阳东南,把襄阳砸个稀巴烂。吕文焕内外交困,被迫于二月廿四日投降,延续38年(最后决战1623天,真正激战近两年)的襄樊争夺战结束。<br>这六年中,贾似道几次救援失败后,断定襄樊遥远,救援反而会导致东部防线减弱,遂不加理睬。<br>顾祖禹认为“宋之亡,盖自襄阳始矣”。元军虽然打开了南下大门,但自己也精疲力竭,“以国家每岁经费计之,襄樊殆居其半”,一年没有动兵,此后开始对南宋采用攻击加诱降模式。<br>三年后,临安投降。<br><br>其实我知道襄阳之战是在学龄前,全赐这本上海人民出版社73年发行的小册子所教。里面的内容当时不能全懂,感兴趣的是一个个战例,而襄阳在里面多次提到。<br>书中的回回炮图样。按其说法,1273年宋军加以仿制,搞出了性能更加优良的加强版。<br>可这庞然大物不攻城有什么用?难道拿来轰击疾如闪电的蒙古骑兵?<br> 2024年是金庸诞辰百年。虽然他并未来过襄阳,笔下的攻守大战依然深入人心。众位豪杰护城是金庸作品中最为宏大的画面,读来荡气回肠。<br>我替他算算,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郭靖大约十五、六岁,七十年后襄阳城破,牺牲时他应该八十多岁,黄蓉大概也过八十了。<br>2018年10月30日金庸去世,襄阳城上夜间为其点燃蜡烛。<div><br>襄阳一度准备设立郭靖黄蓉像(认为他们的原型是张顺、张贵兄弟),引发争议又被搁置。我的看法,确实可以为张氏兄弟立铜像,也不妨在襄阳设立金庸作品馆。<br>香港画家姜云行为金庸的神雕侠侣配图,有一个大BUG——杨过被砍断的是右手,但临近全书结束时,他和黄药师跃下高杆,却画成左臂缺失。<br>刘德华版电视剧可能左手不便表演,则改成右臂完好。</div><div><br>我从书刊上见过去年“周伯通”在襄阳街头与游人合影的照片,这次在城内看到了郭靖黄蓉的冰箱贴,但未购买。</div><div><br>襄阳,也算跟着名著去旅行。<br></div> 同时要说明,樊城虽然不似襄阳城高池深,也非一击即溃。曹仁就率领数千将士,硬是把扫荡了三万精锐的关羽挡在门外。北魏孝文帝在497、498年两次挥师进攻,都被樊城守将曹虎所阻,只好望汉水收兵。<br>巧不巧,是不是姓曹的就能守住樊城?<div><br>元攻襄樊,如果不是击毁浮桥,断绝两城联系,樊城守将牛富必然能坚守更长时间。史载,他比吕文焕斗志更盛。<br><br>明末的1636年、1640年,张献忠两度攻占襄阳。1642年十二月,李自成破襄阳,次年改称襄京,自称新顺王、奉天倡义大元帅。<br>1645年李自成自西安败退至此,本来襄阳具备根据地的大部分条件,足以迎战清军,但李只想夺取南京,竟然放弃,彻底退回流寇状态,由于后勤尽失,军心大乱,大顺军再无立足之地。<br></div> 南宋襄阳之战,城垣损毁严重,明初大举复建,形成今日规模。现存7.3公里,高近9米,护城河宽百米至二百五十米,设有水闸调节,“华夏第一城池”雄风依存。<br>城墙名列国五,号称国内八大最完整古城墙之一,明代曾设六门,均有瓮城。现在东、西两面开墙无城门,南门一带未见城墙,北墙修缮后最为完整,有唯一的复建城楼。<div><br>下午登城(免费),薄雾冥冥。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箫鼓斜阳,沙场晚风,隐闻兵戈相格之音。<br></div> 卫星图上黄线是我在城墙顶上的行进路线,红线是沿城墙和旧城商业街的步行路线。<br> 樊城在唐代遭水淹,宋代再筑,中心位于朝阳路和解放路交叉口,元代毁城。<br>明清时期的樊城东西约5.5公里,形状似弓,设9门,除城门部分外大部为土墙,护城河窄得可以跨越。<br>因南墙屡次被汉江冲毁,明代后期索性不再修。<br>上世纪七十年代将墙、壕平掉,现仍存2城门和一段城墙。<br>鹿角门上有跨鹤楼,传可与黄鹤楼媲美,1935年汉江发大水冲毁,目前是樊城唯一复建的城楼。 城西端的米芾祠紧邻柜子城,可以看到樊城的残墙。传该城是伍子胥屯兵的夹墙,实为宋代建的子城。<br> 水星台也位于城基上,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消防建筑。<br> 我几次跨越汉江,能感受到河水沉默中蕴藏的巨大威力。从汉至清,汉江大水患发生60余次,几度毁灭樊城,数次冲击襄阳城。水患也促使当地逐步修起连绵大堤,尤其以襄阳城外的老龙堤为代表作。<br><br>江陵先于襄阳入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后者起了激励作用,经过努力争取,列入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并开始改进古城面貌,疏浚护城河。九十年代更是进行大规模城建,复建小北门城楼、韩夫人纪念亭、仲宣楼、昭明台、明王府的宫门和大殿,对马跃檀溪景点、纪功铭采取抢修措施。我所目睹的,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br><br>韩国也有襄阳、汉江、江陵,他们趁早都改名吧。 时下襄阳以五大文化即荆楚文化、三国文化、诗赋文化、书画文化、古城文化,作为旅游宣传的主打名片。<br>我看还应该有牛肉面文化。满街的襄阳牛肉面馆,这一天得吃掉多少头牛。。。。。。边吃边想,边想边吃,每天一顿,回家后继续想。<br><br>襄阳还去了广德寺(国三,襄阳首个国保)、米公祠(国六)。<br>这是张贴在饭馆的最新地图。城南的绿影壁、谯楼、仲宣楼;汉水之北的邓城遗址、诸葛亮广场、水淹七军公园都没有去,准备下次和襄阳博物馆同行。<br><br>“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br>襄阳,须再顾。<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