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六,从新泽西驱车1.5个小时,来到了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巴克斯县一个叫希尔敦的地方,在微微细雨中,参观了慕名已久的赛珍珠故居、墓园。</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占地67英亩的庄园。它的前身是格林希尔斯农场(也叫绿山农场)。1937年,赛珍珠以约五千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片土地,从此,她人生的后40年就在这里度过。</p> <p class="ql-block">赛珍珠在这里写作,获奖。</p><p class="ql-block">1931年《大地》的问世,立刻成为西方世界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因其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写”,先后获得美国普利策小说奖、豪厄尔斯最佳小说奖和诺贝尔文学奖。</p><p class="ql-block">她的创作脚本是以十九世纪初期的中国农村为题材。正是因为她的独特的经历、身份以及观察事物的视角,第一次把一个真实的中国推上了世界,让西方人快速地认识了一个淳朴、落后、贫穷的中国以及勤劳、善良又多难的中国人民。</p> <p class="ql-block">1892年6月26日,赛珍珠(英文名:Pearls.Buck)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四个月时便随父母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她的童年是在中国度过,接触的第一语言也是中文。赛珍珠先后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曾旅居淮安、镇江、宿州、南京,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有着及其深厚的感情。她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文学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中国题材,她说“我书写中国,唯一的原因就是它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如果我不为中国人说话,我就不忠实于自己” 。</p> <p class="ql-block">赛珍珠不仅以写作为生,而且还是“赛珍珠国际”公司的创始人,致力于全球儿童公益事业。她创建孤儿院“欢迎之家”和“赛珍珠基金会”,帮助收养具有亚洲血统的美国弃儿,特别是残疾儿童。这里曾经是残疾儿童生活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欢迎之家”致力于收养像韩战、越战等战争造成的美国士兵在世界各地遗散的生活困难无力抚养的孩子或者孤儿,很多都是智障孩子,并给这些孩子寻找领养或寄宿家庭。</p><p class="ql-block">庞大的孤儿救济经费,仅靠写作是支持不了的。这路边镶嵌的红砖上,就镌刻着曾经为“赛珍珠基金会”捐款人的姓名,他(她)们的爱心被人们看见、铭记。</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庄园里,最多生活过数千名孤儿。这个铃就是当年为孩子们敲的</p> <p class="ql-block">赛珍珠自己只有一个亲生女儿且严重智障,但她却领养了七个孩子。在她领养的孩子中,下图右一是严重智障;下图左一、左二是混血儿;上图右二是个韩国孤儿(其亲生母亲因贫困绝望而自杀)现在仍健在并生活在附近。</p> <p class="ql-block">防止孩子们磕碰,这个写作用的桌子角都被打磨成圆型。</p> <p class="ql-block">赛珍珠在这里写作、做慈善,度过了她人生的后四十年 ……… 讲解员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她的居室布置,充满了东方情愫。这块纯手工地毯就是从中国海运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1850年的紫檀木桌子,赛珍珠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的著名小说《大地》。这个打字机也是她写作时用的。</p> <p class="ql-block">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p><p class="ql-block">小说出版的20世纪上半叶,作品跨越了东西文化间当时存在的巨大鸿沟,有力地改变了不少西方读者眼中中国那种“历史悠久而又软弱落后的神秘国度”印象,客观地促进了东西文化的沟通。</p><p class="ql-block">正如在1938年12月盛大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瑞典学院主持人所言:“赛珍珠女士,你通过那些具有高超艺术品质的文学著作,使西方世界对于人类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你赋予了我们西方人某种中国精神,使我们认识和感受到那些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情感,而正是这样的思想情感,才把我们大家作为人类在这地球上连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1938年参加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时穿的礼服、鞋子。</p> <p class="ql-block">书房里摆放着国际象棋,赛珍珠要求在这里生活的孩子们都要学习下棋。不知道有多少能做到?这些孩子大多可都是先天残疾啊。</p> <p class="ql-block">上:中国的铜水烟袋</p><p class="ql-block">下左:中国画,娶亲</p><p class="ql-block">下右:三寸金莲鞋、日本木屐、韩国鞋</p> <p class="ql-block">观音雕塑,孔子像</p> <p class="ql-block">赛珍珠不仅是作家,还是雕塑家、钢琴家,这是她亲手做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我的母语是汉语,我的籍贯中国镇江,我爱中国”!并把她的名字:珀尔.巴克改为:赛珍珠。然而,赛珍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沦落为没有归宿、生活在夹缝里的“弃儿”,成为两个世界的“公敌”。</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中美的对立与冷战割断了赛珍珠与新中国的联系。她在美中对立、国共对立夹缝中异常矛盾。但从始至终,她一直未改变她的立场和“天下一家亲”的理想。</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备受争议的赛珍珠在中国受到猛烈抨击,说她丑化了中国人,是“反动文人”,是“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言人”,在那个年代,赛珍珠的作品成了禁书,以至于她的名字也在她热恋的土地上消失。</p> <p class="ql-block">1972年中美破冰,尼克松总统宣布访华,已八十高龄身患疾病的赛珍珠多方联系要求一同前往她心心念念的中国。她辗转通过加拿大使馆与中国联系,最终未获批准,留下了终生遗憾。</p><p class="ql-block">——- 这是往来函件</p> <p class="ql-block">桌上的这五个黑色盒子,是尼克松总统从中国带回来的礼品,并让女儿专程送到赛珍珠住所。这也许是赛珍珠中国情结的最后一次链接。</p> <p class="ql-block">1973年3月6日,赛珍珠与世长辞,终年81岁。</p><p class="ql-block">在山庄的一侧,她的墓园就座落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墓园不大,鲜花环绕、翠竹掩映,颇有东方之意境。</p> <p class="ql-block">墓碑上,是她为自己而作的作品 :赛珍珠。</p><p class="ql-block">干干净净、清清爽爽。</p><p class="ql-block">赛珍珠,人如其名。</p> <p class="ql-block">左侧,亲生女儿就葬在赛珍珠为其栽种的枫树下。她曾以女儿为原型,创作了《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以而改变了美国人对精神疾病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葬着她的养女,也是她亲生女儿的监护人。</p> <p class="ql-block">雕塑。左:母亲与孩子</p><p class="ql-block"> 右:提携</p> <p class="ql-block">如今赛珍珠故居不但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而且还提供婚庆服务。</p><p class="ql-block">一双双、一对对伴侣携手而来,穿越草坪、走廊,感受这位平凡而伟大人物的精神气息……</p> <p class="ql-block">赛珍珠故居,这个值得瞻仰、游览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