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读台海出版社出发行的传记文学书系《十四年:从1931到1945》,其中张柏亭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回忆》关于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一段回忆让人牵肠挂肚。</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激发中华民族保家卫国情怀,揭开全面抗战的序幕。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即是日寇战领重镇、威胁首都南京的首要目标,国民政府从战略上考虑,利用上海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借以表达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并延缓战争步伐、抓紧后方布暑,争取世界反战力量的支持,因而集中国内精锐军队进军上海,8月13日“淞沪战役”在八字桥开战,战场不断扩大,双方投入的部队不断增加,时间持续到十月下旬,由于中日两国实力的巨大悬殊,战争的进展由中方主动、转为相持到日方主动,鉴于战役预期的目的已经达到,中方参战部队也认为只须用少量的部队继续抵抗以延续影响作用,最后确定以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p><p class="ql-block"> 八百壮士隶属民国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所辖第五二四团第一营以及必要的特种部队,带队长官中校团副谢晋元、少校团副上官志标、少校营长杨瑞符等,全体官兵临危受命,誓言流尽最后一滴血、射完最后一粒子弹,与四行仓库共存亡,十月二十六日午夜完成掩护大部队撤离后进入四行仓库,奋守四天四夜,英勇抗敌,寸步不让,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杀死二百余人,牺牲四人。八百壮士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事迹,不但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决心,也引起了全世界友好人士的崇敬与同情,各国使节团通过处交途径,要求中国政府基于人道立场,下命孤军撤离。</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高统帅部接纳友邦人士善意,下令撤退,通过外交途径制定了撤离路线,即越过苏州河径由租界转到沪西。撤离命令下达时,留守官兵十分震惊,声言:“全体壮士早已立下遣嘱,相誓与四行最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其所!”后因上级开导方顾全大局,接受命令。撤离午夜,日军探照灯照耀如同白昼,英军使用小钢炮击毁探照灯,但日军机关枪仍打伤许多官兵。八百壮士进入租界后还遇到当局收缴武器、全体羁留的处理,原因是日军威胁要开进租界、追击孤军,对此,中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无奈租界当局苟且应付,即不释放官兵归队,亦不向日方引渡孤军,滞留长达四年之久。在此期间,被困官兵虽然解除了武装,但却加强了精神武装,他们自强不息,与各种投降卖国行径展开坚决斗争,使孤军营成了上海孤岛上的孤岛,成了论陷区同胞心中希望的灯塔。“八百壮士”中湖北人约占百分之八十,通城人最多,共一百余人,《湖北方志通讯》1982年8、9两期首先披露这一史实。让人伤感的是,谢晋元团长于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不幸遇害,一代英豪,虽未伤于鏖战明枪,但却死于劫后暗箭,甚是遣憾。</p><p class="ql-block"> 时逢“八一三淞沪战役”八十七周年,谨以纪念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日</p> <p class="ql-block">八百壮士塑像</p> <p class="ql-block">四行仓库遗照</p> <p class="ql-block">杨惠敏著《八百壮士》</p> <p class="ql-block">孙元良回忆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