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胡子冲到历史潮头

空军一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浅谈飞蛾扑火的丁玲人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 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08.01)</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我们在丁玲故居陈列馆举办传记名家《陈廷一传》新书分享会意义非凡。丁玲是我们的老乡,享誉中外的大作家,陈廷一是我们的首长,传记文学之最世界吉利斯记录保持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大家不要忘了,丁玲也是军人,她1936年11月到达延安,毛主席问她想干什么,她说我想当红军。随后毛主席派她奔赴前线,主席还在军用电报中称赞她“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丁玲在军队的最高职位是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所以说,从八一的层面,从军人的层面,我们家乡的退伍军人,用这种方式怀念丁玲别有情意。有关丁玲的学术纪念活动很多,但八一军旗下的怀念活动几乎很少见。</p><p class="ql-block"> 要是追根溯源,丁玲和陈廷一也是老乡。据《蒋氏宗谱》记载,原来西周王朝时,蒋家始祖受封于蒋国(今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 其子孙以国为姓。</p><p class="ql-block"> 说一千道一万,原来丁玲和陈廷一还有我们都是有缘人,我们今天彼此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同乡、同伍、同文。</p> <p class="ql-block">一、我见到的丁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最早知道丁玲的名字还是在知青点,学习《毛泽东选集》时在下面的注释里看到了一行字,“丁玲,湖南临澧县人”。那时的丁玲是被批判对象,只以为家乡出了个大坏人,在外面没人敢把她与临澧并提。1979年夏天,我在装甲兵学院当兵时,有一天去石家庄市一家电影院看电影,影片放映前热场播放《新闻简报》,内容是报道丁玲平反复出。我这时候才知道,原来毛泽东赞美过和推介过的临澧人丁玲居然这么传奇,丁玲终于名正言顺,还她清白。</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见到丁玲,是1982年10月 30日上午,在丁玲与县直机关干部的见面会上。那时,我在新合公社工作,正在县委党校青干班培训,也是一个文学青年。</p><p class="ql-block"> 那几天,临澧人似乎骄傲了许多,小城里的人们不时相互转告。丁玲回到临澧的身份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阔别故乡60年,第一次回临澧。随同的还有她的伴侣陈明,诗人周良沛、作家任光椿等。</p><p class="ql-block"> 上午9点,丁玲在县委书记吴愈俊的陪同下,来到了县委礼堂主席台,在县直机关干部见面会上,她说,“县里的领导跟我讲,让我同县直机关的几十个干部谈一谈。我脑子里想的是四五十个人,大家围坐一起,随便聊聊。现在要我上台了,上台就不好下台。现在回到老家,好像成了讲(蒋)家了。我本来是姓蒋的人,只得就‘讲‘吧”。</p><p class="ql-block"> 她谈她的家族,她走过的道路,谈她与瞿秋白、宋庆龄、毛泽东、鲁迅的交往,谈她坚持真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这时,一些记者用摄像灯围着她拍摄,温度又高光线又强,弄得她几乎睁不开眼睛,她很直率地说:“你们这样照着我,那我就不讲了。"丁玲不拿讲稿,畅谈两三个小时,依然精力充沛,谈吐敏捷,人们听得入神,不时传出笑声和掌声。</p><p class="ql-block"> 丁玲离开临澧前的那天晚上,县里特地从省城调来一部最新电影故事片招待放映。那一场电影票,可能成了临澧县城有史以来最抢手的电影票之一,人们把和丁玲同场观看电影当成一种喜庆和荣耀。当她进场时,全场亮灯,我和上千观众一样,自发起立,向她报以热烈的掌声,丁玲频频挥手致谢。掌声经久不息,饱含着家乡人民对她的敬仰和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某种巧合,那部影片的片名竟是《开枪,为你送行》。丁玲的一生,的确是战斗的一生,她18岁离开故土拥抱时代风云,追寻光明;2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32岁奔赴延安,战斗在救国救民的最前线;就连她最后一次告别故乡,也像去赴硝烟弥漫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  1991年8月,我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文联主席,作为丁玲家乡的代表,我和著名诗人于沙应邀赴北大荒参加了“第五次丁玲学术讨论会”。那时,我才真正了解丁玲,那一段感触至今记忆犹新。进入参观环节,当我走进了北大荒宝泉岭农场丁玲展览室(这里曾经是丁玲劳动改造的农场),丁玲简介是这样写的:’丁玲,北大荒人。’这让我受到了强烈刺激,用现在的话说,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作为丁玲家乡的代表,看到这句话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特别尴尬和羞愧,同时,也觉得有愧于丁玲。人家不但建了展室,还把丁玲当做家乡人。为什么北大荒人把丁玲和他们紧紧连在一起,而她的家乡人却无动于衷?回到房间,我向县里有关领导电话汇报,得到了领导的指示。会议期间,正好丁玲的丈夫陈明先生与我隔壁相住。后来,在涂绍钧老师(临澧人,丁玲研究会的秘书长)的帮助和参与下,我拜见了陈明,向他陈述临澧打算筹建丁玲纪念馆的意图,陈明听后非常高兴,他说:“这个想法很好,一个县能出几个这样的作家?丁玲的有关资料我会尽力提供,就是丁老的骨灰也可以送一部分安放在她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返回临澧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杜敦来安排我以部里的名义,拟写了一份《关于筹建丁玲纪念馆的报告》,分别呈送县委、县政府。报告很快批下来了,但县里不拿一分钱,资金自筹解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喜出望外。从1993年2月开始,由县文联牵头付诸了实质性的筹建工作。自此,我们与陈明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和往来。</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修建,一座两层楼的丁玲纪念馆终于临澧县文联院内竣工(当时的县文联常务副主席于乾浩就是因为修这座房子累死的,那年春节我电话里问他,“于主席,还好吧?”他的回答竟然是有气无力,“我不好的很呢!”不几天就死了)。丁玲纪念馆的院落题名为“早春园”。字是王震将军亲笔题写(为什么是王震题写呢?五十年代王震是国家农垦部部长,号称“农垦将军”,北大荒军是他一手指挥开发,丁玲在北大荒得到了王震的关照)。现在丁玲故居陈列馆外面的丁玲塑像,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张德蒂女士亲自设计制作,经费由县文联和团县委两家联合发出倡议,向社会广筹资金并组织全县青少年捐资。</p> 二、丁玲与临澧<br><br>  丁玲1904年10月12日出生,从她离乡60年后回来,那一口纯粹的临澧普通话,就知道她的根在我们今天坐的这个地方。丁玲外祖父在云南为官,官至太守(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的市长),在常德城那是大户人家。丁玲的父亲体弱多病,自学中医,当过郎中,在日本留学过,也吸过鸦片,32岁便离开了人世。因为家道慢慢中落,讨债的人不断,丁玲母亲也看尽了世态炎凉,变卖家产还债,然后,带着4岁多的丁玲回了常德城内的娘家。丁玲10岁前的生活范围主要往返于临澧、常德城内、长沙(她母亲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求学,带着丁玲和弟弟)、桃源(她母亲在桃源女子小学任教,她也在桃师读过书)。<br>  丁玲回乡时,在一个小范围的讲话谈了她和临澧。她说,我4岁的时候,父亲死了。父亲死了以后呢?家里来了很多人,不是来吊孝的,是来要账的。全是债主,伯伯叔权都是债主。我母亲没有办法,把家当全部卖了。母亲说,“有账的都来吧,我尽量还!我一定还清账了才走!”我母亲把账都还了,走了,走到了离县城不远的地方,还来了两个拦路的人。我母亲这时侯已经成了一个光人了,一顶轿子,带着我和抱着还在吃奶的弟弟,一副担子,一口箱子,一个网篮,一卷铺盖。18岁的那年,我回临澧一次,回来干什么呢?因为我想去上海念书,母亲没有钱,带我回来,找我的伯父要两百吊钱的账。那是父亲死后,我母亲卖房子和卖田的钱,是伯父经手帮我们卖的。卖了以后,伯父扣了两百吊钱,说是这两百吊钱暂时用一用,以后还你,一直就拖到我18岁。(蒋家有祠堂,凡是蒋家的子弟,到省城长沙去念书的,每年可以补助十石谷子。凡是出省的,像我要去上海念书,祠堂可以补我二十石谷子,但是,祠堂不补助女的。那个男尊女卑时代,大家族也这样,好无语。)账呢,没有,两百吊钱就是要不来。我母亲一生气,把借据撕了。从此我们就走了,再也没有回过临澧。 1954年我回湖南一趟,到了常德,到了吉首,但没有到临澧。<br> <p class="ql-block">  丁玲18岁离开临澧之后,一去60年没有回来,直到她去世的前4年,她说“这次我又回到湖南,不到临澧,好似无情。” </p><p class="ql-block"> 其实,丁玲非常想念家乡。1982年回临澧,她要去黑胡子冲看看,因为没有今天的这样的建设,也因为雨天车没法进去,丁玲只好撑着雨伞,站在向阳水库大坝上,良久凝望,用临澧口音深情地说,“黑胡子冲啊,黑胡子冲,60年了,您的女儿回来看您了!”丁母和丈夫感情很好,丈夫死后她改名蒋胜眉(意思是巾帼不让须眉,是个不服输的女性。),一直守寡。 </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丈夫死后那些逼帐的,以及几个亲戚干涉和克扣了她处理的家产。站在蒋家看又可以理解,这么年轻,怕她带走财产,如果改嫁,孩子没有了经济基础。所以,丁母对他们有怨言,受其影响丁玲明显怨恨他们。不过时间冲淡了一切,丁玲后来也是说恨的是那个封建家族,那个社会的人情世故。不是具体哪个人,这也是丁玲的高度和格局。那个没落家族的人情世故,曾经给了她很大的伤害,但故土的养育恩情总是深深的植入血脉里,暮年落叶归根的情绪,还有她一辈子没有改口的临澧腔,召唤她落叶归根,何况家乡人向她张开了热情的双臂。家乡的后人没有怠慢自己的女儿,今天丁玲故居陈列馆的规模就是最好的爱戴。</p>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关于“安福蒋家是得了李自成兵败后所赠藏宝图而暴富”、“安福蒋光业是李自成后裔”、“丁玲曾自称李自成后裔”等有关传说,被网络和某些媒体炒得甚为热闹,大有改写历史之势。丁玲研究会副会长涂绍钧是全国研究丁玲的顶级专家,他说,这些传说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拷问?其实,李自成兵败的1645年距今仅370年,《明史》、《清史稿》、《澧州志》、《安福县志》及《蒋氏宗谱》等对上述相关人物、相关事件均有明确的记载,一查就明。现在很多地方热衷于争这些无厘头的东西,有很大成分是迎合旅游经济。旅游经济带歪旅游文化,一个历史名人往往好多地方争他的生,争他的死,争他的坟。桃花源就有几十个地方争,最典型的是重庆酉阳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传说,蒋家是得了李自成兵的金银财宝而暴富的。丁玲研究会副会长涂绍钧说,这种传说忽视了一个重要史实:安福蒋家并非仅仅显赫于明、清两代。蒋氏家族,历代人才辈出。至八十七世蒋光业支下,一品至七品官110人,光毅支下二至七品官20人,光清支下二至七品官30人;况综观《蒋氏宗谱》,自汉至明,官至宰相、大将、太守、知府者人数众多。苏轼还奉皇帝之命为《蒋氏宗谱》写序,民族英雄文天祥写跋。由此可见,安福蒋家名望显赫,并非一夜暴富。解放初期,蒋家后人向国家上交了一批文物,有人便据此推测,这便是李自成从宫中掳掠的财宝。其实,一个家族拥如此众多的朝廷命官,为后人留下一批宫廷器物,顺理成章。(我记得在县志有这样个记载,说蒋家人多富有,多豪横,那时候兴玩马,谁有马大概相当现在有宝马吧,蒋家出了不少达官贵人,但纨绔子弟肯定也不少。就说有个公子哥儿牵着马在安福街上溜达,众人围观啧啧羡慕,有人说“公子哥儿长得英俊,客气;马儿油毛水光,像绫罗绸缎,乖致。”说得这哥儿心花怒放,于是,他一摆手“兄弟,来来来,这马送给你了!”那人哪敢牵马,“得会当真?”他又说“牵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完,他就扬长而去。)那时候的蒋家在全国各地都有钱庄,号称不走人家的路,不进人家的饭庄,不睡人家旅店,这么豪横的家族,几个宫廷宝贝好像不稀奇。 </p> 丁玲是李自成的后裔吗?明史专家学者给出两方面的证据,第一,根据正史《明史》记载:李自成无后。第二,李自成一共4个老婆,没生一个孩子,有两个老婆还出轨后和别人又生了几个孩子,因此有学者声称:李自成无生育能力。既如此,哪来后。1999年冬,临澧县蒋家后人修谱时在《编后》作了说明,告知后辈,以谱书记载为准,不要在蒋氏繁衍过程中造成错觉,把自己误认为是闯王后裔。<br>  丁玲已经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她的最高荣誉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她在中共党史,革命文学史的功劳簿上都是有功之臣,她和瞿秋白、毛泽东、胡耀邦、胡锦涛等党的总书记交往甚密,实在没有必要与李自成扯上什么关系,也丝毫不能为丁玲增添什么光环。<br>  常德是个出传说的地方,像善卷传说、刘海砍樵传说、宋玉传说、李自成归隐夹山传说(夹山以前是临澧的地盘,后来处理插花地划给了石门。),其实,桃花源也是个传说。好像传说也是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我觉得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要放在实打实上,不要在那些传说上钻牛角尖。像柏枝鳌山出的文化人群体就值得研究,出了未央(《祖国,我回来了!》电影《怒潮》、主题歌《送别》脍炙人口),于沙(《八百里洞庭美如画》)、饮可(“雨天并不是没有太阳,只是在更高的天上。”)、涂绍钧(文史专家,林伯渠、丁玲研究专家)、何崇元(高级记者,人民日报副社长)、包括胡劲战友的父亲李丰茂等名人。像新一辈的作家刘金国、戴志刚、宋庆莲等很值得关注和研究。<br> 三、丁玲精神<br><br><div> 反叛,飞蛾扑火。瞿秋白曾说:“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这句话,既概括了丁玲的过去,也预示了丁玲的一生。<br> 100多年前,黑胡子冲还在刀耕火种,这里离外面的世界千山万水,女人还在裹脚,丁玲却走进了学校,剪掉头发,拒绝了包办婚姻,跑到了长沙、上海、北京寻求人生的道路。在茫茫人海,花花世界,丁玲没有沉沦,她接触到了一些影响中国命运的人物,像陈独秀、李达、瞿秋白、宋庆龄、鲁迅、叶圣陶等等。所以说,她骨子里的反叛血性,飞蛾扑火的毅然决然,改写了她的人生,胆识和倔强是她的过人之处。<br>  从我们今天这里的黑胡子冲到常德城,那该是多远的路程,应该是一程山一程水,需要翻山越岭。要说通车,这里到县城也是近些年的事情。那时候他们去常德都坐轿子,要三天才能到。可以想象封闭的小山村和外面的世界多远隔阻。然而,丁玲在母亲的影响和支持下,敢于离经叛道,从黑胡子冲走到了长沙、上海、北京、最后奔赴延安。从女青年变成了女作家,从文小姐变成了女将军。想想我们18岁出门去当兵,车去车来,吃穿不愁。丁玲一个少女,独自闯荡大上海,求学求生,靠写文章的稿费交房租,换口粮。她不断寻找生存的方向,追求理想,遇到过豺狼、色狼、饿狼,生活中的艰难险阻都要靠自己去应对,去战胜。<br>  父亲早逝,丁玲和母亲就没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庭走向衰败,母亲在蒋家被边缘化,甚至被欺负。她与弟弟随母亲投奔舅舅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丁玲母亲余曼贞并非逆来顺受的性格,31岁的年纪先后在常德女子速成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求学,并与日后成为中共妇女领袖的向警予结为姊妹(丁玲称其为九姨),其一生不屈不挠、自立自强、求知求新的性格,为丁玲提供了最好的教育。“五四”运动爆发后,她和京城、省城里的那些女孩儿一样剪掉了自己的发辫,换成了齐耳短发。舅妈质问她辫子去哪了,斥责她剪了短发。她望着舅妈的三寸金莲反驳道:“既然不可毁伤,为何要裹脚?你那是束缚,我这是解放。”<br></div> 1922年,在母亲支持下,18岁的丁玲退掉与表哥的婚约,并与好友王剑虹相伴前往上海,入读陈独秀、李达等共产党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广泛接触革命思想和活动。在上海,她和桃师的同学闺蜜王剑虹认识了翟秋白,三人时常一同玩耍,谈天说地,直到王剑虹和翟秋白成婚,丁玲才恍然大悟。不过好景不长,很快瞿秋白的肺病传染给了王剑虹,不久王剑虹感染肺结核去世,丁玲再见到闺蜜时只剩下了一抔黄土。更加让丁玲心寒的是,瞿秋白没有参加王剑虹葬礼,而且王尸骨未寒,翟秋白却已经另娶妻子。曾经的海誓山盟也不过如此罢,这让丁玲深刻的认识到女人还是靠自己最为妥当,什么男人都不能全心全意的托付。<br> 1926年,22岁的丁玲创作了以王剑虹为原型的处女作《梦珂》(《梦珂》《苇护》《母亲》里面有很多临澧方言,读来很亲切。)并发表在当时的主要文学阵地之一《小说月报》。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中国文坛的震动。继而,她又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塑造了一个具有反叛精神、提倡个性独立的新女性形象,炸响了“五四运动”后期沉寂的文坛。<br> 在边创作边阅读鲁迅作品的日子里,丁玲结识了志同道合的胡也频,双双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喜结连理。然而,就在他们的新生儿才三个月大时,胡也频连同其他几位左联成员就被国民党逮捕并枪杀,史称“左联五烈士”。<br>  巨大的悲痛驱动着丁玲进一步觉醒和抗争,她在鲁迅等人的支持下,担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1932年3月,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瞿秋白、杨尚昆主持宣誓仪式,丁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r>  丁玲的反叛与她的时代、家族、母亲有关。她渴望求生存,求知识、求平等、求自由,她必须反抗,必须寻找出路。如果没有那个激荡的时代,她就没有舞台;如果没有家道的衰败,她最多就是个大家闺秀;如果没有她母亲、向警予等一批新女性(杨开慧也是丁玲的同学)的影响,她也许没有胆量对那个黑暗的社会说不。<br> 信仰,牢不可破。胡也频牺牲,给了丁玲沉重打击,让她陷入孤苦无依的凄凉绝境,也加速了她思想上对革命的认识和转变。在胡也频去世后,丁玲将孩子送回老家由母亲看护。他不顾好友李达对她“无论如何不能再参加政治活动了;老老实实写点文章”的劝告,向党中央提出去苏区工作的要求。党组织未允许,安排其留在上海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丁玲毅然回到上海主编《北斗》,“把一本杂志变成了一个战场”,还担任了“左联”的党团书记,她要用自己的行动沿着革命这条路走下去,继续丈夫胡也频的未竟事业,完成自己对生命的追逐。<br>  1933年5月14日,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29岁,对于丁玲来说,这次被捕是一段复杂而痛苦的经历,她一口咬定是丈夫冯达出卖了自己。当时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营救会”。三年间,面对威胁、利诱、欺骗,丁玲始终拒绝给敌人做事、写文章和抛头露面。她曾自杀以死抗争,最终还是顽强活了下来。<br>  丁玲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一炮走红文坛。1936年,丁玲已经风靡一时,家喻户晓,张爱玲正在读高中。张爱玲是丁玲的粉丝,还特意写过文章表达崇敬。两“玲”之间有着许多相似:都是出身于富庶人家的娇小姐,都敢于冲破世俗的家庭和爱情,都踩着繁华的上海滩成名,都有着一系列罗曼蒂克却又凄凉的生活史,只是丁玲比张爱玲年长16岁。从张爱玲的创作来看,便能读出颇受丁玲早期作品的影响。如果丁玲沿着早年的创作之路走下去,很可能就是另一个张爱玲,但时代际遇和风云召唤,促成了丁玲人生道路的转变。<br> 1936年9月,在地下党的营救下,丁玲终于逃出南京,果断选择走向延安、走向人民、走向最火热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丁玲是第一个到达延安的文人,(江青1937年秋到延安,1938年与毛泽东结婚。)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血液。在陕北窑洞中,毛泽东、周恩来等给了丁玲最高礼遇的接待。<br>  正是激情燃烧的延安生活,使丁玲开始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于是,她作品的风格也开始向粗犷豪放转变,创作出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应该说,由于种种原因,丁玲并没有写出更伟大的作品,但她敢于走出自我,敢于走向时代,勇于和乐于书写时代大潮。毫无疑问,丁玲代表一个真正文学工作者的根本方向。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最终是人民文学,而不是贵族文学。22岁轰动文坛,27岁丈夫被国民党杀害,28岁加入共产党,29岁被国民党关押,32岁奔赴延安,丁玲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历史的浪潮中,找准方向,选择跟定共产党,树立了牢不可破的信仰。<br> 忠诚,坚贞不渝。丁玲被国民党囚禁了她3年多,软硬兼施也没有变节,尽管文坛宗派分子以此为由,打到、排挤她,但她始终对党忠诚。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把丁玲打入了政治冷宫,从此丁玲遭到20多年的磨难迫害,下放到黑龙江垦区(现今汤原农场、宝泉岭农场)劳动12年,“文革”中又被关进秦城监狱5年。复出后,出访美国,有记者问她,没有有怪罪共产党?她的回答是“党给了我新的生命。”1975年春,丁玲获释后被安排到山西农村,组织上给她补发了1万元,她全部捐给了当地农民。<br> 丁玲的平反也一波三折, 但她坚信党组织。直到1984年彻底平反。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br> 丁玲在党54年,有23年陷入监狱和迫害之中,但她赤胆忠心爱党、相信党,这该有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多么炽热的感情,才能在面对死亡和无休止的迫害时坚强地挺过去。<br>  从24岁时的 “莎菲女士”,到44岁时的“桑干河上”,到晚年创办大型文学期刊《中国》,写下《杜晚香》、《魑魅魍魉》,丁玲80多年的文学和革命生涯,在最广阔、最深刻、最严酷的人生体验中,铸就了传奇人生。<br>  丁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浪尖上,是一朵最美丽的浪花;在中共党史的潮头上,她是早期的女性革命者,也是与早期党的最高领导人相互影响最多的女性,没有之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