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第一关——友谊关

秋风别来

<p class="ql-block">友谊关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主要是近代的“镇南关大捷”和“镇南关起义”。今天,我就是被它的这段历史所吸引,决定去游览一圈,去追忆当年的烽火狼烟。</p> <p class="ql-block">关楼前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广场</p> <p class="ql-block">我等你,就在友谊关</p> <p class="ql-block">许多人都站在口岸广场远望越南口岸,有共享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友谊关始设于汉代,当时只是一个驿站,初名“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明洪武元年更名为鸡陵关,永乐五年(1405年)改名为镇夷关,后又改为镇南关。1953年1月,经毛主席提议,政务院改镇南关为睦南关,1965年1月,国务院又批准改名为友谊关。</p> <p class="ql-block">连城要塞遗址</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到友谊关考察</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与越南胡志明主席会晤</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镇南关必须改名。毛主席认为镇南关是历史名关,但关名必须改。时代不同了,再用“镇”字就不妥当了。我们共产党人主张大小国家平等相处、友善和睦。关那边的越南是我们的友好邻邦,我看“镇南关”这个“镇”要改掉,请广西的同志考虑。</p> <p class="ql-block">友谊关始建于汉代,已🈶20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1883年,法国进攻越南,使越南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并使越南脱离与中国的藩属关系。之后,法国欲借道越南夺取广西、云南作为法国殖民地。1885年3月,由老将冯子材率领所部与法军激战三天三夜,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p> <p class="ql-block">中法战争时期清军的武器装备</p> <p class="ql-block">《中法新约》签订,中法战争结束。但是这也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结果是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国地位,开放广西边境两个口岸,降低云南广西降低的关税,法国拥有在广西的优先铁路修筑权。所以,这场战争的结果被称之为中国“不败而败”。</p> <p class="ql-block">1907年孙中山领导镇南关起义</p> <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11日,红旗插上镇南关</p> <p class="ql-block">在关楼俯瞰“南关对汛署”(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它是1914年由法国人设计中国人承建的法式楼。</p> <p class="ql-block">好陡峭!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到山顶左边的山要半小时,右边的要两小时。我只能选左边的上,老了!!!</p> <p class="ql-block">清军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1883年12月,发生了中法战争,1885年,镇南关沦陷,面对强敌,沙场老将冯子材主动请缨,赴关御敌。面对困境,冯子材下定誓死卫国,血战到底的决心,他带上两个儿子,并自备棺材,作了战死沙场的最后准备。👍👍👍✌🏻️</p> <p class="ql-block">1885年2月,法军再犯镇南关,居高临下向清军阵地炮击,在炮火轰炸之下,清军伤亡惨重。审时度势之后,冯子材决定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以近身肉搏歼灭来犯之敌,清军将士冒着猛烈的炮火杀入敌阵,设伏的敢死队与法军展开混战……,最终取得了镇南关大捷。</p> <p class="ql-block">炮台装备一门德国克虏伯大炮,射程约20公里,炮位下方有环形铁轨,可作360度旋转,四面八方皆可轰击。原炮1958年毁于大炼钢铁运动,现为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伏波亭,“伏波”是古代将军名号,意味降伏波涛,有平息动乱之意。两千年来,威震南国的伏波将军马援一直被奉为广西边境护军庇民的神祇。以“伏波”命名此亭,寄托了戎边将士对边境安宁的祈望。</p> <p class="ql-block">山顶的瞭望台</p> <p class="ql-block">瞭望台下的暗堡</p> <p class="ql-block">在瞭望台俯瞰越南友谊口岸</p> <p class="ql-block">老将冯子材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累了,休息一会😅😅😅</p> <p class="ql-block">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国门里外一片天,浩瀚相连两岸边。烽火昔年关友谊,难当来往在民间。”引用这首诗作为结束语,它真实反映了友谊关自古以来的战略地位及其对民间往来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