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科技齐飞,育人共砺己一色——任丘市2024年暑期全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

王明明

<p class="ql-block">  新课改以来,国家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一主题,不断创新育人生态,厚植育人土壤,想要下好教育的“先手棋”;不断思考探索,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想要练好受教育者的“基本功”;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业务水平,想要教育者打好理论和实践的“组合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见山是山</p><p class="ql-block"> 但万事开头难,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教育改革的理解还停留在“见山是山”的表象上。所以难免会处处碰壁,处处存疑。但古人也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我们聚在这里听专家以文化和科技之薪,点燃育人之火,与同行者共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见山不是山</p><p class="ql-block"> “见山不是山”这个阶段,我们的视角常如雾里看花,很容易在探索中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茫、彷徨、痛苦和挣扎。但也开始用心去体会事物,不再依赖于简单的第一印象,多了一份理性和现实的思考,学会透过表象去看本质。</p> <p class="ql-block">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苏金良老师所示,为我们扫开了“见山”的第一层迷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德树人</p><p class="ql-block"> 苏老师提到,“先生”一词是对德高望重者和学识渊博者的尊称,而“大先生”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是“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先生之“大”,大在学问。渊博的学识是成为“大先生”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先生之“大”,大在格局。正所谓“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p><p class="ql-block"> 先生之“大”,更大在品德。人无德不立,对于教育来说,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才能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p> <p class="ql-block">以文化人</p><p class="ql-block"> 苏老师化用《论语》中的典故,提出“中国文化之底色,斯文在兹。”的观点,以非常豪迈的吟诵方式开篇,启发我们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化为己用,引领我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讲解德行典范故事和人物</p> <p class="ql-block">介绍创新性的阅读方式方法</p> <p class="ql-block">以人育人</p><p class="ql-block">‌ 苏老师强调以人育人的意思是通过人的行为、品德、能力、理想、情操、境界和人格来影响和培养另一个人,以达到共同发展和提升的目的。‌这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做到先知先觉先行,时常反思自己的德行,以榜样的力量去接引感化学生。</p> <p class="ql-block">  孙引海老师说:“我希望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像在树上摘果子,你认为哪个熟了就摘哪个,你对哪个感兴趣就摘哪个。”</p> <p class="ql-block">  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推动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p> <p class="ql-block">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教学</p> <p class="ql-block">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AI驱动智慧课堂实例</p> <p class="ql-block">人工智能数字素养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孙老师总结到:“数字技术和老师的关系,有一个从辅助到融合的变化。要深化全国教师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思路,切实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才能促进学生数字素养能力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见山还是山</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见山还是山,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经过初识,迷惑之后的体悟,是从本质又联想到发展出的事物。也许一次学习不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但是它确实照亮我们前进道路的一盏明灯。它所引发的思考以及同行者们接下来的实践,将会带着我们进入另一个维度探索更多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大脑常常会按照惯性思维去选择做简单的事情,这叫快思;而我们训练学生去做富有挑战性的事情,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慢想。育人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快思慢想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不要着急,教育的长期性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做的就是磨砺自己成为榜样,为他们搭建好平台,让我们的孩子能从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中获得良好的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p>

育人

教育

我们

老师

教师

学生

先生

见山

以德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