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身边夫人侧影

郭迎东

<p class="ql-block">  记得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学校政治课老师讲述的党内十次路线斗争中,了解到的各个时期共产党艰苦奋斗历史,和党内十次路线斗争中一个个传奇人物;陈独秀、李立三、瞿秋白、罗章龙、张国焘、王明、高岗、彭德怀、刘少奇、林彪等,还有许多早期的共产党人,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今天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也反思党内十次路线斗争史,我们不应忘记,那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留下丰功伟绩的共和国缔造者,我们不应忘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功名盖世的开国元勋,我们也不应忘记,这些共和国缔造者、开国元勋他们身边的夫人们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p><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20日《人民日报》有一则讣告:“著名俄语教育家,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李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5月12日13时逝世,享年101岁”。这个在秦城监狱饱经风霜的俄裔女人,经历坎坷,身后却备极哀荣,当时中央七个常委都送了花圈。这一切对1967年自杀身亡的李立三而言,也是一种抚慰了。</p> <p class="ql-block">  李莎原名伊丽莎白·帕夫洛芙娜·基什金娜,中国籍俄罗斯人,著名俄语教育家,李立三的夫人。1941毕业于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曾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俄友好协会理事等职,系中国老教授协会名誉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曾获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嘉奖和勋章。</p><p class="ql-block"> 说起李立三,他在党内的资历甚至能够和周恩来、朱德相提并论。新中国成立后,李立三担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劳动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等职务,无论身居何职,李立三始终兢兢业业,不忘初心,勤俭朴素,廉政为公。文革期间,李立三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内心的良知。</p><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李立三与李莎在莫斯科结婚</p> <p class="ql-block">  “党中央决定为李立三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强加给李立三同志的一切诬陷均为不实之词。”听到王震将军洪亮的声音,李立三的妻子李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为了爱情,不远万里从苏联来到了中国。为了帮助自己的丈夫恢复名誉,李莎四处奔走,为了这一天,她已经苦苦的等待了12年。</p><p class="ql-block"> 与李莎同年逝世、同样也是百岁老人的陆璀的离世则低调得多。新华网北京2015年3月12日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陆璀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也许是因为陆璀已与饶漱石离婚重组家庭之故,在公诸报端的文字中,没有提及饶漱石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1938年,陆璀代表中国学联参加第二次世界青年大会,后又在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宣传中国的抗日事迹,促进了国际援华热潮。也是在此期间, 她与取道法国巴黎前往莫斯科的饶漱石相识并结为革命伴侣。陆璀和钱钟书的夫人杨绛、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同是清华大学同学,令人惊叹的是,三位同学都很高寿,何泽慧活了97岁,杨绛活了105岁,陆璀活了100岁。在老一辈女革命家中,陆璀的学历是最高的。</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饶漱石担任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同时兼任了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1954年因卷入“高饶事件”和“饶潘扬案件”,饶漱石接受隔离审查,之后被开除党籍,撤销各项职务。1975年3月,饶漱石在秦城监狱病逝,终年72岁。</p> <p class="ql-block">  饶漱石出事之后,陆璀也遭到了审查,后来选择和饶漱石离婚,与任弼时的秘书“和平诗人”朱子奇结婚。2001年,陆璀给上级写信申诉:饶漱石有一定错误,但其性质不属于反党,更不是反革命,是人民内部矛盾,决不是敌我矛盾。她还多次希望中央能够重新审查饶漱石的案件、重新给出结论,奈何此事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李莎、陆璀等人的谢幕,让人联想起开国元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身边的女性。</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就是“一·二九爱国运动”后,很多有志青年意识到共产党才是带领全民族共同抗日的组织者,于是全国各地的青年陆续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到抗日救国运动当中,这里面不泛有许多优秀的女青年,她们大多数都是富家小姐、大家闺秀,其中有后来成为邓小平夫人的卓琳,林彪的夫人叶群,毛泽东的夫人江青,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高岗的夫人李力群,贺龙的夫人薛明,左权的夫人刘志兰等。如果再加上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张闻天的夫人刘英、王明的夫人孟庆树、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陈云的夫人于若木、李富春的夫人蔡畅、陆定一的夫人严慰冰、林伯渠的夫人朱明、陶铸的夫人曾志等,当然还有在文坛上已经名气很大的女作家丁玲。这个队伍可谓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本文仅以数位共和国缔造者的夫人为例,管窥政治风云变幻中的人物性格和最后宿命。这些政治人物的沉浮,其身后的伴侣不能不提,附庸相随也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罢,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能各自飞吗?</p><p class="ql-block">1939年8月邓小平与卓琳在延河边杨家岭结为伉俪</p> <p class="ql-block">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出生于四川广安,他16岁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并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人物。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其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的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p><p class="ql-block"> 卓琳,原名浦琼英,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她1937年来到延安结识了邓小平,1939年9月两人在延安结婚。卓琳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新闻材料室组长、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校长、中共中央秘书处机要秘书、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等职。2009年7月29日,卓琳同志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3岁。</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长河里,无论是风和日丽 ,还是风高浪急,他们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们爱的小船从延河出发,走向大海,成为不朽的诗篇。他们是同甘共苦的同志,是并肩战斗的战友,是白头偕老的夫妻,更是永远的灵魂伴侣。</p><p class="ql-block">40年代末林彪家庭照</p> <p class="ql-block">  林彪,出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军事家。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了威震中外的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了同样让世界瞩目的辽沈、平津战役,此后率部直指中国大西南,先后攻取湖北、湖南、江西、广西、海南等西南各省,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常胜将军”。</p><p class="ql-block"> 叶群,原名叶静宜,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人,国民党少将叶琦的爱女,中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毕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同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去延安。1942年7月在延安与林彪结婚。是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林彪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p><p class="ql-block"> 林彪是20世纪中叶中国政坛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曲折多变,从“天才战术家”、战功赫赫的元帅到接班人,最后因阴谋夺权的暴露,于1971年9月13日携夫人叶群、儿子林立果同机外逃,最后折戟沉沙,坠死在蒙古温都尔汗。叶群死亡时,年龄还不到51岁。</p><p class="ql-block"> 1980年11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确认叶群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因已经死亡,不再追究刑事责任。</p><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毛泽东和江青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1966年5月,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p><p class="ql-block"> 江青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获释后以蓝苹为艺名做过电影演员;1937年秋到延安,后恢复党籍,改名江青;1938年与毛泽东结婚;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全国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等职,在中共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以推翻人民民主专政为目的,同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造成10年之久的全国大动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最严重的损失。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对江青进行隔离审查。1977年7月,江青被永远开除出党;198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1991年5月14日,自杀身亡。江青临终时留下的唯一遗言是:“主席,你的学生看你来了!”这是何等的悲壮!</p><p class="ql-block">40年代彭德怀与夫人浦安修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开国元勋,元帅军衔。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与毛泽东、朱德等共同开辟江西根据地。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发动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战略决战阶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62年6月,他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信,反驳庐山会议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坚持真理,再次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审查。“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四人帮”严重迫害,他据理斗争,坚贞不屈。1974年11月29日,由于长期的摧残和折磨,戎马一生的彭德怀在北京逝世,去世前身边只有侄女陪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彭德怀平反昭雪,恢复名誉。</p><p class="ql-block"> 浦安修生于北京,上海嘉定人。青年时,她就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开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陈赓撮合下嫁给了彭德怀,解放战争时期在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工作。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纺织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轻工业部劳动工资司司长。1957年她调至北京师范大学,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彭德怀同志受到错误批判后,她也受到不公正待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获得彻底平反,恢复了学校党委副书记的职务。晚年的浦安修觉得自己非常亏欠彭德怀,在他最困难的日子里离开了他。人生最后的十几年,浦安修一直在努力弥补心中的亏欠,她不但捐赠了组织上给彭德怀补发的工资,还出版了《彭德怀自述》,让青年人更全面地认识彭德怀。还积极协助组织为受彭德怀冤案牵连的人做平反工作。1991年5月,浦安修走完了她极不平静的人生之路,因病离开人世,时年73岁。</p><p class="ql-block">1940年19岁的李力群与高岗缔结良缘</p> <p class="ql-block">  高岗,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 。1949年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因同饶漱石进行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受到揭发和批判,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1954年8月17日高岗49岁自杀身亡。</p><p class="ql-block"> 李力群,出生于江苏省睢宁县,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37年12月参加革命。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元旦由毛泽东做媒,在延安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为了革命伴侣。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党委秘书处秘书,松江省委妇女部部长秘书,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办公室主任、顾问等职。李力群1983年8月离休,2020年4月6日,李力群走完了不平凡的百年人生,有人用“她一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丈夫”来评价她。2020年12月16日上午,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北京万安公墓举行,高岗同志和李力群同志的子女及家乡亲属参加了合葬仪式。</p><p class="ql-block">1942年8月在延安窑洞里,26岁的薛明嫁给了46岁的贺龙。</p> <p class="ql-block">  薛明,原名王爱真,因母亲姓薛而后改为薛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1942年与贺龙结婚。建国后,历任全国妇联西南区工委福利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处长,贺龙办公室主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检察院检察长、政治部顾问等职。</p><p class="ql-block"> 贺龙,湖南桑植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14年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他以两把菜刀闹革命,组织起一支农民革命武装。先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一直在组织内担任军事要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西南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中贺龙遭“四人帮”诬陷,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薛明失去挚爱悲痛不已,这一年薛明53岁 ,他们携手同行了27年。从青丝到白发,贺龙和薛明彼此扶持,不离不弃,薛明尽心尽力的照顾着贺龙的饮食起居,就连工作上的一些文件和材料也是由薛明整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贺龙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薛明也陪伴在身边,不曾离去。薛明带着对贺老总的思念,独自一人生活了42年,直至95岁在北京去世。2012年5月10日,薛明同志与贺龙元帅骨灰一起合葬在张家界天子山贺龙公园。</p><p class="ql-block">1939年4月左权与刘志兰结婚</p> <p class="ql-block">  左权,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随后抗日战争爆发,历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等职务,协助指挥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1942年5月25日一场日军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壮烈殉国,年仅37岁。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周恩来称他为“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其牺牲地辽县改名为左权县。2009年,左权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 刘志兰来自北京,16岁时受到红色思想的指引,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39年在太行山根据地她有机会结识了才华横溢的留苏高材生左权将军,经由康克清同志的牵线搭桥,左权同志与刘志兰同志喜结连理,成为革命伴侣。当左权牺牲消息传来,刘志兰悲痛欲绝,一度哭得昏死过去。“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这段深情款款的话,出自左权将军写给妻子刘志兰的家信中。可惜,在左权牺牲前,这对夫妻都未能再见一面,成了极大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1948年,刘志兰与左权将军的秘书陈守忠将军结为夫妻。新中国成立后,刘志兰回到北京生活。她以出类拔萃的学业成绩,成功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国务院直属单位,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她的才华与努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一路晋升为副省部级干部,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成为了我国国防与航天事业的坚强支柱。退休后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不张扬,不炫耀。2019年,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离世,享年七十九岁。</p><p class="ql-block">1949年刘少奇与夫人王光美夫妇在北京香山</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出生于湖南宁乡,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蓄意诬陷和残酷迫害,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不幸逝世。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p><p class="ql-block"> 王光美1921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经担任农商部工商司长,母亲出身天津富商家庭,受教于北洋女子师范大学。在十一个兄妹中,王光美排行第七,其中有半数以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投身了革命。三哥王光超是我国著名的皮肤病、性病学家。四哥王光杰是无线电专家,是兄妹中第一个加入共产党的,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电子工业部副部长。五哥王光复更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抗日战争时期,他作为空军飞行员,参加了著名的武汉空战。中国在反法西斯空战中歼灭日军战机599架,其中有9架就是他击毁的。这样家庭出生的王光美自然也是出类拔萃,她是北京中学生中有名的“数学三王”之一、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的女硕士毕业生。1946年,在辅仁大学已任助教的王光美正打算到美国留学读博士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及美国三方为实施停战协定,成立北平军调部,中共方面请她担任的翻译。后来由于国共内战爆发,王光美匆匆告别父母来到延安。有机会和刘少奇频繁接触,1948年8月21日,刘少奇和王光美在西柏坡举行了朴素的婚礼。</p><p class="ql-block"> 王光美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四人帮”制造的刘少奇之冤波及而受批斗,被冠称为“梅花党的党魁”,并以罪名“美国特务”在1967年7月中旬起在秦城监狱入狱达十二年。王光美不会忘记,在众人高喊“打倒刘少奇”时,她坚定地站在丈夫身边。在狂暴的批斗大会上,王光美和刘少奇被人拳打脚踢、推拉拽扯。看到刘少奇被打倒在地,王光美不顾一切地挣脱,向刘少奇爬过去,他们的手紧紧地拉在一起。这是他们生离死别的最后一面。1980年,刘少奇终于得到彻底平反。追悼大会的前几天,王光美带着子女来到刘少奇曾度过生命最后一刻的河南开封。一位摄影师摄下了当时的一个镜头:王光美捧着丈夫的骨灰盒,欲哭无泪,一路上只是用脸紧紧贴着骨灰盒。</p><p class="ql-block"> 对于“文革”中所遭受的痛苦与冤屈,王光美没有怨言,她选择了宽容。在她83岁高龄之际,还组织毛泽东、刘少奇两家后人的庞大聚会。这两个特殊的政治家庭劫后重逢,满头银发的王光美微笑着向毛家后人举杯:“你们多保重!”,这让世人见识了一个女人的博大胸怀。王光美曾任全国妇联第三届执行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2006年10月13日凌晨3时许,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逝世,享年85岁。王光美与刘少奇不仅是夫妻还是携手并肩的战友,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在苦难中挣扎,也在苦难中历练。</p> <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在瓦窑堡张闻天与刘英结婚</p> <p class="ql-block">  张闻天,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并出席遵义会议,对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遵义会议后三年多存在着“洛毛合作”的领导体制。从1925年11月到1930年底的5年间,张闻天在莫斯科中山大学。1931年1月,张闻天从莫斯科回国,中国共产党委以重任。他先后任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等职。张闻天的名字被列入同毛泽东一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党的杰出领导人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刘英,1924年考入长沙女师读书,1925年6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同年10月担任了长沙女师党支部书记,开始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1927年,她担任了中共湖南省委妇女部长,1929年,刘英被党中央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当时同在苏联的张闻天兼任中山大学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员,刘英多次聆听了张闻天的讲课,她被这位文雅学者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个人魅力所折服,对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32年,刘英由苏联学成归国,她到达中央苏区后,被分配在少共中央局工作,先后任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等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部队里只有32名女红军,刘英就是其中之一。1935年11月,在瓦窑堡一孔窑洞,经毛泽东的撮合,两人把铺盖搬到了一起,就算结婚成了家。新中国成立之后,张闻天和刘英更是最好的工作拍档。张闻天担任第一任驻苏大使,而刘英则是使馆参赞,中共驻苏使馆特委副书记,1954年两人应召回国,他们成为了周总理的得力助手。</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中张闻天遭极“左”势力迫害,1976年7月1日在江苏无锡含冤病逝。张闻天去世后,“四人帮”发下指示:就地火化,继续保密;不许开追悼会......刘英没有办法违逆,最后只能退后好几步,在丈夫灵前安放的花圈上写上“献给老张同志!”1979年8月25日,中央为张闻天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负责主持的是陈云,致悼词的是邓公,张闻天的骨灰也被迁移到八宝山,这一切都是他们对于张闻天的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刘英当选中纪委委员,她用余生继续发光发热,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刘英晚年致力于整理丈夫的遗稿,并撰写了许多革命回忆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2002年,刘英因病逝世,享年97岁,她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变革。</p><p class="ql-block">1938年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王明和孟庆树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王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书记等职务。1930年从苏联回国后,打着“反对立三路线”旗号,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夺取了中央领导权,至1934年间,在党内推行了一条以教条主义、媚苏亲苏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对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1956年去苏联定居,以后化名“马马维奇”、“波波维奇”撰文歪曲历史,攻击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孟庆树,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在莫斯科作为指定代表出席中共六大,妇女运动领导人。1930年11月22日,在二叔孟涵之的操持下,与王明结为连理。1948年12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1956年1月30日,经中共中央同意,王明全家乘苏联飞机赴莫斯科,王明于1974年3月在莫斯科离世,终年70岁。孟庆树于1983年9月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2岁,两人同葬于莫斯科近郊的新圣母公墓。</p><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王稼祥和朱仲丽结为夫妻</p> <p class="ql-block">  王稼祥,安徽宣城人,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解放后历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长期从事的外交工作被污蔑为投降主义路线,遭受到严重的迫害,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不幸猝然逝世,终年68岁。1979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才得到平反。。</p><p class="ql-block"> 朱仲丽,1915年出生在长沙一个大家族,祖父是兵部尚书,父亲朱剑凡先生留日归国后“毁家兴学”,创办了宁乡中学、湖南周南女子中学等学校,向警予、杨开慧、蔡畅、丁玲都曾在这里求学。1931年朱仲丽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学习。1937年冬到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边区医院外科医生。1939年初与王稼祥结为革命伴侣,后任中央军委医务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随王稼祥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1947年5月后任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院长,筹建沈阳卫生局。曾任北京友谊医院原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朱仲丽从1979年起,以62岁高龄开始写作,共写出15部长篇小说,代表作品有《皎洁的月亮》《王稼祥与毛泽东》《毛泽东在我心目中》等。于2014年2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陈云与于若木在延安结婚</p> <p class="ql-block">  陈云,上海青浦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陈云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就担任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历任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p><p class="ql-block">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新中国建立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化工石油机械厂“蹲点”,1972年4月回到北京,按照周恩来的意见,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1975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6年参加粉碎“四人帮”的决策过程。陈云同志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95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p><p class="ql-block"> 于若木,1919年出生在省济南市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她的父亲是清政府派出去的第一批留学生,曾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之后,于若木的父亲投身教育事业,在他的培养下,于若木也成长为优秀的爱国青年。1935年参加 “一二.九”运动,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被派送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年3月,19岁的于若木与陈云同志结为革命伴侣。1943年12月调西北财经办事处任机要秘书。1950年5月,于若木调中央财经委员会专家联络室从事翻译工作。1964年12月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79年9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办公室主任。80年代初,于若木涉足营养学领域并进行探索研究,先后汇集出版了《于若木文集》《于若木论学生营养》《于若木与中国营养促进文集》等专著,倡导实施了护苗工程、大豆行动计划、学生营养餐及学生饮用奶计划等工程,为营养食品的发展、 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6年2月28日于若木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p><p class="ql-block"> 于若木自1938年和陈云结为伴侣后,陪他一起走过了57年的岁月。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玫瑰和葡萄酒的浪漫,也没有金钱和富贵的喧闹,但却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他们的一世情缘,令无数人感动。</p><p class="ql-block">1923年李富春和蔡畅在法国结婚</p> <p class="ql-block">  李富春,出生于湖南长沙,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周总理等十几个人齐聚巴黎,是中共旅欧总支部领导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 。1975年1月9日,李富春同志在忧虑中因病去世。同月,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行追悼会,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央致悼词,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p><p class="ql-block"> 蔡畅,湖南湘乡人,蔡和森之胞妹。1919年12月随母兄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同李富春结婚,同年底一起被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1925年秋回国到广州,任中共广东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领导者,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历任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等职,其光辉的一生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旗帜和骄傲。于1990年9月11日因病逝世,享年90岁。</p><p class="ql-block"> 李富春和蔡畅从1925年8月回国投身国内的革命事业开始,他们曾一起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坚持秘密斗争,一起建设革命根据地,一起爬雪山、过草地,一起抗日,一起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又一起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他们相濡以沫半个世纪,也将自己一生的努力贡献给了党和国家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941年8月陆定一和严慰冰结婚</p> <p class="ql-block">  陆定一,江苏省无锡人,青年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家和文化人物,发表过一系列反映第一次国共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军队生活的文学作品。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p><p class="ql-block"> 严慰冰,191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他的父亲严朴本是大地主,但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是中共党内公认的一个好同志。严慰冰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37年她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抗战全面爆发后,严慰冰毅然放弃学业,和家人先后来到了延安,她先是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后来被分配到延安中央研究院新闻研究室任研究员。经陈云介绍,1941年8月30日陆定一和严慰冰在延安正式婚。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教育局中等学校视导员,北京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班研究生,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教师,中央宣传部教育处副处长。全国政协文史委员。</p><p class="ql-block"> 陆定一和严慰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林彪的迫害,两人直到1978年12月才得到解放。晚年的严慰冰虽然身体很差,但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她在1982年加入了中国作协,发表了许多作品,她曾写下过一首词《诉衷情》,这可以作为她一生最好的概括:“当年不羡万户侯,沙场灭寇仇;麸米野菜充饥,一代竞风流。妖尘起,苦为囚,渐白头;峰回路转,晚晴笔耕,花满神州”。1986年,严慰冰不幸病逝,享年68岁。在严慰冰的追悼会上,陆定一悲痛地说:“慰冰、慰冰,你走得好,你走了就解脱了,我不久也就跟你来了……”在严慰冰去世10年后,陆定一也不幸病逝,享年90岁。</p><p class="ql-block">1945年林伯渠和朱明在延安结婚</p> <p class="ql-block">  林伯渠,湖南临澧县,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总务部副部长,在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6年5月,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他被排挤出国民党中央,后到冈民革命军第六军任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重要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1960年5月29日,林伯渠去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2013年4月2日,林伯渠骨灰回归故里。</p><p class="ql-block"> 朱明,生于1919年,她的家庭太平天国时即为官僚地主,祖上曾出过给皇家管库的官,到了民国初年,家境渐衰。朱明的外祖父是前清学者,舅父们多学农工医等实科,母亲和姨母接受过良好的艺术训练。她从小就喜欢风格婉约的唐诗宋词。抗战全面爆发后,朱明随家人逃到四川,当时国共合作在四川广元设立了八路军处,林伯渠当时是西安八路军联络处主任,其中一项任务就是输送知识青年到延安去。1939年,朱明见识了林伯渠的一次演说风采,当时非常敬仰他的修养,以及他对待任何人都处之坦然的态度,坚定了朱明去延安的决心。1939年春天朱明来到延安,清亮的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一切让朱明感受到新鲜。她时时以林伯渠为榜样,逐漸融入到延安的革命生活中。1945年,26岁的朱明嫁给了长她33岁的恩师。婚后,朱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家庭生活中,悉心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协助他处理繁杂的政务。她不仅是林伯渠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精神上的支持者。在朱明的陪伴下,林伯渠更加专注于革命事业,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林伯渠病重期间,朱明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直至他去世。。</p><p class="ql-block"> 然而朱明的命运因“江青的秘密”悄然发生改变。1954年初,朱明在杭州疗养期间偶然得知了江青的一些过往秘密。出于对真相的追求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她写了一封匿名信,揭露江青曾经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由此引发了轰动一时的“18号案件”。1961年,有人诬陷林伯渠为“右派分子”,朱明得知后愤然向党中央提交材料为其辩驳。不料,此举意外牵出了早年朱明写的那封匿名信事件。随即她被公安部门传唤,面对江青的质询,她勇敢地承认了自己是匿名信的作者,并与江青发生了激烈争执。朱明非常清楚江青的为人与手段,而且自己深爱的丈夫林伯渠也离自己而去,万念俱灰的朱明最终走向了自杀的道路,这一年她才42岁。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中央对朱明匿名信中的内容进行了核查,内容都是真实的,为朱明平反恢复了名誉。</p><p class="ql-block"> 朱明以一名普通女性的身份,勇敢地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为了真相和正义,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她对林伯渠的深情厚爱,更在于她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真理的坚定追求。朱明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1932年曾志与在福州从事地下工作的陶铸结婚</p> <p class="ql-block">  曾志,1911年出生于湖南宜章县,1924年秋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党组织后。1927年春,她与夏明翰的弟弟中共衡阳地委组织部部长夏明震结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不久,夏明震英勇牺牲。在夏明震牺牲之后,曾志在井冈山的烽火岁月中遇见了蔡协民,两人各自承载着不幸的遭遇,这让他们之间迅速产生了共鸣,有了共同的话题。1928年4月,曾志与蔡协民结为伉俪,在井冈山上他们被誉为“军中梁祝”,成为了一段佳话。1934年5月,蔡协民被叛徒出卖牺牲。在厦门,曾志和陶铸以夫妻名义一起开展革命工作,随着感情加深,于1938年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 曾志早年即投身于革命事业,一生坎坷,曾6次蒙受委屈,6次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新中国成立前夕,曾志离开东北,任中南局重工业部副部长,后相继担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常委等职。建国后,历任辽吉省委委员、辽吉一地委副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为新中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央专案组又对曾志所谓的“闽东问题”又进行长时间的“审查”。1977年12月,曾志恢复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协助胡耀邦开展平反冤假错案和考察培养经济、科技战线干部和人才等重要工作。1998年6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p><p class="ql-block"> 陶铸,湖南省祁阳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民群众熟悉和爱戴的革命前辈。曾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成为名列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的中央“第四号人物”,也曾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和“刘、邓、陶”一起挨斗。1969年11月30日,带着对林彪、“四人帮”的深仇大恨,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四十多年的祖国,终年61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陶铸平反昭雪。</p><p class="ql-block"> 在陶铸最后一段艰难岁月中,曾志始终支持、照顾丈夫。陶铸生前作《赠曾志》以示感激:“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历史无情,作为与诸多政治人物结成夫妻后也成为了历史人物的女性,或在大革命时期,或在延安时期,或在抗战胜利后投身革命,有的中途分道扬镳各奔西东,有的一生相伴相随不计毁誉,有的在政治风浪中被迫分离重新选择,有的久经浩劫苦尽甘来。在革命浪潮的历史进程中,这些个性鲜明的女性,饱受艰辛走完了自己斑驳跌宕的人生。面对不同的人生,这些开国元勋身边的夫人们虽然留下了不同的侧影,但她们在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中,都曾留下过多彩的人生,值得世人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