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学研究是教学管理者的本分,管理教学 ,就要懂教学,所以教育工作管理者必须深入到课改的第一线,掌握实际情况,了解真实问题,才能正确评价,才能高效指挥。管理方法正确,老师、学生心情舒畅,老师的工作积极性高,学生的学习劲头大,学校的业绩就容易提高。</p><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份,我和老师们去第二实验小学听课学习,在六年的教室门上看到贴着数学考试成绩表,四个班,各班的平均成绩都在95分以上,每个班都是100多个学生。凭借我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此有点质疑,班容量这么大,100分制的数学试卷,学生的平均成绩能这么高吗?</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正好听这个年级的数学课,看他们是怎么教的吧。老师走进教室,先组织教学,引导学习新知识点、学习例题,用了不到10分钟。第二步就是巩固练习,老师让学生自己阅读练习题,独立思考解题方法,然后把解题方法讲给同桌听,同桌两人必须都说一遍自己的解题方法,想法相同也要说一遍,也就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说”,(这时老师观察全班同学的表现),讨论4分钟左右,老师再让学生站起来面对全班学生“说”,第一个学生没有答好(老师可能是磨练学生的心理忍受力——让学生失望一次,也可能是组织教学的举措。),第二个学生回答的很完整,第三个学生的回答自然很好,又让第一个简述有问题的学生再回答。这样重重复复,一百多个学生的解题思路就都正确了,学生再根据解题思路,写出完整的运算过程并计算出结果,两个学生到前面把解题过程写到黑板上,比对结果。最后作业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一切当堂完成,学生没有课外负担。“同桌两个同学互相探讨”活而不乱,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能得到了锻炼,都能得到了认可,都能得到了心理满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活动遵循了心理规律和认识规律。他们的数学成绩高,不是假的,是用这么简单的“同桌讨论,重复巩固、弥补方法"让学生学来的。 </p><p class="ql-block"> 听完课后,到了校长室,我和该校的张校长探讨教学管理。首先简单介绍了我们学校的基本情况:我们学校刚刚起步,第一年办学,教师队伍非常年轻,没有经验,多数没有上过课,请张校长给予指导。张校长说:“小学教育非常容易,简单的说六个字:三分教七分管。”六个字的道理确实很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张校长说的六个字中的“管”字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二是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第二实验小学的教师基础参差不齐,多数是初中毕业,接班的教师,他们只经过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就上岗的,正式大学生很少,教师队伍且严重老龄化,但这个学校的成绩多年位于全市第一。</p><p class="ql-block"> 为了研究“管”的方法,半年时间我去过两处国办市直小学和三处私立学校,学习、听课、参观,请他们的校长给我介绍管理经验,通过努力,我们学校的年轻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很快,一年就“成熟”了,他们的成绩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我们学校第一年教学成绩就荣获全市第三,九个年轻教师,六个考入国办学校。</p><p class="ql-block"> 总结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学习的过程,从认识规律的角度可分七个环节,这七个环节归纳为七个字:听、说、读、记、看、写、做。</p><p class="ql-block">1)、听:听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了解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习惯。小学教学过程中“听”非常重要,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受干扰,小学生的语言与事物对应不准确,老师和学生的语言有很多不同,老师所讲的,学生不一定能听懂,也就是说老师和学生之间有很大的代沟。在“听”这个教学环节中,(一)、要合理组织教学。(二)、老师在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反应,及时调整语言的速度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注意听、听的懂。(三)、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会听的能力,培养学生乐听的习惯,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2)、看:“看”指学生看物、看书和看图。“看”是认知和研究的起点。低年级学生“看”不全面,受事物的局部或环境影响大,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看”,也就是学生能够在“听”的基础上“看”。看的过程需要眼到、心到、手到,从“看”中发现问题、找到规律------也就是读。老师也要注意孩子们“看”的优点,赞赏孩子们的优点,学习孩子的优点,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就能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3)、读:读物从形象到抽象,读书从抽象到形象。读的过程需要眼、口、心三者和一,这里的读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与读出声音的“读”意义不完全相同。</p><p class="ql-block">4)、记:把通过听、看获得的信息,通过“读”、思考、筛选、储存在自己的大脑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合理利用有意识记忆,掌握记忆的技巧。</p><p class="ql-block">5)、说:指学生把听到的、看到的、读过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要注意学生的年龄阶段,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不同,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描述事物,需要老师一句一句教,学生模仿。学生语言积累多了,才能独立分析问题、描述问题。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分析问题、描述问题的能力就较强了,可以让学生自己练习表述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p><p class="ql-block">6)、写:这里的“写”主要是指低年级的学生能把自己会说的写下来、会写作业、会解题、会写答案。</p><p class="ql-block">7)、做: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模仿做,创造性做。创造性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创造性做是知识积累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听、看、读、说、写五个环节,而记、做主要体现在自习课和课外活动,但课堂教学中也要把这两个环节安排恰当,给与学生记忆、做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效果才能更好。低年级的学生首先是会听。听明白了,“看”才有方向和目的,才利于“读”。会“读”:会理解、会发现新的问题、会整理。整理后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说”,会说后“写”就容易多了,所以小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几个环节的顺序一般是:听、看、读、说、写。高年级这几个环节所用的时间比例与低年级有所不同,有的环节可能隐含起来不明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基础,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变换教学措施,调整时间分配。</p><p class="ql-block"> 老师从备课到讲课的过程分五个环节。五个字:听、看、读、写、说。老师要听孩子怎么说、说什么,了解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心里变化和意识变化,也要了解社会的变化和需要;熟练掌握教材知识;“读”是指读懂学生、读透教材;“写”是指老师根据“听”“看”“读”获得的信息写出高质量的教案,“说”是老师的上课过程。</p><p class="ql-block">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五个基本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新授(新知识)、小结、巩固新知识(作业)。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操作过程。组织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课堂纪律的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体现了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巩固检查性复习,为讲新课铺垫引导性复习,复习的目的要明确。每个环节的目的老师要清楚,每个环节怎样做,老师要准备好。当然教师在课堂上的操作过程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无论怎样做,目的要清晰,准备要充分,效果才明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很重要,老师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和习惯,老师才能不断自我提升。</p><p class="ql-block"> 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基础、教材特点,利用人的心理、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展现,展现的手法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什么教学方法,适合学生,利于学生发展的才是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