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

一棵树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方开燕 贾 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时值初春,万物复苏。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红瓦白墙的小楼鳞次栉比,水泥马路宽阔整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的乡村美景,已成为这座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寻常风景。村口竖着“恩泽原隆、厚德为善”的牌匾,似乎诉说着生活在这片乡村沃土上的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协作帮扶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于是,福建与宁夏结成了“亲家”。“闽宁”——这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的简称组合命名的扶贫移民区,从此开启了两省区携手向贫困发起挑战的艰辛而温暖的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3.闽宁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来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他亲自命名“闽宁村”——闽宁镇的前身,并满怀信心地预言:“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4.岁月流转,初心不改。1997年,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奔赴塞上,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宁调研,对教育扶贫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水平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明确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5.自此,一个现代化生态移民的“样板间”在贺兰山东麓的戈壁荒滩上拔地而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6.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广大农村群众的热切期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7.新形势下,闽宁镇应该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5px;">1.选自2018年4月7日人民网。选入教材时作者同意做了改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抓基础也要重改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昔日“干沙滩”加速蝶变成今日“金沙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8.四年前,万军红还守着自己家里那20多亩旱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听说闽宁两省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在贺兰山东麓有水源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新城”,万军红一家六口人毅然告别“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①,搬迁到闽宁镇移民新村原隆村。在村里的农业产业园学习了近一年菌菇培植技术后,“贫困户”万军红不投一分钱就承包了一个大棚进行菌菇培植,一年种两茬再加上农闲时的零工收入,算下来一年收入五六万元不成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9.从农户到产业工人,再到业主,最终成为创业者,万军红身份的变化诠释了“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0.万军红承包的大棚,就在宁夏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园区创造性地将光伏农业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搭台、农户唱戏”的扶贫模式,以农业设施大棚为依托,目前已形成以花卉、茶叶种植产业为重点,以蚯蚓、蝎子特种养殖为亮点,以食用菌、枸杞、有机蔬菜种植为抓手的产业布局。光伏设施大棚588栋,稳定就业移民群众350多人,其中移民返租倒包大棚200多栋,每栋大棚年收入5万多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1.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2.“我们利用废旧秸秆、果木枝条、葡萄枝条等加工生产各类食用菌菌包,通过农户承包,进行标准化生产。出菇环节结束后,废旧菌棒再进行回田、蚯蚓养殖等生产利用。”宁夏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该园食用菌加工生产线。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产品生产不断“调优”“调绿”,顺应了市场对优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不少农民实现了增产又增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3.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宁镇原隆村考察时指出,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4.“关于农业、农村、农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无日或忘。他带领我们走上了康庄大道,接下来的路我们有信心越走越好!”闽宁镇人大主席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 25, 25);">①[西海固]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代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宁夏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要面子也要里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从“高颜值”到“气质美”的华丽转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5.“现在我们这儿水、电、路和天然气都通,民生服务大厅服务群众,五级网络畅通,教育体系完备。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广场和休闲公园,跟城里一个样儿。”原隆村党支部书记自豪地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6.“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过去旧农村的真实写照。而今日闽宁镇,已难觅旧时容颜。一个以现代特色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等绿色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小镇雏形已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7.“我们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在生态产业园的基础上,形成‘可览、可游、可食、可乐、可居’的生态休闲景观综合体,实现体验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与现代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生态休闲旅游扶贫产业园区。”红树莓生态产业园负责人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8.近年来,原隆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推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农民纯收人不断增加,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原隆村依托红树莓生态产业园等企业优势,打造休闲旅游示范村,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开通一日游旅游线路。不仅如此,原隆村还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制定了原隆村村规民约,家家户户实现家规上墙,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移民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县一级是主战场。“不仅要让乡村有颜值,更要有气质。”作为“施工队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委书记说,“过去,村民文化素质偏低,一些人参与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我们把民风建设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开展一个村训、一个村规民约、一批家规家训、一个红白理事会等建设活动,整治歪风邪气,引导农村自觉抵制陈规陋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此外,永宁县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步伐,按照一镇一特色的思路,力争建成九个集健康医养、运动、食、民俗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支持棚湖湾树莓生态园等三家企业申报国家级旅游景区,倾力打造“塞上江南·和美永宁”旅游品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富口袋也要富脑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由“要我致富”转向“我要致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1.春节刚过,原隆村村民路建花就在棚湖湾旅游园区的生态餐厅里开始忙活了。“这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我们的餐厅生意越来越好了。”路建花笑容满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2.“过去守着家里一亩三分地,辛苦一年又一年,可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连9块钱电费都交不起。”路建花感慨道,“现在回想那时的日子,真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3.2012年,路建花从隆德县凤岭乡大山里搬迁到原隆村。从过去“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土坯房到现在54平方米的砖瓦房,从过去家里只有一台“拍也拍不响”的黑白电视机到现在屋里家电应有尽有,从过去孩子每天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去求学到现在孩子就在村上的学校读书,路建花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4.建在家门口的企业解决了路建花的难题,使她既有了高收入也能照顾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5.振兴乡村,也振奋了人心。路建花满怀希望地憧憬着:“现在一年下来能挣个6万多元,我计划着再多赚点钱添置一辆小轿车,带孩子们出去转转,看一看外面的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6.乡村振兴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人。农业发展有前景,农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干劲更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7.闽宁镇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当初的不到500元,到2017年跃升到1.2万元,人口由当初的8000多人发展到60000多人,镇村面貌焕然一新,镇域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该镇现在形成的“种植、养殖、劳务、光伏、旅游”五大产业创造了闽宁扶贫模式,各项指标稳步提高,目前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8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8.接下来,闽宁镇也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力争到年底,闽宁镇六个村村集体收入超过400万元;将闽宁镇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先行镇、生态文明建设先行镇、全国脱贫攻坚示范镇;争创国家卫生乡镇,力争一年左右使闽宁镇的镇容村貌有明显改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9.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这得益于党和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惠民措施,让农民收入渠道越来越多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30.“我们将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科学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方案,通过改革和创新发展,让农村资源活起来,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让农村环境靓起来,让群众生活美起来,交上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永宁县委书记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31.20多年来,闽宁两省区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守望相助奔小康。“乡村振兴”的号角,在闽宁这座崛起的新城中吹响,美丽画卷正在缓缓铺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提示与练习</span></p><p class="ql-block">1.1996年,福建(闽)与宁夏(宁)建立了对口扶贫协作关系。20多年过去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认真阅读课文,按照文中主要的几个时间节点,概述闽宁镇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2.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阅读课文,从“财富”“幸福”两个层面,说说闽宁镇的哪些变化体现了“劳动最伟大”的内涵。</p><p class="ql-block">3.课文是一篇通讯,注重通过对真实事件和人物的报道再现情景,刻画形象,富有现场感和立体感。从文中找出一例加以说明。</p> <p class="ql-block">关于“提示与练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梳理课文内容,感受通讯真实性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提示]</p><p class="ql-block">解答本题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找出几个主要的时间节点,梳理不同时间段中发生的主要事件,概括闽宁镇发生的变化;其次,整体把握闽宁镇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时期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p><p class="ql-block">[参考答案]</p><p class="ql-block">成果:从1996年到2016年,闽宁镇从一个扶贫移民区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生态移民的“样板间”,一个以现代特色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等绿色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小镇。</p><p class="ql-block">发展历程:①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策,东南沿海发达省市帮扶西部欠发达省区。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的简称组合命名成立的扶贫移民区闽宁村诞生了。②1997年,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建设移民示范区。③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宁夏调研,对教育扶贫作出重要指示。④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提高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水平作出战略部署。⑤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到</p><p class="ql-block">1.2万,人口由当初的8000多人发展到60000多人。⑥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8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带给闽宁镇的巨大变化,体会“劳动最伟大”的内涵。</p><p class="ql-block">[提示]</p><p class="ql-block">解答本题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从“财富”“幸福”两个层面,找出文中反映闽宁镇变化的主要内容;其次,思考变化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劳动最伟大”的角度,理解劳动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参考答案]</p><p class="ql-block">“财富”层面:①职业角色的变化。以万军红为代表的移民,由“贫困户”逐渐成为创业者,他们靠勤劳的双手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不断进行农产品生产“调优”“调绿”,实现增产又增收。②家庭条件的变化。以路建花为代表的劳动者,靠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财富,过上了好日子。③乡镇面貌的变化。原隆村村民们靠着国家的好政策和自身的艰苦奋斗,使原先的贫困镇,变成了样样完备的特色小镇。</p><p class="ql-block">“幸福”层面:①小康生活的持续推进让人民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恩之情。通过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2018年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85%。“国家级特色小镇”的荣誉让村民们充满了自豪感。②人民对未来规划更清晰。以往是在熬日子,现在通过劳动致富,人民开始憧憬买小汽车,产生了“带孩子们出去转转”的想法。③从“高颜值”到“气质美”的转变。劳动使得原隆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推进,现在正逐渐通过教育和文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移民心中,从外到内的华丽转变让每一名移民在这美丽乡村有强烈的归属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通讯富有现场感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提示]</p><p class="ql-block">解答本题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在文中找出富有现场感的相关描写文字,想象当时的场景;其次,分析其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凸显闽宁镇发展变化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参考答案]</p><p class="ql-block">如文中“从过去‘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土坯房……路建花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美”把过去下雨漏水、黑白电视机信号接收不灵、求学读书路途遥远的情景,用形象的“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拍也拍不响”“走几十公里的山路”等描述出来,现场感十足,使人能够想象出当年条件的艰苦,同时和现在的生活条件形成对比,传达出百姓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课文解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span></p><p class="ql-block">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协作帮扶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于是,福建与宁夏结成了“亲家”。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p><p class="ql-block"> 课文叙写了闽宁镇的由来和发展历程,并以闽宁镇的改革蝶变,表现出了闽宁镇人民劳动致富、坚持创业的决心,诠释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赞美了在党的领导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辉煌成果,揭示出了“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永恒真理。</p><p class="ql-block"> 课文由引言和正文组成,正文由三个小标题统领,分为三个部分。</p><p class="ql-block"> 引言总写了宁夏闽宁镇的发展历程,并引出了“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课文开头以全景式的描写展现了闽宁镇原隆村美丽的村貌,然后交代了自1996年福建与宁夏结成“亲家”,创建“闽宁”扶贫移民区,到2016年现代化生态移民“样板间”拔地而起的发展历程,并引用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的预言“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来点题。接着,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提出闽宁镇应该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从而引出正文部分对闽宁镇20年来巨大变化及其原因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抓基础也要重改革,昔日‘干沙滩’加速蝶变成今日‘金沙滩’”):写通过“抓基础”和“重改革”使得昔日“干沙滩”变成今日“金沙滩”的具体做法。</p><p class="ql-block"> 课文首先以移民创业者万军红为代表,叙述了他从农户到创业者的变化,说明劳动人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也诠释了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改变生活的真理。接着,课文以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食用菌加工生产线为例,说明农业现代化的改革举措让农民实现了增产又增收。本部分重在介绍闽宁镇人民物质生活的变化,突出变化的原因在于“政府引导、企业搭台、农户唱戏”的扶贫模式,在于农业现代化改革带来的产业兴旺。</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要面子也要里子,从‘高颜值’到‘气质美’的华丽转变”):介绍了闽宁镇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双丰收,形成了以现代特色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等绿色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小镇。</p><p class="ql-block"> 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原隆村红树莓生态产业园的情况,将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与现代观光农业相结合,形成的特色生态旅游扶贫产业园区,既有高颜值,又有好气质。本部分重在说明闽宁镇不仅面貌焕然一新,“可览、可游、可食、可乐、可居”,而且实现了人民精神生活的提升,其原因在于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于不断加强文化熏陶和民风建设。这些也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由‘要我致富’转向‘我要致富'”):概述了闽宁镇百姓的致富之路和发展前景。</p><p class="ql-block"> 这一部分以原隆村村民路建花为例,对比了她致富前后家庭情况的变化,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说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既“振兴乡村,也振奋了人心”。本部分还用大量的数据对比了闽宁镇20多年来的变化,概括出了“种植、养殖、劳务、光伏、旅游”五大产业创造的闽宁扶贫模式,并展望了闽宁镇的前景。本部分重在介绍闽宁镇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美好追求。闽宁镇由昔日干沙滩变为今日金沙滩的真正原因,在于党和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及闽宁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守望相助奔小康。</p> <p class="ql-block">  课文选材精当,组材合理,对比清晰。选材上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几个村民劳动致富的个例真实生动,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事件,既见事又见人,严肃而不乏生动,真实而又振奋人心,有较强的可读性。组材上既有典型人物的真实事例,又有闽宁镇在党的领导下全体村民劳动致富的叙述,点面结合,说明“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人”。“昔日‘干沙滩’加速蝶变成今日‘金沙滩’”,用“干沙滩”和“金沙滩”进行对比,显示出闽宁镇质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大量引用人物原话,具有现场感和感染力。本文用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对万军红、路建花等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叙写了他们移民、创业、致富的经过;对原隆村的村貌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让人仿佛漫步村中;对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红树莓生态产业园等的介绍普遍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在文段之间还穿插议论语句。同时,课文大量引用了国家领导人、地方干部、产业负责人、基层民众的原话,真实而又有力地展现出上至国家下至百姓,在精准扶贫中各自承担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篇通讯,课文在客观叙述之中融入了作者明确的立场态度。在课文中既能看到冷静客观的情况叙述、数据呈现,也能看到作者对劳动改变生活、劳动创造伟大的赞美,还能看到作者对闽宁镇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的分析。党和政府的政策、闽宁镇人民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造就了闽宁镇现在的面貌。村民们的笑容、干部的采访表态、技术员的自豪等都是作者对劳动精神的讴歌,字里行间都能投射出这是一篇“有态度”的通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