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之旅,追忆我的青春岁月

许波

<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6日,一个阴晴不定的日子,时而阳光灿烂,时而大雨滂沱,阳光与雨水欢快地交织着。清晨,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姐妹兄弟们陪着我踏上了怀旧之旅,去了那个我心心念念魂牵梦萦的地方——施甸仁和中学,那是四十四年前我奋斗过的地方,这里曾经留下了我青春岁月奋斗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满怀期待来到仁和中学大门口,想要进入校园参观时,学校保安拦住了我们的去路:“今天学校正在组织学生进行考试,闲人免进!”正当我们深感遗憾就要转身离开时,突然峰回路转,一个年轻帅气的老师向我们走来了,原来他就是现任的仁和中学校长,他只是简单的询问了一下我们来学校的缘由,就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入校园参观游览,这让我喜出望外,有些激动!</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 !今日当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再次回到仁和中学,漫步在校园里,举目四望时,眼前的一切让我耳目一新,昔日破旧不堪的校舍和当年的文昌宫早已不见了踪影,那些低矮的摇摇欲坠的教师宿舍早已被一幢幢高大的教师宿舍所取代。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里学生们静悄悄地正在奋笔疾书,花园式的校园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花坛里的花儿鲜艳夺目正在怒放……整个校园美若画卷般展现眼前,让我感概万千。</p> <p class="ql-block">  三弟为我和仁和中学的校长在这块书写着“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宣传栏前留影纪念。校长年轻有为,他也是80后,与我的女儿同龄。</p> <p class="ql-block">  那些曾经的时光,此刻如同老电影一样,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1980年5月,我大专毕业,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我被分配到了这所乡村中学——施甸县仁和中学当教师。这所学校1971年成立,校舍仅为原仁和小学校园——文昌宫。为一进二院古典式建筑。一进大门为前院,南面为围墙,东边是土木结构瓦楼房作为学生宿舍,北正面是两面出厦的瓦楼房,楼下中格为会议室,其余为教师宿舍兼办公室,将校园隔成前后两院,西厢房是一层瓦屋架房,也是教师宿舍。西边是两间土木结构楼房作为教室,教室前面是一条青砖小路从大门由南至北直通后院,后院的东边为两格土木结构简易房供教师住宿。</p> <p class="ql-block">  北为大殿,大殿东侧厢房也是两格土木结构简易房,后院西北为教师伙食团,共3格土木结构楼房,楼上供教师住宿,楼下北边两格厨房兼食堂,南边一格为炊事员住宿兼保管室,最北边还有几格简易小平房,作为自己开伙的教师、学生的伙房。东面和西面是部分菜地。南面围墙外靠东建有一块球场,东边围墙外面有一个公共厕所。</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物资匮乏,生活条件特别差,我刚分到学校时,被安排在教学楼里的一间不足10平米的小房间里居住,它就在两件教学楼的中间 ,光线极暗,白天都要开灯照明。我用旧报纸把屋子贴了一圈,感觉房间有了点光亮。这间小小的屋子里,陪伴我度过了两年的时光。后来学校把一间由猪圈改成的小平房分给了我和另外两个老师,每间屋子大概只有十五平方米左右,整个房间里只能安放一张床、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右边第一间是钱老师一家居住着,我的宿舍居中 ,右边的这一间则是赵老师带着她幼小的孩子居住。</p> <p class="ql-block">  平时学校书声琅琅,人声鼎沸,到处可见生龙活虎的孩子们,热闹非凡。可一到周末,当地的教师都回家了,偌大的校园只剩下我这个外地来的年轻教师和守门的老人。乡村的夜晚静悄悄,四周漆黑一片,没有人语响,只有老鼠放肆地在屋顶的隔层里叮咚叮咚不知疲倦地跳着舞,还有蚊子嘤嘤嗡嗡在耳边叫个不停。我紧闭房门两耳不闻窗外事,淡定地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备课,改作业,以强大的自信心驱赶孤独,过着波澜不惊,平平淡淡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这辆“永久”牌自行车,是70年代家里购置的“豪车”,它曾经为我家里的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1980年我来到仁和中学后工作后,请人把它带到了学校,它就成为了我出行代步的“宝马”车。</p> <p class="ql-block">  周末,分到施甸县的师专同学偶尔会来我的学校聚会,那是我们一群年轻人最快乐的时光。文燕同学是学化学专业的,她在我来到仁和后几个月也分到了施甸银川中学任教,共同的命运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还有几位男生也会邀约着一起来到仁和中学,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很开心,大家聊着过往,聊着理想,聊着教学工作遇到的困惑,互相鼓励,分享教学经验。那时的我们很单纯,每个人都有上进心,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是我和我的同学赵建华和车行,还有一位是我们的老师李志明,他和我们年龄相近,没有老师的矜持,特别喜欢和我们打成一片。</p> <p class="ql-block">  1985年举行的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教师节是一个感谢老师一年来教导的节日。1985年6月1日,仁和中学为了迎接第一个教师节的到来,学校领导别出心裁搞了一个“全体教职工'六一'第一个教师节序”的活动,30多名教职工满怀期待在竣工不久的新教学楼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 五位女教师和一个女教工也沾光了,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第一排左起:陶师傅、杨兴英、许波:后排左起:张云平、聂继琨、刘虹。</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仁和中学的青年教师的合影,照片的背景是新建的仁和电影院。第一排左起:蒋崇周、赵银瑞、杨明山,李志华;后排左起:刘虹、许波、聂继琨、钱怒一(已故)。</p> <p class="ql-block">  我的女儿幼年和我一起生活在下乡,我们母女俩相依为伴,幼小的她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充满阳光,活力四射的的校园,伴着学校上课下课的钟声和学生朗朗的读书声逐渐长大。这是学校大门前的一块田径场,中间密密麻麻长满了青草,这块绿茵茵的的草地,就是她的“爬行垫”,她的“游乐场”。</p> <p class="ql-block">  当我上完课有了空闲的时间,我就会抱着她来到这块草地上,让她静静地坐在草上,我教她说话,逗她乐,看她笑,听她哭,慢慢地,她会爬了,手脚并用她爬得飞快。再后来,她巍巍颤颤地站起来了,一岁一个月时,她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她咿咿呀呀跟随我学说话,一声“妈妈”让我欣喜万分!这是我们母女俩共同走过的岁月,艰难困苦并快乐着,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我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快乐!</p> <p class="ql-block">  来到仁和中学任教,我一直担任高中班的教学工作,从高中九班一直教到高中十三班,送走了五届高中毕业生。那时学校的办学条件特差,一个班50多名学生挤在一间不大的教室里,第一排的学生几乎就在坐在了老师的讲台前,两行位置之间只隔着窄窄的一条缝,下去辅导学生得侧着身体才行。乡下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学习刻苦努力,愿望很简单,就是想考一所中专学校,有些学生甚至复读了几次,最后终于考上了中专学校,毕业后分配了工作,从此改变他们了一生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乡下的供电很不稳定,随时都有停电的可能,没电的夜晚,同学们会点亮一根根蜡烛 ,在烛光下勤奋学习,红红的烛光映红了同学们笑脸。学校里备有一盏煤油气灯,煤油气灯是一种利用煤油蒸气在纱罩上燃烧来产生光亮的灯具。它的发光原理基于气压的调控,使煤油在特定条件下蒸发形成蒸气,这些煤油蒸气随后被导向纱罩,在纱罩上燃烧,发出明亮的白光。遇到停电时,班长段凡瑞就会带着几个男生借来煤油气灯,大家抢着给煤油气灯打气,“呼呲!呼呲”的打气声给全班同学带来了希望,大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盏灯,不一会,气灯发出了银色的光芒,整个教室被气灯发出的光芒照射得如白昼一般,同学们欢呼雀跃,高兴万分!</p> <p class="ql-block">  教职工每个人也配有一盏煤油灯,煤油学校提供。在停电的情况下,我从容地点亮了我的煤油灯,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看书、备课,批改学生的作业,心无旁骛,一心只想把教学工作搞好。为了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我学着刻蜡板,学着油印资料和试卷,有时搞得身上手上都是油墨,但我依然坚持不懈,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参加工作,我教的高九班的物理成绩名列前茅,得到教育局的嘉奖,奖品是两个五磅的热水瓶。</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人漫步在美丽的校园里,听着校长娓娓道来,不由得感概万千。四十多年后的仁和中学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今非昔比。我在心里默默地祝愿:愿仁和中学如春日暖阳,温暖每一个学子的心田;如繁星点点,照亮他们的前程;祝仁和中学桃李满天下,前程似锦,让我们共同怀念那些青涩岁月,期待未来更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摄影:许波</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施甸仁和中学</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4年7月6日</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许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276367</p><p class="ql-block">煤油灯和煤油气灯图片来自网络。</p>

仁和

中学

教师

学校

校园

气灯

煤油

学生

我们

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