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判舞

影像垛田吴萍

<p class="ql-block">流传于兴化县的《判舞》,为当地乡民根据民间关于钟馗的神话传说所编创。据兴化县昭阳镇老艺人石桂山(生于1926年)介绍:明末清初,兴化县扛草、挑箩苦工和窑工(烧制砖瓦的工人),为反抗压迫,学习戏曲中花脸表演的特点,装扮成面貌丑陋,然而主持正义的判官,手执“善恶分明”簿,表演时展现“善恶分明”“天理良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字样,名曰告诫世人,实则责斥贪官污吏,因而深得人心。</p><p class="ql-block">《判舞》一般是由一人表演,有时也有几个配角,扮演判官前后的开道小鬼,用以烘托判官的威严,增加《判舞》的热闹气氛。</p><p class="ql-block">清朝中期,《判舞》在兴化城最盛时达九十队之多。艺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筹集资金,购置服装、道具,每逢五月城隍会、龙王会,便扮演起红脸、白脸,粉红、青脸等各种类型的判官,有表现丑恶的,有表现和善的,有表演劝世骂世的等等。届时群英争雄、各显其能。</p><p class="ql-block">《判舞》之所以深受欢迎,除娱乐性外,还有使坏人畏惧、好人欢喜的特点。据当地老人们介绍,过去《判舞》表演时,整个五月里很少发生犯法事情。据石桂山回忆,过去兴化八字桥附近有一位布店老板,平时行为不善,奸诈欺民,有一年五月,《判舞》舞至布店店堂,老板见判官怒目圆睁,好象是为拿他而来,当场就吓得昏死过去。消息传开,百姓更加喜爱《判舞》。</p><p class="ql-block">《判舞》有文、武之别。文判表演近似戏曲中的身段表演,动作优美,惹人喜爱。武判以毯子功为主,表演者在四人肩抬的高椅上,左右仰卧、翻扑倒立,有很高的技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