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新疆地方李氏家族史

秋景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查找太爷名字详情</p><p class="ql-block"> 李澄有可能是分到伊犁的太爷,李安有可能是我太爷主要是领驼房子的(巴里坤昌家庄子)根据历史查找十有八九就是我们的太爷。但是,有人说李安是陕西咸阳人?我奶奶是刘家的姑娘!还有一个大河乡名叫李义的?李晋年?李英和李安是否一人?有知道详情的请回复,谢谢!以上需要查巴里坤档案落实。</p> <p class="ql-block">历史不容篡改,亦不容忘记!</p><p class="ql-block"> 通过调查,查阅历史资料,不断了解落实。记述我太爷籍贯山西太原人。明未清初太爷兄弟两人是带兵来到新疆巴里坤驻防。后来,一个分到伊犁驻防至今不明,一个留在巴里坤驻防就是我太爷很能干,在巴里坤成家立业。</p><p class="ql-block"> 1730年8月,班诸卫李文伦西路军,来到新疆驻防。1731年,清王朝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将军督率士兵,修建巴尔库尔城(巴里坤城)。岳钟琪纹基山西栖贤乡岳公村。清代名叫绿绕山庄为岳之别墅。庄后松秀山俗名岳公山即为基园。为了纪念这位大将,在落城的巴里坤“蒲类大观园”中,塑有岳钟琪将军的雕像,也有李溶主席的雕像 。</p><p class="ql-block"> 祖辈们曾经在新疆,那时迪化(启迪教化之意)建城以来一直是汉族人占多数,18世纪中期清朝统一新疆之后,从内地调来数万以汉、回为主的绿营军队,携带家属在天山以北长期驻防,并从事屯田生产,到19世纪初,天山北部民屯(非军人从事的屯垦)在册人口已起过20万,加上军队军屯和商人,汉族人口超过30万,成为仅次于维族的新疆第二大民族(当时维族人口约57万)首府迪化自建城以来就是以汉人为主体的移民城市。</p><p class="ql-block"> 在迪化汉族和回族群众集中生活,他们在经济文化壮况上和内地群众大致相同。清政府在这里一地区的流治方式也与内地相同,建立了由陕甘总督(驻兰卅)和迪化都统双重管辖的镇迪道,管理今天的乌鲁木齐、奇台、巴里坤、阜康、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等地。汉族一直是迪化的主体民族,汉文化在乌鲁木齐也占主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迪化拥有孔庙,文庙等文化场所,在著名景区红山上和人民公园内的建筑也多为汉文化建筑,著名学者纪晓岚曾在这里留下众多诗篇。</p><p class="ql-block"> 在新疆各民族共同抗击中亚的浩罕汗国军阿古柏和沙俄的斗争中,汉人群众表现出色,迪化的徐学功等人组织起以汉人为主的民团在天山深处和戈壁荒滩建立根据地,且耕且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孤军奋战近十年粉粹了阿古柏侵占新疆全境的野心,两次击败沙俄侵略军。20世纪30年代,3万多名东北抗日义通军经苏联转移到新疆时又有大批汉族人口定居迪化,老伊犁州的汉族人有部分跑到苏联去了,有些人被暴徒杀害了,现在的老一些汉族人多半东北军经过苏联来到伊犁州的。</p><p class="ql-block"> 在巴里坤分东、南、西、北大街。南街左右营兵住房。东、西、北住民房。(从祖辈到现在290年算起应有十二代人)?实际在新疆有八代人。</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县城东南街有个李家巷住着同根的两户李家人,北院:四太爷名叫李官(爷爷:李含英红山农场)。南院:大太爷名不祥(爷爷:贤人李鸿仪开私塾、李鸿庆管家(奶奶是巴里坤刘家姑娘)、李鸿钧只会看书写字、李鸿✘爷爷名不祥青年去世。李含荃1933年巴里坤县长,被马仲英杀害。还有一个姑奶名叫李鸿霞?是我爷爷的亲妹妹,去了米泉三道坝,姑爷好像姓刘)。 三太爷名不详、女婿名叫高占奎?五太爷给巴里坤邢家。六太爷名叫李贡,在乌鲁木齐市(爷爷:李含翠、李含夏、李含芝给腾家,名叫腾瑞芝,还有李含葵:老大、李守家,老二、李守俊,老三、李守杰、)。七太爷名叫李溶( 爷爷:长子李含华、李含荃、姑奶名不祥,女婿名叫张家瑞巴里坤人,1935年巴里坤县长,后来原回迪化教育部工作,被盛世才关在监狱病逝。李含芬1935年去苏联学习俄语,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外交部工作后去苏联担任领事,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回新疆,担任中学俄语教师。李含芳四川某炮兵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回新疆后,在自治区下属伊宁市建设局工程师。李含慧在和田技术员)。</p><p class="ql-block"> 我太爷他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创业人,对亲朋好友很关心,有求必应,他精通蒙语,养了很多骆驼,主要是领驼房子走归华城(今呼和浩特)和古城子(今奇台县),巴里坤城里有油坊和商店,还在大河乡种地,生活过得比较宽裕。事后五个弟弟陆续也来巴里坤落户。家中的事交给我爷爷李鸿庆,爷爷是一位执掌家务的能手,无论县城还是乡下都安排的很好有条有理,我太爷很放心。七太爷骑马去迪化考官(状元)时,三爷陪在身边,等考完录取后,七太爷被录取分配到南疆沙雅县,太爷让三爷跟他一起去,三爷说:(家里还有一大家人还是回去吧!)七太爷只好答应,三爷回到巴里坤家中情况良好。不知回来多久,祸从天降,巴里坤城出北门直向北看两公里处的草原上有个“昌家庄子”这地方原来是我太爷的骆驼店,每次骆驼回来都在这儿整休一段时间,这次是我太爷最后来的一次。我太爷带着小儿子来到“昌家庄子”查完职工和骆驼后感到没有事了,天气很热,在返回的途中,巴里坤草原上到处是泉水和小溪,两人洗过脸,又喝了当地的泉水回到家,当晚感到喉咙有点不舒服,第二天就开始红肿痛,第三天就说不出话了,经医生检查太爷得的是白喉病,当晚就去世了!全家感到天崩地裂,特别是老太奶哭的是撕心裂肺,怀着悲痛的心情,把太爷安葬在老坟里。大家的心情非常沉重,李家人的顶梁柱走了,拉骆驼的职工和帮工们又来要工钱,只好把骆驼作价,根据职工们自己报的工资数用骆驼顶了职工的工资。</p><p class="ql-block"> 一天,巴里坤县上每家要派一人去西山支差,爷爷李鸿庆派家人谁都不愿去,只有爷爷自己去了。巴里坤八大家,去了八个人,八人一路走遇到贼匪抢劫都没有回来,我爷爷也被贼匪杀害了。爷爷李鸿庆和三爷李鸿钧是亲兄弟,两人的关系最好!是三爷用牛车从西山拉回了我爷爷的尸体,在悲痛中雪上加霜,把爷爷安葬在新坟院里。新坟院里安葬的有北院的四爷、大爸李守孝,南院有二爷李鸿庆、三爷家的长子李守殿32岁、还有李守诰的前妻。</p><p class="ql-block"> 1977年,巴里坤县西河坝发洪水,新老坟都被洪水冲毁了,县上提出搞水利建设,城乡居民修建房屋用石头的地方很多,把坟墓上的石头都搬完了,坟墓无法保存,只好把新坟迁走。北院把坟迁到了红山农场,南院把坟迁到了大河乡北戈壁上,迁坟时我爷爷李鸿庆、三爷家长子李守殿、李守诰的前妻,三个坟是三爷家人一起迁到了大河乡北戈壁上,就这样李家人坟墓分开了。</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3号我从儿子家回来,4号去了巴里坤任志强家,三爷家李风清陪我一起在县城定好碑,13号有大姑表哥李相桃哥哥家大姑娘和三姑娘,儿子李学良、李学功找车拉土、拉碑,把爷爷的坟攒起来、立碑搞好当天我就回哈密去医院看忘了任志兵,他媳妇接我在哈密住了两天,那是我第一次见姑表哥家儿女。2020年巴里坤县通知,北戈壁要建机场,所有坟墓要搬迁到杆渠公墓。三爷家哥哥李克荣通知我6月2日搬迁自己家坟墓。我1号第一次去巴里坤李相桃哥哥家,第二天,哥哥、嫂子、李学功开车去了李克荣哥哥家,我们一起去把爷爷李鸿庆安葬在杆渠公墓,还有三爷、三奶奶、大爸李守殿、二爸李守谟、尕妈都一起搬迁杆渠公墓。我的老太奶也就是李家人叫的东方老太、西方老太、还有爷爷李含荃都搬迁到了红山农场,李家人把坟墓给分散了。我们家是在乌鲁木齐仓房沟住,父亲李守仁66年病世后,巴里坤李家人没有来往。我2016年9月13日第一次去哈密巴里坤,跑了9趟,搞清楚了李家人的亲戚关系,太爷辈、爷爷辈、大(父亲)辈、我这是克字辈。我们应该是把父亲称大,父亲的哥和弟称爸,如:(大爸、二爸、三爸、四爸)。还有件事,2017年4月2日,巴里坤李克荣哥哥带我们找到了爷爷李鸿庆的坟墓。侄儿李存根、二姑表哥宋天赐、去了爷爷坟都平了,看不出坟堆了,我和宋天赐表哥商量认还是不认?表哥说:“立碑”。2017年6月李克胜哥哥请我7月15日去巴里坤给他爷爷李含荃立碑,那时我因病了做手术……。2019年10月13日,我给爷爷李鸿庆立碑,有三爷家李克荣堂哥、李学功侄儿、李学良侄儿、李学玲侄女、李风清堂妹、任志强侄儿等人帮的我。宋天赐表哥在哈密,年龄大了就没有通知他来参加。我完成了父亲想完成但没有完成的事。还有一件事,以前的家谱由三爷家保管,长孙李克宽借给了北院李克成弄丢了家谱。2020年我新纂了李氏家族谱手工写的,水平、精力、有限,尽力了。虽然不完美,但是,自己保存有纪念意义。</p><p class="ql-block"> 我有位姑奶奶名叫李鸿霞,是我爷爷的亲妹妹已到出阁的年龄,姑奶奶漂亮,温柔、贤惠,七太爷做媒介绍给一位德才兼备的青年人,他是七太爷的得力助手,我的姑奶就嫁给了他,听说好像姓刘,有点记不清了。我15岁左右妈妈经常晚上给我讲故事!姑奶奶婚后不久,我姑爷感到时局不稳,要求离开省政府去当农民和七太爷商议后,迁到米泉三道坝乡,到三道坝定居后她给太爷来信说:“已在米泉县三道坝乡定居”。还有“李含芝是给腾家,名叫腾瑞芝”是六太爷李贡家老三,长子李守伦他儿子老三名叫李志刚我认识不久,疫情期间2022年的一天也去世了。李守杰是他三爸没有联系,不知道电话?</p><p class="ql-block"> 巴里坤家族中流传一句话(邢李不分)这事情发生在我的太爷辈。巴里坤的天气冬天特别冷,滴水成冰,县城里多数人家有自己的水井,而乡下有钱的人家也有自己水井,多数农民都是几家有一眼公用的水井,人口较多用水量大,人要用水,牲口也要用水,几天水井的周围就要变成了冰滩,还要在离水井1—2米处的冰上挖出一个冰槽,让牲口喝水用。冬天井边是孩子们爱玩的地方,我的一位太爷在12—13岁时和邢家的娃娃在井边玩耍不知为什么两人推搡着,李家的娃娃把邢家的娃娃推倒后滑进井里,溺水而亡……”。两家大人经过几次商讨后,把李家的人赔给了邢家。巴里坤邢家部分人就是李家的根,南北院李家人都认这门亲。邢家主要在巴里坤大河乡、县城和奎苏乡等地务农,也有国家干部,现在李家人还有来往。</p><p class="ql-block"> 仓房沟李家人是七太爷带过来的。因为我太爷和爷爷都去世早,父亲李守仁13岁,七太爷议员时带到( 迪化)乌鲁木齐的。父亲开始不习惯跑回几次,太奶奶眼睛哭瞎去世了。奶奶的眼睛也看不见了,事后,父亲把奶奶接来仓房沟,三爸和四爸也叫来仓房沟一起种地生活。</p><p class="ql-block"> 乌鲁木齐人民公园(同乐公园、西公园、人民公园)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二十八年,当时在此建立秀野亭。光绪十年,新疆建省后的首位巡抚刘锦棠对关湖进行扩建,将其修为方形并修筑园林,还引鱼和莲藕至湖中,取朱熹诗句将湖易名为“鉴湖亭”。</p><p class="ql-block"> 在杨曾新执政时,李溶幕僚、国会议员。1921年父亲19岁参加迪化(乌鲁木齐)动工建园。于是,公园修建一事由李溶倡建,杨增新让李溶总负责。又请了迪化商界巨头杨绍周、苗沛然襄助。李溶有信安父亲李守仁和张惠乘 二人在工地督工 修建,他们在鉴湖南岸仿照北京太和殿的形式建了一座“丹凤朝阳阁”,阁前塑杨增新铜像一座,紧靠湖边又建了纪念流放新疆的纪晓岚的长亭“阅微草堂”。《 乌鲁木齐人民公园内的“朝阳阁 ”》此外,李溶等人又在其他地方建了醉霞亭、晓春亭以及水榭等园林建筑,又辟有花圃、砌围墙、园门、还建了三间平房,以前的湖心亭(也叫鉴湖亭),也修葺一新,俨然是一座精致的园林。</p><p class="ql-block"> 1924年竣工,公园起名叫“同乐公园”四字,人们也都附和说好,园名由李溶题写,古朴妍美,这座“同乐公园”,就是今天的“西公园”,1950年正式更名为人民公园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李溶1929年5月5日迪化第一行政长——1934年。1934年10月中央任命新疆省政府主席,父亲李守仁任卫士长、政府委员。1938年后,三爸李守义从巴里坤来迪化任卫士,四爸来仓房沟种地……。</p><p class="ql-block"> 由于精力有限,在这里主要浅谈太爷辈和爷爷辈,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出纠正。</p> <p class="ql-block">三爷家的:三哥哥李克松儿子李言,继承了前辈!英勇苦练取得好成绩。</p><p class="ql-block">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科长 李言:这次比武考核,我们以实战需要为牵引,设难设险各种条件,从严从难组织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日常训练中存在的短板弱项,也才能倒逼官兵像打仗一样去训练,从而提升实战能力。侄儿加油!加油!加油!</p> <p class="ql-block"> 李溶间介</p><p class="ql-block"> 在新疆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中,真正能在波云诡谲的新疆政治舞台上寿终正寝,恐怕只有李溶一人了。李溶即是新疆辛亥伊犁革命者的同盟军,又是中华民国边疆的建设者,从1911年到1940年他由幕而官,跨越了袁大化到金树仁三朝统治期,历时近30年。 </p><p class="ql-block"> 经中共新疆党史研究室认定李溶在新疆辛亥革命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党与新疆地方当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担任过新疆省政府主席,对建设和保卫新疆、支援抗日前线、维护和巩固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一定贡献。 </p><p class="ql-block"> 李溶,号镜泉,生于1867年,男,汉族,出生于新疆巴里坤人。原籍:山西太原人(李溶墓志铭:甘肃靖远县——兰州府,求古书院上学)。明末清初,李溶两个哥哥(名不详)带部队来新疆巴里坤驻防。不久一个分到伊犁驻防至今下落不明,一个留在巴里坤和岳钟琪将军修建巴里坤城。事后哥哥安家在巴里坤。哥哥精通蒙语,也是一个优秀的创业人,养骆驼、开商店、磨坊、还有公家在大河给的地等,随后李家都来巴里坤落户。李溶在李家兄弟里面最小排老七,李溶幼年读私塾,后就读于巴里坤松峰书院和甘肃求古书院。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赴甘肃兰州乡试,中优贡生。清末举人,“返疆后光绪16年(公元1890年)伊犁将军创办武备学堂陆军小学,李溶前往任教。光绪23年(公元1897年)又创办惠远两等学堂,任伊犁惠远两等学堂堂长和训导等职务22年”。该校的教员多来自湘军或由该校聘任府内领队佐领等。</p><p class="ql-block">真正新疆土生土长的李溶一心为新疆、为家乡!是新疆人民的标杆,是新疆人民的骄傲。</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1年选为省议院议长。</p><p class="ql-block"> 1912年辛亥革命到迪化。1913年任新疆省参议员,后任沙雅县知事,驻京国会议员,新疆省政府委员、吐鲁番县县长、省议会议长、迪化道尹。1920年8月初,三次入京回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1929年5月5日任第一区行政长等职。1934年任新疆省政府主席,在自治区档案里发现李溶1937年——1939年11月16日李溶组织支援抗日那是最后的会议和指令。1940年2月8日舂节期间,盛世才请李溶吃饭,1940年3月21日上午2时30分李主席突然病逝于任内,享年73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关李溶的历史文献索引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任民国第一届国会第一期常会(1913年4月—1914年1月)参议院议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任第一届国会第二期常会(1916年8月—1917年6月)参议院议员。新疆省共有10位议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见《民国人物大辞典》附录P1689、1692、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任沙雅县知事(民国4年8月—5年9月)。见《沙雅县志》P44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任吐鲁番县知事(民国8年2月—9年7月)。见《吐鲁番市志》P69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任迪化道尹(到职时间民国14年12月17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任迪化第一区行政长(民国18年—23年)1929年——193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见《新疆职官志》P100,胡正华主编,自治区档案馆等出版,199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李溶生平简介,见《民国人物大辞典》P248,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李溶生平介绍,见《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P58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lt;平民主席李溶&gt;一文,见《爬梳镇西》,王建基、徐学诚著,新疆大学出版社。王建基系新疆大学法学院社会学副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新疆省政府于民国22年4月19日向中央呈报新疆维持委员会之委员履历表、李溶肖像及题词。见(台)张大军著《新疆风暴七十年》(六),P3225,P3462—346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李溶题诗、题词。见《乌鲁木齐市志》(文化教育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一、李溶病故之补告、遗像、遗嘱、社会及治丧组织、安排等。见《新疆日报》民国29年(1940)3月21—2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 李含荃任民国第一届国会第三期常会。(1922年10月—1924年11月)众议院议员。见《民国人物大辞典》附录P1699,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任巴里坤县县长(民国21年1月22年11月)。见《巴里坤县哈萨克自治县志》P36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溶1929——1934任迪化第一行政长。民国23年(1934)10月经国民政府任李溶新疆省政府主席,由南京政府派遣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代国府主席林森授赠李溶一套军礼 </p><p class="ql-block"> 李溶任新疆省主席后,他又借故把盛世才安插在省政府的秘书长郭大鸣调走。将和田行政长刘校黎(镇西人)调任省政府秘书长,和加尼牙孜副主席,盛世才督办。 </p><p class="ql-block"> 李主席积极推行六大政策(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在许多方面与盛世才合作,因为盛世才30年底进疆,还不了解新疆,年轻军权在握,那时42岁的盛世才在新疆3年由金树仁赏,自任代督办,后来督办。67岁的主席李溶为了工作大局为重,凡省内政、外交、人事等工作都交给盛世才去办理,年轻人跑腿学习依靠是正常的 ,李溶主席大智慧、大度、勤劳做人,低调。前几年有位米东区老革命96岁了,他说:“李主席很认真,很聪明的,每天早上都要出去在迪化全面视察一遍”。 1934年12月14日,发布的《新疆省政府主席令改缠回名称为“维吾尔”公告》是主席李溶做的第一件事,这也是此前对“维吾尔”族含不侮辱性称谓的定译,得到全民公认也一直沿用至今。 </p><p class="ql-block"> 1935年舂在迪化(乌鲁木齐)召开的新疆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对其他少数民族正式的称呼以体现民族平等。如:柯尔克孜族当年一般与“布鲁特” ,从清代沿袭下来汉族人口语中将真称作“黑黑子”。对搭搭尔族此前称“脑盖依”对塔吉克族此前称“塔兰其”这些民族的称呼也是在大会上确定的,使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p><p class="ql-block"> 1936年西路军被马家军打散至星星峡,只剩400余人。作为新疆省主席李溶妥善安置了这批人到乌鲁木齐,又建立了新兵营后,又专设了八路军办事处,建立了由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航空部队和装甲部队。 </p><p class="ql-block"> 1938年周彬(毛泽民)来到新疆由李溶主席任命为新疆省财政厅副厅长,这是与中共上层沟通的结果。李主席的办公地点与周彬的办公地点在同一个大院,两人经常为新疆过去的财政情况和当前面对的全民抗战的形式讨论,包括当前的财政困难和病症所在与整顿方法,李主席讲的头头是道,周彬与李主席交往的多次过程中经核实不虚。并传递给李溶主席来自中央对新疆的整改方案及时抗曰的看法。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6日,李主席报告5年新疆行政之经过,对于新疆的过去与未来,叙述甚祥,“大家一致认为并誓以最大的热诚拥护领袖的指示”。“群众往访李主席,71岁了精神不减于少年,每日有八段锦的功夫,据云在全省的运动大会上曾出场表演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曾获得全省银奖。12月8日,新疆省政府成立第二期三年计划设计委员。李溶任委员长,周彬(毛泽民化名),徐梦秋,王宝乾为福委员长。毛泽民认为李主席在当时一般高级官员中还是较好的,常称赞李主席诚恳正直。省政府的李主席就是新省第一个清廉的官史。……于贪腐的环境之中,而能保持清廉的风格,尤属难能可贵。主席李溶又是训导兼职多……。 民国28年11月16日(1939年)68、政,002—002—0342—048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省政府主席李溶为改进抗日后援分会各项办法事致和田南疆视察委员会的密电,新疆反帝总会训令。1937年9月13日新疆省政府主席李溶为组织成立新疆民众抗日救国后援会事政新疆民众抗日救国后援会及财政厅的指令。1939年11月16日组织支援抗日会议,这是自治区档案里的李溶最后的记载。李溶是新疆籍第一任新疆省政府主席,盛世才在1940年2月8日舂节期间请李溶吃饭。李主席1934年任新疆省政府主席的李溶直到1940年3月21日突然病逝于任内,享年73岁!当时,成立了以毛泽民为治丧委员会主任。李溶灵堂前,有毛泽东和朱德的挽联,有盛世才的挽联,苏联领事馆送了花圈,蒋介石及民国政府各院长均发来了唁电。此外还有各厅局、八路军办事处以及各法团的挽联。各单位按规定日期集体参加吊唁,当时驻迪化的苏联领事也前来吊唁。李溶病逝之讣告、遗像、遗嘱、社会及治丧组织、安排等见《新疆日报》民国29年(1940年)3月21—2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 李含荃任民国第一届国会第三期常会。(1922年10月—1924年11月)众议院议员。见《民国人物大辞典》附录P1699,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任巴里坤县县长(民国21年1月22年11月)。见《巴里坤县哈萨克自治县志》P366。李主席的儿子巴里坤(镇西)县县长李含荃,在甘肃军阀马钟英第二次进疆被杀害了。 </p><p class="ql-block"> 在介绍一个人,李主席的外孙——张家瑞。此人为巴里坤镇西人。他自幼聪颖好学,上世纪20年代就读于省立迪化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于1930年前后任师范学校教师,1935年出任巴里坤(镇西)县县长,他为官清廉,尽心尽力为家乡百姓办事,深受百姓爱戴,后来返迪化仍从事教育工作,被盛世才逮捕入狱,病死狱中。见《风雨九十年》中国言实出版社p87—88 。</p><p class="ql-block"> 后续,一九三三年五月,新疆政权统治者金树仁“四一二”事变后被盛世才乘机所逐。盛上台,伊犁屯垦使张培元撒离哈密。和加尼牙子转入东山;关得胜早已奉命撒离镇西,撒离时下令火烧了北关帝庙,当地群众无奈,自己起来组织了拥有四百余人的城防营。推举王鼎为营长,东街聂永昌为一中队长。南街周汉章为二中队长,西街何兴为三中队长,北街喻积德为四中队长,乡下组织了民团,李安为总指挥自卫自护。是年上旬(农历)马仲英和姐夫马虎山、弟马仲杰等人……。</p><p class="ql-block"> 马仲英第二次进镇西城杀害了巴里坤县长李含荃。还在马仲英围攻迪化时,有消息传到镇西说马军已彻底失败,人们奔走相告,于是由原县长李含荃(李溶的次子)召集地方上一些头面人物 在李公馆秘密开会,预定于1933年12月29日起事。具体办法是由李含荃设家宴邀请马应彪及其属下, 约定在手抓羊肉端至餐桌时,由警卫班班长陈绍元以搬挪座椅为暗号,生擒马应彪等。 不料李含荃在与马应彪闲聊时 ,不慎问及马仲英围攻迪化的胜败情况 ,马应彪立即警觉,感到势头不妙,操起已解下的枪匆匆告辞。回到大衙门后速派兵围抄李公馆,捕获 李含荃,同时还派人搜捕其他合谋之人,先后被抓押数十人。顿时四城门紧闭,城墙上和主要街道上设上了手端刺刀的岗哨, 小小的镇西城霎时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人们在恐慌中私下相告要提高警惕, 以防马军使用惯伎进行屠城(据说 马仲英在甘肃屠过两个县城 )。 一些未被抓去的头面人物又密议,准备派人到北乡求救,于是在傍晚时从西北城墙角上 将蔡海山(李含荃女婿)、尕杨(名扬清元) 及鲁疯子 (绰号)等人吊下,去北乡 搬救援人员。他们徒步飞奔赶到北乡 ,在农官李英和其他一些有声望的人的号召下,一夜之间就在西户、新户、 旧户组织起两百多人的骑兵, 连夜奔赴县城。议定的作战计划是留下少部分人马监视东、北、 西三个城门,主力分两路由县城东西两侧 迁回南城门外地藏寺和仙姑庙里 ,集中兵力攻南门。当时的城门是由十几厘米 厚的木板制的,两扇门用直径十几厘米的木橡横闩着 ,十来斤重的门铁链 上加一把大铁锁,真可谓牢不可破。 为了能很快进城,给城头堆房子里的敌兵一个措手不及 ,他们找来斧头砍断门链,几十个小伙子用力推搡,人多势众力量大,那根木椽终于被推断, 一百多人一拥而入。 守城的马军也早已发现,对准城门射击, 但看到对方时不可当后 ,吓得退进堆房乱放枪。这时有几个人从漫道上了城墙,收拾了城墙上的几个士兵, 大队人马则直奔十字鼓楼和大衙门。 鼓楼上驻守的是马三(营长),他手持两把 盒子枪射击,枪法特种,人们无法靠近,在紧急关头,他的贴身卫士王泉、康彦(都是镇西人),强扭其双手下了 他的枪,马三从鼓楼仓皇逃出后跑到南街张坤家的 门前,被愤怒的群众用乱棒打死,(有人说是在中心巷终端的大灰堆上被打死 )。至于住在大衙门的团长马应彪, 则凭借围墙进行防卫战,他的枪法也特别好, 先后在街道上击倒了好几个民兵 ,牛清也被击伤。民团用步枪攻不进大衙门,就动用劈山炮、 抬炮轰击 ,围墙不断倒塌,民兵步步靠近 ,马军见大势已去,就推倒东墙, 骑马出东城门逃跑 。那个马应彪在出东门时被埋伏在马大师店 附近的一个蒙古族喇嘛用 叉子枪一枪射中膝盖 ,载下了战马,战马也受了伤,警卫赶快将其扶上另一匹马出城4门向哈密方向 逃去 。蔡海山带一队人马紧迫其后 ,又击伤了二十多个马军士兵。败兵出城 未敢走大路,沿南山边子东行 ,走到石人子一代的山坡时 ,警卫把奄奄一息的马团长掀下马,自己骑一匹调一匹逃走了。第二天,马团长的那颗刺 得光溜溜的 又白净又肥胖的头颅就挂在山西庙山门上让人唾骂了,就这样, 马仲英部第二次被镇西人赶出了县城。至于那个马县长,早已被人在出事前夜藏了起来,安然无恙。 不幸的是李含荃在被捕的当晚就被秘密押送哈密,被枪杀于哈密北沙窝, 尸首由一个老太婆收了起来。 战乱结束后,其遗体迁回故乡,镇西人民为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隆重的葬礼 。</p>