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影旧址博物馆

君子

<p class="ql-block">六月仲夏,亲友相约,远方的东北在召唤,说走就走。首站飞长春,探寻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到长春电影旧址追忆电影往事。</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大门,心情难免有几分激动。回想起七八十年代,当时家住在部队大院里,基本上每星期周末都在露天操场放电影,每当这时候,我们都早早的拿着小凳子去“霸位”。电影开场前,调皮的男孩子在银幕前用手做着各种动物剪影或尽情地撒欢雀跃,开心极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看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精神食粮,是一段难忘的记忆。如今,来到长影厂旧址,这是当年摄制了许多经典电影的地方,仿佛见到了老朋友那般亲切。</p> <p class="ql-block">进入长影旧址大门,迎面而来的是毛主席的雕像。创作于1968年,由长影人自行设计,自发组织建造的。雕像高7.1米,象征着“七一”建党日。总高度12.26米,则寓意毛主席的生日12月26日,塑像的姿势和穿着也富有时代感。</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当年这句话,至今仍铭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长影旧址博物馆位于长春市朝阳区,是在1937年伪满时期日本“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基础上建立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上图为:20世纪60年代长影厂貌</p> <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长影厂貌</p><p class="ql-block">长影旧址博物馆现已成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基地。</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筑面积46,137平方米,内有文物保存、电影艺术、道具、特技、工艺、生产等多重主题。</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只见地面铺设仿电影胶片的路径,一直到尽头有一组群雕像。</p> <p class="ql-block">《五人群雕‌》被称为长影的“开拓者”,他们是:吴印咸、袁牧之、陈波儿、舒群和陈辛实。他们身着八路军的土布服装,冲破封锁从延安来到东北,是最早接手伪“满映”(长影前身)的文化人。</p> <p class="ql-block">从“中国电影的摇篮”之门进入各展厅。</p> <p class="ql-block">三名年轻的摄影师因拍摄新闻记录片《民主东北》而牺牲在战场上。他们是:张绍柯,牺牲时30岁;王静安,牺牲时27岁;杨荫萱,牺牲时24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缅怀老一辈的电影导演、作家、演员、录音师。他们是:尹一青、苏里、马烽、李亚林、金迪、姜俊峰。</p> <p class="ql-block">进入电影《时空之门》的长廊,仿佛是时光倒流,一幅幅年代久远的电影海报,静静地述说着当年电影里的故事,里面有不少我熟悉的影片,徜徉其中,让人沉浸在电影的故事情景里,回忆那燃情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b>第一部木偶片</b></p><p class="ql-block"><b>《皇帝梦》摄制于1947年</b></p><p class="ql-block">影片揭露了蒋介石与美帝勾结的丑恶行为。</p> <p class="ql-block"><b>‌新中国第一部长篇故事片</b></p><p class="ql-block"><b>《桥》摄制于1949年5月</b></p><p class="ql-block">电影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桥》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展示工人阶级的形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视为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p> <p class="ql-block"><b>第一部短故事片</b></p><p class="ql-block"><b>《留下他打老蒋》摄制于1949年</b></p><p class="ql-block"> 影片故事取材自当时的一则新闻报道。刚入伍的小战士因擦枪不慎走火,打死了老农民的小儿子。为了严肃纪律,部队组织决定由他偿命。在第二天的群众大会上,老农民跑上讲台,要求留下小战士,让他上前线打老蒋。</p> <p class="ql-block"><b>《赵一曼》摄制于1950年</b></p><p class="ql-block">该片讲述了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白毛女》摄制于1950年</b></p><p class="ql-block">遗憾没看过电影《白毛女》,但多次看过芭蕾舞剧《白毛女》,剧中的音乐及芭蕾舞令人沉醉,一曲《北风吹》已成为经典。</p> <p class="ql-block">演员陈强扮演的“黄世仁”至今仍有他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b>‌《平原游击队》摄制于1955年</b></p><p class="ql-block">‌战争题材的影片,小时候的至爱!情节紧张又惊险,与日军松井斗智斗勇,智勇双全的李向阳,双枪射击的动作真是爽极了!那句“我是李向阳”,简直就是英雄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b>‌《神秘的旅伴》摄制于1955年</b></p><p class="ql-block">影片讲述了在祖国西南边疆,反动派走狗魏福与土匪萧五以赶马帮作掩护从事特务活动的故事。王晓棠在电影中饰演彝族姑娘小黎英。</p><p class="ql-block">王晓棠,我喜爱的电影演员之一,她在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表演也令我印象深刻,她被称为“一个时代的大众情人”。王晓棠仍健在,现已90余高龄。</p> <p class="ql-block"><b>‌《上甘岭》摄制于1956年</b></p><p class="ql-block">至爱电影之一,不知看了多少遍,回回被感动的热泪盈眶。那首《我的祖国》歌曲,更是百听不厌,成为经典永流传。</p> <p class="ql-block">为了贴近真实战争环境,编导人员赴朝鲜前线与战士们一起亲身感受,并收集素材。影片中“一个苹果”的故事是当时坑道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b>反特影片《虎穴追踪》摄制于1956年</b></p><p class="ql-block">《虎穴追踪》讲述了侦察员‌李永和在解放初期潜入敌方内部,智取潜伏特务名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国庆十点钟》摄制于1956年</b></p><p class="ql-block">看过此片,仍有印象,剧情悬疑紧张,跌宕起伏,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间谍大案”。</p> <p class="ql-block"><b>长影第一部讽刺喜剧片</b></p><p class="ql-block"><b>《新局长到来之前》摄于1956年</b></p><p class="ql-block">充满喜感的海报,想必表演也是笑料百出。影片主要讲述了某局老局长休养,新局长即将上任的背景下,总务科科长‌牛科长担负起迎接新局长的重任。通过一系列事件,大胆揭露官场乱象,狠狠地讽刺了那些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却嚣张跋扈的老油条,至今仍有社会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b>反特影片《寂静的山林》摄制于1957年</b></p><p class="ql-block">影片改编自一起真实特务案件,原案件发生在1952年,当时境外特务组织妄图在东北空投一批武装特务,后被一举破获。</p> <p class="ql-block"><b>《寻爱记》摄制于1957年</b></p><p class="ql-block">该片讲述了售票员李勇和百货公司的收款员赵惠在参加先进工作者会议的途中发生了撞车事故,两人由此相识,并相爱,结成了夫妻。</p> <p class="ql-block"><b>《党的女儿》摄制于1958年</b></p><p class="ql-block">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至今还记得有一段情节,玉梅(主角)的女儿小妞要拿咸菜吃,被玉梅呵斥的委屈大哭,再就是玉梅最后被敌人抓走,小妞撕心裂肺的大哭,被感动的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电影上映已六十多年了,主演田华依然健在。</p> <p class="ql-block"><b>反特影片《古刹钟声》摄制于1958年</b></p><p class="ql-block">该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由一具尸体展开搜捕敌人的线索,最终在古刹中将敌人一网打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花好月圆》摄制于1958年</b></p><p class="ql-block">该片根据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改编,讲述了王玉生、灵芝等农村青年与旧思想做斗争,在三里湾村推动开渠扩社工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战火中的青春》摄制于1959年</b></p><p class="ql-block">讲述了女扮男装的‌解放军副排长‌高山和排长‌雷振林之间的革命友谊故事。</p> <p class="ql-block"><b>《铁道卫士》摄制于 1960年</b></p><p class="ql-block">“什么?高科长!”这句台词以及女特务那种恍然大悟的惊愕表情至今还记得,女特务王曼莉的表演印象深刻,她被称为“最美女特务”。</p> <p class="ql-block"><b>《刘三姐》摄制于1960年</b></p><p class="ql-block">至爱电影之一,数不清看了多少次,爱听刘三姐的山歌,爱听刘三姐与莫老爷和秀才的对歌,百听不厌。一部影片带火了桂林漓江山水,电影里的某些场景,早已成为旅游经典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b>《冰山上的来客》摄制于1963年</b></p><p class="ql-block">至爱电影之一,真假古兰丹姆面对面对质,杨排长一句“阿米尔上”至今仍记忆犹新。影片里面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等的歌曲传唱至今,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b>抗美援朝影片</b></p><p class="ql-block"><b>《英雄儿女》摄制于1964年</b></p><p class="ql-block">至爱影片之一,看过无数遍,虽然是战争题材片,但影片里充满了温情的团圆故事的情节,感人至深。王成那句震耳欲聋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壮举,更是感天动地!催人泪下!</p><p class="ql-block">影片的主题曲《英雄赞歌》让人热血沸腾,久久回响,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除了静态展示,还有一些互动项目。在电影《甲午风云》展示区内,可掌舵体验“撞沉吉野”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游客可到模拟声音互动室,体验电影场景里的模拟声音。当出现雪地走路的画面,就用雪地脚步声模拟物(类似面粉袋)按脚步声拍打桌子,即能模仿出真实的雪地脚步声音。</p> <p class="ql-block">马车声、烧柴火声、雪地脚步声模拟道具。</p> <p class="ql-block">模拟闪电大风呼啸的器材</p> <p class="ql-block">著名演员:李亚林、巍子、谢园、宋春丽,他们年轻的形象定格在电影里。</p> <p class="ql-block">长影的厂标工农兵塑像,位于博物馆二楼展厅入口,该展厅主要展示长影影片成就展。</p><p class="ql-block">长影曾先后创造新中国电影的七个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实至名归的“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长影制片厂拍摄故事影片10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室内陈列着曾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节的各项大奖的奖杯与证书,每一座奖杯都代表了长影人对电影的热爱及努力拼搏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通过一个魔方群展示,汇集了180张珍贵的长影电影工作照,转动这些照片仿佛能让时光凝固,带给人们满满的感动和敬意。</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二楼,看到这间办公室,以为是电影里某个场景。原来,是特别设置了被称为“剧作家的摇篮的小白楼”展区,局部还原了“小白楼”内的房间布置以及摆设,展现了当时剧作人员的创作情景。</p> <p class="ql-block">利用电影中最常见的胶片盒亮丽的橘色,改造为灯箱,沿墙面摆放,仿佛是一个个蜂巢,很有创意。</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电影售票窗口</p> <p class="ql-block">电影胶片室</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还展示了电影摄影器材和许多电影道具,这些道具呈现了一个个生动的电影场景。</p> <p class="ql-block">老式的电影放映机</p> <p class="ql-block">美国进口的摄影机</p> <p class="ql-block">德国进口的摄影机</p> <p class="ql-block">电子琴</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生活用品的道具,充满了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原汁原味的生活物品留下了年代生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这是否传说中的三八式步枪?</p> <p class="ql-block">仿真虎皮,电影“智取威虎山”座山雕有虎皮凳,不知是否这张虎皮。</p> <p class="ql-block">参观长影旧址博物馆,近距离感受着电影时光的印记,回顾脍炙人口的经典老电影,那些挥之不去的电影故事记忆,伴随了我的成长,给予了我精神的力量,至今难以忘怀,可见电影的魅力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室外展示的飞机,卡车电影道具。</p> <p class="ql-block">位于长影旧址院内的长影电影院,被誉为“最具文化气息的电影院”,影院前的广场有经典影片的人物塑像。</p> <p class="ql-block">“工农兵”雕塑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最有代表性的标志。它不仅是电影开头的片段,也是长影的厂徽以及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白毛女》塑像</b></p> <p class="ql-block"><b>《董存瑞》摄制于1955年</b></p><p class="ql-block">“为了新中国,前进!”董存瑞毅然拉开了导火线,舍身炸掉了碉堡。非常震撼心灵!这个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b>《英雄儿女》王成塑像</b></p> <p class="ql-block">在长影旧址博物馆附近,有2条有轨电车线路,分别为公交G54路、公交G55路,其首条线路于1941年11月1日开通运营,至今已有80余年了,这是承载着几代长春人记忆的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只有少数几个城市还保留着有轨电车。</p> <p class="ql-block">公交G54路全长6.6公里,设15座车站,普通公交车全程票价2元。</p><p class="ql-block">同一条线路,54号旅游专线票价10元,据说,车况以及里面设施不错。</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普通的54号车体验了一把,车上无人售票,上车是扫码付费,沿途停靠的站点不少是商业区、居民住宅小区,轨道两旁绿树成荫,光影不错,仿佛穿越时光之道,在车上抓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有轨电车成了一道移动的风景线,现已成为游客打卡地之一。</p><p class="ql-block">(摄于2024.6.17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谢谢观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