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时代楷模人物 01淡雅浓墨 ,翰墨飘香(副本)

操老师

<p class="ql-block">作者昵称 操老师</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0078948</p><p class="ql-block">图片 自拍</p> <p class="ql-block"> 淡雅浓墨,翰墨飘香</p><p class="ql-block"> 文\ 操孟平 </p><p class="ql-block"> 我把“淡雅浓墨,翰墨飘香”作为自己的励志印章,意思是通过学习、感悟,力争使自己的作品有独到的见解,得到大家认可。我平时在读书中把所思所悟记录在书中相应的地方,供自己创作中使用。创作过程中艰辛,期待作品成功后的喜悦。我受新洲区三店街委托,整理《陈南庭烈士英勇就义》(1200字)编入《举水文学》第10期。我整理《王氏“兄弟烈士“事迹记略》编入《新洲红色故事》(4350字)第10辑,由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出版,2022年11月。</p> <p class="ql-block">  为了追寻“兄弟烈士”足迹,我们通过采访调研,查阅文献资料,形成实录,让人们比较全面了解两位烈士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我们对几位知情人进行了采访。</p><p class="ql-block"> 据今年92岁的王兴寨村民王光辉讲,王福堂的父亲有三个孩子。老大王寿堂1.74米,墩实,他深得上级军政领导的器重,被黄冈县中心县委委任三区区委副书记;老二王福堂身高1.8米,身体结实,他脑瓜特别灵活,做事有远见,处事果断,感召力强,深得漆先庭赏识。他被中共黄冈县中心县委委任三区区委书记。老三王应堂,参加了革命,与便衣队长汪月庭关系甚好。兄弟三人都有一定的文化。王福堂母亲是罗家山人,娘家的侄儿罗益伢,受王福堂的影响,参加革命,后来也光荣牺牲。</p><p class="ql-block"> 采访中,“王福堂故居”讲解员王少波讲,他访问过团风县杜皮乡杜皮村卢家湾村民林楚建,听过林楚建讲述王福堂、王寿堂兄弟俩的故事。林楚建系烈士林桂华的侄儿,他伯父林桂华1946年3月担任黄冈中心县委书记,同年10月30日牺牲。王福堂、王寿堂兄弟俩事迹大概是这样的:土地革命时期,王福堂、王寿堂受漆先庭影响,走上革命道路。国民党多次对共产党人进行疯狂镇压,大别山地区处于白色恐怖之中。王寿堂是中共黄冈县中心县委委员、三区区委副书记,为了给红军筹集粮款,确定筹集方案,受其弟三区区委书记王福堂的委托,经常在孙家冲一带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有时开一次会要变换多个会议地点;多次在孙家冲附近几个秘密的山洞里为伤员运送药品、粮食、蔬菜。王福堂多次拨款让林楚建的母亲买猪肉炖汤,为红军伤员增加营养,早日康复重返前线。他们兄弟俩还多次委托林楚建的父亲、母亲,秘密组织附近乡亲们种植药材,供伤员们使用,并给予乡亲们适当补贴。秘密动员可靠的乡亲们轮流为伤员送水、饭菜,乡亲们往往要通过化装成上山砍柴、种地。到菜园地里施肥、除草、浇水、摘菜,才能悄悄地将饭菜送到伤病员。一段时间,国民党为了阻断乡亲与红军的联系,不许卢家湾住人、做饭,把湾里人赶到船冲脚下居住。只允许卢家湾人白天在规定时间内上山砍柴、种地。这些伤员吃饭、用药、经常面临困难。为了能安全将饭菜、药物送给红军伤病员,往往送物资的人不直接与伤病员会面,将物资送到指定地点,再由山上的人到指定的地方去取。深夜、恶劣天气往往是卢家湾人从事活动的好时机。红军伤病员经常藏在附近的龙王山的两个洞中,现在,当地政府在一洞口前已经树立标牌,名曰“红军洞”,以示对革命先辈的纪念。另一口在革命时期发挥极大作用的桃源洞,掩映在水库对岸密林处。</p><p class="ql-block"> 当时国民党驻扎现在杜皮乡政府所在地,如果他们上山清剿,大家依托龙王山、大小猫耳山比较容易躲避。屋后猫儿山有“六冲之冠”美称。六冲指:孙家冲、何家冲、船冲、魏家冲、黄细冲、细冲。意思是躲避的人只要到了猫儿山,逃跑之路有六条选择。猫耳山洞与对面的龙王山桃源洞遥相呼应,洞中人员通过观看对方的旗帜颜色,就知道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损失。</p><p class="ql-block"> 王兴寨村现任村支部书记王群芳,也为我们讲述了“兄弟烈士”的事迹,告诉我们,很多事迹是王福堂妻子唐素珍奶奶亲口讲的。</p><p class="ql-block"> 王兴寨村是一个红色的村庄,英雄的村庄。王兴寨村参加革命牺牲的烈士,有记载的18人,仅新屋湾就有11人,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有为青年。</p><p class="ql-block"> 王福堂在哥哥王寿堂的协助下,创建了新屋湾、杨家山、利子河、胡家冲、道观河、新集街、徐古、旧街、柳林、孔子河、大雾山、涨渡湖等12个党支部,发展中共地下党员124名,还组建了大别山游击队,足迹还遍布周边红安、麻城、罗田一带。王福堂兄弟俩长年活跃战斗在这些地方,让这里革命烈火渐渐燃烧起来。</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发表区级及以上教科研论文70多篇,文章入选3本书,入选杂志6本,但是我满意是文章《王氏“兄弟烈士”事迹纪略》入选《新洲文史资料》。它比较全面还原了烈士的原貌,激励后来人爱党爱国,爱岗敬业。今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要继承烈士的遗志,发扬烈士的精神,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