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陈夫子——读超吉同志《蚕之语》有感

舸斋闲人

<p class="ql-block">七月十四日上午,超吉同志打来电话,询问我的详细住址。在知道他是亲自登门赠书时,我有些过意不去,遂急忙说天太热,你不要跑了,我去取就行。正准备下楼骑车去往兰汀雅居他的住所时,他却已经到了我的楼房门口。我妻曾是他在康中的同学,好久没见,一阵寒暄之后,他便认真地向我介绍起,自己文集《蚕之语》的出版情况和作品大致梗概。感念他对朋友的一片赤诚,我俩还随拍了一张照片,以作畄念。因为还有一些至交好友,也在等待着他的作品面世,完毕就匆匆告辞离去。送别时,望着一个苍老却又矍铄的背影,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不禁感慨万千……一部百万字的文集,由数卷组成,内容包括十个部分,单就合集的重量也有八、九斤。透过这些数字,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我觉得用“鸿篇巨制,卷帙浩繁”来形容,决不为过。超吉同志的《蚕之语》,实际就是一部这样的著作。他的学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秀菊,也多次</p> <p class="ql-block">美赞其恩师的大作为“宏著”。这就是一个杏坛老人“我用我手写我心”的心血结晶和成果。十多天来,仅仅读完《蚕之语》的两个序和第三章心念亲友,就让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读过再读,看罢还想看,我的身心似乎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里了。因为文内提到的许多人和事,都是我所熟悉的,这也是我惟独重情于该章节的原因。更难得的是,多年来,在我们情同手足的交往中,他赠予我的一些诗文也被收录其中,旧事重提,难免又是一次友情之间的感情碰撞和情感的进一步加深,怎能不叫人感动呢!这一章,他的学生史秀菊是这样点评的:“这部分涵盖了陈老师对长辈、师长的怀念感恩之情,对子女孙辈的舐犊之情,对朋友的肝胆相照的赤诚之情,对学生的关爱激励之情……”。情!情!情!重情重义,才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一个与人为善的人,一个严于律已的人,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我觉得这是对超吉同志最好也是最恰当的评价。在这一章里,特别感人的要数超吉同志为亡女陈珮写的近四十首悼念诗。白发人送黑发人,痛失爱女,肝肠寸断,怎能不叫人痛心呢?感同身受,我这个老年伯也是读一遍哭一遍,因为珮姪女不仅是我村的媳妇,而且我还是当</p> <p class="ql-block">年的月老。多好的一个孩子,她的离去畄给亲人们的只能是无尽的思念和痛彻心扉的悲伤……。接下来,我选读的将是第八章上下两集,“火淬良缘” 和 “思妻曲”。其它八章足够我在余年里享用了……。我和超吉的关系要追溯到五、六十年前,他是康中的毕业生,我是康中的复读生,说来也祘半个校友。后来他考入晋南教育干部培训学校即现在的教育学院,此时又恰逢我的父亲担任该校校长,我们似乎又成了师兄弟,虽互不相识,但这种关系客观上却已成立。八十年代初,我较他早到临猗中学,他由北景中学调入临猗中学后,我们又是近二十年的同事,情趣相投又成了莫逆朋友,有甚者,在进入晚年后,相互关照和牵挂又使我们的友情变成了手足情,这就是泬变中的二人交集。人常说,得一知已足矣。此生能共渡白头,可能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当且行且珍惜。亦友亦师,也是我们的另一层关系,他学识渊博,又悔人不倦,在我退休后的写作中,一些难解的字词等等方面,常在微信里向他求教,他都不厌其烦地给以讲解和帮助,这种关系又使我多了许多感激。</p> <p class="ql-block">总言之,归根结底,如没有这个“情”字做纽带,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博学多才,是超吉同志受人敬重的主要原因。我心目中的超吉,更是一位满腹经纶,学贯古今的谦谦夫子。这不是一句空话,案头的宏著《蚕之语》,自会验证它的真伪。我的一个同学李安定,也是他的同学,就曾说过,超吉在康中读书时,就是学霸级人物,只是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为成分所累,错失了升学机会。难得的是金子处处都可发光,逆境中的他凭借着不向命运低头的执着,一辈子以书为伴,全身心都在学海里搏击、打拼,也祘不负此生,做一个大写的人,值了!他的博学多才还体现在多个方面,记得我县某一标志性建筑落成后,县联语名家曾出长联以贺,就在众人拍手叫绝时,超吉却找出了该联存在的不当和错误,这确是一件真事。进入暮年,可以说他的才华发挥到了极致,这在他的“自序”一文里,都有详尽记述。如受聘担任运城【古中国文化研究会】首席专家,参予《古中国文化》教材一套(8册)的编写。为临猗中学筹办校庆活动主编了校园文化教材《浩瀚国学》三本。还为蓝海学校编写</p> <p class="ql-block">校史,为三晋石刻偏写临猗卷,等等,等等,仅此不尽赘述,我觉得以上这些,足够说明徜徉在知识世界里的超吉应该定位在一个什么档位。兼顾书法、音乐,就连盖房砌砖,种麦扬场,他也是样样在行,真是一个十足的多彩人生矣!道德模范,仁义君子,一辈子循规循矩,这是一个传统家庭熏陶和培养的孩子最大特征。身为名师的严父,因他一次无意识对母亲不敬而被踹过一脚,这让他铭记一生。他的做人,可以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们一起共事多年,现双方都已步入老年,回望相处过的岁月,从他身上,还真找不出一星半点毛病,说他是一个完人恐怕不太现实,但在世人面前,良好的口碑,就是他为人处事的最好回馈……。《蚕之语》,这是一部种在心田里的“情”话。它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我相信,都会在不同领域产生出不同影响。从而为世人所称道和认可。书为心声,此乃作者人生的真实写照啊!人生如蚕,蚕如人生,此乃也是一个对春蚕钟爱一生者的最大奉献精神! 雷 波 2024年8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