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你知道伦敦有个叫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简称V&A博物馆)吗?说实话,我以前真是孤陋寡闻。这次跟随女儿去英国从她那里才听闻的。不得不说伦敦真是看博物馆的天堂。要在伦敦看博物馆的话,被称为伦敦最浪漫的博物馆的V&A博物馆绝对可以列入前三的选择。这个博物馆的收藏品不亚于大英博物馆,同样免费。它毗邻伦敦自然史博物馆,为了争取时间我们中午在自然史博物馆外的休息区吃了自带的干粮后就赶去参观了。</p><p class="ql-block">V&A博物馆有两个入口,克伦威尔路的南门,是Aston Webb设计的新入口。大门顶上是阿尔伯特的雕像,再往上的是维多利亚女王雕塑。</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简称V&A博物馆。是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主持修建的,并最终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以示纪念。(对,就是那个被称为欧洲祖母的那个维多利亚女王)</p><p class="ql-block">据说18岁登基的维多利亚原本打算效仿伊丽莎白一世,终身不嫁。然而在遇到她的表弟阿尔伯特之后便一见钟情、坠入情网。阿尔伯特亲王学识渊博、举止优雅,精通音乐、艺术、建筑与击剑,被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这位睿智的亲王尽量不去干预国会,他将全部心血与热情倾注在了文化与艺术上。</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是一座围绕花园而成的回形建筑,整个博物馆上下共有6层,展厅有150多间。时间关系我们只看了一、二层。</p> <p class="ql-block">VA馆内藏馆藏之丰富,数量之庞大令人咂舌呀。它有藏品450多万件,而罗浮宫才40万件,大英博物馆虽然有800多万件,可它展出的十不足一呀。V&A展品类型多样,涉及艺术形式和地区广泛,具有绘画、挂毯、玻璃制品、雕塑、陶瓷等,这些藏品分布于各个展厅内。馆内具有东亚、南亚、非洲、伊斯兰等世界各地的特色装饰和设计艺术品,也具有陶瓷、玻璃、金属制品、家具、服装、珠宝等专类藏品收藏,展现了博物馆收藏具有注重生活性、社会性和艺术性。它的摆放分类虽有点混乱,比如:有的按地区分,有的按专类,有的按时间分,还有的按作者分,但是你都能看得到。</p> <p class="ql-block">V&A博物馆在英国是规模第二大的国立博物馆,仅次于大英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装饰性艺术和设计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进门处圆形大厅顶部的吊饰是美国著名玻璃雕塑师、企业家戴尔·奇胡利的作品——《冰蓝与春绿》。</p> <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的制作过程非常繁复。吊饰上每一根像触角的彩色玻璃部件都是单独吹制而成的。每个部件被细致的以螺旋的方式粘连在铁质支架上。由下而上,蓝色的部分逐渐增多,创造出一种渐变的梦幻效果。作品于1999年被首次安装在V&A 的圆形大厅内,2001年艺术家对作品进行了大幅的改动。</p> <p class="ql-block">亚洲馆 中国馆</p><p class="ql-block"> 1988年,香港富商徐展堂前往英国扩展业务时,捐巨资援助维多利亚博物馆建立中国展馆。英国皇储查尔斯王子及戴安娜王妃曾代表英国王室设宴致谢徐展堂,并提议以徐展堂的名字命名中国艺术馆。1991年6月,这座欧洲第一座中国人自己援助的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由查尔斯王子主持开幕仪式,徐展堂以中文致词,许多老华侨感动得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 中国馆依生活、饮食、丧葬、宫廷、宗教信仰等用途,展示了从公元前3000年至今的最全面、最重要的中国艺术收藏品,包括瓷器、玉器、漆器、家具、雕塑、象牙制品、玻璃制品、纺织品、绘画作品、手稿等,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古董:东汉时期的褐釉陶马、唐中期的三彩陶女俑、被收藏界视为珍宝的明成化鸡缸杯、清中期的雕漆木胎龙椅、清中期的鎏金掐丝珐琅冰箱,还很贴心地用中英文分别标注出每件物品的名称和年代。</p> <p class="ql-block"> V&A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中国古代艺术精品,这座观音坐像是其中最古老、也是最精美的一个。观音菩萨在佛教信仰中具有非常重要和崇高的地位,耳听万音、普度众生;菩萨是放弃成为佛的佛(觉悟者),一心在世间聆听八方、渡化接引众生。</p><p class="ql-block"> V&A的这座观音菩萨坐像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金代时期,大约公元1200年左右;经学者研究表明:此座菩萨像在造像之初,为五彩涂装,明亮鲜丽;传到明代 (1368-1644) 之后,这尊菩萨像曾经被重新涂装过,即重装金身;以黄铜镀之,而非用金粉;使菩萨显得更加古朴端庄、大气稳重。因此,仅这一尊菩萨像就代表了中国金代和明代两个时期佛教造像风格的不同和审美趣味的变化 。</p> <p class="ql-block">中国馆还有一个亮点藏品为克孜尔石窟壁画,其长25厘米,宽39.5厘米,创作于6世纪,为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壁画残片,于19世纪被德国探险队从位于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佛教中心——新疆克孜尔石窟带至欧洲。壁画碎片由泥土和稻草制成,表面用颜料绘有三个佛教人物,展现了中亚佛教绘画的高超技艺。此外,馆内藏品收藏尤其重视1500年后的中国收藏品,这使博物馆成为除东亚地区以外的最全面、最重要的中国艺术收藏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为新疆克孜尔石窟。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壁画面积最多的一处石窟群,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现存编号石窟共有236窟,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一部分的壁画被考古队盗运往欧洲。现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为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大英帝国18世纪的海盗强国,从世界各地掠夺了多少珍贵宝物啊!</p> <p class="ql-block">亚洲馆展品</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皇袍</p> <p class="ql-block">我国的青花瓷瓶</p> <p class="ql-block">西方最早仿制中国瓷器的美第奇瓷器瓶</p> <p class="ql-block">石膏厅/铸模大堂</p><p class="ql-block">这个大厅的展品我非常喜欢,尽管都是复制品,但还是驻足了好多时间。</p> <p class="ql-block">石膏厅于1873 年开放。由于阿尔伯特亲王对雕塑的喜爱,所以复制了世界各地的建筑和雕塑。馆内有两间展厅就是专门来存放这些复制品的。</p> <p class="ql-block">石膏铸件是通过在原始雕像结构的表面放置多个石膏模具而制成的。</p> <p class="ql-block">模具硬化后会形成一个个外壳,在内部涂上一层分离剂,然后注入湿灰泥,待凝固后,组装好零件,完成接头和表面处理最终复制品便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对于当时无法出国旅行的伦敦人来说,这些石膏铸像让他们得以一窥欧洲雕塑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各种浮雕让人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石膏厅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米开朗基罗《大卫》的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大卫》原作是1501年—1504年间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1850年佛罗伦萨铸造师Clemente Papi复制了重6吨、高5.17米的《大卫》雕塑。该复制品由托斯卡纳大公利奥波德二世送给了维多利亚女王。</p> <p class="ql-block">该复制品由托斯卡纳大公利奥波德二世送给了维多利亚女王,女王第一眼就对石膏像毫无遮蔽的裸体感到震惊,因此要求制作一个比例合适的无花果叶片,并要求在政要到访时将其用一对钩子挂在石膏像的特殊部位。</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 犹太教创建者摩西雕像(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摩西手中拿着的是从西奈山得到上帝恩赐的《十诫》。摩西头上的有犄角据说是翻译者误解了希伯来文原意,把“摩西从西奈山下来时,脸上发光,”这句话译成了“头上生着两只角的摩西走下西奈山”。后来,雕刻家就雕出了头生双角的摩西。</p> <p class="ql-block">这件也是和上图一样得仿品,被称为演员阵容。</p> <p class="ql-block">教堂祭坛</p> <p class="ql-block">教堂塑像</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建于1260年,意大利比萨圣若望洗礼堂。这是尼古拉·皮萨诺最著名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道坛使用绿色和红色大理石,描绘基督的部分采用自然色彩。</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 比萨大教堂 圣若望洗礼堂布道坛 大理石,建于1260年</p> <p class="ql-block">复制品 意大利 米兰 圣殴斯托焦教堂 圣彼得烈士之墓</p><p class="ql-block">圣彼得烈士是多米尼加修道士,在1252年被暗杀。1335年圣殴斯托焦的修道士们决定建一座纪念碑来表达对烈士的崇敬。宏伟的建筑形式和稳稳站立的人物形象,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伦巴底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图拉真圆柱复制品(1864年)是V&A中最大的物品,由大马士革建筑师阿波罗多拉建造,属于多立克柱式,以柱身精美浮雕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图拉真纪功柱(或译作“图拉真凯旋柱”,位于意大利罗马奎利那尔山边的图拉真广场,为罗马帝国“最佳元首”图拉真所立,以纪念其征服达西亚、将罗马疆域扩张到历史上最大范围,被誉为“实现罗马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图拉真纪功柱完工于公元113年,已屹立1900多年,被称为世上最恢弘、最不朽的“绩效表”。[</p><p class="ql-block">该柱由大马士革建筑师阿波罗多拉(Apollodorus of Damascus)建造,于113年落成,属于多立克柱式,以柱身精美浮雕而闻名。图拉真柱净高29.55米,包括基座总高38.2米。柱身由20个直径4米、重达40吨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垒成,外表由总长度200米以上的浮雕绕柱23周;柱体之内,有185级螺旋楼梯直通柱顶。</p> <p class="ql-block">由于整个柱体远远高于博物馆内部空间,所以根据其内部组装结构,将柱身一分为二。</p> <p class="ql-block">圆柱内壁</p> <p class="ql-block">天堂之门(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天堂之门”是佛罗伦萨圣乔瓦尼洗礼堂的东门,正对着圣母百花大教堂。这座洗礼堂比对面的大教堂可要早很多年,公元七世纪就已经建成了,11世纪改建成现在的白色八角形。我们熟悉的许多佛罗伦萨名人都在此接受过洗礼,包括但丁、马基雅维利等。洗礼堂共有三座门,皮萨诺在十四世纪完成了南门,进入十五世纪后,1401年佛罗伦萨的羊毛商会决定出资赞助重塑洗礼堂的北门,当时以“以撒的献祭”为题进行了公开的设计竞赛,几经筛选进入决赛的是两位年轻人:24岁的布鲁乃列斯基和23岁的吉伯提。结果出身金匠世家的吉伯提在艺术设计和制作工艺上都更胜一筹。在完成北门后,他又被委托制作了青铜镀金的东门,这座门如此精美,举世无双,总共花了吉伯提27年时间直到1452年才完成。米开朗基罗见到后惊叹道:“这就是天堂之门啊!”。此门一改之前北门28块面板的设计,而是采用更大的10块面板,叙述了旧约中的10个经典故事。</p> <p class="ql-block">中世纪文艺复兴大厅</p> <p class="ql-block">荷兰 斯海尔托亨博斯圣约翰大教堂唱诗班隔屏。用料是比利时大理石和雪花石膏制作于1610 – 1613年</p> <p class="ql-block">教堂唱诗班隔屏从教堂中分割出一个公众区域。1566 - 1567年新教改革者们破坏了这个教堂的隔屏,1584年的火灾使之彻底被毁。1610开始新建这个唱诗班隔屏,斯海尔托亨博斯地区信仰天主教,隔屏的形式、装饰和雕刻等要与之符合。1866年大教堂当局决定拆除,理由是隔屏阻碍信众看到圣坛,风格不符合教堂的哥特式建筑,后来卖给了V&A。</p> <p class="ql-block">德国慕尼黑王宫 珀尔修斯铜像喷泉</p> <p class="ql-block">中世纪彩绘玻璃</p> <p class="ql-block">枫丹白露的仙女。</p><p class="ql-block">这个青铜半月形装饰原是为枫丹白露皇宫的入口设计的,这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复制品。狩猎主题是枫丹白露的象征,而牡鹿是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纹章标识。枫丹白露的仙女一直没有安装,后来被弗朗索瓦的儿子亨利二世给了他的情妇,现存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佛罗伦萨 锡釉熏烧陶 三王来朝</p><p class="ql-block">根据《玛窦福音》第二章记载,耶稣诞生后,东方的几位贤士见到了天上的异星。他们在异星的引导下,来到白冷朝拜耶稣,向耶稣圣婴奉献了黄金、乳香和药三样礼物。国王的追随者们戴着异国情调的帽子(包括一个非洲人),表示他们从东方来。装饰画的明亮的色彩展示了德拉·罗比亚制作锡釉陶瓷的技能。</p> <p class="ql-block">手稿展厅</p> <p class="ql-block">达芬奇手稿</p> <p class="ql-block">珠宝馆的展品</p><p class="ql-block">世界各地的工艺美术从业者,来到V&A展览馆寻求创作灵感。</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赠其继女的梦幻般钻石祖母绿项链。</p> <p class="ql-block">王冠</p> <p class="ql-block">各种精美绝伦的首饰</p> <p class="ql-block">雕塑长廊</p> <p class="ql-block">苏格兰雕塑家麦克唐纳——温奇尔西夫人艾米丽·乔治亚娜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他最受推崇的作品之一,是19世纪中叶古典主义风格雕塑的典范。作品描绘了温奇尔西夫人以优雅的古典姿势斜倚在沙发床上,她穿着一件宽松的长袍,手里拿着一卷纸,上面写着:“我很高兴,因为上帝在等着我”、文字唤起了她早逝的悲痛。苏格兰雕塑家麦克唐纳一生主要在罗马工作,专门为英国客户创作肖像雕塑。阿尔伯特亲王是他的赞助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1862年 赫里福德屏风</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式的复兴屏风,金属材质。在中世纪时期,教堂的合唱屏风是必不可少的,神父会带领他所属的合唱班非常缓慢的从赫里福德屏风前缓缓走过并步入圣殿。作为1862年在伦敦国际展览会上所展出的重要展品之一,因其优雅的设计和精良的工艺,曾被英国伦敦时装画报评为世界上最伟大最重要的成就之一。V&A于1967年购入,购买时屏风非常的破旧,后经修复,才有了现在的光泽度。</p> <p class="ql-block">馆藏的器皿摆件</p> <p class="ql-block">馆藏家居用品</p> <p class="ql-block">油画展厅</p><p class="ql-block">各种油画,包括拉斐尔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间专门展示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画稿的展厅。</p><p class="ql-block">四周墙面上的挂毯是拉斐尔七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彩色画稿作品。</p> <p class="ql-block">1516年《基督责难彼得》拉斐尔</p> <p class="ql-block">1516年 《亚拿尼亚之死》 拉斐尔</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制作的《捕鱼的神迹》挂毯</p><p class="ql-block">《捕鱼神迹》描绘的是耶稣在彼得面前第一次显现捕鱼的神迹,出自《圣经新约》的《路加福音》。彼得最早是个渔夫,原名叫西门,有一次他打鱼归来但一无所获。耶稣看到后便让他把船划到水深处下网打鱼。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您的话,我就下网。”没想到他下网后真的打到很多鱼,网都快撑破了。画面最左边的是耶稣,他身上的袍子原本是深粉色,年代久远造成画面褪色,但他在水中的倒影仍能看出些粉红的原色。跪在耶稣面前的就是彼得,他为自己刚才不信耶稣的话表示道歉。</p> <p class="ql-block">这些设计画稿的创作始于1515年,当时拉斐尔受教皇利奥十世委托为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订做需悬挂在米开朗基罗著名的天顶画下的挂毯装饰。西斯廷教堂主要供教皇和他周围的神职人员和平信徒使用,教堂中的其他装饰也讲述了摩西和基督的生平,因此拉斐尔选择延续了这一主题,在挂毯上描绘了被视为基督教会创始人的圣彼得和圣保罗的生活场景,并以此宣扬教皇的权威性。这些作品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宝藏之一。</p> <p class="ql-block">猎野猪和猎熊挂毯</p><p class="ql-block">南尼德兰(今属比利时),制作完成</p><p class="ql-block">时间:1425-1430年</p><p class="ql-block">挂毯在1425年至1430年间在尼德兰制作完成,它是一组被称为“德文郡狩猎挂毯”的巨幅挂毯系列中的一块。它们原本属于德文郡的公爵们,并被悬挂在他们在英格兰北部富丽堂皇的乡间别墅--哈德威克庄园之中。</p><p class="ql-block">在中世纪时期,挂毯远比绘画更有价值,也往往更负有盛名。它们将明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叙事带入了大而空阔的房间里,并且可以保温,来抵御低温和寒风。当一个贵族家庭从一地搬迁至另一地时,它们也可以被随行运。这些挂毯展示了狩猎这一贵族最为喜爱的消遣活动的场景。红男绿 们穿着最为时髦的法国时装在那里谈笑曼晏,而猎人则忙于追杀他们的猎物。</p> <p class="ql-block">猎野猪和猎熊挂毯局部</p> <p class="ql-block">二层:金银器展厅</p> <p class="ql-block">金器</p> <p class="ql-block">各种钟表</p> <p class="ql-block">玻璃展厅水晶制品</p> <p class="ql-block">彩绘玻璃展厅</p> <p class="ql-block">该作品展示了十三世纪末基督教圣战士的传说。祭坛中央是三个叠加的面板,上面是基督和圣母子,以及两侧的先知; 中间描绘的是1237年基督教军队在阿拉贡国王詹姆斯一世指挥下,得到圣·乔治的帮助,在普伊赫击败摩尔人的情景;下部是圣·乔治成功杀死一条遗害当地人的毒龙。中央面板两侧描述十圣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彩绘玻璃窗</p> <p class="ql-block">彩绘玻璃窗</p> <p class="ql-block">伯利船形盆,约1527–28年</p><p class="ql-block">船型盆出现于15世纪的法国餐桌,通常在宴会时被放置于国王的面前,以象征其主人的尊贵身份。这些装饰极其华丽的银器除了彰显财富地位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有趣而实用的功能——保护主人免受下毒威胁。盆中存放着专用餐具及调味品,以钥匙上锁,船身上还有遇毒即会变色的试毒珊瑚。这一尊伯利船形盆由巴黎金匠制作,以中世纪晚期船为模型,细节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1657年印度的白色软玉酒杯,原属于莫卧儿皇帝沙贾汗,就是建泰姬陵的那位。</p> <p class="ql-block">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钻玉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十二月农作瓷盘</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极为特别的瓷制圆盘,一组共20件,展示了人们在不同月份从事劳作的场景。这一组瓷器曾装饰过佛罗伦萨银行家皮耶罗·德·美第奇工作室的顶棚。</p> <p class="ql-block">每个圆盘的设计都基于当代农业实践以及古典文本中对农业的描述,其中很多传统从1世纪延续至今。圆盘边界周围的浅蓝色和深蓝色分别代表白天和黑夜,右侧标注了白天的时间。在每块瓷砖的顶部还标有该月份太阳在黄道十二宫中的位置,与星座一一对应。</p> <p class="ql-block">荷兰 17世纪代尔夫特陶工生产的巅峰之作 方尖碑式分层花瓶</p> <p class="ql-block">各种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有谁想到这是一架风琴吗?</p><p class="ql-block">风琴——蒂普的老虎,十八世纪</p> <p class="ql-block">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一个故事的载体。从古老的雕塑到华丽的服饰,从珍贵的珠宝到精美的绘画,无不展现着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漫步在展厅中,你会被那些细腻的雕刻所震撼,被绚丽的色彩所吸引。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艺术的气息,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艺术品的地方,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温度,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它是艺术爱好者的天堂,也是心灵的栖息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