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智慧宫(英文:House of Wisdom,阿拉伯语:بيت الحكمة; Baytal- Hikmah)是中世纪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建立的全国性的综合学术机构,亦称益智宫、哲理大学。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等机构组成。</p> <p class="ql-block">智慧宫的设立者是哈里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智慧宫(House of Wisdom),是中世纪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建立的全国性综合学术机构,大约创建于830年。这个机构集科学院、图书馆和翻译局于一体,旨在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里发在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非常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因此设立了智慧宫来延揽翻译人才,并采用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以吸引和激励学者进行翻译工作。智慧宫的设立不仅体现了哈里发对知识的重视,也促进了阿拉伯帝国在科学、文化和翻译事业上的繁荣。此外,智慧宫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将中国的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使阿拉伯人被称为东西方交流的使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华夏文明传播到野蛮欧洲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阿拔斯王朝(العبّاسيّون,Abbasid Dynasty)为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古代中国史籍中称之为黑衣大食。于750年取代倭马亚王朝,定都巴格达,后于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西征所灭。阿拔斯王室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在该王朝统治时期,中世纪的伊斯兰教世界达到了极盛,在哈伦·拉希德和马蒙统治时期更达到了顶峰。</p> <p class="ql-block">在麦蒙(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发(813~833),哈里发哈伦·拉西德之子 )的倡导和支持下,阿拉伯世界的学者们争相远赴欧洲、印度等地搜求古籍。他们将大批珍本运往巴格达,以“智慧宫”为核心机构,开启了享誉世界的“百年翻译运动”,不仅大幅推动了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发展,而且有力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学的哈里发在伊斯兰世界的史学家笔下,阿拔斯王朝第七代哈里发麦蒙往往被描述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酷爱阅读,喜好天文学和数学,尤其爱好古希腊哲学,据记载,麦蒙曾在一段时期非常沉迷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一天晚上,哈里发梦见一个容貌伟岸,神情庄重的学者走到床沿坐下。麦蒙质问他:“你是谁?”来人回答说:“我是亚里士多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麦蒙听到后非常高兴,立刻向他请教起来:“睿智的哲学家啊,究竟什么是美呢?”梦中的亚里士多德回答说:“理智所赞许的就是美。”哈里发问:“还有吗?”“法律所赞誉的也是美。”麦蒙追问:“还有其他的美吗?”来人继续回答:“还有公众所赞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酷爱学术的麦蒙成为一国之君后,立刻开始大力扶持和发展文化事业。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创立了伊斯兰世界第一所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智慧宫,这是他最受世人称道的文化盛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拉伯人的翻译事业始于倭马亚王朝时期,不过在当时,这往往只是一些学者的个人行为。进入阿拔斯王朝,特别是到了麦蒙执政的时期,翻译学术著作被列为伊斯兰国家的重要文化事业。哈里发投入巨资,建立机构,组织人员翻译东西方的知名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早在智慧宫主持翻译事业的侯奈因·本·易司哈格(809—877年),这位基督徒是阿拉伯文化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他精通希腊、波斯、叙利亚等地的多种语言文字,并擅长阿拉伯语创作。侯奈因亲自重译了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翻译了毕达哥拉斯的《金色格言》和希波克拉第、格林的全部著作,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他的译文准确、练达,理解深刻,注释祥尽,在医学及哲学术语方面,大大丰富了阿拉伯语的语汇,增强了阿拉伯语的表达能力,提高了阿拉伯语表达的准确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侯奈因的主持下,智慧宫的学者们翻译了大量高质量的典籍,包括希波克里德、欧几里得、托勒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众多作品。为了奖励侯奈因的辛勤工作,哈里发决定给予他丰厚的报酬——按照翻译出来的书稿重量,赠予他同等份量的黄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阿拉伯帝国给予学者们的优越待遇,除了波斯地区,叙利亚、埃及,乃至印度、西班牙的学者云集巴格达。他们在智慧宫自由的探讨学术问题,除了哲学、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学家们还经常聚在一起,争论不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麦蒙本人也经常参加这种学术讨论,他以犀利的发言著称,并且毫不在乎别人对他的反驳。经过哈里发的严格赛选,智慧宫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和供职学者,都是学识渊博、声誉卓著的饱学之士。哲学家肯迪、数学家花拉子密、文学家贾希兹、史地学家麦斯欧德等著名学者,都曾在这里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受智慧宫的影响,后来伊斯兰世界各地,都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机构,如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大学、开罗的爱资哈尔大学等。</p> <p class="ql-block">按照西方历史叙事,黑衣大食建立之后,采取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还建立全国性的综合学术机构——智慧宫,大量翻译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典籍,这就是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当然,尽管唐宋与波斯、阿拉伯商贸往来繁荣,但却一本没有流传到中国。这个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比中东文明悠久,没有比中国更先进的文化传播过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古帝国西征之后,据说烧毁了文明的结晶——智慧宫,巧合的是,其它文献基本毁于一旦,唯独古希腊文献基本保留了下来,包括亚里士多德等著作,后来传到西方,才有辉煌璀璨的古希腊文明被重新发现。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历史的真假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被重新发现的古希腊文明,到底是真是假,近十年来在中国争议很大,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构建的伪史不可信,有人反诘承认古希腊优秀很难吗?对此,阿拉伯的一个反常记录文献的现象,或可揭开所谓古希腊文明的真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论正文之前,先讲一讲《道德经》。如今,我们通常阅读的道德经,其实不完全是老子思想,因为道德经被增删过。以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传世道德经看,老子道德经至少在战国、汉初被增删过,不知道谁增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中国文献看,先秦到汉初时,少数文献被后人不注明的增删内容,总体还是保持原文风貌。汉代之后,变得越来越规范,一般采取注释的方式解释典籍;还有一些论述,引用他人分析时会注明,比如水经注里不少就引用其他文献或他人的,但都有注明出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中国古代文献比较规范,时间、作者、引用了什么等都比较清晰,不会胡乱篡改前人书籍,但阿拉伯文献却并非如此,下以《道里邦国志》为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里邦国志》是9世纪的阿拉伯地理学作品,目前所知最早的阿拉伯地理学著作,该书的宋岘翻译本的前言部分,有北大历史学教授张广达的论述,其中一段指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里邦国志》中译本前言,张广达指出:以《诸国志》《道里邦国志》为著作标题的阿拉伯地理学家往往以修订、增补前辈的同类编纂物作为自己的著作。这一批编纂家递相变前贤的著述为自己的著述,有时连书名也沿用不变。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并不认为是剽窃攘夺。我们必须随时留意,阿拉伯地理文献的许多记载并不一定与作者同时代,我们必须随时随地仔细区分抄袭来的内容的时代和作者自己增补的内容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为糟糕的是,在抄袭时,“他们经常不注意指明不同时期的文献史料的年份,不声明前人记载的年代”,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这么做的后果,至少就会出现两个严重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一是抄来的内容,无论是前贤的,还是其它国家的,都会变成自己的作品,由此就会出现亚里士多德一样的什么都懂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二是作者自己增补的内容,很容易就被混淆为更古老的内容,比如如果唐宋时的中国人、用唐宋时的地理知识篡改汉代《地理志》,还不更改书名,也不注明情况,那么会有什么效果?现代中国人大概会感慨汉代人地理认知非常了不起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道里邦国志》只是其中之一,阿拉伯很多文献都存在这一问题,比如雅古特《地名辞典》比伊本·法德兰晚了三个世纪,但因为文中没有注明时间,且胡乱抄袭,导致后人误以为“哈瓦利吉派”宗教从7世纪一直活跃到13世纪。也就是说,基于文献问题导致的很多历史错误,现在根本就搞不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如此,阿拉伯人会如实客观的翻译古希腊文献,并在随后400余年内,对它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动,然后保持完好、打包送给西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以其习惯而言,一代又一代人会在其基础上不停的增删,最终形成与12世纪认知水平大致相符的文本。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文明非常先进,其中很多可以媲美12世纪左右,原因或许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说的是阿拉伯,其实西方大致也是如此。其他暂且不谈,就说明代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的中文地理书《职方外纪》中:1844年版《职方外纪》有“如德亚:古名拂菻,又名大秦,唐贞观年中曾以经像来宾,有景教流行碑刻可考”这么一句,但明朝版本中却神奇的没有这一句,为何?若是后人添加,理应予以注明,为何不明确注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即便西方历史叙事中“阿拉伯传承了古希腊文献”是真实历史,但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大概率也会在翻译与修订过程中增补很多内容,导致其与原汁原味的古希腊文献大不相同,即存在二次、乃至三次或四次创作的问题。其实,阿拉伯与古希腊社会、语言等不同,因此阿拉伯人翻译的时候,就必然会出现二次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以阿拉伯情况看,即便古希腊文明文献存在,大概率也是不同时代的层累地造,后人在原文上不停的增删,甚至直接编撰书籍,冠以古希腊名人的名头,故而导致古希腊文明存在超出时代水平、违背时代生产力逻辑、且与考古严重不对称等等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不排除古希腊典籍主要是阿拉伯人根据汇总各国知识编辑而成,最终传到欧洲之后,全部被冠以“古希腊”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说”,以此理论质疑中国古史,但以西方历史而言,或许更需要“层累地造说”进行系统质疑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阿拉伯人传承古希腊文献,然后再传到欧洲,这是西方关于古希腊文献流传的主流叙事。但通过上文可知,这种流传下的古希腊文献,已经不可能原汁原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问题是,既然已非原汁原味,那么以此来解释古希腊文明等,显然就存在问题。比如,破译古埃及文与楔形文字时,都是以古希腊文献上的专有名词为突破口,即把希腊古典作家著作中保留的读音分解成字母,再把具体字母与具体的死文字符号对号入座,由此破译这两种死文字。但如何确保古希腊文献中专有名词的读音还是原汁原味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近些年掀起质疑西方历史的风潮,根本上说不是因为民族自豪感或其他什么情绪,而是西方历史本身疑点实在太多,违背常理之处实在太多,这样的历史不引起大家质疑才怪。</p> <p class="ql-block">白衣大食是指倭马亚王朝,绿衣大食是指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是指法蒂玛王朝。这三个王朝之间有千丝万缕的纠葛以及恩怨。黑衣大食与白衣大食王朝素来积怨已深,后在接连不断的战争中,最终将白衣大食灭掉。绿衣大食原本是白衣大食的一部分,由于国内的分裂势力极为猖獗,一部分人携带着部分疆土独立出来,成立了绿衣大食,两者之间也并不和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王朝与中国有很深渊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是黑衣白衣还是绿衣大食,都是与中国为同时代的王朝,并且与中国之间有很深的渊源。作为白衣大食的倭马亚王朝曾经实施过东部扩张计划,并且其扩张计划一直延伸到了中国唐朝附近,一度与唐朝呈现东西对峙的局面。但是倭马亚王朝是不敢贸然对中国唐朝开战的,两国直接交战的记录很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国有过几番明争暗斗,但是并不存在谁将谁彻底覆灭的情况。倭马亚王朝之所以称为白衣大食,是因为其国家文化以白色为尊,全体国民都崇尚白色。并且国家服饰的颜色大多数也都是白色,因此被中国称为白衣大食。其官方名称为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只是中国对这个王朝的称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白衣大食分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倭马亚王朝与法蒂玛王朝之间有很深的恩怨,法蒂玛王朝作为后起之秀与倭马亚王朝在争夺势力范围上产生了矛盾,因此两方势力一直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早期的倭马亚王朝内部分裂问题较轻,因此能够在巩固内政的情况下,统一全国势力,对抗外来侵略。由此白衣大食与黑衣大食之间的战况不分上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倭马亚王朝内部分裂势力猖獗,最大的分裂势力分走了原本王朝相当大一部分的领土,甚至还分走了当时由统治阶级把握的一大部分兵权,这使得倭马亚王朝在之后与法蒂玛王朝的对阵中败下阵来,最终倭马亚王朝灭亡。阿拔斯王朝,也就是绿衣大食,本属于倭马亚王朝的一部分。其趁国外动乱,果断独立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并且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迅速崛起,一度掌握霸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